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湖南省邵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人提出了“孝”和“德”的伦理思想。他们认为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宽厚。这说明()A.周人伦理观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B.天命观推动周人宗教理论形成C.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西周定型 D.周人承认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度下,周人重视血缘关系,且宗法制度与政治制度互为表里,反映了周人伦理观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排除D项。故选A项。2.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等。这体现了()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 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这体现了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麦豆复种制是否开始于西汉时期,排除C项;西汉时期并未突破传统经济结构,依旧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经济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图是中国古代官方户口统计数字图(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正史户口统计数是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 B.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C.正史户口统计数必须与民间史料相印证 D.官方统计数可以真实反映人口历史状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唐元时期户数,特别是口数与汉代差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赋税制度的变化而导致,唐中期开始实行两税法,主要以资产税为主,人丁不再是税收的主要依据,因此唐元时期主要记录了交税人数,导致汉代与唐元时期口数差不多,说明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史户口统计数只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户口数量,因此“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正史户口统计数尽量与民间史料相印证,能够更好地考查当时的户口数相关史实,但选项中“必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方统计数能够一定成都上翻译当时人口历史状况,因此“真实反映”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4.面对饥荒,宋代潭州知州李允则主张“先赈后奏”开官仓济民,转运使却坚持“先奏后赈”。李允则解释说:“如果奏报朝廷要花一个多月时间,恐怕来不及了”,转运使还是不准。李允则无奈,只好以家产作为抵押,转运使才勉强同意他开官仓平粜谷米救济灾民。这反映出()A.政府在赈灾中失去主体作用 B.宋代转运使的权力膨胀C.儒家思想观念影响吏治行为 D.古代救灾赈灾机制僵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面对饥荒,宋代知州李允主张先赈济灾民,反对转运使先奏请再赈济的做法,认为这可能耽误宝贵的赈灾时间。由于知州受到了转动使的牵制,最后李允只能以家产作为抵押才玉成赈济灾民这件事。联系所学知识,宋代官员的执政行为受到理学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观念会影响到吏治行为,C项正确;从材料可看出,宋代政府在赈灾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的宋代转运使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权力膨胀,排除B项;D项夸大了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排除D项。故选C项。5.乾隆时期,总督“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巡抚则是“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群吏之治”。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头衔,从一品;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头衔,从二品。据此可知,清朝前期督抚制度()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C.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导致权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督抚职权明确,并且拥有相对独立的军事权、财政权、人事权、司法权,同时督抚既是地方最高长官,又兼任中央官职,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A项正确;材料中仅反映出督抚的职权的特点,不能反映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督抚的权责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6.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这一思想()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表明资产阶级对民权政治的向往C.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 D.存在着军事立国武力强国的倾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郑观应认为“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可知,郑观应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排除A项;题干中郑观应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体现对民权政治的向往,排除B项;郑观应认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才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排除D项。故选C项。7.有史家认为,若用曲线表示中央对湖南的控制,从清朝到北洋政府时期,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历了一个“V”字形变化期。由此可推测湖南()A.成为清朝晚期的全国财赋重地 B.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C.经济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D.在北洋军阀时期有较强的独立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用曲线表示中央对湖南的控制”、“经历了一个‘V’字形变化期”等信息可知,在北洋军阀时期中央对湖南的控制最弱,由此可以推测出此时期湖南有较强的独立性,D项正确;题干中“中央对湖南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在政治方面而非经济领域,由此不能推及湖南“成为清朝晚期的全国财赋重地”,两者之间缺乏关联,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旨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属于政治地位方面的表述,这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经济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从材料中无法得到体现,也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抗日英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抗日根据地的这些举措()A.扩大了***的阶级基础 B.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C.大大提高了群众民族意识 D.意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可知,抗战时期,###重视在根据地宣传民族英雄和革命思想,这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的阶级基础扩大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排除B项;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但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9.下面是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内容。该布告反映出新中国()一、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二、此项地产上所建筑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三、目前此项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军事之需要,先予征用。四、此项征用,自布告之日起,七日后实施。A.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 B.