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史课件_第1页
经济学史课件_第2页
经济学史课件_第3页
经济学史课件_第4页
经济学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15~18世纪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早期经济思想概述

一、溯源二、地理大发现与西欧社会经济的大变化三、重商主义的兴起四、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一、溯源西方经济思想——主要是指“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经院学派作者对于当时某些经济现象的见解,到15世纪后出现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理论探讨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后来各时代的各个人物、学派对于社会经济事物的分析、论断等思想”。(引自陈岱孙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所写“外国经济思想史”词条)1、古希腊的主要经济思想家现代西方语言中“经济”

(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家庭管理。古希腊学者色诺芬早在公元前5-4世纪时曾发表《经济论》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用经济一词作为书名的著作,也是古希腊流传下来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一部著作。该书从奴隶主的立场出发,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奴隶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增加的学问(详见书pp.4-5)。附:“

economy”的汉译:(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的缩略语,其含义较广。)上一世纪之交时,严复把“

economy”

译为“计学”,梁启超则译为“生计学”,也有人译为“理财学”、“平准学”等,日本学者译成汉字为“经济学”。日本人的经济学译著等被中国留日学生转引入中国,在当时商界和学界影响越来越大,这种译法因而流传开来。柏拉图他的经济思想主要发表在《理想国》和《法律论》两书中。他提出所谓跟人类理性相一致的正义原则来组织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国家。他以社会分工学说为基础,把整个社会分为:1、哲学家(执政者)、2、战士(保卫者)、3、农民和工商业者(生活资料供应者)三个阶层。他认为财富使人堕落,主张执政者和保卫者不应拥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实行共妻共子。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人口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应与国土保持相应的比例。柏拉图提出农业应成为理想国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其经济思想主要见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两书中。古希腊经济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得到最高发展。他力图论证奴隶经济制度是必要的,并且比色诺芬更加确切地论述了物品具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属性。他对商品交换和商品价值形式发表了一系列天才的见解(详见书pp.7-9),马克思曾给予很高的评价。2、古罗马的重要经济思想贡献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法学家、哲学家和农学家的著作中。

哲学家和农学家们一般都把农业放在首位,赞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们都反对奢侈,但他们的伦理色彩较希腊人为淡薄。

古罗马对于西方经济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来自它的法理思想。古罗马商品货币关系较发达,当时法学家们已研究了商品买卖、借贷、债务、契约和其他义务等,承认私有财产地位,保障签订契约的自由,确认债权者有役使债务者的权利。

罗马法对后世经济思想的巨大影响有:①其适用于外国人的万民法,较少地受地方习惯所制约,从而产生了对后来经济思想有重大影响的自然法则的概念。②对于“财产”和“契约”两个经济范畴的见解,对后世作为一切经济行为基础的个人主义产权,影响很大。③把经济视为一种一切都可以以买卖双方关系为解释的交换科学的思想,从而也就产生了公平价格的概念,产生了货币的性质和借贷取利等问题。3、西欧中世纪经院学派的经济思想

西欧中世纪里,包括经济思想在内的各类学科都成了神学的“侍婢”,这严重制约着经济思想的发展。在长达数百年时间内,经院(教会学院)学者们争论最多的问题是:1、“公平价格”。当时由于存在大量不等价交换现象,公平价格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切而教会不得不过问的问题。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和由价格管制机构规定的价格。究竟何者是“公平价格”,在经院学者中意见并不一致。2、放贷取息。教会早就明令禁止放贷取息。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要完全禁止放贷取息已不可能。在何种情况下允许收取利息,经院学者中争论也很大。(详见书pp.19-25)二、地理大发现与西欧社会经济的大变化15世纪以前,欧洲大多数人生活在主要以封建权力和义务的社会制度为基础的经济中。但是在若干城镇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诸如依靠地中海—近东贸易而兴盛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米兰和比萨,法国的巴黎、马赛,德国的科伦,英国的伦敦及尼德兰的佛兰德尔等地,已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15世纪中期,东西方商路被土耳其人切断,地中海东部贸易受到极大打击。此时欧洲国家的金银开采量逐渐减少,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却要求增加金银货币量,在欧洲形成了一股炽热的“黄金渴望”,这成为西欧国家从事海外探险的极大动力。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人海外探险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迪亚士绕航好望角和达·伽马绕航非洲抵达印度,打通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等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从实践上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这一系列被史家统称之为“地理大发现”的事件,首先使得欧洲人的贸易范围骤然扩大至大西洋沿岸乃至世界各地;进入世界贸易的商品种类和商品总量急剧增加: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从前所没有的新商品,如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大米和蔗糖等商品,输入量也连年增加;香料输入量更是成倍增长。这些商品逐渐由奢侈品成为欧洲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同时,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也大大增强了欧洲商业资本的实力。大西洋贸易的拓展使欧洲商业重心西移:意大利和南德意志的商业地位相对下降,最先进行新航路探险及新殖民地争夺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执掌了欧洲商业霸权。但是不久,大西洋沿岸的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对西、葡的霸权发起挑战。市场扩大后,许多交易已经不再需要通过现货来进行,商品和证券交易所产生和发展起来。西欧各国专制王朝为了使本国取得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积极扶持本国商业资本,垄断海外贸易的大商业公司纷纷建立。这些大公司由本国政府给予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本国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史学家将16世纪欧洲商业上的这一系列重大变革统称之为“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还导致16世纪的“价格革命”。16世纪仅葡萄牙从非洲掠夺的黄金就有27万多公斤,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的金银则更多。这些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后,引起西欧物价成倍上涨,商人、工场主和富裕农民在价格革命中获利丰厚,而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贵族和贫苦农民、雇佣工人等受到损害。“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地理大发现所直接引起的残酷的海外殖民掠夺,则更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市场的迅速扩大、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西欧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三、重商主义的兴起

