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A.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姜寨遗址出土的器物如石磨棒、骨鱼叉、骨镞等可知,这一时期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A项正确;材料所列的器物没有代表国家出现的典型器物和遗存,排除B项;姜寨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不能说明出现贫富分化,所以也无法说明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C项;材料中仅涉及一个姜寨遗址的一个房屋及其中的器物,不能说明当时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将所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这一举措在客观上()A.使周王能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强化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C.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 D.促进了氏族部落的快速壮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将所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及所学知识可得,西周通过分封制度加强了与各地之间的联系,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周王直接管理地方说法不正确,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血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周已经是奴隶制国家了,而不是氏族部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3.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史料出处“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中提及秦末战争也焚毁了大量文献书籍,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焚书带来的具体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有没有下令焚烧书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焚书对文化的具体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4.图1、图2可用于说明,当时()A.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 B.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C.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 D.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长安城平面图八世纪初日本平城京平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城平面图与八世纪初日本平城京平面图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唐朝时期,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较大,D项正确;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而是唐文化的影响力较大,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5.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4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4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A.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答案〗B〖解析〗材料问题是“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即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的意图。结合所学,材料中的“两湖”“后蜀”“南汉”“南唐”“福建”都位于黄河以南地区,而“北汉”大约是今天的山西地区,与辽接壤,由此可以得出宋太祖统一政策是先南后北,如果先攻灭北汉,可能引起辽的警惕和干预,B项正确;党项威胁北部边防发生于宋朝统一以后,排除A项;辽没有与宋争夺南方富庶之地,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削平诸政权”是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不仅仅要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排除D项。故选B项。6.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A.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 B.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C.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 D.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近代先进国人编译的外国历史地理著作在国内不断被翻印发行,这说明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国人对西学的关注仍然不足,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19世纪40—60年代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学对中华文化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形成了学习西方的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1920年,在制造业中手工业产值占90.05%,产值约80亿元,到1936年手工业产值占77.96%,产值增加到100亿元。这表明,该时期()A.近代工业取得较快增长 B.军阀割据阻碍民族工业C.中国成为列强原料产地 D.官僚资本主义加速膨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1920年到1936年制造业中手工业产值占的比重下降,产值增加,由此可以推断出机器工业占得比重上升,表明这一时期近代工业取得了较快增长,A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因此无法体现军阀割据阻碍民族工业,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到中国成为列强原料产地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8.1937年7月19日,国民政府代表在与苏联代表会谈中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国民政府代表作出此番表示意在()A.请求苏联调解中日矛盾 B.争取苏联援助中国抗战C.防止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D.促成美、英、苏合作抗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此时处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民政府向苏联强调日本的进攻的第二目标是苏联,是想苏联认识到日本的威胁和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以此来争取苏联的援助,B项正确;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可能请求苏联调解中日矛盾,而是争取苏联援助,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已经侵占中国东北,排除C项;此时美英等国家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纵容日本侵略,因此不可能是促成美英苏合作抗日,排除D项。故选B项。9.1949年底,新中国的各项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没有上缴的统一规定,大部分由地方自行使用。中央财政承担着军费、重点建设、救济失业人口及救济灾民的浩大开支,却无稳定的收入来源,造成的巨额赤字,只能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A.采用行政手段打击投机活动 B.运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C.没收官僚资本充实国营经济 D.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底,新中国的各项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没有上缴的统一规定,大部分由地方自行使用。中央财政承担着军费、重点建设、救济失业人口及救济灾民的浩大开支,却无稳定的收入来源,造成的巨额赤字,只能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使得财政收入被地方自行使用,而中央却要承担浩大的开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开始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用行政手段打击投机活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平抑物价的信息,排除B项;没收官僚资本充实国营经济,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在此,邓小平旨在强调()A.