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中考语文冲刺真题练习-古诗文_第1页
湖南省2021中考语文冲刺真题练习-古诗文_第2页
湖南省2021中考语文冲刺真题练习-古诗文_第3页
湖南省2021中考语文冲刺真题练习-古诗文_第4页
湖南省2021中考语文冲刺真题练习-古诗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中考古诗文练习

(三)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泳水去无心。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3.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

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

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题。(4分)

九日送别王之涣(唐)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蓟(ji)庭,地名。

7.(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2分)

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

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2分)

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作者用“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

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出诗人对和朋友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二)送凌-1■•一①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4分)

【答案】10.C11.B12。B

13(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14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1。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2、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3o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

环境。

150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

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6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

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啜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本诗前两句写景,请展开想象,描绘诗句中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鸟声婉转,鸟儿自由飞翔;山花绚丽,树阴浓密。

(2)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

恶之意。

(一)诗歌鉴赏(6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1.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

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

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

的襟怀。

12.这首词的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和,全词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

【解析】D.此诗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是消极和无奈,旷达和解脱没有。

记叙和议论(抒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5分)

浦上秋居

唐马戴

濡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濡(位)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话安乐,因地处今陕西西安东而得名,为作者

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廊:郊居。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8.首联通过描绘景物和,渲染了的氛围,(3分)

9.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备查答案]8.风雨和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9.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德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22题。

(一)鹊桥仙•一竿风月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7.这首词词牌名是,与的民间传说有关。(3分)

8.词中“我”的身份是什么?生活状况怎样?(3分)

9.对渔父这个形象,你怎么看?(3分)

7.鹊桥仙(1分)牛郎织女(2分)

[备查答案]8.“我”是一名渔父。(1分)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潮涨便驾舟出发,潮停就撒网捕鱼,潮落即放

歌回家。贫穷自在,远离红尘。(2分)

9.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抛却红尘,独守淡泊,亲近自然.渔樵余生。(3分)

【荷泽】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4-5题。(4分)

柳桥晚眺

陆游

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

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

[注]此诗是诗人晚年在山阴家居时作。

4.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5.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

[备查答案]

4.黄昏时分,诗人站在小桥上,似乎能听到鱼儿跳水的声音,远望着纵横交错的树林,静候着白鹤飞回。

5.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诗人以“闲云”自喻,曲折地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哀思。

【济宁】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分)

点绛唇•兰花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

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2分)

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3分)

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

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临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题。(4分)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④汉文:指

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7.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

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看

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

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

【青岛】

(-)诗词理解(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7-8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峨眉山月歌

王勃李白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峨眉山月半轮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影入平羌江水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发清溪向三峡,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思君不见下渝州。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还是即将远

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在异乡为官的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我们是心心相连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

如同比邻而居”。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在分别的路口,我虽想挽留你,却无能为力,只

能默默无语,泪下沾巾”。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为“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

头,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伴诗人远行”。

8.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写友人即将离京赴任蜀州,诗人遥望蜀地,视线却为风烟所遮,心头

萌生淡淡的伤感。

B.《峨眉山月歌》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江而下所见之景,“峨眉山月”与诗人千里相随,触发了诗人对

友人的思念之情。

C.《峨眉山月歌》后两句叙写诗人江上行船的旅程,表现了诗人离友人越远就越加思念

的情感。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峨眉山月歌》皆为离别而作,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

戚之情。

[备查答案]7.C8.D

【泰安】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B.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

C.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

D.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备查答案]15.D16.C

【潍坊】

(一)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13T4题。(6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签,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3.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

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氏《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

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

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

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14.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4分)

[备查答案]13.(2分)D(“秋宵梦觉”指的是深秋的夜里,作者从梦中醒来)

14.(4分)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人清平乐》风格婉

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每点2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春尽

唐・韩健©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②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③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倨,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出朝,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寓居南安时。②断

云:片片云朵。③芳时:春天。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请赏析颈联中“闲”字的妙处。

(-)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描绘了南方暮春时节落花漂浮、片云含雨的凄清景象,抒发了诗人对

春尽的感伤和飘泊无依的孤苦之情。或者:象征手法,落花、片云象征诗人漂泊无依,抒发了诗人对春尽

的感伤和飘泊无依的孤苦之情。

2.闲是“空闲”的意思,写出了作者无事可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年华已逝,不能有所作为的苦闷之

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长寿山居元夕@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②,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

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

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

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武夷山中

(南宋)谢杨得①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①谢柏(bing)得: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失败,被俘不屈。本诗写于元