重商主义是西方经济思想的最早的系统集合体。1、历史条件:A.经济方面——15世纪以后欧洲出现了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新经济产生了新制度:习惯于按传统方式思想与行动的人,逐渐让位于市场导向的人。B.政治方面——与此同时,欧洲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逐渐兴起。为了确保市场流通,特别是海上贸易的安全,清除封建割据对市场发展的限制,商业资本成为支持君主反对贵族斗争的盟友。而民族国家的庞大开支,日益需要大量货币,因而运用各种力量支持本国商业资本的发展。C.意识形态方面——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帮助人们从以往神学观点束缚下解放出来。重商主义者开始提倡用人的观点,即用商人的观点考察社会现象和经济生活。重商主义的社会基础:君主、公共管理者与法官、商人、小地主;

目标:统一、发展军事力量,通过国内生产与外贸增加财产,其政策与理论即重商主义。2、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共同点:1、都把金银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并且都认为财富的源泉除开采金银矿以外是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2、都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工商业。不同点——在如何增加货币问题上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用行政手段严禁货币输出国外以贮藏更多货币。——货币差额论他们“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心爱的钱袋,用妒嫉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保证外贸出超,就可以赚取到更多的货币。他们主张发展本国制造业,并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贸易差额论

上述不同点反映了商业资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早期重商主义反映资本主义发展最初阶段商业资本追求以贮藏形式来积累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出现在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时期,已经意识到货币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带来更多的货币。

3、代表作早期:(英)w.s:《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1581年出版,具有莎士比亚文笔,曾长期被误认为莎氏所写);(法)AntoynedeMonchretien:《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年出版,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晚期:(英)ThomasMun:《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64年出版,此书“在一百年之内,一直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马克思);

另外:(法)J.B.Colbert是法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是一个重商主义实践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和英国重商主义者相比,他突出了国家与企业关系的思想。(详见书pp.30-33)4、德、奥官房学派的经济思想官房学派浸透了重商主义的思想,但它的内容较为广泛,是经济、行政、管理、农工技术等等各种不同知识的混合物。它一方面更多地承继了古代的思想,尤其是古罗马民法的思想,另一方面它的影响又深入及于近代的德国经济学。(详见书pp.34-38)四、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

1、英国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历史条件:a.工场手工业已有广泛发展;b.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c.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已有很大影响。创始人:W.配第(W.Petty,1623~1687)——医学博士,当过牛津大学解剖学教授、音乐教授、爱尔兰土地分配总监等,获得男爵称号,晚年为大地主兼大资本家。配第的经济著作包括《赋税论》(1662)、《献给英明人士》(1691)、《爱尔兰政治剖视》(1691)、《政治算术》(1690)、《货币略论》(1695)。(详见书pp.38-46)

配第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流传很广。他没有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最先提出了粗糙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正是在这两个问题上,他把经济学研究从流通转向生产领域。2、法国重农学派的产生缘起:17世纪下半期,沉重封建剥削和压迫以及重商主义政策,使法国农业凋敝,经济财政濒临破产。因此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激烈地批判重商主义,探讨国民经济的活动规律以及克服国民经济危机的方针政策,侧重研究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强调农业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先驱:布阿吉尔贝尔(P.boisguillebert,1646~1714),著有《法国详情》、《谷物论》、《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等。他是重商主义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为便利流通的交换手段。真正的财富是土地的产物。只有农业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农业是社会各部门的基础。他是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奠基人之一。(详见书pp.46-49)首领——魁奈(F.Quesnay,1694~1774)1756年和1757年,他发表了《租地农场主论》和《谷物论》两篇文章,阐述法国农业衰落,农产品价格低和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其代表作《经济表》(1758年出版),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全面阐述了重农学派理论。马克思指出:在魁奈《经济表》中,“无数单个的流通行为,从一开始就被综合成为它们的具有社会特征的大量运动,──几个巨大的、职能上确定的、经济的社会阶级之间的流通”从而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作了最初的科学说明。重农学派创立了自然秩序理论。他们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但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其表现为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社会就处于病态。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理论体系的核心。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土地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社会财富。其纯产品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最初萌芽。但他只从使用价值角度把握农业中产生了“纯产品”,只研究了剩余价值的一个特殊形态即地租,还不了解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重农学派以纯产品学说为基础,把社会成员分为三个阶级: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生产的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即从生产阶级那里取得“纯产品”的阶级;不生产阶级,即从事工商业的阶级。这种阶级划分有严重错误,但他们是最早把社会分为阶级,并试图以此分析社会现象的经济学家。杜尔哥(A.Turgot,1727~1781)——继魁奈之后的重农学派量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9~1770)是重农主义的重要文献。他更明确地说明了“纯产品”是由农业雇佣劳动者所创造而为土地所有者所占有,从而比魁奈更为正确地理解到剩余价值的问题。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从重商主义向自由主义过渡1、重商主义在欧洲的“统治”作为学说的重商主义:国家主义经济学作为经济过程的重商主义:经济管制与寻租2、自由主义的曙光自由主义思想的出现重商主义在英国的衰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斯密与《国富论》1、亚当·斯密2、斯密时代的英国经济状况3、《国富论》的主题——国民财富增长4、《国富论》的微观经济基础5、经济自由主义与“看不见的手原理”国民财富的增长人均国民财富增长的状况,“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成什么比例。”分工与国民财富增长资本积累与国民财富增长《国富论》的微观经济基础《国富论》讨论国民财富的增长,但这种宏观经济发展的思想,却依赖于某些微观经济分析,这些分析主要解释了市场交换过程是如何趋向均衡的。交换价值的尺度:“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工资、利润和地租是所有收入和所有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微观经济均衡的实现: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波动“看不见的手”原理与经济自由主义“经济人”与社会福利的和谐:竞争对个人的自利行为施加了有效的限制,保证了个人利益与社会福利的和谐。垄断则代表了不受控制的自我利益,并最终对社会福利造成损害。“看不见的手”原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重商主义九点宣言把一国的土地全部用于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把一国的全部原料用于国内制造业,因为成品比原料更有价值劳动大众受到激励禁止一切黄金和白银的输出,把国内一切货币置于流通领域尽可能地不鼓励外国货品进口某些必不可少的进口品,以国内其他货品交换,而不是使用黄金和白银交换尽可能地把进口限制在能在国内制成成品的原料上不断寻找机会将本国过剩产品销往国外以换取金银如果国内供给充分,即便外国商品物美价廉,原则上也一律禁止输入

