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官员选拔1.世官制(1)时间:西周——春秋。(2)内容:也叫世卿世禄制,指贵族世代为官2.军功爵制(1)时间:战国,商鞅变法后。(2)内容:按军功授子爵位。3.察举制(1)时间:汉。(2)内容: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有孝廉和茂才;特科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3)评价:选拔了大量人才;后期名不副实。4.征辟制(1)时间:汉朝。(2)内容:征,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高级官僚或官吏自己选用属吏。(3)问题:官员尤其是地方官自己选用官吏,易培植私人势力,对皇权、中央集权不利。5、九品中正制(1)时间:曹不推行,贯穿魏晋南北朝。(2)原因: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加强中央集权。(3)内容:中央设置“中正”(评委)按“九品”给人才评级,递补为官。(4)评价:①早期:选拔了大量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后期:被门阀士族操纵垄断。6.科举制(1)简史。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建进上科,科举制形成。②唐: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③宋:废除唐朝投卷、行卷,更公平;糊名制,更严密。④明: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仅从四书五经命题;南北分卷;八股取士。⑤清:1905年废除科举。(2)评价①打破贵族垄断官职,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洽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④社会重学,崇尚读书。⑤公平公正。⑥钳制思想,扼杀创造意识。⑦被西方借鉴(文官制度)二、官员考核1.秦汉(1)上计制。(2)御史参与审核,防止作假。(3)上计考核结果是官员职位升降的依据。2隋唐(1)吏部负责。(2)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都要考核。(3)唐朝按品德、才能把官员考核分为九等(4)考核结果是官员职位升降的依据。3.明清(1)考满:任现职满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2)考察:京察:对京官京察,明朝六年一次,清朝都是三年一次。外察:对外地官员,明朝朝觐考察,清朝大计三年一次。三、官员监察1、秦汉(1)御史大夫。(秦)(2)全国13州,刺史。(汉武帝时期)2.隋唐(1)御史台,御史大夫。(2)全国10道监察区。3.宋(1)御史台。(2)全国划分路作为监察区(3)台谏合一4.元(1)中央:御史台。(2)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5.明清(1)科道:都察院、六科。(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巡查各省,清朝停止此做法。(3)清朝把六科并入都察院。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注重门第出身到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3)选拔形式:越来越制度化;越来越注重严密、公正、客观原则。(4)人才选拔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1)内容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评判官吏的道德才能(2)对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3)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考核。(4)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1)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官吏,皇帝是不受任何监督的。(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5)监察方式多样化。既有常设监察机构,又有巡视监察。(6)监察有法律保障。(7)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8)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有利于整顿吏治,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贪腐。2)有利于缓和阶级(社会)矛盾。3)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统一4)对后世监察反腐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监察职权扩大,容易造成滥用职权的问题。6)服务于专制皇权,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傣队伍中的贪腐和低效现象。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门阀士族经历了一个由不断衰落直至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特权的丧失,衰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优势的丧失。其中“文化优势的丧失”是由于(
)A.民间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B.汉初黄老之学的推广C.九品中正制的全面实施 D.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2.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由都察院和六科行使监察权。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是正七品官员,这说明(
)A.明清两代皇权得到加强 B.御史和给事中负责选拔官吏C.给事中只管理地方官员 D.都察院逐步威胁到皇帝权力3.下表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体现了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是(
)隋唐“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投卷”、“公荐”(考前请托)两宋“取士不问家世”(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封弥”“誊录”(密封和誊录试卷)A.开放性与公平性 B.自由化与宽松化C.保守性与单一化 D.公正性与形式化4.“玄宗开元五年,始令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国子监谒先师,学官开讲问义,有司为具食,清资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皆往阅礼焉。七年,又令弘文、崇文、国子生季一朝参。及注《老子道德经》成,诏天下家藏其书,贡举人灭《尚书》、《论语》策,而加试《老子》。又敕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二十一以下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A.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 B.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C.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 D.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5.明代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又称“言官”。“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部曹用”。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这样的制度设计说明(
)A.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 B.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C.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D.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6.“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摄州县,诚旷职耳”,表明中央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下面为中国古代监察地方官员的体系演变图,其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御史大夫②行御史台③给事中 B.①御史台②府州军监③按察使司C.①御史中丞②都察院③巡抚巡按 D.①监御史②肃政廉访司③监察御史7.《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有“五善”与“五失”。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做多让”;五失:“一曰夸以迣(lì,超越),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裚(jì,断)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五善毕至,必有大赏”、“五失犯一,则予重罚”。据此可知秦朝(