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内容”可知,针对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新政府取消其权力,并收回之房产,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信息,排除B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0.1962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1年已经精简职工800多万的基础,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精简职工1000万以上,以压缩城镇人口。这一举措旨在()A.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B.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C.缓解城镇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D.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1961年已经精简职工800多万人的基础上,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精简职工1000万人以上”可知,1960-1965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的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粮食供应紧张,精简职工的目的就是缓解粮食供应紧张,进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改善,C项正确;这一举措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而是为了解决当时城镇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提及“精简职工”,并未提及“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排除B项;这一时期是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时期,不是为了保障实施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1.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 B.放弃对公民财产的保护C.没有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D.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极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各城邦公民往往将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将城邦利益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现象,不代表对公民财产保护的放弃,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古代雅典史实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将城邦利益置于最高的地位,不代表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低,排除D项。故选A项。12.公元11世纪起,西欧商业开始复兴,商人对其子弟的教育通常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阶段是传授拉丁语,开发智力和逻辑的敏捷性;第二阶段是珠算;第三阶段通常在国外长期当学徒。这样的教育方式()A.延续教会对知识教育权的垄断 B.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发展C.直接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D.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欧洲的教育,教会居于主导地位,宗教属性非常强,11世纪起,商人子弟重视语言、智力和技艺的学习,体现了宗教教育减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教会对知识教育权的垄断,排除A项;该教育方式并没有直接推动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了冲破封建神学的禁锢直接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13.英国工业革命之初,许多工厂主会雇佣贫困儿童在纺织业、煤矿业等行业中做工。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行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工厂中使用童工的现象越来越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科技发展使儿童的社会地位提高 B.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C.工业革命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D.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后,行业技术的革新,工厂使用童工的现象越来越少。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行业科学技术的革新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使得童工不适应机器化大生产。B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儿童社会地位没有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工业革命时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使用童工是由于童工的工资比成年劳动力低,排除C项;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专业化,而不是复杂化,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2年5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土地劳动使用法》,首次明确规定准许土地使用权临时转让和劳动农户中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这一举措()A.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B.开启了新经济政策时代C.暴露了农业集体化弊端 D.调整了国家与农民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5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土地劳动使用法》”,再结合所学知识,此时的苏俄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而材料中的政策“首次明确规定准许土地使用权临时转让和劳动农户中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和调整了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D项正确;1922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所以不存在保证前线粮食供应这种情况,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时代开始于1921年,排除B项;1922年,农业集体化还没有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际贸易争端发生的变化情况表,这些变化反映了事项20世纪80年代前20世纪80年代后争端领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争端内容削减关税壁垒消除非关税壁垒争端主体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A.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B.全球化向纵深发展C.各国间贸易冲突激烈 D.区域经济集团扩张〖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贸易争端领域由单一的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多个领域,争端内容由削减关税壁垒深入到消除非关税壁垒,争端主体由发达国家扩大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规模扩大、程度加深,即全球化向纵深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国际贸易争端的变化反映不出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贸易争端范围、领域扩大不等于贸易冲突激烈,且贸易冲突仅反映材料表层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区域经济集团的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9年5月,郭嵩焘从驻英公使任上返国,“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慑于湖南民众的保守排外,张之洞曾以“湘省风气未开,易滋事端”为由拒绝湖南士绅内河开行轮船的呈请。株萍铁路(湖南第一条铁路)1905年竣工。初建之时,“湘赣民风未开,不通外情,迷信风水,于筑路大碍。为求铁路早日建成,凡庐墓不肯迁让者均设法绕行”,至使该路少直多弯。当时铁路的主要经办者盛宣怀对此大有感慨:“时风气未开,民间惑于地脉风水之说,旁挠者众,经营累月,始有端绪”。——摘编自余建明《交通方式的演进与近代社会变迁述略》材料二2022年12月26日湖南省最后一个地级市———常德市正式开通高铁,是湖南高铁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大事。从2009年12月26日湖南第一条高铁———武广高铁正式运营开始,到湖南“市市通高铁”目标的圆满实现仅仅用了13年,全省形成“4小时经济生活圈”。常益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厦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战略工程,更是进一步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具体体现。