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_第1页
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_第2页
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_第3页
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_第4页
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洲宗教改革“中世纪”也称中古,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于古代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主要适用于欧洲。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原罪救赎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拯救人类。天主教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1)舆论准备(制造歪理邪说):提出“双剑说”

(声称王权来自教会

)、“太阳月亮说”(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

);2)内部改革:整顿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势;3)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4)欧洲封建王权衰弱,天主教趁虚而入;5)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认识有限,教义具有麻醉性。1、天主教进入全盛(13C)的原因:积极谋求统治欧洲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天主教的神权统治]2.中世纪天主教的神权统治表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西欧最高统治者。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高于王权之上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精神独裁(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3、天主教的堕落与残暴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镇压宗教“异端”

华丽的祭坛教皇出巡红衣主教大主教罗马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信徒上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13C)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天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教权凌驾于王权11世纪末建立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教皇选举制度,12世纪初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任免权.

12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拨离间等手段迫使英,法,德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原因:麻醉灵魂的教义教规1.天主教的思想基础:

信仰高于理性2.主要教义:1)一神说和神创说;2)原罪说和救赎说;3)末日审判说;4)禁欲说。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救赎”。据基督教的教义,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人类永远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教会的堕落和残暴1、堕落:2、残暴:加紧思想控制;生活腐化,道德败坏;贪婪成性,疯狂敛财。设立宗教裁判所,野蛮迫害“异端”

(目的、表现、评价)主教的俱乐部油画19世纪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在他们热情的参与下,保龄球运动已经颇为成熟了。教皇和红衣主教团几乎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愚人船

布罗尼穆斯博斯油画荷兰1470年

这幅画描绘了在荒宴中纵情声色的修女和修士们,他们正试图咬下悬在空中的糕点。中世纪教会中所谓圣者的愚蠢与自负加上他们生活中的堕落、益发使他们成为了人们嘲弄的对象。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

托莱多版画罗马1498年1、定义:中世纪、反封建2、表现:①

12世纪,法国南部(阿尔比派)主张:否定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②14-15世纪更加高涨,英国人威克里夫主张: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教士③捷克人胡司主张: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二、宗教“异端”——早期欧洲的反封建斗争讨论采用神学“异端”的方式(反对天主教神学)原因是?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天主教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找不到更好的思想武器反封建。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由“异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思想与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一致,所以成为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封建统治和教会阻碍其发展。3、实质: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矛盾斗争4、影响:①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②反映了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③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思想源头)三、向近代过渡的欧洲1、表现(欧洲历史的新变化):①经济: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②政治: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天主教受到挑战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兴起新贵族的出现国家君主的要求③思想: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1.欧洲历史的新变化:2.天主教面临的挑战: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天主教形成威胁。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3)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14~16世纪的西欧生产方式有哪些进步?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影响?中世纪的神学垄断地位是怎样开始被打破的?

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英、法、西最早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14-16世纪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

天主教神权统治

宗教“异端”宗教改革经济基础决定(资本主义产生)

资产阶级成长中

西欧向近代过渡民族国家的形成上层建筑历史结论:欧洲社会的新变化要求变革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1、原因(4点)①直接原因:教会贪婪腐败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民族意识开始觉醒④文化因素:文艺复兴推动宗教改革总结: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和实质2、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二、卡尔文的宗教改革三、英国的宗教改革1)经济根源: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2)主要原因: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精神)→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直接原因】1、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2、序幕:《九十五条论纲》——开始的标志3、内容及作用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因信称义”——理论基础【思想核心】①通过虔诚的信仰获得免罪

——否定教士、教廷、教皇的权威②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

——资产阶级原始资本积累2)《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权威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要求3)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资产阶级希望国家统一宗教组织方面宗教教义方面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一份辩论提纲按照神学辩论的惯例张贴在德国维登堡大教堂大门上,名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这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始。这一天被新教国家定为“改革节”。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开始

