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1)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2)约前2070年,禹建立。(3)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商(1)内外服制。(2)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官吏。3.西周1)贵族等级分封制。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3)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4)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4.春秋社会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和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导致分封制开始解体。5.战国各国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产生,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以皇权为尊2.三公九卿制(1)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2)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统领百官,太尉: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3.郡县制(1)汲取春秋战国战乱不休教训而设立。(2)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3)都、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秦统一后设36郡(5)都设置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4.文书(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保障皇帝和中央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加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1.汉(1)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皇权。(3)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渐大。(4)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行政中枢。2.隋唐(1)三省六部制。(2)中书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3)三省长官称率相,议政地方叫政事堂(4)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5)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明确,有效履行国家不同职能。3.宋(1)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最高行政长官,为宰相之职。(2)宋太祖设枢密院掌管军权,三司掌管财权,分割宰相权力。4.元设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5明(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2)内阁形成行政中枢。(内阁不是法定机构)6.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二)地方行政制度1汉(1)汉承秦制,郡县制,郡设太守为最高长官,下设郡尉管军事,郡丞管行政;太守自己选用下属。(2)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藩、汉武帝推恩令,诸侯国权力被削弱。(3)东汉晚期,“州”从监察区变成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2.隋唐(1)隋朝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3)唐朝中期,设节度使,最终形成藩镇割据。3.宋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4.元(1)行省,即行中书省,原为中央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行政机构。(2)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3)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到今天。5.明(1)废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2)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6清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设立总督,掌管一省或多省军政大权拓展:·通俗一点说,“内服”就是商王自己管辖的地盘,“外服”就是周边外国小国家,商王不能直接管辖他们,但他们服从商王。·分封制下,周天子不能直接插手诺候国内部事务,所以做题只要说西周中央集权或君主专制就一定是错的。•分封制在今天的影子:很多姓氏源于祖先受封之地,如陈、胡·宗法制在今天的影子:宗族祠堂、家谱。•公天下:据说,尧舜禹时期推举贤能的人做统领,即神让制,儒家称其为“公天下”•家天下:夏朝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周朝实行分封制,王位是皇帝家世袭,诸侯国也是皇帝分封同姓宗族到地方做诸侯,一整个天下都是皇帝家的!儒家称之为“家天下”·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由于宗法制衰落,“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注意“丞相”不要写作“臣相”•太尉掌管军事,可以联想今天的“中尉”“上尉”都带有“尉”宇,都负责军事•中国古代官职里带有“史”字的一般都有监察职能,比如“御史”“刺史”•郡、县春秋战国已有。·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我们一般在两个地方讲到“贵族政治”即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古代西周。在古希腊古罗马,“贵族政治”指一群贵族统治,相对于专制(一个人统治)和民主(“所有人”统治)古代西周,“贵族政治”指贵族家世世代代是贵族、世世代代当官(世官制)、把持政治。后来秦朝废除分封制、世官制,实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任免大多是与皇帝并无血缘关系的人担任。官员没封地,而且官职不终身不世袭。至此,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我们一般说贵族政治是“家天下”,官僚政治是“公天下”或者说官僚政治实现了“家天下”和“公天下”的统一。秦朝之后:“家天下”与“公天下”结合。家天下体现在皇位世袭,最高权力仍由皇帝等控;公天下体现在秦朝实施郡县制,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而非血缘。•天下为公:意为天子之位,传贤不传子。最早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天下为公当作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在天下为公的社会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男女老幼、鳏寡孤独病残各种社会成员各得其所,而且人们各尽其能,财富公有,没有盗窃掠夺,社会太平近代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把天下为公作为人人权利平等的种理想原则。孙中山以“民有”“民治”“民享”重新解释“天下为公”,赋予其三民主义含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国家就是扩大的家庭,皇帝就是大家长,人民都是皇帝的儿女。它包含了两个含义,一个指儒家的政治伦理理想,一个指现实的政治形态。