——菲力普·冯·霍尼克经济管制的需求:商人,城市劳动者团体,从事国家和国际生产、贸易的垄断利益团体等经济管制的供给:政治权力的代表,如国王、地方执政官等重商主义的逻辑:经济管制的需求者凭借经济管制获得垄断特权,从而维持高额利润;经济管制的供给者通过颁布特许权或禁令,获得额外收益重商主义的扩展和表现——殖民化:殖民地是廉价投入品和其他货品的来源,同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案例1:1625年,查理一世抓住了1624年法规的一个漏洞,与明矾和肥皂产业的大生产者达成特许经营协议。从1629—1640年间,国王从明矾专利获利达126000英镑,从肥皂专利获利122000英镑。案例2:1732年,英国议会在伦敦毛呢生产商的压力下通过帽子法案。该法案禁止北美各殖民地之间的帽子出口,要求殖民地帽子商人在从事该项贸易之前有7年学徒经历,每个商店仅限于两个学徒,而且在制帽企业中禁止雇佣黑人。自由主义的思想先驱:威廉·配第、约翰·洛克、大卫·休谟、理查德·坎蒂隆、布阿吉尔贝尔、重农学派超越重商主义理论:货币数量论:MV=PY财富观的变化:从货币到剩余产品自由放任主义取向:从国家控制到市场主导从17世纪开始,议会和王室之间为争夺经济管制供给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议会最终战胜了王室,成为英国法律的惟一供给者。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议会没有能力始终如一地使用这一新的供给管制的权力,其无能主要源于多方面决策的高昂成本,要维持这个制度——经济管制——的成本远远大于相应的收益。因此,重商主义最终在英国无可挽回地衰落了,经济管制逐渐让位于经济自由。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1751—1764年,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度过了一生中“收获最大、因而也是过得最愉快、最体面的一段时间”,讲授道德哲学——近似地等同于现在的社会科学,其中包括政治学和经济学。1759年,《道德情操论》出版,使斯密声名远播,并为他赢得了一个报酬优厚的私人教师职业——教授巴克勒公爵。1766年,斯密顺利卸去私人教师之职,开始倾力思考和写作《国富论》。1776年,《国富论》出版并立刻获得成功,斯密的理论开始英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广为流行。1778年,巴克勒公爵帮助斯密获得了爱丁堡海关专员的任命。斯密在这个“既轻松又荣耀”的职位上一直工作到逝世,即1790年。在去世前一周,他坚持把16卷手稿付之一炬,只有少数几篇遗留下来并在后来出版。斯密时代的英国经济状况斯密生活的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已由农业国转变为以工场手工业为主的工业国,纺织业、制铁业和造船业都很发达。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也已显露端倪,新技术不断被发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猛增,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同时,英国的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但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待于资本积累的扩大,以便确立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从国际上看,英国通过一系列商业战争确立了海上霸权,强占了大量殖民地。现在,自由竞争已经成为英国先进工商业实现扩张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分工与国民财富的增长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提高则是一国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工的效率优势: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劳动过程中非劳动时间的节省;机械的改良和发明扣针制造业的例证分工与交换:分工起因于交换,分工的发展程度相应受限于市场范围。资本积累与国民财富增长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国民财富的用途:补偿资本,补充从资本取出来的食料、材料和制成品以利润形式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或以地租的形式作为地主的收入资本积累(它将被恢复)扩大生产性基金,而扩大生产性基金意味着更多工人从事生产性劳动,从而增加国民财富的产出水平。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种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种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么纵然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1枚扣针,要做20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的经营方法,不但这种职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成18种操作。有些工厂,这18种操作分由18个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个人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佣10个工人,在这个小工厂……每个人(平均)一天成针4800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20枚针,说不定一天连1枚针也制造不出来。市场价格决定于短期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自然价格决定于长期的生产成本“每一个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受其实际供售量和人们愿意按其自然价格支付(或者愿意支付商品出售前所必须支付的地租、劳动工资和利润的全部价值)的需要量之间的比例调节。愿意支付商品的自然价格的人,可称为有效需求者,而他们的需求,可称为有效需求。因为这种需求也许使商品的出售得以实现。”“市场上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如果不能满足这种商品的有效需求,所有那些愿意支付这种商品在售前必须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的全部价值的人就不能得到他们所需要数量的供给。他们当中有些人宁愿支付较高的价格,……于是竞争便在需求者中间发生。而市场价格便或多或少地上升到自然价格之上。价格上升程度的大小,要看货品的缺乏程度及竞争者富有程度和浪费程度所引起的竞争热烈程度的大小。”“如果市场上这种供售量超过了它的有效需求,这种商品就不能全部卖给那些愿意支付这种商品出售前所必须支付的地租、劳动工资和利润的全部价值的人,其中一部分必须出售给出价较低的人。这一部分价格的低落,必使全体价格随着低落。这样,它的市场价格,便或多或少地降到自然价格以下。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超过额是怎样加剧卖方的竞争,或者说,要看卖方怎样急于要把商品卖出。”“如果市场上这种商品量不多不少,恰够供给它的有效需求,市场价格便和自然价格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所以,全部商品量都能以自然价格而不能以更高的价格售出。“每个人都必然努力尽可能使社会的年收入增大。实际上,一般说来,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在什么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由于他宁愿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按这样的方式管理产业,即使其生产价值最大,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废除学徒规章和居住法,实行自由选择职业;废除限嗣继承法、长子继承法及其他限制自由转让土地的规定,实行土地自由买卖;废除地产关卡税和其他一切税收,实行国内自由贸易;废除关税、奖励金,对商业的禁令和政府同意授予的特许公司的商业垄断,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大卫·李嘉图体系——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颠峰李嘉图经济学:为自由主义加冕大卫·李嘉图李嘉图时代的英国经济状况李嘉图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李嘉图经济体系大卫·李嘉图(1772—1823),继斯密以后最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尽管他只接受了少得可怜的正规教育,但凭借“天才”,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贡献。他所创立的一般经济理论分析体系,成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发展的颠峰。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甚至可以说,他的“思想确立了历史的进程。他可以被叫做19世纪经济秩序的建筑师之一,这种经济秩序的中心是通过英国强权下的和平在自由贸易和金本位基础上牢固地树立起来。”李嘉图时代的英国经济状况李嘉图生活的时代,是英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发生激烈变动的时代。一方面,工业革命把原有的手工工场生产方式转变为机器大工业阶段,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另一方面,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关于《谷物法》存废的争论。《谷物法》英国政府在1773—1846年间为提高贵族地主阶级的收入而实施的一种保护谷物贸易的政策。根据该法令,只有当国内谷物价格超过规定限价时,才允许谷物输入。当时在国会处于多数的贵族地主,为了获得更多的地租,又不断修改对谷物限价的规定。1773年每夸特小麦的限价是48先令,1791年为50先令,1804年为64先令,1815年更提高到80先令。然而,不断提高的谷物价格势必造成实际工资的提高,并进而影响工业资产阶级的利润。而且,限制外国谷物的进口,也相应缩小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规模。李嘉图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李嘉图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把经济整体简化为几个变量,然后在他看来自明的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结论。在给马尔萨斯的信中,李嘉图指出,“关于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意见上的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我而言似乎在于,你在你的头脑中总是有特殊变化的临时的和短暂的影响——而我把这些短暂的和临时的影响放在一边,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从它们当中产生的事物的永恒的状态之上。