——摘编自《常德日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湖南交通方式演进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的意义。〖答案〗(1)特点:起步晚;步履艰难(艰难曲折、阻力重重);发展(轮船业、铁路业)缓慢;水平低;半殖民地化色彩浓厚;新旧并存等。原因:湖南地处内陆;小农经济长期占主体;封建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2)意义: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改善湖南交通(密切湖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便捷群众出行;加速全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有利湖南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改变人们观念等。〖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一“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可知半殖民地化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一“慑于湖南民众保守排外,张之洞曾以‘湘省风气未开,易滋事端’为由拒绝湖南士绅内河开行轮船的呈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湖南交通方式的演进起步晚,步履艰难(艰难曲折、阻力重重)。根据材料一“株萍铁路初建之时,‘湘赣民风未开,不通外情,迷信风水,于筑路大碍’。”可知发展(轮船业、铁路业)缓慢。根据材料一“为求铁路早日建成,凡庐墓不肯迁让者均设法绕行”,可知水平低,新旧并存。原因:根据材料一“1879年5月,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可知湖南地处内陆,小农经济长期占主体,封建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广大地区还是处于半封建状态,封建思想严重,反对修铁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9年至1905年,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外交困,无力修建;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且多半在外国手中控制,没有积极性;中国教育水平落后,没有人才主持建造,技术落后。〖小问2详析〗意义:根据材料二“是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战略工程。”可知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根据材料二“全省形成‘4小时经济生活圈’。常益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厦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改善湖南交通(密切湖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便捷群众出行。根据材料二“更是进一步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具体体现。”可知加速全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有利湖南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改变人们观念。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材料二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其含义有三层:皇帝拥有这个国家,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和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尽管臣民的财产可以买卖,但臣民的财产处分权仅来自皇权的默认和授予,皇帝只要愿意,可以任何方式剥夺臣民的这一权利,而宰相及官僚系统的权力也都来自皇权的授予;皇帝代表这个国家,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皇帝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皇帝的意志代表国家的意志;皇帝的家族之命运即国家之命运,皇家灭亡即国家灭亡,皇家富有即国家富有,臣民必须承担保证皇家永远兴旺的义务。——摘编自任见《法国史传》材料三第一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十条: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他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摘编自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法国人国家观念状况,并简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法国人国家观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答案〗(1)状况:国家观念淡薄(没有国家观念);宗教观念、地域观念强烈。原因: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度(世俗权力分割);教权膨胀(基督教会垄断控制教育和思想)等。(2)变化:由专制王权国家走向现代民族国家(主权在君变成主权在民,民族认同感增强)。影响:增强国家主权意识;加剧国家间的纷争;推动国际法形成与发展;促进现代外交制度建立等。〖解析〗〖小问1详析〗状况:根据材料一“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可得出国家观念淡薄或没有国家观念;根据材料一“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可得出宗教观念、地域观念强烈。原因:可结合所学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从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度下世俗权力的分割,基督教会权力膨胀、垄断控制教育和思想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2详析〗变化:根据材料二“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和权力的最终拥有者”“皇帝代表这个国家”“皇帝的家族之命运即国家之命运”等信息可分析得出此时的国家观是认可专制王权国家,根据材料三“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可分析得出此时的国家观是主张主权在民、强调国民的各项权利,由此可概括出国家观的变化是由专制王权国家走向现代民族国家或主权在君变成主权在民、民族认同感增强。影响:可结合所学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发展相关知识,从增强国家主权意识、加剧国家间的纷争、推动国际法形成与发展、促进现代外交制度建立等方面分析作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古代东亚文化圈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8世纪。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现代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经济、文化、安全的一体化,抛开意识形态的差距,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区性结构和体制。儒家思想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摘编自青玄《儒家思想的优越性、局限性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论证: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日本创制了本民族文字(片假名、平假名);在学习唐朝基础上,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进入了封建社会;鉴真东渡促进了佛教、儒学、建筑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总之,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促进日本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解析〗本题为观点评析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首先,根据材料“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可以提炼观点: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评析论证,如: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日本创制了本民族文字(片假名、平假名);在学习唐朝基础上,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进入了封建社会;鉴真东渡促进了佛教、儒学、建筑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最后,早观点基础上总结升华,得出结论,如:总之,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促进日本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约从1500年起,西方靠殖民掠夺奠定了其“起手优势”,又靠对劳动者的剥削压榨进行原始积累,并且通过不平等贸易强化了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支配地位,这是西方现代化的“共性”。正如英国评论家卡洛斯·马丁内斯指出的,“西方的现代化是帝国主义的现代化”。……除了用时不一样,中国式现代化还走出了一条与西方现代化迥异的道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成功推进和拓展了现代化进程,表现出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可持续等基本特征。