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户籍制度1编制户籍,进行管理,始于战国秦国2秦朝户籍分类登记,有百姓户籍、宗亲贵族宗室籍、官吏宣籍、商人市籍3.西汉编户齐民,定期进行人口调查。4.东汉末年,战争频繁,豪强田庄与政府争夺人口,户籍散乱。5.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6.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7.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有土地的税户,客户指没土地的佃户8.元朝:“诸色户计”,按职业分类,世代相袭,不得变动。9.明朝:户籍册称为“黄册”也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10.清朝户籍管理较松,乾隆年间停止编审户籍二、墓层治理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行政机构,下设乡、里、亭。2.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如秦汉什伍连坐,唐朝邻保制度,王安石保甲法,明朝王守仁十家牌法。3.清朝兼具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和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社会救助1.背景1)中国古代生产力低,民众抗自然灾害能力弱。2)为了社会稳定和维护统洽。3)儒家民本等思想影响。2.特点1)社会救济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处于辅助地位。汉朝常平仓,隋唐宫府官仓,民间义仓。2)中国古代,政府救济重点是救灾,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3)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和尊敬赡养老人的传统。4)宋朝以后宗族救助逐渐兴起。5)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强哥哥说史•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随之建立了户籍制度。1958年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两种不同户籍,限制人口流动。·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不断改革,逐步放宽限制,近年更探索出深圳“暫住证°上海“居住证”等制度。一、单选题1.下表为唐代的部分文书。据此可推知当时(

)婺州信安县显德乡梅山里祝伯元租布一端婺州兰溪县瑞山乡从善里姚君才庸调布一端永平府卫士胡外生贯坊(州)

中部县安平乡神安里父通□北庭都护府仓曹府流外四品、上柱国赏绯鱼袋康处忠,年卌一西州高昌县安乐乡高泉里身为户A.赋税徭役轻简利民 B.户籍制度严格详备C.边疆管理严谨有序 D.基层治理规范有效2.元朝将全国人口依职业、宗教、民族等标准,编入诸色户计之内,世代承袭,不得任意变更。大瘐(今江西大瘐)有何衢亨与光龙两兄弟,初定籍民户,均输纳税。不久,二人均试中儒选,编为儒户,免其徭役。由此判断,元朝(

)①实行户籍分类管理制度

②所有户计均需承担赋役③一定条件下可变更户计

④户籍更改激化社会矛盾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人口问题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户口登记的人口数字与实际人口数字相符吗?”教师展示了一张示意图,要求学生作出相关分析。在学生答案中,与示意图中的“?”的出现具有相关性的是(

)①大索貌阅②邻保制度③户帖黄册④摊丁入亩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需药物任医量给之”;宣武帝时,又命太医署“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严敕医署,分师疗治,考其能否而行赏罚”。由此可知北魏(

)①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

②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③医疗管理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④出现国家建设的医疗机构,缓和了社会矛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下面为《里耶秦简户籍簿》图。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可以作为秦征发赋税徭役的直接史料

②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开始于秦③反映了秦制度设计和社会管理的严密

④依稀可见秦文字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时,上奏请求“把寄居于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以及伊克昭、乌兰察布两盟各旗境内的所有汉人稽察登记,编立户籍,令其报地升科、永远居住”,其后亦提出“蒙古生计,在租不在牧”。这表明清政府(

)①改变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观念

②注重建立盟旗民众自我管理机制③创立了分类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

④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或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A.三公—中朝—尚书台官仓鸠杖 B.中书省—尚书省—六部十家牌法福田院C.三司—转运司—知县义学义田 D.中书省—行省—郡家训善堂8.社仓制是设置于南宋乡村地区、以官方权力为主导、广泛动员士大夫乡绅阶层等社会力量筹措仓本,以解决乡里赈济、乡民生存问题的备荒仓储制度。这一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脆弱落后 B.国家政治的运转失灵C.民间赈济的主体地位 D.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9.汉朝重视户籍登记管理。据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载,汉初颁布的“自占书名数令”中有“诸无名数者,皆令自占书名数。令到县道官,盈卅日,不自占书名数,皆耐为隶臣妾,锢,勿令以爵、赏免,舍匿者与同罪”的规定。据此可推知,汉初(