•中朝:汉武帝上台后,感觉丞相权力太大,于是把重要事情交给身边心腹,渐渐地这帮心腹无形中形成一个新朝廷,即“中朝”也叫“内朝”。原来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为首的官僚机构朝廷被称为“外朝”,中朝的出现表明皇权的加强。•尚书:秦朝开始有这个职位,大约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汉武帝时,尚书作为中朝一部分被重用;西汉晚期,尚书权力进一步加大。到东汉刘秀时,尚书台成为正式国家核心权力机关注意:“尚书台”指机构,“尚书令”指这个机构的领导,尚书台里除了尚书令,还有尚书仆射等官职。尚书权力地位的上升表明皇权的加强。·六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率制,反而是“拉低了办事效率”(越专权,效率越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唐朝开始出现,南宋不设置,元朝恢复设置,明朝朱元璋废除。·元朝,中央实行中书省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宰相权力过大。皇权反而相对削弱,元朝后期出现宰相左右皇位继承,甚至出现害死皇帝的事•教材经常出现〝行政中枢”这个词,什么意恩呢?“中枢”指在一个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行政中枢”就是指在行政系统中,这个机构起主导作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州长官是刺史,官阶低于郡守,负责监察诸侯王、郡守和地方索强。此时的刺史行使的主要是监察职权;但后来刺史权力赵来越大,渐渐掌握了行政权,东汉时地位凌驾于郡守之上。为镇压黃巾起义,朝廷把部分州刺史升级为州牧,集行政权和领兵权于一身,州牧变成拥兵自重的地方军网,比如表绍、袁术等,最终形成大家熟知的〝东汉末年分三国”的局面。内轻外重、干弱枝强:这两个概念蛮难懂,强哥给大家通俗地解释一下,中国古代喜欢把中央比喻为“内”“干”,把地方比喻为“外”〞枝”,所以如果中央权力衰落、地方势力上升,就称为“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如果皇帝的某个举措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就说他是为了“强干弱枝°•唐朝的“道”依据山川形胜而设,原本也是监察区,后来演变为行政区跟汉朝的“州”很像;唐至民国北洋政府,各朝代都设道藩镇:特别提醒大家避免一个误区,以为有节度使了,就藩镇割据了。其实不是!其先后顺序是,先有节度使,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才逐步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另外,也不要以为藩镇就都是坏的。藩镇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割据型,以割据跋扈、不受朝命的河北、山东诸镇为代表;二是防遏型,以中原地区与中央保持密切关系的诸镇为主;三是御边型,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边区;四是财源型,即唐后期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东南地区诸镇。后三种藩镇总体上是好的。•西周分封,秦朝行郡县,分封和郡县谁优谁劣,从秦朝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秦朝丞相王绾主张分封制,廷尉李斯主张郡县制;西汉初年部分恢复分封制;曹魏后期宗室曹囧曾上书《六代论》为分封制辩护;西晋初年恢复分封制(后酿成“八王之乱”),晋时陆机著《五等论》也要求恢复分封制;唐朝初年萧瑪主张恢复分封制。但魏征等多数大臣都主张郡县制;唐朝柳宗元作《封建论》(注:中国古代把分封制称为封建制、封邦建国)认为分封制百害而无一利,并阐发郡县制的优越。北宋,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形成积贫积弱局面,最终被北方游牧民族金朝灭掉。与此类似,庞大的明朝竟也被新兴的满族推翻。这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反思。因此,到明末清初,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掀起第三次高潮:颜元、李刚主张恢复分封制;但多数人在肯定郡县制前提下,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病,如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郡县制下,中央权力太大),因此建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即以郡县制为主,吸纳分封制的优点,扩大地方政府权力;黄宗羲建议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优点,设置方镇,把中央的部分权力下放给方镇;王夫之认为分封制的出现有其历史合理性,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也是大势所趋,两者各有利弊,但分封制害处要大于郡县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简史。(1)秦:郡县制。(2)汉:由郡、县二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3)隋:州、县两级制(4)唐:道、州、县三级制(5)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6)元:省、路、府、州、县。(7)明: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8)清:省、、府、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犬牙交错)。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4)整体特征:层级逐步增多,,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一、单选题1.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2.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4.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5.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6.“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7.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8.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9.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10.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11.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12.“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13.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14.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15.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6.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7.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18.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19.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20.