)A.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风气 B.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C.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 D.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8.东晋南朝时,朝廷专门设立“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鼓通今之儒知撰谱事”,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和编写家谱的世家,家谱进而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学问,人称谱学。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由于(
)A.政治局势的动荡 B.儒家思想的发展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户籍制度的演变9.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商周时期就有用于祭祀的家谱。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家谱发展关系密切的是A.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形势. B.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C.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 D.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0.人物品题,也称之为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曰,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A.强化对官员的监察 B.控制选举的话语权C.提升社会理学水平 D.抨击专制强调自由11.唐太宗贞观四年大赦天下,赦令中特别申明:枉法受贿之赃官不在赦列。“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以天下未定颁布的赦令亦申明:官吏贪赃枉法者不在赦免之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朝A.注重加强官僚队伍建设B.治国理政强调以仁为本C.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D.法律制度建设逐步完善12.宋代《建隆重定刑统》中的《职制律》专门对一些常见的官员违法事项及其量刑标准作了规定。此时朝廷还常常借助颁布“宣敕”或“敕令”传达以皇帝为中心的顶层指示,对《职制律》所涉官员违法惩治形成补充。宋朝这些举动旨在(
)A.防止权臣朝堂擅权 B.革新选官用人机制C.保障监察规范有效 D.完善律令结合体系13.贞观年间,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后新增专业书学和算学,之后再增设律学。这一现象(
)A.改变了士人传统价值追求B.反映了人才选拔的新要求C.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新特征D.保证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14.明朝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优养”科举制:从启蒙的社学阶段,有对贫寒学生的优待,如免缴学费、供给饮食、发给纸笔;进入府州县学后,在赋役上有所优免;参加考试的士子,有盘缠银的补助。这一制度(
)A.完善了全国教育体系 B.消灭了贵族统治根基C.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15.汉代官员政绩考核的一条重要原则是“颇知律令”。西汉末年的薛宣说:“吏道以法令为师。”同一时期的朱博也说:“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这主要体现了(
)A.汉代国家治理重视吏治 B.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间的矛盾C.汉代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 D.中国古代儒表法里的政治传统16.中国古人深谙“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之理,对选官制度极其重视。以下提法对应的选官制度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①“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芳”。②“逐计官资以定品格,天下以居位者为贵”。③“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④“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17.1972年,中国考古界在西北居延地区发掘出汉简2万余枚。有木简记载了一个有经验的官吏孝里大夫到居延管理屯田。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这可以推断出,汉代(
)A.西北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B.重视官员行政技能培养C.边疆治理措施严密规范 D.屯田制在全国广泛实行18.下图为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上面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钱谷出入。该《集簿》的主要用途是(
)A.作为官员考核的依据 B.记录郡国官员的不法行为C.作为征发赋役的参考 D.记录地方机构的设置情况1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多阶层之变动,并对其演变进行了如下的分期(见下表)。以下选项中,符合下表中社会演变分期之观点的是(
)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分期历史阶段时期封建社会西周、春秋游士社会战国郎吏社会两汉门第社会魏晋南北朝前期科举社会唐至宋以前后期科举社会明清A.古代社会的阶级演变以士为中心 B.贵族血缘政治影响社会的变化C.皇权专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原则 D.官员的选拔影响专制集权统治20.特赐及第是宋代科举体制外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途径。据《宋史》《通考》等相关文献记载,宋代被特赐进士及第或出身的多达一两百人,如状元梁题之子梁固、王安石之弟王安国就是特赐进士出身。宋代“特赐及第”(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提高了官员队伍的素质C.扩大了统治基础 D.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二、材料分析题21.监察制度材料一
明朝统治者对百官监察十分重视。早在朱元璋统一中国前,曾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等官。“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之狱,始罢御史台。”但并不是罢免御史,而是罢免其总领御史大夫。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除都察院外,明朝还创立了独立监察权的六科给事中,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明朝初年其职权仅为“看详诸司奏本及目录旨意等”。洪武十五年废中书省后其职权变为:“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查六部百司之事。”从每科分工来看,职责清楚,分工细腻。如“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印),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材料二
清朝中央监察机构在明朝基础上有所调整。雍正以后,为了集中皇权,取消了六科给事中历来负责封驳皇帝诏旨的职权,将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所属六科给事中与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分别负责对内外官吏的纠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背景及影响。22.人才选拔与培养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它是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如茂才(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被举者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出身贫寒、40余岁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之内升至丞相,封平津侯,开创西汉建立以来以布衣身份拜相封侯的先例。在察举制度形成前后,武帝又在长安设立了太学。太学生由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负责教授,学成后经考试分等第录用,自此博士的主要工作由备顾问转向教学。同时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兴学措施,令郡国皆立学校。太学与郡国学皆以经学为主要教育内容。——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的影响。三、论述题23.宋代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系统和谏官言谏系统组成。