)A.户籍制度完备 B.基层管理日趋严密 C.法律极为严格 D.统一局面得以巩固10.秦汉乡里组织拥有教化、征发赋役、维持治安、兼理听讼等职权;唐代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里设坊,田野设村,村坊邻里掌管核实户口、催征赋役等。据此推知(

)A.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国家权力呈下移态势C.政府重视基层管理 D.乡里组织有行政职能11.明清时期,“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形成。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地方自治在实践中丰富发展 B.乡绅成为国家治理主要力量C.国家权力与乡里秩序相结合 D.宗族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式微12.东汉后期,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了地方大族的社会活动,部分内容如表1所示。据此可知,当时的地方大族(

)时段社会活动记载三月青黄不接时,大族需要振赡匮乏(之人)。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要治场圃,涂禾仓以待丰收,同时还要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丰收时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维持了地方稳定 B.加剧了地方割据 C.促进了地方治理 D.改善了地方吏治13.明清的乡里调解协议由当事者双方、调解人以及见证人共同“号押”,当事者双方各执一份作为凭证。文书具体写明调解的内容和结果。这一方式(

)A.更有利于协调社会矛盾 B.增强了民众的契约意识C.促进了政府权力的扩张 D.扩大了基层自治的权力14.西周时期,每当国家发生灾情后,统治者就下令:“国凶札(五谷歉收,疾疫流行),则无关门之征(征税)”“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铸造钱币)”以及“凡天患,禁贵卖者,使有恒贾(价格稳定)”。这反映出当时的统治者(

)A.意识到商品流通对赈济灾荒的重要性 B.规范市场管理以防止商品流通无序化C.加强财物积蓄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D.重视商品经济以促进正常的资源流动15.“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

)A.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 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C.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 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16.从隋朝开始,政府开始设立“义仓”,因为“百姓之徒……轻尔费损,于后乏绝”,于是在开皇十六年(596年)下诏:“秦、叠、成、康……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这些仓储制度(

)A.旨在解决中央财政的困难 B.促使救灾体系规范严谨C.成为隋朝统治残暴的例证 D.呈现出鲜明的官方色彩17.古有名臣评论道:“据令村坊,加之保伍,随其土断,不问侨居,应是浮浪之徒,悉归版籍。然后按其人数,授以土田。四家为邻,伍邻为保,递相检察,责以农桑。”此评论所及的基层治理机制实施于(

)A.秦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18.如图为四川彭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中有一头戴冠、身着长袍的官员跪坐于房前左侧,一只手向前伸出;房前右侧,一肩负鸠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头望着前面地上的一只口袋,一赤足短裤者手捧量器,弯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该画像砖可以佐证当时(

)A.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B.义仓养老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C.经济繁荣是社会优抚的前提 D.优抚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19.乾道五年(1169),为储粮备荒,朱熹在借鉴青苗法的基础上,在建宁府崇安县开耀乡五夫里创建社仓,并由民间自主经营。淳熙八年(1181)十二月,宋廷诏行“朱熹社仓法”于诸路。由此,关于“社仓”的合理解释是(

