期末测试卷(二)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解析版)_第1页
期末测试卷(二)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解析版)_第2页
期末测试卷(二)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解析版)_第3页
期末测试卷(二)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解析版)_第4页
期末测试卷(二)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期末测试卷二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人物与事迹搭配正确的是()

A.张仲景------《黄帝内经》B.蔡伦------“蔡侯纸”“印刷术”

C.祖冲之------《齐民要术》D.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

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

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

强身健体。因此,D项人物与事迹搭配正确,D项符合题意;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

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由此可知,ABC项人物与事迹

均搭配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下图示意图中的内容是属于秦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中的()

®®®®

蓼案隹义合6叁

A.政治、经济方面B.经济、文化方面

C.文化、思想方面D.政治、思想方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分别是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秦朝建立

后,秦始皇在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在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B符合题

意;图片没有涉及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内容,ACD排除。故选择B。

3.如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作为历史文物,它

①表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④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中图片汉代击鼓说唱俑的雕塑像可知,这体现了汉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有

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说唱艺人和当时的文化生活,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题干信息

只提到了说唱一种娱乐方式,因此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

的BCD项。故选A项。

4.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

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

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

也。”材料介绍的是()

A.《左传》B.《史记》C.《汉书》D.《资治

通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

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作者是司马迁,开创纪传体先河,影响深远,B项正确;《左传》

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与

题意不符,排除A项;《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

汉时期史学家儒客大家班固编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

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下列农作物最早是由我们祖先栽培的是

A.大豆、小麦B.花生、高粱C.甘薯、水稻D.水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的半坡先民最早培育了粟,河姆渡先民最早培育了水

稻,D项正确;小麦是西亚人培育的,排除A项;花生、甘薯等是美洲居民培育的,排除

BC项。故选D项。

6.下列人物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的是

A.商纣王B.夏桀C.汉文帝D.周幽王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

些严刑苛法,并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C项正确;商纣王、

夏桀、周幽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或昏君,排除ABD项。故选C项。

7.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反映他们

A.非常孝顺长辈B.变成了汉族人C.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将鲜卑

姓改为了汉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是汉人儒家文化思想的代表,北

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崇汉族文化,因为鲜卑民族迫切需要与汉族融合,吸纳汉文化和思

想,从各个方面加以体现,所以自孝文帝以后多采用孝字做谥号,说明北魏皇室都学习汉

族的先进文化,故C符合题意;非常孝顺长辈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变成了汉族人的

说法错误,排除B;将鲜卑姓改为了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排除D。故选C。

8.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衰微,进入春秋时代,周王朝出现了“礼坏乐崩”的

动荡局面,诸侯国势力崛起,一些大的诸侯竞相争霸。下列对“霸”的理解准确的是

A.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B.统一整个国家

C.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D.推翻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

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故c符合题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表述片面,故A不符合题意;统一整个国家,与史实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推翻周王室

的统治,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孟子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最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争

A.阻碍了各民族交融B.削弱了周王室统治

C.不利于国家统一D.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孟子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最主要的是这一时期的战

争是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的非正义战争,D项正确;春秋战争过程中,促进了

民族融合,排除A项;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春秋时期的战

争,使得一些小的诸侯国被灭掉,几个大的诸侯国掌握着政局,顺应了统一的趋势,排除

C项。故选D项。

【点睛】

10.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人类的耕作工具在不断发生改变,当发展到以下哪个物品出

现时,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A.骨耙B.铁器C.石器D.青铜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

围扩大,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我国至迟在春秋

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B项

正确;骨相是河姆渡居民时期使用的农业工具,它的出现没有使我国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排除A项;石器出现在农业出现之前,排除C项;青铜器也曾是我国古代农具,但

没有使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1.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的是()

A.齐桓公B.秦孝公C.楚庄王D.秦穆公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任用商鞅变法的是秦孝公,B项正确:商鞅变法是在秦国,

是秦孝公任命的,不是齐桓公、楚庄王和秦穆公,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云游博物馆,感悟古代史。从下表中,你能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名称片文化博物饵晋国博物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省份山东山西北京

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郡国并

行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齐、晋、燕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所以从材料中的

信息可以得出分封制,故选B;郡县制、行省制和郡国并行制与齐、晋、燕等不符,排除

ACDo

1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

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建立在()

A.公元20世纪70年代B.公元前20世纪末

C.公元21世纪70年代D.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为一个世纪,十年为一个年代,具体年份与世纪换

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2070年为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D项正

确;ABC项推算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

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说明华夏民族形

成的特点是

A.交流交往中逐渐形成B.最早在长江流域形成

C.实行禅让制联合形成D.由一个民族演变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

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体现了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是由多个民族经常长时间的交流交往中

逐渐形成的,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形成地区,排除B项;禅让制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

首领的制度,与华夏民族形成无关,排除C项;“非一族所成”说明华夏族是由多个民族形

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5.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下列哪

部作品()

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

C.《女史箴图》D.《伤寒杂病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著作,该书系统地总结了

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臧、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

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

业百科全书”,B符合题意;《兰亭集序》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A排除;《女史箴

图》是顾恺之的画作,C排除;《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D排除。故此题选择

Bo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6.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僮。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调整统治政策】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

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引进优良作物】

材料三:……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

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

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

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采用先进技术】

材料四: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鄙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

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

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的“天府”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

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3)材料三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汉武帝派谁两次出使西域?这条商

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5)通过以上探究,你对如何发展农业有何建议?

【答案】(1)都江堰;李冰。

(2)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3)丝绸之路;张骞;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

易与文化交流。

(4)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

(5)政府政策应当给予支持,科技兴农,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等。(围绕本题要点,言之

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材料一中的“天府”与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

工程都江堰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

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馈”,因

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2)据材料二“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

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内容。这项有利于

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奖励耕织。

(3)据材料三"……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

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

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

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新的农作物

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

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

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胡萝卜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

东来。

(4)据材料四“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

相结合”可知,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

等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政策应当给予支持,科技兴

农,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等。

17.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

图1

材料二:图2

图2.

(1)请分别写出图1和图2两种建筑名称.

(2)请指出图1和图2分别是哪里的先民居住的房屋?

(3)想一想,他先民们为什么要创造图1这种模式的房屋?

【答案】(1)图1:干栏式建筑;图2: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图1:河姆渡人;图2:半坡原始居民

(3)干栏式房屋是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和自然条件而建造。

【解析】

【详解】(D由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图1建筑是干栏式房屋;图2建筑一部分处于地下,所

以是半地穴式房屋。

(2)依据所学,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人居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3)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和自然条件建造了干栏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高于地面,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通风防潮。

18.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