中国要重点向第三世界开放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C.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 D.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及“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可知,邓小平指出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同样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其根本目的是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积极融入世界,C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材料也未体现,排除A项;B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但不是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排除B项;邓小平认为西方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未指出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研究了公元前3世纪埃及文献中村长和村庄书吏的名字,统计发现:希腊名字的村长有46人,村庄书吏3人;埃及名字的村长有3人,村庄书吏20人;既有希腊名字又有埃及名字的村长15人,村庄书吏1人。由此推之,当时()A.希腊人成为埃及的统治阶层 B.希腊文化取代了埃及文化C.希腊化成为埃及的社会风尚 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希腊名字的村长有46人,村庄书吏3人;埃及名字的村长有3人,村庄书吏20人;既有希腊名字又有埃及名字的村长15人,村庄书吏1人”,可看出村长大多使用的是希腊名字,而村庄书吏大部分是埃及人名字,因此推断出来,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村长大部分是希腊人担任,希腊人成为埃及的统治阶层,A项正确;B项中“取代了”用词不准确,排除B项;仅通过名字的相关材料无法体现希腊化成为埃及的社会风尚,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12.以下为某历史研究者绘制示意图(下图)。该研究者试图解释()A.人文主义精神为何出现 B.近代民族国家如何产生C.资本主义萌芽如何发生 D.西欧封建社会为何形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作为主要劳动资料的地理环境;多种经营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庄园;城市;国家;教会”可知,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精神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13.16世纪早期,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开始从葡萄牙人那儿购买胡椒,甚至威尼斯人在1515年为了完成老客户的订单也被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购买胡椒。这一事实表明,当时()A.葡萄牙已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B.欧洲贸易格局发生变化C.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 D.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6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葡萄牙已经开辟了欧洲直通亚洲的新航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能够直接大量从亚洲购买胡椒,促使威尼斯不得不从里斯本购买胡椒,B项正确;葡萄牙垄断东西方贸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排除C项;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中美洲,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排除D项。故选B项。14.学者研究发现,在拿破仑帝国所覆盖的所有欧洲国家中,总有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仑,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商业界和有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许多进步贵族。这可以印证,拿破仑统治()A.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B.沉重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C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动摇了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帝国统治区域内的商人、专门职业者和许多进步贵族支持拿破仑,主要是因为拿破仑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符合这些人群的利益,C项正确;材料中的人们支持拿破仑是因为拿破仑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不是传播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和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B项;拿破仑统治也激化了与欧洲各国家的矛盾,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5.从下图描绘的场景可推知,当时古巴()A.以分散小农经济为主 B.延续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C.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D.劳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图片可知,这描绘了奴隶们以农场为主体,在农场中分工协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6年,古巴奴隶制结束,但种植园主希望在奴隶制结束后,奴隶转化为有偿劳动者来维护种植园经济,这种想法在一些地方实现了,所以材料图片体现出当时古巴延续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分散的小农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巴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关问题,排除C项;材料图片显示当时古巴延续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所以古巴的老作坊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6.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要求北约司令部从巴黎搬出,并要求美国军队从法国撤出。美国总统约翰逊要求国务卿质问戴高乐:“你要让我们把美国烈士的坟墓也搬出法国吗?”这反映出,当时()A.美国综合国力相对衰落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C.西方阵营逐渐出现分化 D.欧洲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即两极对峙时期,法国政府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要求美国撤走军队,放松对法国的军事控制,引起美国政府不满,反映出当时西方阵营逐渐出现分化,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美国综合国力相对衰落,排除A项;法国调整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不能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有所发展,排除B项;法美关系的变化不能说明欧洲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4题,都为必做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史学素有“食货之学”的传统,“食”代指生产,“货”代指流通,正史多列有《食货志》,即为经济史专篇,复写、记录了中国历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经济活动和发展脉络。以《明史》食货志为例,其条目如下:食货一:户口、田制、屯田、庄田;食货二:赋役;食货三:漕运、仓库;食货四:盐法、茶法;食货五:钱钞、坑冶、铁冶、铜场、商税、市舶、马市;食货六:上供、采造、采造柴炭、采木、珠池、织造、烧造、俸饷、会计。——据《明史》(1739年修成)等编写材料二本书的第一卷就在研究劳动生产力得到改善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出在社会各阶层与不同条件的人民之间,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本书第二卷将说明资本的性质,资本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资本使用方式不同,所推动的劳动数量又会有何不同;自从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欧洲各国的政策对手工艺业、制造业和商业等城市产业有利的程度,一直优于农业这种乡村产业。