或许,你把这个暂时的影响估计得太高了,而我则过低估计他们价值的意义。”“李嘉图严密推理的分析体系显示了一种方法论的严密性,这种严密性是他的前辈或他的同代经济学家所不及的。”“有了李嘉图,经济学丧失了以斯密方法为特征的经验倾向,而变得严格和抽象了。有了他,经济学也丧失了它同哲学的关系,变成了真正自治的东西,就是说,不依附于除了从它本身的思想体系的内部逻辑中产生的原则以外的任何原则。”李嘉图经济体系价值理论分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体系小结李嘉图体系的基础: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补充说明1:稀缺性决定某些非再生产商品的价值补充说明2:作为物化/间接劳动的资本的价值转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受需求限制的边际生产条件李嘉图体系的核心:分配理论关于财富增长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如何生产财富,也涉及到如何分配财富。因为后者通过影响资本积累来影响财富的未来增长。李嘉图的分配问题,就是指“全部土地产品在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下”,“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所有者以及进行耕种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之间进行分配。”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李嘉图的工资理论李嘉图的利润理论地租理论:边际分析地租的含义是土地所有者得到的一种剩余,这些土地在比边际状态下更有利的成本条件下耕作,是“应用两种相同数量的资本和劳动获得产量间的差额。”两种类型的级差地租地租变动的趋势——上升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增加,但由于农业生产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因此农产品的价格趋于上涨。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地租也随之不断增加。工资理论劳动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劳动的市场价格是受劳动市场供求状况影响的实际工资数额。劳动的市场价格以自然价格为波动中心。劳动的自然价格趋向于提高“使地租上涨的同一原因,即,以同比例数量的劳动提供追加数量食品的困难的增长,也使工资提高。”利润理论地租、工资理论的推论随着更为劣等的土地投入耕种,等量资本和劳动所获得的产出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由此形成的两种投入所获产品间的差额形成地租。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导致劳动的自然价格(货币形式)不断上升,从而侵蚀利润,导致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李嘉图分配理论的说明国际自由贸易的论证: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每个国家应该根据国内各种商品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专门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用于出口;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即便可能低于其他国家的成本水平,则要从国外进口。李嘉图的例子比较优势原理的实现机制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规律,即从货币数量多、物价高的国家向货币数量少、物价低的国家流动。国际自由贸易的拥护者两种类型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一:外延的边际报酬递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当次等土地投入耕种时,头等土地马上就开始有了地租,而地租额则取决于这两种土地在质量上的差别。级差地租二:内涵的边际报酬递减把用在第一等土地上的原有资本增加一倍,虽然产量不能加倍……但它却可能增加……,这个数量超过把同一资本应用于(其他的)土地所能获得的量。在这种情形下资本将宁愿应用于旧有土地上,而且同样会产生地租。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和整体的普遍幸福结合在一起。由于鼓励勤勉、奖励智巧、并最有效地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各种特殊力量,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额,使它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李嘉图体系小结李嘉图从价值论和分配论推导证明: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地租和货币工资不断上升,由此导致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归宿将是持久的停滞。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为经济自由主义提供了新的、有力的支持。古典经济学的另一种分化——关注需求古典经济学的主题古典经济学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国民财富(经济)增长。关于这个主题,古典经济学的分析重点主要在于如何生产,以及如何分配。斯密的理论为前者奠定了框架,而李嘉图则侧重于分配,从而完成了古典经济学的一般体系。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市场交换的重要性被忽略了,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决定成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古典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古典经济学的正统需求理论古典经济学的非正统需求理论萨伊定律“一种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立即提供一个刚好等于该产品全部自身价值的对于其他产品的市场。”“萨伊定律”的强解释:总需求≡总供给“萨伊定律”的弱解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依赖李嘉图对“萨伊定律”的拥护有效需求不足理论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西斯蒙第的共鸣让·巴蒂斯特·萨伊萨伊(1767—1832),出生于法国里昂的一个商人家庭。1803年,他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这本书使他成为斯密经济学在欧洲和北美的最主要的传道者。1817年,萨伊把他的经济理论凝缩成一本《政治经济学精义》,1828—1830年间,他又写了一部六卷本的《政治经济学教程》。萨伊所具有的连贯有序的表述天赋,使得《政治经济学概论》成为19世纪早期宣传斯密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美国总统杰弗逊高度评价萨伊,认为他的书比《国富论》更加“简洁和合理”。货币是中性的,货币的价值“在其他商品价格的真实的、甚至是相对的变化之中没有任何作用,一种产品最终总是为另一种商品所购买,即使一开始是用货币支付的”。“货币,甚至当它被用作资本时,也从来不作为消费的目标为人所需要,而只是作为易货交易的目标。每一次购买行为就是在易货交易中提供货币,是对循环的促进。从流通中退出的惟一作用可以被称做窖藏或藏匿,这样做总是被看做是为了再次使用的。”不存在一般性的商品生产过剩。萨伊的某些论述暗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等是一种迈向均衡的趋势。这样,萨伊定律的内容就仅仅表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任何产品的需求源自于每一位其他人的供给,因为这些供给转换为货币,构成需求。如果每个人都限制其供给,那么结果就是限制了总需求。”马尔萨斯的“现代观点”马尔萨斯的供求价值理论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理论”马尔萨斯的“过度储蓄理论”马尔萨斯的结论: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如果消费超过生产,一国的资本必须递减,并且,其财富必须逐渐地毁于其对生产能力的欲求;如果生产大大超过消费,积累和生产动力必然停止于那些拥有主要的购买手段的人的有效需求的欲望。两个极端是明显的,并且随之而来的一定是一些中介点,尽管靠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的来源也许不能确定它,但是,在考虑生产能力的同时也考虑消费意愿,对于增加财富的鼓励是最大的。”“国民储蓄……被认为是增加生产的手段,是被限制在比个人储蓄更窄的范围内的,在一些个人继续花费的同时,另一些个人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继续储蓄,但是,国民储蓄,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整个群体而言,必定必然受到可以被有利地用于提供满足对产品的需求的数量的限制,并且创造这一需求。必然有一个充分的和有效的消费,或者在生产者自身之中,或者在其他类型的消费者之间。”继承了法国重农学派的“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思想,西斯蒙第强调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要随需要的比例相应地增减,这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定理。”经济波动源于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由于财产集中到少数所有者手中,国内市场就必定要日益缩小,工业就必定日益要寻找国外市场,因而该国的工业就要受到更加巨大的波动的威胁。”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包括政府干预的方式,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这种观点预兆了现代福利国家和现代对于社会正义的关心。第五讲李斯特与德国历史学派一、时代背景二、李斯特与《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三、德国历史学派四、小结一、时代背景英国:日不落帝国世界工厂、垄断航海业德国:封建割据势力仍然很强资本主义工业刚刚起步英国廉价工业品如潮水般涌入德国市场,使德国幼稚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古典经济学派把当时国际分工模式看成是合理的、永远不变的(书p.179)批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贸易保护的代表人物:缪勒(A.H.Muller)——德国政府官员、国家主义创始人凯雷(H.C.Carey)——19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二、李斯特与《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G.F.List,1789~1846)