)A.由官府创建再交民间经营 B.确保了儒家私塾学堂经济支撑C.将仓储建置延伸到了乡村 D.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繁荣景象20.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资料来源内容吕梁宋氏家族墓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教民榜文》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某学者观点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A.优抚政策 B.基层治理 C.律令儒家化 D.户籍制度二、材料分析题21.基层治理材料一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主要由乡绅阶层和宗族组织管理。民国初期,在较大的乡、保所在村镇设立区公所,将原来横亘在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税收中介掮客替换为区公所职员……区公所随便摊款、无所制约,并未真正带来国家财政收入的提高。1930年国民政府修订了《县组织法》和《乡镇自治施行法》,依法选出乡长、闾长和监督委员会,旧式乡村精英退居幕后,依然保持着对乡村的领导和控制。(1)阅读材料,分析民国时期乡村治理模式的效果。材料二1950年刘少奇在《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在(土地改革)运动开展的地区,普遍地召集了县、区、乡三级的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农民积极分子已大批产生,已有三万八千多个乡政权实行了改造……农民协会应该成为土地改革队伍的主要组织形式和执行机关。”乡村须能吸收合于党员条件者建立党的支部,并且在完成土改复查的地区自下而上地逐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简评新中国土地改革在基层社会治理上的积极作用。22.皇权不下县吗?中国古代官僚制是皇权的体现,官僚制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因此,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的观点论据一:《儒林外史》第八回:“南昌人情,鄙野有余,巧诈不足,其余户婚田土,都批到县里去,由县官亲自处理整个县辖范围内的纠纷与案件。——王印红、朱玉洁《从明清小说管窥传统乡村治理中的“皇权”下县》论据二:20世纪末形成于魏晋时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陆续发现并公布于众……从众多吴简中可以看出乡吏的职责颇广:春夏为“劝农”,秋冬除了课征租税役调外,还对上负责本地吏民户籍的管理,如果有误,“为他官所觉”——秦晖《传统十论》论据三: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宛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巡检司所统村落,共分为捕卫南乡、卢沟桥巡检司、石港口巡检司、王平口巡检司、齐家庄巡检司。至此,巡检司与村落之间的统辖关系得以证实。——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1)判断上述三个论据所依据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辨析其价值。(2)指出三个论据各自的论述角度。结合所学,补充一个新角度说明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23.户籍与户籍法户籍,是指国家主管户政的行政机关所制订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如美国实行的是“出生死亡登记大纲”,公民迁移和移居某地时,其生活状态必须符合该城市卫生及相关法律规定。法国户籍管理内容十分详尽,不仅有公民出生年月、性别、单双胞胎等内容,而且还有其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国籍、宗教信仰等相关内容,法国人的户籍信息与他们的就医、存款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迁徙要与相关社会保险机构进行变更。户籍管理是中国自古以来基层治理的手段。1911年清政府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未实施);1931年民国政府出台了《户籍法》;1946年建立各级户政机构,但时局动荡,民众流亡问题一直难以管控。1958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户籍管理制度确立。1963年依据商品粮供应计划,划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到1992年底户口与粮油挂钩的历史终结。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1)“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与中国古代的“黄籍”“白籍”、“主户”“客户”是否有承继关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中的文书记载详细的居住信息、赋税情况、身份信息等等,反映了唐朝户籍制度严格详备,B项正确;材料中关于赋税徭役的信息较少,无法得出“赋税徭役轻简利民”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唐朝户籍制度严格详备,不能说明边疆管理严谨有序,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唐朝户籍制度严格详备,未体现唐朝基层治理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将全国人口依职业、宗教、民族等标准,编入诸色户计之内,世代承袭,不得任意变更,由此可以判定,元朝对户籍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材料“试中儒选,编为儒户,免其徭役。”可知,元朝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更户计;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根据材料“试中儒选,编为儒户,免其徭役。”可知,户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免除徭役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社会矛盾的信息,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3.C【详解】据材料信息,出现四个方框的时间分别为,两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这四个时期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推动隋唐时期的原因是大索貌阅,①符合题意,推动明清时期的户帖黄册,③正确,大索貌阅、户帖黄册通过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使得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隐瞒人口少缴纳赋税的现象消失,推动了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少,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基层治理的组织,与统计人口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①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C项。