本书第三卷将尝试说明这种政策的由来;在本书第四卷,我将尽可能周详析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国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书第五卷,则是讨论君主或政府的收入。——据[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出版)(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国富论》相比中国古代“食货之学”有何特点,并对此作出自己的解释。(2)结合材料二,说明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系统记录了经济制度和政策等(系统性);历朝历代均有编修(延续性);具有材料汇编性质;重实务,轻理论;地位较低(政治史附庸);记述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为主(范围较窄);侧重国家治理经验总结;忽视对经济规律研究;缺失理论指导;重视国计,忽略民生;思想高度与学术深度不足;体现农本商末观念(或不重视工商业)等。解释:官修史书由政府组织编写,目的在于总结国家治理经验,服务于王朝统治;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读书人大多专注于经学与道德;农业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农本商末思想占主流;传统史学以政治史为主体等。(说明:考生如所答特点及解释的原因超出▁▃▅▇█参*考*答*案█▇▅▃▁范围,只要〖答案〗合理)(2)背景: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急剧变革,需要经济理论创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英国开展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等。影响: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总结;实现了经济理论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形成了自由主义学说,推动了自由贸易发展;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正史多列有《食货志》,即为经济史专篇,复写、记录了中国历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经济活动和发展脉络”可以得出系统记录了经济制度和政策等(系统性)、历朝历代均有编修(延续性)、具有材料汇编性质;食货志内容大多数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事务,而《国富论》“研究劳动生产力”“劳动产出在社会各阶层与不同条件的人民之间,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资本的性质,资本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资本使用方式不同”“解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等,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的“食货之学”重实务轻理论、侧重国家治理经验总结、忽视对经济规律研究、缺失理论指导、重视国计忽略民生、思想高度与学术深度不足;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史专篇地位较低(政治史附庸)。解释:结合所学可知影响类试题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历史传统等方面作答,即官修史书由政府组织编写,目在于总结国家治理经验,服务于王朝统治;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读书人大多专注于经学与道德;农业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农本商末思想占主流;传统史学以政治史为主体等。〖小问2详析〗背景:结合所学可知背景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根据材料“1776年出版”“研究劳动生产力得到改善的原因”“资本的性质”“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等,可以得出经济上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急剧变革,需要经济理论创新;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对外关系是英国开展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思想上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等。影响:根据材料“自从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欧洲各国的政策对手工艺业、制造业和商业等城市产业有利的程度”“本书第三卷将尝试说明这种政策的由来;在本书第四卷,我将尽可能周详析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国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可以得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所学可以从《国富论》对经济学理论本身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促进方面作答,即实现了经济理论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形成了自由主义学说,推动了自由贸易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该经济思想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梁启超全集》1~17卷目第一卷变法通议(1892~1898)第二卷瓜分危言(1899~1901)第三卷新民说(1902)第四卷新大陆游记(1902~1903)第五卷开明专制论(1904~1905)第六卷王荆公(1905~1910)第七卷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1911)第八卷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第九卷伤心之言(1912~1915)第十卷欧游心影录(1916~1920)第十一卷墨子学案(1920~1921)第十二卷先秦政治思想史(1906~1922)第十三卷翻译文学与佛典(1920~1924)第十四卷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1925)第十五卷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第十六卷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3~1927)第十七卷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6~1928)——据《梁启超全集》(注:“王荆公”即王安石。)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并拟定一个论题,撰写一篇关于梁启超思想述评的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论题一:梁启超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述评: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维新变法开展救亡图存运动。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撰写了《变法通义》《瓜分危言》《新民说》等作品,宣传维新思想和民权学说,反映了当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潮流。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资本主义造成巨大冲击,梁启超撰写《伤心之言》《欧游心影录》,对中国社会现状和西方制度进行批判反思。综上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此时,梁启超思想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论题二:变法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述评: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试图挽救民族危亡。维新变法运动的核心是进行制度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梁启超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变法通议》《开明专制论》等,主张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改革,梁启超撰写《王荆公》,其主要意图也是鼓吹变法。