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创始人,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G.F.List,1789~1846)出身于一皮革匠家庭,主张自由主义的政治改革,屡遭封建势力迫害。1825年被迫亡命美国,1832年作为美国政府驻莱比锡领事返回德国,参加了1834年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活动。1840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成为保护关税派的重要思想武器。1846年因贫病交迫而自杀。立场——政治经济学必须为本国国民经济的形成提供理论武器。早年是A.斯密的信徒,到美国后经济思想发生变化,1827年发表专著《政治经济学大纲》,反对自由贸易183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1841年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主要论点:1、用国民经济学挑战A.斯密的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后者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是英国的经济学必须建立适合于落后的或正在兴起的国家的经济学——国民经济学2、除“价值理论”外,还应有“生产力理论”前者从个人劳动分析入手,后者分析一国总体生产力;前者以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后者一政治与经济、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民族与世界等关系及它们的综合为考察对象;前者主张自由放任,后者认为国家应干预经济3、强调国民经济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他从生产力理论出发,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他认为,经济发展的阶段为:①狩猎部落时期;②畜牧业公社时期;③农业共同体时期;④农工业国家时期;⑤农工商业国家时期。(书p.180)他认为19世纪40年代只有英国是处于第五时期,而普鲁士德国和美国则处于第四时期,必须向“正常国民经济秩序”的第五时期发展。4、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政策英国14世纪以养羊业为主,实行自由贸易;后来毛纺业发展,实行保护主义;产业革命后又搞自由贸易