御史又称台官,宋之前,台官主要是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主要是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宋初,谏官沿袭唐制,隶属于中书、门下两省,宋仁宗下诏将原有的门下省改为谏院,这一措施标志着谏议机构开始脱离行政机关而独立运作。此时的谏院已然成为另一个最高监察机构,与御史台共同运作。需要指出的是,谏院的独立只是相对于各行政机关而言的,在专制皇权面前绝无独立之说。宋代谏官职能有所扩大,宋真宗下诏:“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这是谏官纠弹百官的法律依据,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台谏系统对外戚的抑制、对相权的制衡、对干政宦官的弹击、对武将的抑制,对巩固宋王朝之内政大有裨益。——摘编自林晓炜《制度何以变迁》等阅读材料,评析宋代谏官言谏制度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多角度分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中国)。从文化优势来看,门阀士族的兴起是由于九品中正制的按门第高低选官方式,使士族垄断了官场,但隋唐科举制的推行,开始考试取士,使寒门子弟从有机会入仕,士族开始不断衰落直至衰亡,D项正确;民间私学的兴起于春秋的时候,士族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汉初黄老之学的推广,对士族由不断衰落直至衰亡没有什么作用,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的全面实施是推动士族兴盛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的权力扩大,且直接对皇帝负责,可见,明清两代皇权得到了加强,A项正确,排除D项;御史和给事中负责监察,而非选拔官吏,排除B项;根据材料“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可见,给事中不是管理地方官员,排除C项。故选A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公荐”,“取士不问家世”,“封弥”,“誊录”,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科举制,不问家庭背景,体现了开放性,通过密封和誊录试卷,增加了公平性,A项正确;科举考试并不自由,排除B项;“取士不问家世”,向百姓开放,说明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排除C项;科举制的实行,为唐宋政府选拔了一大批官员,是有实际作用的,并没有流于形式,排除D项。故选A项。4.A【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反映”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中“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信息可知,时空范围为隋唐到1905年的中国。据材料可知,从科举制创立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儒家经典一直都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所以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在选官中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儒家经典所体现的儒家强调的伦理纲常,有利于巩固统治,A项正确;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化,排除C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科举考试使得不具备贵族身份的人进入到官僚体系之中,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及所学可知,明代六科给事中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统治者重视对科道官的选拔,并且对科道官的管理要求更高,体现了明代统治者重视对官员的监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属于唐代统治者的重要人才的表现,排除C项;“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6.D【详解】据材料“下面为中国古代监察地方官员的体系演变图”可知,材料缺失部分为各时期,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制度,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御史监郡,称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员,①为监御史,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②可能为御史台或肃政廉访司,明朝设监察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监察地方官员,③为监察御史,D项正确;明朝六科给事中与六部对应,监察中央官员,排除A项;御史台是元朝的中央监察机构,并非秦朝设置,排除B项;督察院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并非元朝设置,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吏的“五善五失”体现了秦国统治者认识到官吏品德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官吏的言行对民众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可知秦朝强调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民为本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吏的考绩与奖惩,且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官员考核以儒家伦理为标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吏的考核,非法律与教化逐渐趋于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东晋南朝时,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选官的依据是门第高低,编制家谱是为了识别门第身份,是为了选官的需要,C项正确;政治局势动荡、儒家思想发展不是重视研究和编写家谱的原因,排除AB项;户籍制度与重视研究和编写家谱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根据“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东晋南朝,家谱发展迅速,出现了专修家谱的机构,谱谍学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可和出,家谱与宗法血缘关系有关,而东晋南朝时期因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选官重视家世门第,因此家谱盛行,这与官吏选拔标准的重大变革有关,C项正确;AB项与之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排除AB项;D项是理学的产生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根据“人物品题,也称之为臧否人物”“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可得出人物品题其实就是对人物进行评判,本质上是在当时实行察举及九品中正制之下控制选举的话语权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针对官员,排除A项;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排除C项;抨击专制不是其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材料中唐朝两次大赦将“贪赃枉法”官员排除在外,反映出对官僚队伍建设的重视。故答案为A项。B项,唐朝两次大赦天下能够体现治国理政,以人为本,但不能全面覆盖材料的信息,排除;C项,大赦天下不能体现严厉打击犯罪分子,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律法制度建设的信息,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专门对一些常见的官员违法事项及其量刑标准作了规定”“以皇帝为中心的顶层指示,对《职制律》所涉官员违法惩治形成补充”可知,宋朝时期对官员的违法事项和量刑做了明确的规定,并且还会由皇帝对违法事项和量刑进行补充,宋朝的这些举动目的是在监察官员的违法行为时有明确的规范和量刑标准,进而保障监察的规范有效,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针对的是所有官员,并非权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体系的监察,并非选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对于官员的违法行为及其量刑标准涉及法律和皇帝的敕令,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监察百官,并非完善律令结合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新增专业书学和算学,之后再增设律学”及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国子监增加了书学、算学和律学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国家对人才选拔的新要求,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士人传统价值追求改变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