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精品试卷PAGEPAGE1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2-2023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和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三星堆出土的器物来看,其早期的陶与二里头早期的陶,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龙虎尊与河南安阳殷墟的虎食人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有领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也都有发现。这反映出()A.地域间文化趋同倾向日益强化 B.古蜀文明领先于中原地区C.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华夏认同观念的日益增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三星堆文化具有和中原和其他地区文化相似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指的是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组成,体现多样性,同时中华文化有强大的凝聚性,各族文化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因而材料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文化趋同”是不同文化间交流融合的过程,材料只是说三星堆文化和中原及其他地区文化相似,没有体现交流和融合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优劣,无法得出“古蜀文明领先于中原地区”的结论,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是华夏地区,也就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思想,形成共同一致的观念,材料说的是器物、题材和文化内涵上相似,与思想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据记载,西周时期实行盟誓制度,周天子在册命诸侯的仪式中,让受封诸侯在神前宣誓效忠,主要内容为“无违王命”“夹辅周室”等,并按照“周之宗盟,异姓为后”的原则,使异姓诸侯也被纳入了宗盟体系,成为特权阶层。据此可知,西周的盟誓制度()A.促进了各宗族内部的团结 B.实现了各诸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C.孕育了中央集权制的雏形 D.利于强化诸侯对王室的政治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册命诸侯的仪式中,让受封诸侯在神前宣誓效忠”“无违王命”“异姓诸侯……成为特权阶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受封的诸侯要在神的面前宣誓效忠,有利于强化诸侯对王室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材料中还有异姓诸侯,不能反映宗族的团结,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中央集权制王国,排除C项。故选D项。3.汉武帝初置刺史时,刺史的掾属“仅从二千石卒史中择得随员”。到元帝时,出现了“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置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的现象。王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汉代的这种变化表明()A.地方势力遭到削弱 B.监察官员职权发生异变C.中枢体制适时调整 D.政府监察效能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刺史的掾属‘仅从二千石卒史中择得随员’。到元帝时,出现了‘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置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的现象。王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汉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与表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但材料反映出刺史从监察官员逐渐地方官化,职权逐渐扩大,即监察官员职权发生异变,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地方势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中枢体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机制及其运行机制,它的成型在中国古代帝国体制当中,与皇权和相权共同构成了国家权力的主体,材料未反映出中枢体制,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监察官员职权逐渐扩大,这不利于监察职能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4.王安石声称其颁行的新法均合乎先王之意,“免役之法,出于《周官》府史胥徒,《王制》所谓‘庶人在官’者也”。同时,他认为传统科举取士太过于注重“强记博诵”,因而组织编纂《三经新义》作为士人学习经世之务的终极依据和行为准则。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变法顺利进行 B.完善科举选官制度C.复兴儒学正统地位 D.瓦解守旧官僚集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编纂《三经新义》,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读,是为了剥夺保守派对儒学的解读权,统一人们的认识,推动变法顺利进行,A项正确;完善科举选官制度属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B项;王安石编纂《三经新义》、统一士人行为准则,主要是为其变法服务,而不是复兴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瓦解守旧官僚集团”只是表面目的,王安石做法的最主要目的是保障变法顺利进行,排除D项。故选A项。5.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清朝的这些措施()A.有效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持续增长C.利于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D.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赋税制度改革的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的变革,摊丁入亩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不能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国家财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赋税制度的变革有利于推动国家财政的增长,但“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持续增长”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6.中国古代四合院严格遵循“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序列。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这说明中国古代四合院()A.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 B.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C.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 D.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四合院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的影响,,讲究严格有序、尊卑之别,D项正确;古代四合院“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四合院体现出的礼制文化,没有体现出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所示为1941年山东根据地的胶东地区社会各阶层参与民主选举的占比(单位:%)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阶层省级署级县级区级乡级平均(%)工人1.70.81.90.51.61.4贫农43.330.632.035.946.538.9中农45.254.853.554.745.250.4富农8.08.71028.96.78.3地主0.81.57.6—一0.3其他—3.81.8——0.7A.提高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B.开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C.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D.旨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1941年山东工人、农民、地主各阶层参与各级政权,其中贫农、中农占比最高,说明当时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下注意团结各个阶层,农民参政意识增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取得成效,C项正确;材料尽仅映农民参政比例增加,没有涉及农民参政组织形式,组织化程度没有体现,排除A项;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共一直坚持全面抗战路线,B项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该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D项排除。