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综合测试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综合测试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综合测试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综合测试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综合测试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时间:7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观察下表信息可知()中国“茶”字发音的传播与世界各地语言中的“茶”称谓厦门方言语系Te/tay华北语系Cha荷兰语Thee日语Cha拉丁语Thea朝鲜语Ch'a法语The泰语Chaa英语Tea印地语Cha芬兰语Tee伊朗语Cha挪威语Te蒙古语Chay丹麦语Te土耳其语Cay意大利语Te俄语Chai西班牙语Te阿拉伯语ShaiA.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B.茶叶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C.贸易商路影响文化传播 D.世界文化异质化倾向明显2.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作物名称类别原产地胡瓜蔬菜印度北部胡豆蔬菜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欧洲南部和中亚胡荽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亚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区葡萄水果欧洲、西亚和北非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3.如图是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形象生动,骆驼驮着一捆捆的丝绸,附挂着水壶等物品。对于唐人来说,骆驼能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荒凉的戈壁沙漠,堪称奇迹。该俑()A.印证了东西方经济交流频繁 B.讴歌了唐人对外开拓的精神C.反映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 D.说明了唐政府鼓励商业发展4.《婆罗门曲》,原为印度舞曲,沿丝绸之路传入唐朝,经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为“霓裳羽衣曲”,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5.在印尼发现一艘9世纪造于阿拉伯的沉船,残骸中发现数万个中国湖南长沙窑的瓷器,有些带有很像阿拉伯文的字母,但仔细看又不是真正的阿拉伯文,专家称之为“伪阿拉伯文”,这在当时中国外销瓷器中很常见。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瓷器是当时最主要出口物 B.东南亚是中国唐代瓷器主要外销区域C.阿拉伯是东西方贸易桥梁 D.唐长沙窑适应消费市场调整艺术风格6.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的习惯是各人信仰各自的宗教,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其邻邦居民的信仰;外来宗教的传播者,在大多数历史阶段(魏晋至五代个别君主统治时期除外)中都能感受到中国政府的“宽容”。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古代中国()A.务实的学风自发抵制宗教信仰 B.以和而不同作为外交指导思想C.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 D.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7.[2023甘肃平凉二中月考]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等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8.[2023广东东莞模考]清朝末年,西方外交圈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曾赠送嘉庆皇帝一面凸透镜,但清廷上下都不认识此物,认为英国人企图通过这个凸透镜窥视朝廷隐秘,决定将其打碎埋掉。实际上,英国使团赠送的礼物中并无凸透镜,清朝宫廷中也藏有各种天文观察仪器。这个故事的流传反映出()A.西方外交的虚伪 B.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偏见C.中西文化的冲突 D.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野心9.下表所示为清代中国赴日商船及所载商品种类数量统计情况。对其数据变化原因的合理解释是()年份17111804船只(艘)5411生丝(斤)502672413丝棉织品(反)200214914366糖(斤)44754901285600药材(斤)778860909218颜料、染料(斤)570817412298矿物(斤)332760270543皮革(张)858212294A.中日之间贡赐关系削弱 B.日本蚕丝织造业有很大进步C.殖民扩张危及中日商贸 D.欧洲对中国丝织品需求大增10.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了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投资福耀玻璃工厂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因中美劳资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工厂一度处于亏损状态。不过,最终大家弥合了分歧,工厂终于开始盈利。这体现的是()A.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B.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C.中美分歧的日渐消弭 D.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11.2000多年前,中国制造的丝绸可以供地中海周围城市的权贵富豪们穿戴,法兰西南部生产的陶器能够出现在英格兰和波斯湾,产自印度的调味品可以用在中亚和罗马地区的厨房,阿富汗北部的建筑雕刻着希腊文字。材料旨在说明()A.东西方丝绸之路的畅通 B.旧大陆经济文化交流的客观存在C.当时世界市场范围广阔 D.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巨大12.为了打破波斯人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贸易垄断,西突厥决定将生丝直接销售给西方的拜占庭人。由于波斯的贸易垄断,拜占庭人也经常苦于丝绸等东方物资高昂的价格。双方遂互派使团,建立联盟关系,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据此可知()A.商贸竞争拓展了丝绸之路的支线 B.商业危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拜占庭人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西突厥人揭开了世界交流的序幕13.新世界一出现,基督教和亚里士多德知识体系立刻左支右绌:古罗马普林尼的《自然史》虽有37卷,但没有一卷提及骆马;牛津、巴格达等地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了医学著作,但对中医只字未提;托勒密等人先前绘制的精美的世界地图,根本不及事实真相之一半。这段文字表明()A.新航路开辟带来了认知重构 B.对中古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C.宗教改革发生有其根本原因 D.树立质疑权威的理性世界观14.[2023河南项城三高月考]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中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入牛奶与糖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 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15.