综上所述,梁启超全集中涉及政治的著作大多以变法为核心,体现了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特点。〖解析〗论题一:根据材料“《梁启超全集》第一卷变法通议(1892~1898)”可知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其思想主要主张变法图强。根据材料“第五卷开明专制论(1904~1905)”可知1904~1905年间,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第八卷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可知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取得胜利,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设问题。综上可知梁启超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评述:根据材料“《梁启超全集》第一卷变法通议(1892~1898)”“《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瓜分危言(1899~190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维新变法开展救亡图存运动。根据材料“第三卷新民说(1902)”“第五卷开明专制论(1904~1905)”可知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撰写了《变法通义》《瓜分危言》《新民说》等作品,宣传维新思想和民权学说,反映了当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潮流。根据材料“第九卷伤心之言(1912~1915)”“第十卷欧游心影录(1916~1920)”可知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资本主义造成巨大冲击,梁启超撰写《伤心之言》《欧游心影录》,对中国社会现状和西方制度进行批判反思。综上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此时,梁启超思想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反映。论题二:根据材料“《梁启超全集》第一卷变法通议(1892~1898)”可知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变法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述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试图挽救民族危亡。维新变法运动的核心是进行制度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第五卷开明专制论(1904~1905)”,可知梁启超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变法通议》《开明专制论》等,主张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根据材料“第六卷王荆公(1905~1910)”,可知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改革,梁启超撰写《王荆公》,其主要意图也是鼓吹变法。综上所述,梁启超全集中涉及政治的著作大多以变法为核心,体现了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特点。19.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美国社会学家Massey的统计,1846—1924年间,总共有4800万移民离开欧洲,约为欧洲1900年总人口的12%,其中英国向外移民占1900年英国人口的41%,其它欧洲国家依次是挪威36%,葡萄牙30%,意大利29%,西班牙23%,瑞典22%,丹麦14%,瑞士13%,芬兰13%,奥匈帝国10%,德国8%,比利时3%,俄罗斯和波兰各2%,法国1%。这些移民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其中单只美国就吸收了总数的60%。材料二2000年,全世界在出生国以外居住一年以上者,其人数已达到1.7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移民人数比1970年增加了一倍多。目前,全世界移民的60%居住在较发达区域,40%居住在较不发达区域,其中欧洲外来移民5600万人,约占欧洲总人口的7.7%;北美外来移民4100万人,约占北美总人口的13%:澳洲外来移民占其总人口的19.1%;亚洲外来移民5000万人,但因亚洲人口众多,移民只占其总人口的约1%;非洲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2%,拉丁美洲为1%。——据联合国人口署《2002年国际移民报告》和国际移民组织(IOM)《2003年世界移民报告》(1)根据材料一提出一个有关1846—1924年国际移民趋势的结论,并运用材料数据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根据以上材料,与1846—1924年相比,2000年国际移民趋势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供参考的结论:空间角度:①趋势:自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说明: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加快对外殖民扩张,大量人口自欧洲迁往殖民地及美国。这一时期4800万移民离开欧洲,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②趋势:自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说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西方资本在世界加速扩张,人口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迁移,这一时期4800万移民离开欧洲,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时间角度:趋势:移民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工业革命后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大量底层人民因政治、经济原因为改善自身生活状况而向外迁出,这一时期欧洲向外移民占1900年总人口的12%,英国向外移民人口占1900年英国人口的41%。(2)变化:欧洲、亚洲成为主要迁入地区;移民主要流向发达地区;移民增长速度更快。原因:二战以来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贸易形式变化,国际投资和劳务承包结合,推动了国际移民增长;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劳动力的全球流动;跨国公司发展,也推动了移民增加;欧洲一体化推动欧洲经济发展;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增强了地区吸引力;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对现代移民有吸引力。南北问题日益突出,国际间贫富分化加剧,也导致人口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冷战期间和苏联解体后世界部分地区仍动荡不安,大量难民流向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等。〖解析〗结论与说明:首先阅读材料一,选择一个角度,梳理国际移民趋势,如根据材料一中“1846—1924年间,总共有4800万移民离开欧洲”“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其中单只美国就吸收了总数的60%”,可得出空间趋势——自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然后,运用材料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如用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相关数据说明,欧洲国家加快对外殖民扩张,大量人口自欧洲迁往殖民地及美国,4800万移民离开欧洲,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也可用时间和类型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国际移民趋势。(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欧洲外来移民5600万人”“北美外来移民4100万人”“澳洲外来移民占其总人口的19.1%”“亚洲外来移民5000万人”“非洲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2%,拉丁美洲为1%”等信息,对比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亚洲成为主要迁入地区,移民主要流向发达地区,移民增长速度更快。原因: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二战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移民趋势加快且多流向亚欧和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原因有,二战以来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贸易形式变化,国际投资和劳务承包结合,推动了国际移民加快,经济全球化推动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和跨国公司发展等,推动了移民增加,欧洲一体化及欧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地区吸引力,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对现代移民有吸引力,南北问题日益突出,国际间贫富分化加剧,导致人口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冷战期间和苏联解体后世界部分地区仍动荡不安,大量难民流向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为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时间形式简介始于1929年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倡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积极性。始于1935年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始于1941年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倡导建立支援前线生产队,保障卫国战争军需物资供应。始于1967年推广“谢基诺工作法”提倡精简人员,提高效率,节余资金由企业自行支配,奖励超额完成任务。——摘编自侯宝泉《论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材料二下为图张凡夫《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宣传画(1951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述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演变。