马丁路德(1483—1546),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出生一个矿工家庭,18岁时进入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1505年,他断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过,后入神学院学习。1507年后成为神学博士,大学神学教授。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访问罗马,按天主教的传说,用双膝跪爬上“圣梯”台阶朝圣,每爬一级就念一次“主祷文”,认为这样可以获得赦罪的功德,但是在他膝行还没有到顶之时,圣经的话照亮他的内心:“义人必因信得生。”他既醒悟,放弃这种迷信膝行朝圣的想法,起身走下梯阶去了。马丁•路德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天主教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要以教会为中介,履行复杂的圣礼,做“善功”“赎罪”。为了聚敛钱财,教会发明了出售“赎罪券”的方法。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本人的善行得到拯救。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天主教的“因行称义”路德教的“因信称义”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上帝神职人员信徒上帝信徒天主教的“因行称义”路德教的“因信称义”何为“善功”?天主教:“善功”是信仰上帝,鄙视尘世生活,遵守宗教戒律,履行宗教义务。马丁·路德: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影响: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1.激起了反对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2.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3.马丁•路德最终与教廷公开决裂。??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开始《九十五条论纲》造成的后果:封建统治者为什么支持马丁•路德?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开始1.封建王公需要政治上的主权,而路德教义否定了罗马教会存在的正当性;2.支持路德,意味着可以将税收留为己用,而不是交给意大利;也意味着收回治下教士的任命权、削弱宗教法庭的审判权,没收修道院的财产。马丁•路德为什么与教皇和教会决裂?材料一: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材料二: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在喊:罗马教廷该死!”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开始——《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及思想改革运动5、实质:4、影响:冲击天主教会统治【直接影响】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路德教派势力不断壮大,新旧教派之间形成尖锐冲突,并多次发生战争。

公元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奥斯堡和约》。规定德国境内每个王侯,有权在领土辖区内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和约进一步扩大了德意志各诸侯国的势力,并使路德新教在德意志境内取得了合法地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背景(原因)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经济搜刮(主要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发表“论纲”(直接原因)主要内容影响冲击天主教会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的斗争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理论基础——因信称义《圣经》是唯一的权威信徒皆为祭司教义建立廉俭教会;建立本民族教会俗权应高于教权教会组织

宗教改革运动需要一个天才去发动,需要另一个天才去结束;路德,这个煽动家,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滚石;卡尔文,这个组织家,则在滚石粉碎之前使它停止。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卡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二、卡尔文的宗教改革1、主要内容:1)信奉因信称义,认为《圣经》至高无上。2)思想核心------“先定论”。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4)主张建立民主教会2、特点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传播到西欧(法国、今荷兰、英国等国家)5)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体制(神权共和国)核心内容——“先定论”主张:影响: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祷没有意义。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2)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问题:比较卡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卡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②主张信仰得救③主张建立廉俭教会不同:①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卡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结果英王获得教会的大量财富,削弱了教会实力,加强了王权。三、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原因: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控制;②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③文艺复兴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④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亨利八世2、内容:①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3、结果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工具。●伊丽莎白一世时

①重申《至尊法案》②神职人员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4、特点:见提纲P3●英国宗教改革的方式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1、思想:继文艺复兴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打击教会权威,;2、政治:沉重打击天主教会在各国封建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发展;宗教改革也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旗帜;3、经济: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4、文化: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宗教改革使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三、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作用课标: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改革人物新教派别核心教义其它主张影响地域马丁·路德路德教①“因信称义”②全体信徒皆教士③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简化仪式神甫娶妻蔑视权威德国北欧加尔文加尔文教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法国英国等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英国国教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神职人员须效忠英王①基本保留原教义和仪式②解散修道院英国新教与传统的天主教相比,新在何处?1、对信仰的最高权威的认识不同:

基督新教认为《圣经》是唯一的、最高的标准;天主教认为除了《圣经》以外,教皇所说的与圣经有同等效力。

2、对因信称义的认识不一样:

基督新教坚信因信称义,因信得救(只因信);天主教认为,人除了因信称义以外,还要靠着行为才能称义,就是要因信+行为称义。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人物新教派别核心教义其它主张影响地域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知识回顾回顾所学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内容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人物新教派别核心教义其它主张影响地域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①“因信称义”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废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现行教规③英语为礼拜用语信徒皆祭司廉俭教会民族教会民主教会廉俭教会保留天主教教义和仪式等德国北欧法国英国等英国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知识小结是一场以宗教改革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革新运动。①宗教改革思想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②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形成,激发了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成长。③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2、性质:3、历史作用:1、宗教改革的原因:①直接原因:教会贪婪腐败②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民族意识开始觉醒④文化因素:文艺复兴推动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根本目的是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2.《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DB训练设计3、在14、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最根本的原因是A、天主教会的腐败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C、进步人士认识的提高D、各国王权的软弱4.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A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5.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