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建设中管线保护技术规程 第1部分:供热设施_第1页
地下工程建设中管线保护技术规程 第1部分:供热设施_第2页
地下工程建设中管线保护技术规程 第1部分:供热设施_第3页
地下工程建设中管线保护技术规程 第1部分:供热设施_第4页
地下工程建设中管线保护技术规程 第1部分:供热设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下工程建设中管线保护技术规程第1部分:供热设施本标准规定了地下工程建设中保护城镇供热管线安全的基本规定、工前检测和工前安全评估、设计要求、施工要求、监控量测、工后检测和工后安全评估。本标准适用于地下工程建设中对已建或在建城镇供热管线的保护。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9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B11/490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供热管线heatingpipeline输送供热介质的室外管道及其沿线的管路附件和附属构筑物的总称。3.2管路附件fittingsandaccessoriesinheatingpipeline供热管路上的管件、阀门、补偿器、支座(架)和器具的总称。3.3穿越供热管线constructionnearbyheatingpipeline在供热管线保护区内进行的地下工程建设。以供热管线与拟建设地下工程的空间关系分为上穿、下穿、侧穿(包括平行穿、斜穿)等穿越方式。3.4供热管线保护区protectionareaofheatingpipeline距离供热管线外侧25m内的区域,该区域内的地下工程建设将对供热管线安全运行产生不利影响。3.5检测testing用指定的方法检验、测试供热管线技术性能指标的工作。根据与穿越供热管线施工的前后顺序,分为工前检测和工后检测。23.6安全评估safetyevaluation通过建立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穿越供热管线施工对供热管线安全影响程度的工作。根据与穿越供热管线施工的前后顺序,分为工前安全评估和工后安全评估。3.7供热管线保护措施protectionmeasuresofheatingpipeline地下工程施工前或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供热管线周围地层注浆加固、隔离桩隔离、内衬补强等控制或降低其安全风险的技术措施。3.8控制值偏离系数deviationcoefficientofcontrolvalue穿越供热管线中,供热管线某项实测变形值与其对应控制值的差异程度。根据差异程度,将控制值偏离系数分为三个等级,用以表征供热管线的损伤程度。4基本规定4.1不宜在采暖期进行穿越供热管线干线的施工。4.2地下工程穿越供热管线施工应保证供热管线的运行安全。4.3穿越供热管线的保护应按图1所示的程序执行。4.4穿越供热管线前应对供热管线保护区内的供热管线位置、高程进行探测。4.5穿越供热管线前应进行专家审查,审查内容包括探测报告、专项设计、工前检测报告、工前安全评估报告、专项施工方案、监测方案等。4.6穿越供热管线后应进行专家审查,并应给出供热管线的维修、加固、更换处理等的结论性意见。4.7穿越供热管线相关各方应遵守供热管线安全管理规定,并按照供热管线特点做好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3图1穿越供热管线保护程序5工前检测和工前安全评估5.1一般规定5.2工前检测和工前安全评估应在穿越供热管线专项施工图设计前进行。5.3工前安全评估应对工前检测报告中供热管线的损伤情况进行分析评价。5.4工前检测5.5工前检测前应编制检测方案,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检测范围、检测依据、检测内容、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人员、检测计划、作业人员安全措施、既有供热管线的保护等。5.6工前检测范围应包括地下工程建设对供热管线在纵向上的影响范围。5.7工前检测内容应符合表1的要求。表1工前检测内容45.8应根据工前检测结果,进行供热管线健康等级的划分。5.9供热管线健康等级划分为三级,具体的划分应符合表2的要求。表2供热管线健康等级划分标准管沟、检查室结构没有裂缝或者仅存在少量的微小裂缝,局部可有不明显滴流;管道混凝土支墩无裂缝,支架牢固可靠且无变形和腐蚀;管道及接口法兰、阀门无泄露且无腐蚀现象;保温缝;支架活动且有变形或腐蚀现象;管道接口法兰、阀门有泄露或存在腐蚀现象;补偿器外观变形或存在腐蚀现象;管道接口法兰、阀门有损坏现象;补偿器注:供热管线健康等级Ⅰ级为供热管线现况描述5.10供热管线健康等级为Ⅲ级的,应取芯进行供热管线附属构筑物结构混凝土强度的定量检测。5.11现场检测发现供热管线存在保温层破损、渗漏、裂缝、腐蚀、渗流水等现象,应以影像或数据记录等方式对其发生部位及当前状态进行详细描述。5.12工前检测报告应给出供热管线健康等级,并为穿越供热管线工前安全评估和专项施工图设计提供相关基础数据、资料和建议。工前检测报告格式参见附录A。