4.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当时医疗救助体系并不完善,①错误;从材料中孝文帝及宣武帝对百姓救治的态度来看,体现的是政府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②符合题意;医疗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不符合当时的史实,③错误;根据材料“……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于闲敝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成令民住,严敕医署”可知,当时出现国家建设的医疗机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5.C【详解】材料中秦简记录了秦朝户籍制度的内容,所以可以看做秦朝征发赋税徭役的直接史料,①正确;材料秦简内容体现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反映了秦朝制度设计和对社会的管理,③正确;从秦简书写字体可知兼有篆书和隶书的特点,体现了秦文字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④正确。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据所学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6.B【详解】“蒙古生计,在租不在牧”体现了放垦政策,发展农业,改变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观念,①正确;“把寄居于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以及伊克昭、乌兰察布两盟各旗境内的所有汉人稽察登记,编立户籍,令其报地升科、永远居住”“蒙古生计,在租不在牧”体现了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向,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盟旗民众自我管理机制,排除②,排除AC项;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开创了分类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排除③,排除D项。故选B项。7.C【详解】材料“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体现了等级分明,三司为中央官职,转运司除经度财赋,又兼有督察地方官吏;结合所学义学义田是以家族为中心,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C项正确;三公和中朝体现不出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排除A项;中书省和尚书省同属三省,体现不出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排除B项;由中书省、行省可判断这一时期是元朝,元朝没有郡的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广泛动员士大夫乡绅阶层等社会力量以建立社仓,有利于解决乡里赈济、乡民生存问题,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救济等相关内容,未体现小农经济的脆弱落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国家政治的运转失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宋朝政府广泛动员士大夫乡绅阶层等社会力量以建立社仓,不能说明民间赈济占据主体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西汉初年要求地方官员及时核查户口,如果当地的流亡人口不主动进行户籍等级,要受到惩罚,这说明西汉初年对于流亡人口的管控相对严格,意味着当时政局已经稳定,统一局面得到了巩固,D项正确;当时对流亡人口进行统计核实,意味着户籍制度依然不完备,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未涉及到基层管理制度,排除B项;通过材料中对不主动等级户籍的流亡人口的惩罚力度,并不能判断出西汉初年法律极为严格,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和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秦汉乡里组织拥有教化、征发赋役、维持治安、兼理听讼等职权,唐代的乡里掌管核实户口、催征赋役等,说明政府重视基层管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重视基层管理,而不是基层自治,排除A项;国家权力呈下移指的是国家权力从中央政府向地方或基层组织转移的过程,材料中的乡里组织的权力来自中央,不是权力下移,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政府重视乡里组织,而不是强调乡里组织的职能,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和所学可知,乡绅阶层利用家族伦理制度规约着乡村社会秩序,联系着统治者与下层农民,传达政令和民意,实现政府职能与社会功能的相结合,C项正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不存在地方自治,排除A项;乡绅只是乡村治理主要力量,官僚才是国家治理主要力量,排除B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末到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在地方灾荒需要帮助赈济,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时要“治场圃、涂禾仓”、“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要“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这些活动表明了地方大族有参与地方治理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治理,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地方大族的活动,并没有提到其地方治理的效果,因此并不能证明其维持了地方稳定,排除A项;材料主要针对地方大族在地方治理中的活动进行罗列,并没有提到其对于中央政府的态度,因此并不能证明其加剧了地方割据,排除B项;地方大族不属于政府层面的机构,因此其参与地方治理并不能改善吏治,两者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乡里调解需要签订协议文书,协议文书具有契约性质,被调解的双方都要签字,这一调解方式更有利于调解社会矛盾,A项正确;签订协议文书是否增强民众的契约意识仅凭材料无法得知,排除B项;在调解的过程中政府权力并没有得到扩张,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基层并不具备自治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凡天患