(2)某学习小组计划举办“新中国的劳动竞赛”主题展览活动,拟将材料二中的宣传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历史知识为该宣传画撰写一段简介。〖答案〗(1)演变:①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开始实行五年计划推进工业化,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积极性,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②20世纪3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体制)在苏联确立,倡导技术革新,加快经济发展,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③20世纪40年代,苏联进行卫国战争(或苏德战争、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支援前线、保障军需供应的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④20世纪60年代,苏联经济体制僵化,进行经济改革,加强企业自主权,提供工人积极性,谢基诺工作法推广运动成为主要形式。(2)示例: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华南、西南等地,人民解放战争和肃清土匪的工作还在进行,经济上也是百废待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侵入台湾海峡,军事威胁新中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开赴朝鲜。面对当时内外困难居民,中国人民没有退缩,全国自发兴起劳动竞赛和支援前线运动。张凡夫的漫画《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正是在此背景下创作。漫画中一个工人全神贯注操纵机器,背后的产量统计表直线上升,图片题字也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保卫祖国三者统一。〖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具有时代性、阶段性特点,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国内外形势紧密相关。结合所学知识,1928年至1932年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经济体制方面采取了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成为20世纪20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主要竞赛形式;根据材料“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始于1935年”“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顿巴斯煤矿年轻的掘煤工人斯达汉诺夫,改进了掘煤方法,大幅提高采煤生产定额,被最高苏维埃政府作为先进典型推广全国,全国工业各领域普遍推行以斯达汉诺夫名字命名,以掌握新技术、改进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人民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而忘我工作、主动进取精神的体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这说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旗帜是“斯达汉诺夫运动”;根据材料“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始于1941年”及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苏联境内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因此20世纪40年代,支援前线、保障军需供应的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进行改革,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20世纪60年代谢基诺工作法推广运动成为主要形式。〖小问2详析〗首先提取材料二信息,时间是1951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华南、西南等地,人民解放战争和肃清土匪的工作还在进行,经济上也是百废待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侵入台湾海峡,军事威胁新中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开赴朝鲜。从图片内容上可知,漫画中一个工人全神贯注操纵机器,背后的产量统计表直线上升,图片题字也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保卫祖国三者统一,最后可从图片的内涵及创作背景上组织〖答案〗。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A.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姜寨遗址出土的器物如石磨棒、骨鱼叉、骨镞等可知,这一时期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A项正确;材料所列的器物没有代表国家出现的典型器物和遗存,排除B项;姜寨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不能说明出现贫富分化,所以也无法说明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C项;材料中仅涉及一个姜寨遗址的一个房屋及其中的器物,不能说明当时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将所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这一举措在客观上()A.使周王能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强化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C.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 D.促进了氏族部落的快速壮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将所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及所学知识可得,西周通过分封制度加强了与各地之间的联系,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周王直接管理地方说法不正确,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血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周已经是奴隶制国家了,而不是氏族部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3.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该学者列举史料旨在说明()史料出处“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中提及秦末战争也焚毁了大量文献书籍,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焚书带来的具体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有没有下令焚烧书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焚书对文化的具体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4.图1、图2可用于说明,当时()A.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 B.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C.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 D.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长安城平面图八世纪初日本平城京平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长安城平面图与八世纪初日本平城京平面图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唐朝时期,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较大,D项正确;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而是唐文化的影响力较大,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5.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4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4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A.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C.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答案〗B〖解析〗材料问题是“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即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的意图。