5.13工前安全评估5.14工前安全评估的范围应由评估单位依据工前检测报告、专项方案设计确定,且不应小于供热管线保护区。5.15工前安全评估应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三维数值模拟的地下工程施工工序应与专项方案设计中的一致。55.16三维数值模拟应包括评估范围内的主要地层、供热管线、影响范围内其他周边环境等对象,并能够反映各对象的空间位置关系与结构尺寸。5.17计算分析中应考虑供热管线的健康等级,以及其输送介质的温度、压力影响。5.18计算分析中应进行供热管线的变形、受力分析,并给出最大值、位置及方向。5.19计算结果应给出供热管线监测范围、对象、项目、频率的要求及主要监测项目的控制值,包括累计量控制值和变化速率控制值;对于具有补偿器的供热管线,变形控制值应考虑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并采用固定支架与补偿器之间的差异沉降或补偿器轴线与管道轴线之间的偏心角度来综合确定。5.20工前安全评估应给出穿越供热管线影响程度的结论。5.21工前安全评估报告的格式参见附录B,其评估建议应包括以下内容:a)供热管线在纵向上、横向上的保护范围;b)施工图阶段专项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c)监测范围、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和监测控制值;d)供热管线保护措施;e)防范的风险点、防范措施。6设计要求6.1一般规定6.2穿越供热管线施工应进行专项设计,专项设计应包括专项方案设计和专项施工图设计。6.3穿越供热管线的专项设计,应考虑穿越供热管线的施工季节。6.4遇到下列条件之一的,专项设计的供热管线保护区范围应适当扩大:a)复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b)降水对供热管线影响较大;c)供热管线复杂或有重要设备;d)供热管线含有大推力支架;e)地下工程结构复杂或采取新工法、新工艺。6.5专项方案设计6.6收集的资料应包括供热管线的勘察报告、周边环境状况、设计及施工资料、大修或专项维修资料6.7专项方案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a)初步确定供热管线保护范围,并对穿越方式、穿越位置、供热管线及尺寸进行现场核定;b)绘制相应的平面图、断面图,准确反映地下工程与供热管线的空间位置关系;c)提出受影响供热管线的保护措施及相关技术要求。6.8专项施工图设计6.9施工图阶段专项设计应根据工前检测和工前安全评估对专项方案设计进行深化和调整,并确供热管线保护范围。6.10专项施工图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a)确定供热管线保护措施、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及工艺参数,绘制相应的平面图、断面图、施工步序图等,并提出应防范的风险点和防范措施。6b)提出供热管线保护措施的方法及工艺过程、主要技术指标及预期效果等。c)给出降水工程的降水井位置、数量、降水参数及其对供热管线的影响。d)提出穿越供热管线施工中应急处置措施要求。e)提出监测范围、对象、项目、方法、测点布置、频率及周期、监测控制值及分步控制值。7施工要求7.1一般规定7.2穿越供热管线前应依据专项设计和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及标准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属于危险性较大工程的应符合国家、北京市的相关要求,并应经专家评审通过。7.3专项施工方案应满足工前安全评估、专项施工图设计的要求。7.4地下工程施工前应对供热管线保护区内的不良地质分布、周边环境情况进行核查;采用坑探核查,不应使用机械作业。7.5地下工程施工的机械、机具、原材料、土方以及临时或永久性建(构)筑物等不得占压供热管线。7.6专项施工方案7.7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前应收集的基础资料包括供热管线的勘察报告、周边环境状况、工前检测报告、工前安全评估报告、专项设计资料等,并收集危险性较大工程专家论证报告、降水专家评审报告等。7.8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现场核定穿越方式、穿越位置、供热管线及尺寸,并绘制相应的平面图、断面图;b)给出专项施工图设计提出的供热管线保护措施、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及工艺参数的具体施工过程和技术保障措施;c)列出施工图阶段专项设计提出的风险点清单,给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工艺过程及技术保障措施;d)明确穿越供热管线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内容,并满足专项设计提出的监测控制值及分步控制值要e)根据专项设计要求并结合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情况、穿越季节、供热介质温度和压力以及检查室、管沟内温度和湿度、产权单位及运行管理单位联系方式等编制应急预案,并明确应急启动程序。