,禁贵卖者,使有恒贾(价格稳定)”,可知西周时期,统治者下令规定灾荒年间禁止高价售卖,说明当时统治者意识到商品流通对赈济灾荒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灾情对商品交换的影响,无法说明当时统治者规范市场管理以防止商品流通无序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统治者对灾情发生后商品流通的规定,并未涉及加强财物积蓄,排除C项;材料强调灾情的影响,无法说明重视商品经济以促进正常的资源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可知,这些措施激励民众助赈,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救灾,而不是加强君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激励民众助赈,地方乡绅只是民众中的一部分人,排除C项;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矛盾,但“根本上”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6.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主题干的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义仓”中的粮食以备灾年使用,从而帮助人们度过灾荒饥饿,保持社会的稳定,而一开始的义仓因为“百姓之徒……轻尔费损,于后乏绝”,即民办义仓存在“轻尔费损”的现象,于是规定将各州义仓纳入本州县安置,还要求按照户等进行相应数量的义仓粮食征收,呈现出鲜明的官办色彩,D项正确;官办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控和管理义仓,切实发挥社会救济、稳定秩序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仓储,不能表明整个救灾体系的完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仓储制度,并未提及隋朝统治的残暴,排除C项。故选D项。1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四家为邻,伍邻为保”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符合材料描述,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在基层治理上实行乡里制度,没有邻保制度,排除A项;明朝在基层治理上实行里甲制,没有邻保制度,排除C项;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为推行保甲制,没有邻保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画中有一头戴冠、身着长袍的官员跪坐于房前左侧,一只手向前伸出;房前右侧,一肩负鸠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头望着前面地上的一只口袋,一赤足短裤者手捧量器,弯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并结合所学可知,“鸠杖”就是扶手为一只鸠鸟的手杖,在古代,鸠杖为尊老敬老之物,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的鸠杖为荣,汉代为老人赐鸠杖,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种尊老养老的优抚制度,故优抚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古代尊老养老,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政府对老人的优抚,无法体现义仓养老,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汉代尊老养老的内容,无法体现经济繁荣和社会优抚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朱熹首先在乡、里创办社仓,而后宋廷在诸路推广,将仓储建置延伸到了乡村,C项正确;社仓也有官民合建的,材料也没有一概而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私塾学堂的经济支撑,排除B项;题干材料的社仓是关于社会救济方面的,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乡间‘老人’一职”“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上,“老人”、里甲制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优抚政策针对的是老弱贫苦的优抚,如尊敬和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等,材料没有涉及优抚,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户籍的编审,排除D项。故选B项。21.(1)民国时期,县以下开始设立基层机构,征收赋税;立法选举基层公职人员,推动国家权力向基层延伸。乡村权力仍然由乡绅阶层和宗族组织掌握,未能实现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实质提升。(2)土地改革运动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彻底改造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关系,将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土地制度中解放出来,增强了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土地改革取缔了族权和绅权,将农民从宗法关系中解放出来,将乡村权力转移到农民协会手中。土地改革在基层建立起正式的乡政权和党支部,县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等基层组织,中央政府的政令得以全面传达和贯彻,提升了基层组织动员能力。【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在较大的乡、保所在村镇设立区公所”可知,民国时期,县以下开始设立基层机构,征收赋税;据材料一“1930年国民政府修订了《县组织法》和《乡镇自治施行法》,依法选出乡长、闾长和监督委员会”可知,立法选举基层公职人员,推动国家权力向基层延伸;据材料一“旧式乡村精英退居幕后,依然保持着对乡村的领导和控制。”可知,乡村权力仍然由乡绅阶层和宗族组织掌握,未能实现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实质提升。(2)本题是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二“普遍地召集了县、区、乡三级的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农民积极分子已大批产生,已有三万八千多个乡政权实行了改造”和“并且在完成土改复查的地区自下而上地逐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可知,土地改革在基层建立起正式的乡政权和党支部,县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和农民代表会议等基层组织,中央政府的政令得以全面传达和贯彻,提升了基层组织动员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