——摘编自韩震《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材料二时间相关事件14-18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及殖民掠夺17-19世纪中后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德意王朝战争、俄日资产阶级改革及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至今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及殖民扩张(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现代化的历程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出现时间不同:西方出现早,中国出现于新中国建立后;价值取向不同:西方追求资本、利润,中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不同: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中国是自主和平发展;最终结果的不同:西方是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性质不同:西方是资本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等。(2)示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4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推动了17世纪以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王朝战争,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思想解放、制度创新、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总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历史,也是剥削掠夺被统治阶级与其他弱小国家民族的历史,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现代化。〖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大约从1500年起,西方……”、“除了用时不一样,中国……”可得出,出现时间不同;根据材料“又靠对劳动者的剥削压榨进行原始积累,并且通过不平等贸易强化了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支配地位”、“表现出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可持续等基本特征”可得出,价值取向、实现的路径、最终结果、性质等方面不同。小问2详析〗作答本题时,先围绕西方现代化的历程概括一个观点,然后论述并进行总结。材料以时间为线,列出不同时期西方发展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可以得出观点:西方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后简单论述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最后进行总结,指出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湖南省邵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人提出了“孝”和“德”的伦理思想。他们认为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宽厚。这说明()A.周人伦理观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B.天命观推动周人宗教理论形成C.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西周定型 D.周人承认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度下,周人重视血缘关系,且宗法制度与政治制度互为表里,反映了周人伦理观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排除D项。故选A项。2.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等。这体现了()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 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这体现了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麦豆复种制是否开始于西汉时期,排除C项;西汉时期并未突破传统经济结构,依旧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经济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图是中国古代官方户口统计数字图(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正史户口统计数是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 B.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C.正史户口统计数必须与民间史料相印证 D.官方统计数可以真实反映人口历史状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唐元时期户数,特别是口数与汉代差不多,这主要是因为赋税制度的变化而导致,唐中期开始实行两税法,主要以资产税为主,人丁不再是税收的主要依据,因此唐元时期主要记录了交税人数,导致汉代与唐元时期口数差不多,说明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史户口统计数只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户口数量,因此“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正史户口统计数尽量与民间史料相印证,能够更好地考查当时的户口数相关史实,但选项中“必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方统计数能够一定成都上翻译当时人口历史状况,因此“真实反映”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4.面对饥荒,宋代潭州知州李允则主张“先赈后奏”开官仓济民,转运使却坚持“先奏后赈”。李允则解释说:“如果奏报朝廷要花一个多月时间,恐怕来不及了”,转运使还是不准。李允则无奈,只好以家产作为抵押,转运使才勉强同意他开官仓平粜谷米救济灾民。这反映出()A.政府在赈灾中失去主体作用 B.宋代转运使的权力膨胀C.儒家思想观念影响吏治行为 D.古代救灾赈灾机制僵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面对饥荒,宋代知州李允主张先赈济灾民,反对转运使先奏请再赈济的做法,认为这可能耽误宝贵的赈灾时间。由于知州受到了转动使的牵制,最后李允只能以家产作为抵押才玉成赈济灾民这件事。联系所学知识,宋代官员的执政行为受到理学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观念会影响到吏治行为,C项正确;从材料可看出,宋代政府在赈灾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的宋代转运使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权力膨胀,排除B项;D项夸大了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排除D项。故选C项。5.乾隆时期,总督“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巡抚则是“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群吏之治”。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头衔,从一品;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头衔,从二品。据此可知,清朝前期督抚制度()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C.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导致权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督抚职权明确,并且拥有相对独立的军事权、财政权、人事权、司法权,同时督抚既是地方最高长官,又兼任中央官职,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A项正确;材料中仅反映出督抚的职权的特点,不能反映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督抚的权责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6.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这一思想()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表明资产阶级对民权政治的向往C.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 D.存在着军事立国武力强国的倾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郑观应认为“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可知,郑观应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排除A项;题干中郑观应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体现对民权政治的向往,排除B项;郑观应认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才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排除D项。故选C项。7.