[2023吉林长春五中期末]当今全球贸易中,西方的文娱产品如电影、文学、艺术等,源源不断地涌入非西方国家。更主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西方的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美国和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这说明()A.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B.文化交流导致文化民族性丧失C.贸易发展带来文化扩张 D.西方以经济交往掩盖文化侵略16.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重新思考、审视并编写人类的历史。有学者明确指出,新世界史的主题有5种,即跨文化贸易、物种传播与交流、文化交往与碰撞、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以及移民与离散族群。与这一编写方式有密切关系的是()A.文化多样性 B.全球化 C.国际民主化 D.多极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域”“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史记·大宛列传》“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后汉书·西域传》“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大唐西域记》玄奘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情况《西洋番国志》(1434年)记录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二十国,“西洋”一词狭义包括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引申为海外诸国、外国《西方要纪》南怀仁等清初来华传教士(1669年)“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一曰历法,一曰天文。”——据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等整理上表为中国古代关于“西方”“西域”的概念变迁。提取两则或两则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至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蓗,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8世纪前期,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建筑中。——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材料二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生产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5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以景德镇陶瓷工业发展为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认识。(12分)19.(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和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域外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隔绝,最终衰落甚至灭亡。——摘编自吴平《中国概况》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把握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适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要倡议。——摘编自杜月明《中国道路: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材料三面对今日世界共同的难题,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实现和谐生态的必然途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建立健康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仁者爱人”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和平稳定又丰富多彩的根本保证。——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宋中外(域外)文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及原因。(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C【解析】时空定位西汉,南亚、中亚、西亚、欧洲、北非。材料解读结合所学,表中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中原与西域各地联系密切,C项正确。余项分析西汉对外交往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引进了新作物,但不能看出是经济作物,也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D项。3.B【解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贸规模,“交流频繁”不能得出,排除A项;“和而不同”是一方面教导人们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又需要人们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材料中没有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态度,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长期重农抑商,排除D项。4.D【解析】《婆罗门曲》流传入中国属于中外文化交流,而杨敬述的改制、加工以及唐玄宗的润色、更名则带有创新的色彩,因此体现了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故选D项;材料叙述的是一首印度舞曲在中国的流传,属于文化交融,并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5.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长沙窑出现了带有很像阿拉伯文的字母,但又不是真正的阿拉伯文的外销瓷器。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海外消费市场的需要,在外销的瓷器上印有效仿外国文字的图案。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唐长沙窑适应消费市场调整艺术风格,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瓷器是当时最主要出口物,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与阿拉伯地区的贸易,不能得出东南亚是中国瓷器主要外销区域,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阿拉伯是东西方贸易桥梁,排除C项。6.D【解析】据材料,古代中国政府长期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对其原因的分析,要从统治者的利益角度展开,中国古代各宗教势力均未对皇权造成严重威胁,即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D项正确。