8监控量测8.1一般规定8.2穿越供热管线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委托第三方单位对供热管线进行第三方监测工作。承担第三方监测工作的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并有从事工程监测或类似工程的业绩。8.3监测单位应根据施工图阶段专项设计并结合工前检测报告、工前安全评估报告、专项施工方案等编制监测实施方案。8.4监测实施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监测项目、依据、测点布置、监测方法、仪器设备、频率及周期、监测控制值、监测数据管理、日常巡查内容及要求、监测工作计划、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包括作业人员安全、供热管线的保护)等。8.5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78.6应在穿越供热管线施工前取3次稳定观测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并在穿越供热管线施工前反馈至产权单位。8.7监测仪器的精度、分辨率及测量精度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况,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并应满足供热管线温度和湿度的要求。8.8监测成果应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校核。8.9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8.10监测项目应根据专项施工图设计要求确定,并符合表3的要求。表3监测项目ⅠⅡⅢ●●●●●●●●●●●●●●●●●●●●●●●●●8.11测点应以穿越段中心或影响较大位置为中线,按照近密远疏的原则进行布置,测点间距宜取5m~20m。8.12监测方法和频率8.13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应符合GB50911、DB11/490及专项设计的要求。8.14监测周期宜持续至穿越施工完成1年之后且供热管线变形稳定后。变形稳定标准为最后100天的平均速率不大于0.01mm/d,并应符合GB50911的要求。8.15监测预警8.16监测预警分级及预警响应见表4。8.17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条件时,应按相应的预警状态发出预警并启动相应的预警响应。预警快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发生预警的项目、状态、时间、测点编号、监测数据、建议等。8.18应对已测数据根据日报、阶段报告要求及时进行整理,并结合施工进度对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及发生预警的可能性进行分析。88.19当出现异常监测数据时,应对其原因及风险征兆进行及时分析和报告。表4监测预警分级及预警响应表8.20监测信息反馈8.21现场监测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对监测数据、巡查信息进行计算、校对、整理、分析,形成监测报告;发现监测数据信息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必要时应进行现场核对或复测,保证监测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8.22监测报告应采用文字、表格、图形、影像及视频等形式,可以纸质文件、电子文件、监测平台信息等为载体。8.23监测报告应及时向相关单位报送。9工后检测和工后安全评估9.1一般规定9.2穿越供热管线施工后应进行工后检测和工后安全评估。9.3工后检测实施前应编制工后检测方案,其内容应与工前检测一致。9.4供热管线健康等级为Ⅱ级、Ⅲ级或控制值偏离等级为一级(δ≥1),应进行供热管线的工后安全评估。控制值偏离系数δ计算方法及等级划分见附录C。9.5工后检测9.6应与工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供热管线有无新增损伤和原有损伤的变化情况。9.7应描新增损伤的位置及与原有损伤之间关系,并留存影像资料。9.8应对供热管线的健康等级做出分析,并提出治理措施建议。9.9工后安全评估9.10所需的基础资料应包含工前检测和工前安全评估报告、施工图阶段专项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监测报告、工后检测报告、供热管线设计、竣工及维修资料等。9.11应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比工前、工后检测结果,定量描述地下工程建设对供热管线安全的影响程度。(规范性附录)工前检测报告格式1项目概况2检测依据3检测范围4检测内容及方法5检测结论6建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