有史家认为,若用曲线表示中央对湖南的控制,从清朝到北洋政府时期,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历了一个“V”字形变化期。由此可推测湖南()A.成为清朝晚期的全国财赋重地 B.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C.经济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D.在北洋军阀时期有较强的独立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用曲线表示中央对湖南的控制”、“经历了一个‘V’字形变化期”等信息可知,在北洋军阀时期中央对湖南的控制最弱,由此可以推测出此时期湖南有较强的独立性,D项正确;题干中“中央对湖南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在政治方面而非经济领域,由此不能推及湖南“成为清朝晚期的全国财赋重地”,两者之间缺乏关联,排除A项;题干材料主旨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中心之一”属于政治地位方面的表述,这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经济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从材料中无法得到体现,也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抗日英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抗日根据地的这些举措()A.扩大了***的阶级基础 B.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C.大大提高了群众民族意识 D.意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可知,抗战时期,###重视在根据地宣传民族英雄和革命思想,这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的阶级基础扩大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排除B项;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但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9.下面是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内容。该布告反映出新中国()一、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二、此项地产上所建筑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三、目前此项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军事之需要,先予征用。四、此项征用,自布告之日起,七日后实施。A.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 B.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内容”可知,针对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新政府取消其权力,并收回之房产,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信息,排除B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0.1962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1年已经精简职工800多万的基础,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精简职工1000万以上,以压缩城镇人口。这一举措旨在()A.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B.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C.缓解城镇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D.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1961年已经精简职工800多万人的基础上,1962年和1963年两年内再精简职工1000万人以上”可知,1960-1965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年的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粮食供应紧张,精简职工的目的就是缓解粮食供应紧张,进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改善,C项正确;这一举措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而是为了解决当时城镇所面临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提及“精简职工”,并未提及“尽快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排除B项;这一时期是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时期,不是为了保障实施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1.法国思想家贡斯当说:“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 B.放弃对公民财产的保护C.没有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D.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极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他必须服役于国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各城邦公民往往将自己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将整个城邦利益置于首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将城邦利益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现象,不代表对公民财产保护的放弃,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古代雅典史实可知,在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将城邦利益置于最高的地位,不代表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低,排除D项。故选A项。12.公元11世纪起,西欧商业开始复兴,商人对其子弟的教育通常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阶段是传授拉丁语,开发智力和逻辑的敏捷性;第二阶段是珠算;第三阶段通常在国外长期当学徒。这样的教育方式()A.延续教会对知识教育权的垄断 B.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发展C.直接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D.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欧洲的教育,教会居于主导地位,宗教属性非常强,11世纪起,商人子弟重视语言、智力和技艺的学习,体现了宗教教育减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教会对知识教育权的垄断,排除A项;该教育方式并没有直接推动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了冲破封建神学的禁锢直接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13.英国工业革命之初,许多工厂主会雇佣贫困儿童在纺织业、煤矿业等行业中做工。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行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工厂中使用童工的现象越来越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科技发展使儿童的社会地位提高 B.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C.工业革命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D.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复杂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后,行业技术的革新,工厂使用童工的现象越来越少。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行业科学技术的革新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使得童工不适应机器化大生产。B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儿童社会地位没有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工业革命时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使用童工是由于童工的工资比成年劳动力低,排除C项;工业革命使工人劳动日益专业化,而不是复杂化,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2年5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土地劳动使用法》,首次明确规定准许土地使用权临时转让和劳动农户中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这一举措()A.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B.开启了新经济政策时代C.暴露了农业集体化弊端 D.