世祖指元二十一年,当时诗人已在武夷山辗转十年,妻儿被俘,元朝统治者正访求亡宋遗臣,收买汉族士

大夫。

1.(补充随想)十年辗转,梦中也不曾还家,此时诗人于青峰野水之际“独立”,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

虽却的形象。

2.以下诗句与“几生修得到梅花”所表达的情怀鬟不相近的一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C.零落成尘碾做泥,只有香如故。(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D.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南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三)

1.悲怆、孤独、寂寥傲然独立、坚守气节

2.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的感悟。“几生修得到梅花”的意思是“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

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相期许。诗风自然

朴素不加雕饰,清旷之中已带着几分苍凉沉郁,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深远绵长,发人深省。

D项表现的是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与此句所表达的情怀不同。故选D。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

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廖折。莽

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硬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以明丽清爽的秋景来烘托词人愉悦的心境。

B.“四面歌残终破楚”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词人为国家命运而担忧。

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表现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D.下片开篇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2.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四)

1.A【解析】A.“愉悦的心境”错误。应是反衬青春蹉昵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知音难遇的苦闷(忧郁、惆怅、感慨)。

(2020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中考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蕉

沈周

惯见闲庭碧玉丛,春风吹过即秋风。

老夫®都把荣枯事,却寄萧萧数叶中。

(注释)①老夫:诗人自称。

32.“春风吹过即秋风”句中的“即”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3.诗中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32.“即”是“立即、马上”的意思,在这里写出了时间的转瞬即逝,引出下文作者的感悟。

33.作者把人生起伏,世事浮沉融入到芭蕉的荣枯之中,写出了时间的易逝,表达了作者淡然旷达的情怀。

【解析】

3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理解。“印”的意思是立即、马上。这里是说春天过去马上就是秋天,形容时

间过得快,转瞬即逝;同时由芭蕉的荣枯引出下文的感悟。

33.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三四句“老夫都把荣枯事,却寄萧萧数叶中”中的“荣枯事”

表面指芭蕉的荣枯,实际指人生起伏,世事浮沉。“寄”“数叶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时间过得

真快,我将把人生起伏,世事浮沉都寄寓在这几片芭蕉叶中,让它随风而去,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乐观豁

达。

(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中考复习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游塞

【唐】齐己

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

雁聚河流浊,羊群碳草膻巴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覆咒

(注)①羊群磺草膻:意思是羊群啃光了草皮的地方变成了沙滩。②潺暖:形容流泪的样子。

34.品味“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中“来”与“入”字的妙处。

3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34.“来”与“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渲染了送别友人时秋风萧瑟的悲凉气氛,一“来”-“入”相对,

写出友人前去塞外路途遥远。

3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该诗通过描写边塞的风景以及边塞艰苦恶劣的环境,从友人的角度抒发了友人

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游塞的关切、不舍之情。

【解析】

34.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

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这句话的意思是:秋风刮到了汉朝的领地,我们踏着

外乡的路进入边塞。“来”“入”两个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秋风、客路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

风之猛烈,刮到了汉朝的领地,渲染了送别友人时的悲凉气氛:我们踏着外乡的路进入边塞,突出友人游

塞所经的路途之遥远。

35.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诗人写送友人赴边的时候,以自己的所思所想去揣测赴

边者的所思所想,以边塞的景色来渲染人的情绪,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该诗大量描写了边塞的风景,

展现壮阔的边塞景象和边地的艰苦恶劣环境,''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漫。”意思是犹言夜宿在边塞的不堪,

思乡的梦随着眼泪连绵不绝。可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还有对友人游塞的担忧、不舍之情。

(2020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中考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濡上秋居

唐马戴

潮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濡(ba)±: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话安乐,因地处今陕西西安东而得名。②郊

廊:郊居。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36.从体裁本诗属于:押的韵是:

37.首联通过描绘景物和,渲染了一一的氛围.

38.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36.五言律诗in或en

37.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38.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解析】

36.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感知。从诗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是“频”“人”

“邻”“身”,所押的韵是“in”或“en”。

37.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诗的首联中描绘了“风雨”和“雁阵”两种景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浦

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

向南急急飞过。这些景物都给人以寥落之感。据此理解作答。

38.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把握。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靡久,何年致此身?”诗人

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濯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

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据此理解作答。

1.【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选自《千家诗》)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思颐的一项是()(4分)

A.从第一句的“偶来”可以看出诗人的随心随性。

B.从第二句的“高枕”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C.从三、四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并不在意生活的窘迫。

D.从整首诗来看,隐者形象是无拘无束、超凡脱俗的。

【答案】C

【解析】“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思是: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

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结合三四句翻译可知,这里并没有提到诗人生活的经济情况,也就谈不上“不在意生