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结合所学,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材料中“商王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通过“当地部族进贡、商王赏赐、当地部族派人随从”等方式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C项正确;结合所学“巡视一方”指的是在自己国家疆域之内巡视,故“巡视一方”不会“扩大商朝疆域范围”,排除A项;结合所学,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下仍是众邦国林立的状态,部族之间并未形成血缘认同,被巡视之处给商王纳贡,接受赏赐,会产生政治认同,而不是“血缘认同”,被巡视的地方派人加入商王队伍只会起到随从助威的作用,会产生政治认同,也不会形成“血缘认同”,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纳贡、赏赐”在当时主要属于政治行为,不是商业行为,对加强内服外服商业联系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本质),D项正确;据材料“高门士族占比”,无法体现特指江南士族,且结合时代背景,两晋时期一直是北方士族掌权,如西晋时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甚至东晋晋室南迁后,相继掌权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也是南渡的北方士族,因此排除A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高门士族与豪强并不完全等同,通过土地兼并等其他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B项;C项说法相反,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可知,在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上,朝廷各部门各司其职,说明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东汉中枢权力部门与之前的朝代做比较,无法得出中枢权力扩大的认识,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涉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和皇权与相权两对关系,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突出传统道德秩序走向规范,材料旨在通过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石卒史这一事件反映本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与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可知,“太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几乎没有出现过,但是在春秋时期却频繁出现,说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社会尊卑有序指的是礼乐制,而非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制度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除B项;宗法制的破坏与瓦解,与权力平稳过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根据材料“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可知枢密使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下达上传”的中间环节作用,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秘书机构,B项正确;枢密使到宋朝才负责军事,排除A项;唐朝枢密使还未成为国家政治行政机构,地位在中书省之下,排除C项;材料强调枢密使的职责,并未涉及其下属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本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从规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副手”、“参谋”、“审核员”“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编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10.C【详解】根据“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三国时期的刺史出现了领兵和专职民事的情况,这与刺史最初的监察职责不符,说明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刺史制度,不能说明地方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B项;刺史制度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C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尚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更不能说明造成了冗官现象,排除AB项;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饮酒器“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与铸造工艺无关,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材料无法反映“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据题意可知,东汉汉顺帝由于名士樊英没有顺从朝廷的征召而责问地方郡县,地方官府则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由此体现了汉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B项正确;该责问方式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君权削弱、吏治腐败和豪强崛起,排除ACD项。故选B项。14.B【详解】由材料“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中涉及的官职出现在宋朝,所以①是宋朝;由材料“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及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帝时期,所以②是清朝;由材料“诸侯王或欲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服务安全认证-洞察分析
- 网络安全背景下的在线教育监管政策分析-洞察分析
- 用户体验反馈策略-洞察分析
- 《建设工程造价基》课件
- 加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生产规范的措施研究
- 办公环境的色彩运用对员工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
- 企业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实施绿色经营战略
- 2025雇佣合同范本
- 2025京津冀劳动合同参考文本(标准版)
- 2025共享设备租赁合同范文
- 社会组织管理概论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新生儿复苏技能操作课件
- DB37∕T 5085-2016 组合铝合金模板工程技术规程
- 生和码头港口设施维护管理制度(3篇)
-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 重庆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
- 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
- 铝合金理论重量表
- 四年级上册英语期末复习课件综合复习及检测讲义 牛津上海版一起
- 2020年污水处理厂设备操作维护必备
- LSS-250B 纯水冷却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