选拔官员的新要求,没有提到影响,无法得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排除C项;“保证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说法夸大了该现象的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题干中的“对贫寒学生的优待””“在赋役上有所优免”“有盘缠银的补助”等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优养制度是为了保证家境贫寒的考生科举考试和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为他们步入仕途提供支持,D项正确;材料列举的是对贫寒家庭学生给予的物质帮助,与全国教育体系是否形成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与消灭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项;优养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代在国家治理中让官僚遵循法律并依据法律行事,这成为汉代的普遍认同,表明汉代国家治理重视吏治,A项正确;重视吏治并不意味着君主专制与官僚政治间的矛盾,这样的规定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君权,排除B项;汉代法律是维护君主专制的,不是依法治国,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对吏治的重视,不能体现儒表法里,排除D项。故选A项。16.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①“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芳”反映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的军功爵制,②“遂计官贵以定品格,天下惟以居位者为贵”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③“诸侯王、公卿、部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反映的是汉朝的察举制,④“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思重许拜金鉴”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本题选择B项。1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管理屯田的官吏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说明政府重视文书行政的管理模式,认为其有利于边疆治理,由此可知,国家重视官员的行政技能,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西北地区小农经济发展迅速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边疆治理措施具有严密规范的特点,排除C项;屯田制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材料仅涉及西北居延地区的屯田管理信息,无法得出屯田制在全国广泛实行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A项正确;该《集簿》主要是为了考核官员,非记录官员不法行为、征发赋役及记录地方机构,排除BCD项。故选A项。1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多阶层之变动”,在观察表格可知,西周时期与春秋时期,社会阶级为“天子-诸侯-大夫-士”,战国时期,进入“游士社会”士阶层活跃,到两汉时期,呈现出“郎吏社会”,士依然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团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门阀社会,“士”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士族”,由此可知,古代社会的阶级演变以士为中心,A项正确;在西周时期,实行贵族政治,贵族依靠血缘政治影响社会,但是在战国之后,贵族阶层不断没落,秦朝之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贵族血缘政治影响社会的变化”不符合时间要求,排除B项;“皇权专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原则”是在秦朝确立专制主义制度之后,没有表现秦汉之前的社会现状,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士阶层的演变”,而“官员的选拔影响专制集权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依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依据本题材料概括可知:宋代“特赐及第”是皇帝主导下的选材路径,借此将选官用人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强化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中指出被特赐进士及第或出身的多达一两百人,特殊的选拔方式选拔的人才不一定是优质人才,且“一两百人”也无法整体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排除B项;特殊的选拔方式选拔的人才基本都是官僚贵族子弟,不能实现扩大统治基础的效果,排除C项;宋代选官用人之权本就在中央,排除D项。故选A项。21.(1)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前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为明清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2)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详解】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朝统治者对百官监察十分重视。早在朱元璋统一中国前,曾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等官”“清朝中央监察机构在明朝基础上有所调整”可知,前代监察制度的发展,为明清监察制度提供了借鉴;根据材料“雍正以后,为了集中皇权”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雍正以后,为了集中皇权,取消了六科给事中历来负责封驳皇帝诏旨的职权,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可知,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除都察院外,明朝还创立了独立监察权的六科给事中”“都察院所属六科给事中与十五道监察御史”可知,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根据材料“雍正以后,为了集中皇权,取消了六科给事中历来负责封驳皇帝诏旨的职权,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和所学知识可知,监察权力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22.参考答案示例:汉武帝时期,制定常态化的察举制度,以及采取临时性的察举科目,有利于多渠道选拔人才;为普通士人提供入仕途径,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设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物理B》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市政公用服务中心2018年雨污分流工程
- 机械制造经典题库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动咖啡磨豆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不锈钢周转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自动磨刀磨锯机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纯棉劳保手套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脑压缩试验仪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有源立体声音音箱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筹码铁片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幼儿园故事绘本《猴子捞月》课件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七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初中数学】第4章基本平面图形单元达标测试题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组织行为学笔记
- GB/T 44576-2024热塑性塑料阀门扭矩试验方法
- 《工程力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弱电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湖南省岳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物理试题 含解析
- 猩红热课件完整版本
- 成都师范学院《论文写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管理学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