处于第四时期之国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否则,如同让一个幼儿和一个成人去角斗一样

——西方经济学中“幼稚工业”论的发端

他强调创造财富之生产力远比财富本身更重要“国家对于物质资产势必多少有所牺牲和放弃,借以获致文化、技术和协作生产的力量;就是说,必须牺牲些眼前利益,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由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战事,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又认为,实行保护主义在步骤上要渐进,“保护关税在开始时必须定得相当轻,然后随着国家的精神与物质资本、技术能力与进取精神的增长而逐步提高”。他认为,当时德国对棉麻毛纺织品的进口要限制,而对原料和先进的机器进口要鼓励;5、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私人经济的简单总和,认为创造财富的诸生产力,必须要有国家规模的分工和诸生产力的协作与结合,只有在国民经济整体中农、工、商相互协调、均衡的场合,才能使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有保障地达到“正常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状态”。

他反对“个人主义”经济学,批评那种关于个人利益的追求自然可以实现社会利益的观点,指出,个人只考虑眼前利益,很少为后几代人或全社会的利益着想。认为有很多任务“只有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必须对个人自由加以限制。6、他指责斯密只强调体力劳动而不承认精神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

他认为生产力是多因素(包括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的组合,以立法为例,“任何法律或公法上的决定,对于国家的生产力的增减或多或少总是有些影响的”,“法律和制度虽然不直接生产价值,但它们是生产生产力的”。————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1961年版,页123、127。他特别重视教育对培养生产力的作用,认为“一国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认为教师、医师、音乐家、法官和行政官等也是生产者,生产的是生产力。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品质,为民族提供了“精神资本”。在方法论上,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而主张以历史研究为先导,以国家为经济分析单位,从一国物质、精神、法律、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理论体系要以“事物本质、历史教训和国家需要为依据”。李斯特研究了意、西、葡、荷、英、法、德、俄、美等国历史,所用方法后来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典范。主要理论缺陷:1、对斯密的“交换价值”概念不理解,轻视微观分析,理论难以深化。2、把影响生产力的因素当作生产力本身,混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界限。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之所以到现在还能有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正是因为他为了祖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终生奋斗,用心血写出了符合发展国家经济要求的爱国主义经济思想”;“他的经济思想经久不衰,闪耀着现实意义的光彩”。

——朱绍文:《经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页102、130三、德国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占主流的经济学流派。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反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抽象法和对经济的孤立研究,代表当时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

先驱为F.李斯特。

W.罗雪尔更强调历史进程的具体研究,将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19世纪40-60年代旧历史学派三巨头:W.罗雪尔、B.希尔德布兰德、K.克尼斯19世纪70年代以后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G.von施穆勒、A.瓦格纳、G.克纳卜罗雪尔(W.Roscher,1817-1894)早年主攻法学和哲学,后来改攻经济学1843年出版《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被称为“历史学派的宣言”。他的主要著作《国民经济学体系》(5卷,1854~1894),成为德国大学的教科书和文官考试的参考书,广为普及,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反对工人运动进行辩护。罗雪尔认为,不可能有一种适合于所有国家的一般经济理论。主张用历史方法研究经济(4个要点,书p.183)他不主张树立什么经济理想,而主张研究国民经济的性质和需求、满足国民经济任务的法律措施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效果。他称这种方法是国民经济的历史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希尔德布兰德(B.Hildebrand,1812-1878)1848年他出版了《现在和将来的国民经济学》(第一卷),从对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的分析,开始研究“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学”,表明了他既不同于古典学派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立场。该书序言说要将经济学改造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科学,使经济学对国民经济生活的认识,要采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他的1863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的当前任务》,叙述了他的方法。他提出经济发展过程可按产品交换方式分为三阶段: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他企图借“信用”来消除资本主义的统治和贫困,他把信用经济阶段理想化,看成为道德的平等的世界。他认为贫困者可以借助“信用”的力量而获得资本,从而解决贫困这个社会问题。克尼斯(K.Knies,1821~1898)著有《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1853)。他反对用单一的公式来规定经济生活发展的因果关系,认为各国国民经济不存在共同的发展规律,而各自有它的特殊的具体的发展进程。他强调研究经济现象、经济生活必须与其他各种文化现象结合,而不能采取孤立的抽象法。他特别强调历史的统计的考察,主张归纳法才是经济学的方法。他认为经济学既不是精神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以第三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新历史学派出现的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产业资本壮大,日渐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内在矛盾开始显露:中产阶级的没落,工人阶级失业和贫困,社会问题严重。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缓和阶级矛盾,新历史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旧历史学派的遗产,一方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改良主义主张。1872年,在施穆勒等人的发起下,成立了“社会政策学会”,参加这个学会的经济学家一般都属于新历史学派,也被称做“讲坛社会主义者”。施穆勒(G.vonSchmolle,1838-1917)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大纲》(1900)主要观点(书p.264-265)主张维护中产阶级(他称之为“中间阶层”,包括中小企业主、中小商人、自耕农、熟练工人、经理及工头、职员、公务人员等),他认为要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必须维护这个中间阶层。他所主张的社会改良,主体力量是有机体的国家、道德的国家、“社会的君主制”的普鲁士国王、有能力的公正的官吏等,他对封建容克持批判态度。瓦格纳(A.Wagner,1835~1917)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教程》(1876),《财政学》(1877~1901),《政治经济学原理》(1892~1894),《社会政策思潮与讲坛社会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1912)等。政治上支持铁血宰相俾士麦瓦格纳既反对经济自由主义,又反马克思主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

通过劳动立法调处劳资纠纷;运用财政政策限制私有经济。主要学术贡献:建立财政学;首倡以租税作为再分配的工具,来缩小贫富差距;提出“瓦格纳公共活动渐增规律”新历史学派注重历史统计方法研究成果: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收入

20%为富裕;30%-40%比较富裕;40-50%小康;50%以上较贫困;60%以上为贫困。四、小结李斯特与德国历史学派在理论上是作为英国古典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1、古典学派重视一般规律,李斯特等强调不同国家的特殊性,认为必须建立适合于落后的或正在兴起的国家的经济学,要研究各民族自己的发展道路。2、古典学派把当时国际分工模式看成是永远不变的,李斯特等强调历史的发展,强调国际分工模式的可变性。3、古典学派重视微观经济分析,李斯特等重视宏观考察,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强调民族精神、国家组织、法律制度、教育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4、古典学派强调自由竞争,李斯特等强调国家干预,提倡在一定阶段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鼓吹社会改良。5、在方法论上,李斯特等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方法,而主张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补充:社会改良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德国历史学派与社会改良主义关系密切。要想更好地了解社会改良主义,则需联系当时其他主要社会思潮来考察。

19世纪中后期,由于欧洲社会矛盾的激化,出现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三大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特别是后两种思潮在整个20世纪及21世纪初对西方社会舆论及政府决策一直产生重大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Darwinism)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H.斯宾塞(HerbertSpencer)。斯宾塞等人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是生物学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合乎自然的。他们强调自由竞争,强调起点平等,轻视结果平等。这种观点还导致人类同生物一样有优等种族和劣等种族区分的种族主义理论。西方许多人认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片面的。即使在自然界,物种之间也不仅存在着生存斗争,还存在着共生和合作;人类社会更有着不同于生物界的特殊运动规律。如果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路线发展下去,人类社会将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难免引起社会动乱乃至革命,因此主张关心弱势群体,推行社会改良,形成社会改良主义思潮。