结合所学,材料中的“两湖”“后蜀”“南汉”“南唐”“福建”都位于黄河以南地区,而“北汉”大约是今天的山西地区,与辽接壤,由此可以得出宋太祖统一政策是先南后北,如果先攻灭北汉,可能引起辽的警惕和干预,B项正确;党项威胁北部边防发生于宋朝统一以后,排除A项;辽没有与宋争夺南方富庶之地,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中“削平诸政权”是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不仅仅要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排除D项。故选B项。6.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A.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 B.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C.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 D.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近代先进国人编译的外国历史地理著作在国内不断被翻印发行,这说明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国人对西学的关注仍然不足,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19世纪40—60年代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学对中华文化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形成了学习西方的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1920年,在制造业中手工业产值占90.05%,产值约80亿元,到1936年手工业产值占77.96%,产值增加到100亿元。这表明,该时期()A.近代工业取得较快增长 B.军阀割据阻碍民族工业C.中国成为列强原料产地 D.官僚资本主义加速膨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1920年到1936年制造业中手工业产值占的比重下降,产值增加,由此可以推断出机器工业占得比重上升,表明这一时期近代工业取得了较快增长,A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因此无法体现军阀割据阻碍民族工业,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到中国成为列强原料产地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8.1937年7月19日,国民政府代表在与苏联代表会谈中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国民政府代表作出此番表示意在()A.请求苏联调解中日矛盾 B.争取苏联援助中国抗战C.防止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D.促成美、英、苏合作抗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此时处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民政府向苏联强调日本的进攻的第二目标是苏联,是想苏联认识到日本的威胁和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以此来争取苏联的援助,B项正确;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可能请求苏联调解中日矛盾,而是争取苏联援助,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已经侵占中国东北,排除C项;此时美英等国家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纵容日本侵略,因此不可能是促成美英苏合作抗日,排除D项。故选B项。9.1949年底,新中国的各项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没有上缴的统一规定,大部分由地方自行使用。中央财政承担着军费、重点建设、救济失业人口及救济灾民的浩大开支,却无稳定的收入来源,造成的巨额赤字,只能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A.采用行政手段打击投机活动 B.运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C.没收官僚资本充实国营经济 D.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底,新中国的各项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没有上缴的统一规定,大部分由地方自行使用。中央财政承担着军费、重点建设、救济失业人口及救济灾民的浩大开支,却无稳定的收入来源,造成的巨额赤字,只能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使得财政收入被地方自行使用,而中央却要承担浩大的开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开始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用行政手段打击投机活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平抑物价的信息,排除B项;没收官僚资本充实国营经济,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在此,邓小平旨在强调()A.中国要重点向第三世界开放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C.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 D.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及“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可知,邓小平指出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同样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其根本目的是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积极融入世界,C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材料也未体现,排除A项;B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但不是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排除B项;邓小平认为西方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未指出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研究了公元前3世纪埃及文献中村长和村庄书吏的名字,统计发现:希腊名字的村长有46人,村庄书吏3人;埃及名字的村长有3人,村庄书吏20人;既有希腊名字又有埃及名字的村长15人,村庄书吏1人。由此推之,当时()A.希腊人成为埃及的统治阶层 B.希腊文化取代了埃及文化C.希腊化成为埃及的社会风尚 D.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希腊名字的村长有46人,村庄书吏3人;埃及名字的村长有3人,村庄书吏20人;既有希腊名字又有埃及名字的村长15人,村庄书吏1人”,可看出村长大多使用的是希腊名字,而村庄书吏大部分是埃及人名字,因此推断出来,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村长大部分是希腊人担任,希腊人成为埃及的统治阶层,A项正确;B项中“取代了”用词不准确,排除B项;仅通过名字的相关材料无法体现希腊化成为埃及的社会风尚,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12.以下为某历史研究者绘制示意图(下图)。该研究者试图解释()A.人文主义精神为何出现 B.近代民族国家如何产生C.资本主义萌芽如何发生 D.西欧封建社会为何形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作为主要劳动资料的地理环境;多种经营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庄园;城市;国家;教会”可知,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精神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13.16世纪早期,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开始从葡萄牙人那儿购买胡椒,甚至威尼斯人在1515年为了完成老客户的订单也被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购买胡椒。这一事实表明,当时()A.葡萄牙已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B.欧洲贸易格局发生变化C.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 D.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6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葡萄牙已经开辟了欧洲直通亚洲的新航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能够直接大量从亚洲购买胡椒,促使威尼斯不得不从里斯本购买胡椒,B项正确;葡萄牙垄断东西方贸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地中海沿岸对香料需求增长,排除C项;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中美洲,成功开辟跨大西洋航路,排除D项。故选B项。14.学者研究发现,在拿破仑帝国所覆盖的所有欧洲国家中,总有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仑,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商业界和有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许多进步贵族。