调整了国家与农民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5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土地劳动使用法》”,再结合所学知识,此时的苏俄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而材料中的政策“首次明确规定准许土地使用权临时转让和劳动农户中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和调整了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D项正确;1922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所以不存在保证前线粮食供应这种情况,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时代开始于1921年,排除B项;1922年,农业集体化还没有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际贸易争端发生的变化情况表,这些变化反映了事项20世纪80年代前20世纪80年代后争端领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争端内容削减关税壁垒消除非关税壁垒争端主体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A.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B.全球化向纵深发展C.各国间贸易冲突激烈 D.区域经济集团扩张〖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贸易争端领域由单一的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多个领域,争端内容由削减关税壁垒深入到消除非关税壁垒,争端主体由发达国家扩大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规模扩大、程度加深,即全球化向纵深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国际贸易争端的变化反映不出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贸易争端范围、领域扩大不等于贸易冲突激烈,且贸易冲突仅反映材料表层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区域经济集团的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9年5月,郭嵩焘从驻英公使任上返国,“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慑于湖南民众的保守排外,张之洞曾以“湘省风气未开,易滋事端”为由拒绝湖南士绅内河开行轮船的呈请。株萍铁路(湖南第一条铁路)1905年竣工。初建之时,“湘赣民风未开,不通外情,迷信风水,于筑路大碍。为求铁路早日建成,凡庐墓不肯迁让者均设法绕行”,至使该路少直多弯。当时铁路的主要经办者盛宣怀对此大有感慨:“时风气未开,民间惑于地脉风水之说,旁挠者众,经营累月,始有端绪”。——摘编自余建明《交通方式的演进与近代社会变迁述略》材料二2022年12月26日湖南省最后一个地级市———常德市正式开通高铁,是湖南高铁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大事。从2009年12月26日湖南第一条高铁———武广高铁正式运营开始,到湖南“市市通高铁”目标的圆满实现仅仅用了13年,全省形成“4小时经济生活圈”。常益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厦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战略工程,更是进一步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具体体现。——摘编自《常德日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湖南交通方式演进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的意义。〖答案〗(1)特点:起步晚;步履艰难(艰难曲折、阻力重重);发展(轮船业、铁路业)缓慢;水平低;半殖民地化色彩浓厚;新旧并存等。原因:湖南地处内陆;小农经济长期占主体;封建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等。(2)意义: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改善湖南交通(密切湖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便捷群众出行;加速全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有利湖南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改变人们观念等。〖解析〗〖小问1详析〗特点:根据材料一“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可知半殖民地化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一“慑于湖南民众保守排外,张之洞曾以‘湘省风气未开,易滋事端’为由拒绝湖南士绅内河开行轮船的呈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湖南交通方式的演进起步晚,步履艰难(艰难曲折、阻力重重)。根据材料一“株萍铁路初建之时,‘湘赣民风未开,不通外情,迷信风水,于筑路大碍’。”可知发展(轮船业、铁路业)缓慢。根据材料一“为求铁路早日建成,凡庐墓不肯迁让者均设法绕行”,可知水平低,新旧并存。原因:根据材料一“1879年5月,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可知湖南地处内陆,小农经济长期占主体,封建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广大地区还是处于半封建状态,封建思想严重,反对修铁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9年至1905年,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外交困,无力修建;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且多半在外国手中控制,没有积极性;中国教育水平落后,没有人才主持建造,技术落后。〖小问2详析〗意义:根据材料二“是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战略工程。”可知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根据材料二“全省形成‘4小时经济生活圈’。常益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厦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改善湖南交通(密切湖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便捷群众出行。根据材料二“更是进一步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具体体现。”可知加速全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有利湖南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改变人们观念。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摘编自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材料二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其含义有三层:皇帝拥有这个国家,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和权力的最终拥有者,尽管臣民的财产可以买卖,但臣民的财产处分权仅来自皇权的默认和授予,皇帝只要愿意,可以任何方式剥夺臣民的这一权利,而宰相及官僚系统的权力也都来自皇权的授予;皇帝代表这个国家,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皇帝的形象代表国家的形象,皇帝的意志代表国家的意志;皇帝的家族之命运即国家之命运,皇家灭亡即国家灭亡,皇家富有即国家富有,臣民必须承担保证皇家永远兴旺的义务。——摘编自任见《法国史传》材料三第一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十条: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他们的表达没有扰乱法律所建立的公共秩序。——摘编自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法国人国家观念状况,并简析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法国人国家观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答案〗(1)状况:国家观念淡薄(没有国家观念);宗教观念、地域观念强烈。原因: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度(世俗权力分割);教权膨胀(基督教会垄断控制教育和思想)等。(2)变化:由专制王权国家走向现代民族国家(主权在君变成主权在民,民族认同感增强)。影响:增强国家主权意识;加剧国家间的纷争;推动国际法形成与发展;促进现代外交制度建立等。〖解析〗〖小问1详析〗状况:根据材料一“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可得出国家观念淡薄或没有国家观念;根据材料一“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可得出宗教观念、地域观念强烈。原因:可结合所学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从庄园经济,封君封臣制度下世俗权力的分割,基督教会权力膨胀、垄断控制教育和思想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2详析〗变化:根据材料二“皇帝是国家范围内一切财产和权力的最终拥有者”“皇帝代表这个国家”“皇帝的家族之命运即国家之命运”等信息可分析得出此时的国家观是认可专制王权国家,根据材料三“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可分析得出此时的国家观是主张主权在民、强调国民的各项权利,由此可概括出国家观的变化是由专制王权国家走向现代民族国家或主权在君变成主权在民、民族认同感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