德国历史学派主张建立工会,利用租税等再分配手段调节贫富差距,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等,在社会改良主义思潮中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参考文献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G.法比翁克著:《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W.罗雪尔著:《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朱绍文:《经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六讲“边际革命”

与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一、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二、“边际革命”的主要原因与特点三、边际学派三位创始人及两大支派四、奥地利学派对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五、数理学派对现代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以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注重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优选行为,分析单个产量、单个价格和相对价格等经济个量的变动,故又称为个量经济学或个体经济学。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微、宏观经济学混合阶段1870’s至20世纪初期微观经济学核心形成阶段19300’s至1960’s微观经济学体系确立阶段1960’s以后微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阶段一、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

㈠价格(price)或价值(value)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认识史主要线索:1.古希腊学者对“价”与“值”的初步认识2.中世纪经院学者对“公平价格”的讨论3.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两大论派:劳动价值论配第—斯密—李嘉图—马克思效用价值论巴本—萨伊“水和钻石之谜”18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爱尔兰经济学家M.朗菲尔德等开始以边际效用含义解释价值。㈡边际主义的主要先驱者1、法国数学家古尔诺(A.A.Cournot,1801~1877)其所著《财富理论数学原理的研究》(1838年),被当做数理经济学的开端;只是由于使用当时经济理论权威们不熟悉的数学推理而无人问津,直到40年后受到W.S.杰文斯和L.瓦尔拉斯的高度推崇,才知名于世。

古尔诺认为在财富理论中运用数学分析不是非导向数学计算不可;有些场合不需要精确数字,只要能更简明地陈述问题、开辟研究途径、避免脱离主题,数学也有其有用之处。仅仅因为部分读者不熟悉或怕用错而拒绝数学分析,是荒谬的。他批评李嘉图在试图精确地解决抽象问题时,由于用算术计算代替无法避免的代数问题而陷于冗长迂赘。

他第一个提出需求方程式最早表述需求弹性最早提出垄断理论(书p.190-192)2、法国工程师杜普伊(J.Dupuit,1804~1866)其《公共工程的效用计量》(1844年),被认为是最早提出成本-收益分析思想的文献。他明确区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所提出的“消费者剩余”的理论又被认为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一。3、德国经济学家戈森(H.H.Gossen,1810~1858)其《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行为规范》(1854)中,提出了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论述了后来边际主义者所使用的全部重要概念。也是用数学作表达工具,书刚出世几乎没有销路,后来才受到人们重视。“戈森三定理”:①边际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②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③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二、“边际革命”的主要原因与特点

㈠产生原因1、第二次技术革命深化,生产力飞跃发展=>a.生产和资本集中加速=>强化了从微观角度对企业如何降低成本、运用价格机制扩大销路等问题的研究;=>b.生产过剩危机加重=>强化了对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由过去侧重生产、供给与成本,变为侧重消费、需求与效用。2、1867年《资本论》问世=>理论斗争激化㈡“边际革命”年1871年,往往被称为“边际革命”年。这一年,奥地利人C.门格尔在其《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最小重要”价值论;英国人W.S.杰文斯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1874年,法国人L.瓦尔拉斯在其《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

他们从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估价引出价值,认为价值量取决于边际效用量,即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

1870’s初边际效用价值论体系的出现,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发生重大转向的路标,是现代微观经济学核心形成的基石。㈢“边际革命”主要特点学术方面:1、重视边际概念的运用。

2、重点转向微观分析,并从强调生产,供应和成本转向强调消费、需求和效用;3、把高等数学,以及人的行为心理因素等引入经济学分析之中。

与斯密革命、凯恩斯革命相比,边际革命特点:

1、三个国家的三个经济学家,事前并无联系,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2、没有在政策主张上标新立异。三、边际学派三位创始人及两大支派

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这三人虽然都未使用“边际效用”一词,但已各自独立表达了它的基本含义,因而同是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始人。“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一词是后来由门格尔的学生F.维塞尔首先提出和使用的。门格尔(C.Menger,1840~1921)奥地利学派始祖。原学习法律。186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从事新闻事业,对价格理论产生了兴趣。曾任奥国皇太子经济学和统计学教师、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著有《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1883)等。杰文斯(W.S.Jevons,1835~1882)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逻辑学家,边际效用学派创始人之一。16岁时到伦敦大学学院学习化学和生物学,并对工业经济产生兴趣。曾任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逻辑学、道德哲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76年转任伦敦大学学院教授,1882年在一次游泳中溺死。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瓦尔拉斯(L.Walras,1834~1910)

法国人,洛桑学派始祖。早年进入巴黎的矿业学院学习,以后曾做过新闻记者、银行经理、杂志编辑等,1870年被聘任为瑞士洛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著有《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1877)、《社会经济学研究》(1896)、《实用政治经济学研究》(1898)等。两大支派1、心理学派,强调心理分析,其主要代表是奥地利的C.门格尔、F.维塞尔和E.庞巴维克等人,又被称为奥地利学派;2、数理学派,侧重以数学为分析工具,以英国的W.S.杰文斯、法国的L.瓦尔拉斯及其学生V.帕累托为代表。L.瓦尔拉斯及V.帕累托长期在瑞士洛桑大学执教,因而他们这一派又被称为洛桑学派。19世纪后期,边际学派日渐流行,在欧美各国都有不少信徒。其中,以边际生产力分配论闻名于世的J.B.克拉克、以独到的数理分析著名的I.费雪尔是边际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书第十二章第一、二节)。四、奥地利学派对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奥地利学派——边际学派中最主要的支派,1870’s后在欧美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还有:维塞尔