这可以印证,拿破仑统治()A.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B.沉重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C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动摇了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帝国统治区域内的商人、专门职业者和许多进步贵族支持拿破仑,主要是因为拿破仑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符合这些人群的利益,C项正确;材料中的人们支持拿破仑是因为拿破仑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不是传播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和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B项;拿破仑统治也激化了与欧洲各国家的矛盾,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5.从下图描绘的场景可推知,当时古巴()A.以分散小农经济为主 B.延续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C.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 D.劳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图片可知,这描绘了奴隶们以农场为主体,在农场中分工协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6年,古巴奴隶制结束,但种植园主希望在奴隶制结束后,奴隶转化为有偿劳动者来维护种植园经济,这种想法在一些地方实现了,所以材料图片体现出当时古巴延续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分散的小农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巴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关问题,排除C项;材料图片显示当时古巴延续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所以古巴的老作坊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6.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要求北约司令部从巴黎搬出,并要求美国军队从法国撤出。美国总统约翰逊要求国务卿质问戴高乐:“你要让我们把美国烈士的坟墓也搬出法国吗?”这反映出,当时()A.美国综合国力相对衰落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C.西方阵营逐渐出现分化 D.欧洲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即两极对峙时期,法国政府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要求美国撤走军队,放松对法国的军事控制,引起美国政府不满,反映出当时西方阵营逐渐出现分化,C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美国综合国力相对衰落,排除A项;法国调整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不能说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有所发展,排除B项;法美关系的变化不能说明欧洲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4题,都为必做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史学素有“食货之学”的传统,“食”代指生产,“货”代指流通,正史多列有《食货志》,即为经济史专篇,复写、记录了中国历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经济活动和发展脉络。以《明史》食货志为例,其条目如下:食货一:户口、田制、屯田、庄田;食货二:赋役;食货三:漕运、仓库;食货四:盐法、茶法;食货五:钱钞、坑冶、铁冶、铜场、商税、市舶、马市;食货六:上供、采造、采造柴炭、采木、珠池、织造、烧造、俸饷、会计。——据《明史》(1739年修成)等编写材料二本书的第一卷就在研究劳动生产力得到改善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出在社会各阶层与不同条件的人民之间,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本书第二卷将说明资本的性质,资本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资本使用方式不同,所推动的劳动数量又会有何不同;自从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欧洲各国的政策对手工艺业、制造业和商业等城市产业有利的程度,一直优于农业这种乡村产业。本书第三卷将尝试说明这种政策的由来;在本书第四卷,我将尽可能周详析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国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本书第五卷,则是讨论君主或政府的收入。——据[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出版)(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国富论》相比中国古代“食货之学”有何特点,并对此作出自己的解释。(2)结合材料二,说明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系统记录了经济制度和政策等(系统性);历朝历代均有编修(延续性);具有材料汇编性质;重实务,轻理论;地位较低(政治史附庸);记述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为主(范围较窄);侧重国家治理经验总结;忽视对经济规律研究;缺失理论指导;重视国计,忽略民生;思想高度与学术深度不足;体现农本商末观念(或不重视工商业)等。解释:官修史书由政府组织编写,目的在于总结国家治理经验,服务于王朝统治;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读书人大多专注于经学与道德;农业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农本商末思想占主流;传统史学以政治史为主体等。(说明:考生如所答特点及解释的原因超出▁▃▅▇█参*考*答*案█▇▅▃▁范围,只要〖答案〗合理)(2)背景: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急剧变革,需要经济理论创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英国开展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等。影响: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总结;实现了经济理论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形成了自由主义学说,推动了自由贸易发展;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正史多列有《食货志》,即为经济史专篇,复写、记录了中国历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经济活动和发展脉络”可以得出系统记录了经济制度和政策等(系统性)、历朝历代均有编修(延续性)、具有材料汇编性质;食货志内容大多数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事务,而《国富论》“研究劳动生产力”“劳动产出在社会各阶层与不同条件的人民之间,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资本的性质,资本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资本使用方式不同”“解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等,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中国古代的“食货之学”重实务轻理论、侧重国家治理经验总结、忽视对经济规律研究、缺失理论指导、重视国计忽略民生、思想高度与学术深度不足;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史专篇地位较低(政治史附庸)。解释:结合所学可知影响类试题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历史传统等方面作答,即官修史书由政府组织编写,目在于总结国家治理经验,服务于王朝统治;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读书人大多专注于经学与道德;农业是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农本商末思想占主流;传统史学以政治史为主体等。〖小问2详析〗背景:结合所学可知背景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根据材料“1776年出版”“研究劳动生产力得到改善的原因”“资本的性质”“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等,可以得出经济上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急剧变革,需要经济理论创新;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对外关系是英国开展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思想上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等。