活的窘迫”,这一联从时间上写出了诗人的无拘无束,塑造隐者形象,故选C。

2.【湖北省随州市2020年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释】①贾至:洛阳人,此诗是诗人被贬时所作。②历乱:烂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意盎然的春景图。

B.第三句不直言愁重难遣,反怪“东风”无情,不肯吹走他的愁绪。

C.“惹”字写“春日”将诗人的“愁恨”拉长,赋予“春日”以人的情感。

D.此诗巧用反衬手法,以深愁苦恨衬良辰美景,构思新奇。

(2)古人写“愁”各具特色,请根据提示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2分)

(1),兼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2)问君能有几多愁,o(李煜《虞美人》)

【答案】(1)D

(2)①一上高城万里愁②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此诗巧用反衬手法,以良辰美景衬深愁苦恨,构思新奇,诗人在首

联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

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故是用首

联的良辰美景衬深愁苦很,故D错误,选D。

(2)本题考查诗句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高城、似。

1.【2020年岳阳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请简要分析“川迥洞庭开”中的“开”字的妙处。(6分)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尾联的画面。(6分)

【答案】(1)“开”字生动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的景象,给人一种开阔壮观的感受。

(2)诗人和朋友夏十二在岳阳楼上饮酒,醉后凉风四起,吹得人衣袖飞舞。

【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意思是:登上岳阳楼览尽四

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这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一个“开”字,把秋色中洞庭

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2)这道题考查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意思是: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

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这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

有仙举之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即可。

2.【2020年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庆清朝慢踏青

(宋)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②。

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馆订.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

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汽

(注)①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②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

的鸾凤。③馆灯(doudi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④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

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下正砚的一项是()(4分)

A.这首词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

B.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

C.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

I).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氐理的一项是()(4分)

A.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

B.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变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

C.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

D.这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

【答案】(1)C(2)D

【解析】(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

基础上作答。C.有误,下阕中“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姑娘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并

非表现她们“看花觅柳的从容”。故选C。

(2)此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

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D.有误,这首词是婉约词中的佳作,而

非豪放词。故选D。

1.【2020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嵇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5分)

【答案】(1)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2)“顿”表明这场雨来得及时,立刻缓解了旱情;“定”,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粮食的丰收充满了信心。

这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

稼稿丰”云至雨来,顿解禾苗干渴,表现了诗人看到这场及时雨缓解了旱情,为老百姓丰收有望感到欣喜,

表现了作者关注民生疾苦,对下层人民的体贴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来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雨一下,

旱情马上得到缓解,诗人为农人担忧的心也得到纾解。“定”意思是一定,语气肯定,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粮

食丰收寄寓无穷的希望,充满了信心,表现了作者希望老百姓有个丰收年的美好愿望与期待,这两个字体

现了作者的万分欣喜之情。

2.【2020年山东省荷泽市真题】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

韦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5分)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5分)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

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解析】

(1)本题考查是个情感。翻译: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鸟一叫感到心惊。怎么能对着远方

的来客,叫着这让人心碎的乡音?结合“远客”“故乡”可知,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

之思。

(2)本题考查炼字。翻译: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离乡万里风光习俗都不相同,忽然鸟一叫感到

心惊。令我心惊。“惊”指心惊。语境义:这里指作者听到鸟叫而心惊。“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

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诗人此时正在回忆不同于万里风烟的江南景色,而百舌的叫

声不禁使诗人突然意识到已经是又…个春天来临,此时的江南风光自然会更加秀丽,也更令人怀念。同时

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久客思归,不得不使诗人闻百舌声而骤感惊心。一个“惊”字展

现出动态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动,为下文写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1.【2020年四川省甘孜州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2)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的画面。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江水进行画面的

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如:描写了一幅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

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的美丽画面。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

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通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

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2020年四川省泸州市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

(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打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5分)

【答案】

(1)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归鸟”“僧语”是动景,“云

壑”“楼”是静景;③以“归鸟”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楼”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

静。

(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意思是:飞鸟归巢云气遮覆的山谷变得安

静,僧人的说话声从空旷的石楼传出。其中“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运用了动静结

合的手法,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其作用。抒情方式具体来分乂可分为借景抒情法、触景生情法、咏物寓情法、

咏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于事法和融情于理法等。“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意思是:走在其中满

心喜爱,让人回想起家乡的情形。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2020年四川省遂宁市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杏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

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嗷嗷(jid。):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5分)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5分)

【答案】

(1)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

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

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

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

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诗人放眼四围,“野戍荒烟断”写出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

在视野中消失;“深山古木平”写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诗人以“烟断”“木平”写

夜色的浓重,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描写画面时要突出景物全部被夜

色所吞没的特点。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