(F.vonWieser,1851~1926),曾就学于德国历史学派,后追随门格尔,1903年后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并在奥匈帝国最后两届内阁中任商务大臣。著有:《经济价值的起源及主要规律》(1884)、《自然价值》(1889)、《社会经济理论》(1914)、《强权的法律》(1926)。庞巴维克

(E.vonBohm-Bawerk,1851~1914)早年学习法律,曾去德国学习经济学,后回维也纳大学任教,1905年后任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并曾三次任奥匈帝国财政大臣。1911年被选为维也纳科学院院长。著有《经济财货价值理论纲要》(1886);二卷本的《资本与资本利息》,第一卷为《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第二卷为《资本实证论》(1889);《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1、方法论——既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否定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劳动价值论。主张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强调要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现代微观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主要支柱奥地利学派认为价值纯粹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价值既不是附属于财货之物,也不是财货应有的属性,更不是它自身可以独立存在的。经济人所支配的财货,对其生命与福利,必具有一定的意义。价值就是经济人对于财货所具有的意义所下的判断。因而它绝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2、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维塞尔最先提出“边际效用”一词,认为:一物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效用和稀少性相结合是边际效用,从而是价值形成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庞巴维克:一杯水,对涌泉旁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杯水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露,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庞巴维克还进一步提出“边际对偶(marginalpairs)理论——市场价格与个人主观评价结合以“马市上的价格形成”为例(书p.203-204)———发展了主观价值论3、在分配理论上——维塞尔把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解释分配,提出“归属论”,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它们所生产的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这价值应按各个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或“贡献”大小,以一定份额“归属”于各有关生产要素,从而构成各生产要素的收益,工资、利息、地租就是劳动、资本、土地各生产要素的收益,这些收益归根结柢都是主观评价的结果。庞巴维克把人的主观评价和时间因素相结合,提出“时差利息论”。他认为,人们有重视现在、轻视未来的心理,对现在物品即消费资料的评价比同种类同数量的未来物品即生产资料(包括劳动)的评价高,因而前者的价值大于后者的价值,其间的差额构成“时差利息”。

他们认为,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报酬,或是产生于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的不同估价,与剥削劳动毫不相干。——抹煞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分配理论打下基础。附:美国的J.B.克拉克进一步将“边际效用论”、“生产三要素论”和“土地收益递减律”结合起来,提出“边际生产力论”:在劳动不变而相继增加资本时,每一单位增加资本所提供的产量(产值)增量依次递减,最后增加的单位资本所增加的产量(产值),就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样,在资本不变而相继增加劳动时,每一增量劳动所提供的增量产量(或产值)依次递减,最后增加的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产值),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或工资)由资本(或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克拉克又把土地归入资本,地租被视为土地投资的报酬,按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企业超额利润被视为暂时的过渡性的动态经济范畴,将会因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而化为其他收入(主要是加到工资中)。边际生产力论的出现,完成了将边际效用原理推广到包括产品分配领域在内的整个经济生活领域的过程。它也是边际效用学派的最具代表性的分配论。五、数理学派对现代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数理经济学(mathematicaleconomics)——

西方经济学在理论研究中运用数学方法进行陈述和推理的一个分支学科。1870’s杰文斯和瓦尔拉斯极力提倡并且实行以数学推理为经济理论研究的唯一方法——数理经济学和数理学派的正式形成。

1、杰文斯的主要贡献:a.大力提倡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经济学————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1879年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一书再版时,附上1711年以来的“数学的经济的”文献目录,宣告了数理经济学的产生。

b.劳动供给理论(书p.209)

———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供给曲线等有重要影响;c.《煤炭问题》———最先揭示能源枯竭问题;

d.资本理论———较早表述了资本边际生产力等

2、瓦尔拉斯的市场机制观与一般均衡论市场机制观:瓦尔拉斯认为一旦经济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市场的力量会自动地使经济制度“摸索前进”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他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好象存在着一个拍卖者,首先由该拍卖者喊出某一系列的价格,然后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作出各自的反应。如果反应的结果能使各个市场的供给等于需求,那末,此时的状态便是新的均衡状态。否则,拍卖者将根据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反应而对上次喊出的价格进行调整以便喊出经过调整后的价格。如果调整后的价格还不能使各个市场上的供求相等,那末,拍卖者还必须按照上述的方式对价格继续进行调整,一直到各个市场上的供求相等时为止。在整个调整的过程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人被假设为仅仅把他的反应通知拍卖者而并不把他的反应付诸实施,一直到拍卖者最终调整到导致供求相等的价格时,这些人才按照均衡价格进行各自的经济活动。瓦尔拉斯进而认为,各种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数量和价格是相互有关的,一种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在考察经济问题时,不能仅仅研究一个市场上的供求情况,还必须同时研究其他一切市场上的供求情况。由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当一切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个别的市场才能处于均衡状态。研究者不能满足于找出一个市场的数量和价格的均衡量,还必须找出能使一切市场供求相等的全部价格和数量系列。这种一切市场都处于供求相等状态的均衡被西方学者称为一般均衡。瓦尔拉斯创立了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先提出两大问题:A.是否存在着一系列的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能使每个消费者、企业家和资源所有者都能达到目的。这些价格和数量即为均衡价格和数量。B.如果这些均衡数量存在,这种均衡是否稳定。如果上述两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社会才可以和谐而稳定地存在下去。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瓦尔拉斯设计了四个互相依存的方程组进行分析,即各种生产劳务的总供给函数、各种产品总需求函数、每种生产劳务用于各种产品生产的消耗总和等于该种劳务的总供给量、每种产品的售价等于该种产品在生产中需要的生产劳务的费用。他认为,由于四个方程组的方程式总数等于未知数(各种生产劳务的价格和总供给量、各种产品的售价和总需求量)的总数,所以在理论上可以得出均衡解。他企图以此论述一个社会的经济情况。无论是在经济理论上还是在数学方法上,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