影响:根据材料“自从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欧洲各国的政策对手工艺业、制造业和商业等城市产业有利的程度”“本书第三卷将尝试说明这种政策的由来;在本书第四卷,我将尽可能周详析释这些不同的学说(如重商主义、殖民思想),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与国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可以得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所学可以从《国富论》对经济学理论本身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促进方面作答,即实现了经济理论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形成了自由主义学说,推动了自由贸易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该经济思想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梁启超全集》1~17卷目第一卷变法通议(1892~1898)第二卷瓜分危言(1899~1901)第三卷新民说(1902)第四卷新大陆游记(1902~1903)第五卷开明专制论(1904~1905)第六卷王荆公(1905~1910)第七卷中国国会制度私议(1910~1911)第八卷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第九卷伤心之言(1912~1915)第十卷欧游心影录(1916~1920)第十一卷墨子学案(1920~1921)第十二卷先秦政治思想史(1906~1922)第十三卷翻译文学与佛典(1920~1924)第十四卷中国历史研究法(1922~1925)第十五卷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第十六卷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3~1927)第十七卷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6~1928)——据《梁启超全集》(注:“王荆公”即王安石。)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并拟定一个论题,撰写一篇关于梁启超思想述评的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论题一:梁启超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述评: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维新变法开展救亡图存运动。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撰写了《变法通义》《瓜分危言》《新民说》等作品,宣传维新思想和民权学说,反映了当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潮流。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资本主义造成巨大冲击,梁启超撰写《伤心之言》《欧游心影录》,对中国社会现状和西方制度进行批判反思。综上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此时,梁启超思想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反映。

论题二:变法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述评: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试图挽救民族危亡。维新变法运动的核心是进行制度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梁启超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变法通议》《开明专制论》等,主张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改革,梁启超撰写《王荆公》,其主要意图也是鼓吹变法。

综上所述,梁启超全集中涉及政治的著作大多以变法为核心,体现了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特点。〖解析〗论题一:根据材料“《梁启超全集》第一卷变法通议(1892~1898)”可知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其思想主要主张变法图强。根据材料“第五卷开明专制论(1904~1905)”可知1904~1905年间,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第八卷新中国建设问题(1910~1912)”可知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取得胜利,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设问题。综上可知梁启超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评述:根据材料“《梁启超全集》第一卷变法通议(1892~1898)”“《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瓜分危言(1899~190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维新变法开展救亡图存运动。根据材料“第三卷新民说(1902)”“第五卷开明专制论(1904~1905)”可知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撰写了《变法通义》《瓜分危言》《新民说》等作品,宣传维新思想和民权学说,反映了当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潮流。根据材料“第九卷伤心之言(1912~1915)”“第十卷欧游心影录(1916~1920)”可知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资本主义造成巨大冲击,梁启超撰写《伤心之言》《欧游心影录》,对中国社会现状和西方制度进行批判反思。综上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此时,梁启超思想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反映。论题二:根据材料“《梁启超全集》第一卷变法通议(1892~1898)”可知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变法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述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试图挽救民族危亡。维新变法运动的核心是进行制度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第五卷开明专制论(1904~1905)”,可知梁启超在这一时期撰写了《变法通议》《开明专制论》等,主张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根据材料“第六卷王荆公(1905~1910)”,可知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改革,梁启超撰写《王荆公》,其主要意图也是鼓吹变法。综上所述,梁启超全集中涉及政治的著作大多以变法为核心,体现了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特点。19.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美国社会学家Massey的统计,1846—1924年间,总共有4800万移民离开欧洲,约为欧洲1900年总人口的12%,其中英国向外移民占1900年英国人口的41%,其它欧洲国家依次是挪威36%,葡萄牙30%,意大利29%,西班牙23%,瑞典22%,丹麦14%,瑞士13%,芬兰13%,奥匈帝国10%,德国8%,比利时3%,俄罗斯和波兰各2%,法国1%。这些移民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其中单只美国就吸收了总数的60%。材料二2000年,全世界在出生国以外居住一年以上者,其人数已达到1.7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移民人数比1970年增加了一倍多。目前,全世界移民的60%居住在较发达区域,40%居住在较不发达区域,其中欧洲外来移民5600万人,约占欧洲总人口的7.7%;北美外来移民4100万人,约占北美总人口的13%:澳洲外来移民占其总人口的19.1%;亚洲外来移民5000万人,但因亚洲人口众多,移民只占其总人口的约1%;非洲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2%,拉丁美洲为1%。——据联合国人口署《2002年国际移民报告》和国际移民组织(IOM)《2003年世界移民报告》(1)根据材料一提出一个有关1846—1924年国际移民趋势的结论,并运用材料数据及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根据以上材料,与1846—1924年相比,2000年国际移民趋势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供参考的结论:空间角度:①趋势:自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说明:工业革命后欧洲国家加快对外殖民扩张,大量人口自欧洲迁往殖民地及美国。这一时期4800万移民离开欧洲,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②趋势:自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说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西方资本在世界加速扩张,人口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迁移,这一时期4800万移民离开欧洲,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时间角度:趋势:移民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工业革命后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