“自发抵制”说法错误,排除A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外交指导思想不同,和而不同的思想不足以解释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原因,排除B项;古代中国不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排除C项。7.C8.B【解析】材料中时空为清末的中国,材料中现象为西方人污蔑清廷因无知而毁坏科学仪器;结合所学,近代西方科技发展,中国相对落后,且清末中国遭受西方侵略,西方人在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故编造一些失真故事来展示自己,实际反映出西方对中国的无知和偏见,B项正确;材料展现的并非“虚伪”,而是殖民者的心理优越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外交圈对中国的认识和看法,没有体现中西文化方面的冲突,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偏见,并未涉及西方的侵略野心,排除D项。9.B【解析】时空定位清代,中国。材料解读表格数据变化的情况是:从1711年到1804年,中国对日本出售的生丝、丝棉织品及皮革的数量和所占比重皆急剧下降,而糖、药材所占比重有所上升。选项分析采用排除法,由材料看不出这是贡赐贸易,排除A项;C项不符合此时期的历史背景,此时西方殖民对中日商贸的破坏力十分有限,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排除D项。B项正确。10.D【解析】材料中中国企业在美国建厂后一度亏损,但经过磨合,劳资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文化习惯等方面达成一致,说明双方被彼此的文化影响并作出改变,最终可以顺利合作,工厂开始盈利,说明全球化推动了中美文化交融,D项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尚在确立中,A项说法有误;材料未强调一体化,排除B项;一个企业劳资双方达成一致不代表中美分歧消弭,排除C项。11.B【解析】材料内容涉及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突出体现了旧大陆经济文化交往空间的广阔及内容的丰富,B项正确;材料涉及欧亚非旧大陆广阔的地区,A项涉及的空间范围较小,故排除;当时尚未形成世界市场,C项错误;材料不只涉及中国影响力,排除D项。12.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突厥人和拜占庭人为了突破波斯人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贸易垄断而联手开辟新的贸易通道,拓展了丝绸之路的支线,A项符合题意;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故B项错误;“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西突厥的做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但是“揭开……序幕”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3.A【解析】时空定位15、16世纪,世界。材料解读根据材料,新世界出现后,欧洲人原有的对世界的认识都变成了不全面或不准确的,因为骆马、中医以及其他新世界的事物,都是之前的人们没有接触或不了解的,表明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带来了认知重构,A项正确。余项分析材料中“左支右绌”“不及事实真相之一半”等说法,意思是中古知识体系在新航路开辟后已经显得不完整或不准确,而非全然没有价值,“全盘否定”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非宗教改革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对中世纪知识体系的质疑,而是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且“理性”世界观无法体现,排除D项。14.D【解析】时空定位18世纪中期,英国。材料解读据题意可知,英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在内容和追求上不同,体现了英国与中国国情、文化的差异,说明文化具有本土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故选D项,排除C项。余项分析材料主要涉及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不能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B项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15.C【解析】注意背景信息“当今全球贸易中”“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可知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由“西方的文娱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非西方国家”“美国和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促使欧美文化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带来了文化的扩张,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的延伸,而不是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西方文化的扩张给其他民族文化带来冲击,但是“文化民族性丧失”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延伸,没有体现文化侵略,排除D项。16.B【解析】全球化推动下,跨国家、跨区域、跨民族文化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上述问题得到了学者的关注,引发了学者对于人类历史编写视角的思考和审视,B项正确。文化多样性强调的是不同的文化类型,而材料中的跨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交融,排除A项;民主化、多极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西方”“西域”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加强。(2分)阐述:西汉初期,西域指西部化外之域,至东汉时期,西域的概念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反映了张骞凿通西域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中国对西域地区、中亚、西亚等的认识更加清晰。唐代,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西域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城邦的情况,说明中国对西域地区的国家和风土人情的了解更加详细,西域概念发生变化。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对西域的了解,使“西方”的概念范围更为广泛、清晰。(12分)【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从史料记载中认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发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归纳出“西方”“西域”概念的变化,从发展脉络中提取信息,从海上交通发展、中外贸易文化交流等角度拟定论题,结合不同时代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18.(1)【答案】影响: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国影响力;促进了中国手工业水平的提升;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加强了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