故选C项。8.1949年12月,政务院出台的《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这是“新中国第一份社会保障政策性文件”。1951年增加了劳动保险的规定,次年又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设了公费医疗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A.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 B.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发展C.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成效 D.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台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劳动保险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文件和制度,这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B项正确;“弱势群体”与材料“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设了公费医疗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一致,排除A项;1949年12月出台社会保障政策性文件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才刚刚开始,排除C项;1949-1951年是新中国法制建设起步阶段,而且材料中的社会保障文件并不是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9.下面为1952~198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包括农林牧副渔)生产率增长指数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农业合作社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 B.人民公社体制一度调动生产积极性C.调整土地所有制利于农村思想解放 D.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农业增长率提升〖答案〗D〖解析〗据材料“下面为1952~198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包括农林牧副渔)生产率增长指数的变化情况”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上升,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952年198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包括农林牧副渔)生产率增长指数的变化,而农业合作社只是19561958年间,故A项片面,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土地所有制的调整,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10.在中世纪,耶稣曾教导他的门徒应该彼此相爱,教会的法学家们禁止以不义之财布施,强调施予者应该保持纯净谦虚的内心,受施者也要继续传递爱心。同时,基督教会经常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贪恋他人财物等。这反映出()A.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B.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西欧C.中世纪法律受到基督教会影响 D.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彼此相爱”“禁止以不义之财布施”"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贪恋他人财物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西欧的内容,无法得出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西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世纪法律的内容,无法得出中世纪法律受到基督教会影响,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无法得出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这一状况的出现()A.说明了地理位置决定文明特征B.推动了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领先于西方国家C.垄断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D.为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宽容对待学术,使得不同宗教信仰学者能为阿拉伯帝国所用,不同地区的文化能够在阿拉伯帝国融合发展,有利于阿拉伯国家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D项正确;地理位置影响而不能完全决定文明特征,排除A项;阿拉伯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和成就,“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领先于西方国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同一时期,中国也是不同文明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地区,“垄断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2.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可用于印证()A.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D.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传播,C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消费品趋同的说法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13.16世纪的西欧,一方面上层贵族面临着财政亏空的窘境,至16世纪中叶,80%的地主贵族为债务所累,更有甚者被迫变卖家产;另一方面,一些农村中的富有者,他们与城市中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趋于一致。这可以用来佐证()A.阶级变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源 B.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C.工业革命缩小了西欧的贫富差距 D.商业发展致使民众消费观念改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并结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时,西欧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出现了传统旧贵族逐渐处于经济窘困的境地,这是由于物价上涨导致这些以传统地租为生计的日贵族日益没落,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和城市工商业者凭借着资本主义化的经营,能够应对价格革命中物价上涨,阶级力量上升,B项正确;因“阶级变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源”与本题材料主旨“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不一致,排除A项;16世纪至16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商业发展导致民众消费观念改变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4.如表所示为法国宪法在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重要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法国()名称部分内容1814年宪章行政权归属国王;立法权由国王、贵族院和众议院共有1830年宪法行政权只属于国王,国王有权任命各级行政官吏;国王和议会两院共同提出法案1848年宪法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大权,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不得连选连任;国民议会由普选产生,拥有无限的立法权1875年宪法议会是立法机关,实行两院制;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内阁是国家的最高管理机关,对议会负责A.总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政府处理行政事务渐趋理性化C.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D.封建残余势力主导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法国宪法在发展过程1814年宪章1830年宪法1848年宪法1875年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宪法中的规定体现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发展,从国王拥有行政权并可以参与到立法权到国王或国家元首只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并且国家元首的权力逐渐受到限制,这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项正确;总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说法有误,排除A项;政府处理行政事务渐趋理性化,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项;主导法国民主化进程的应该是资产阶级,而非封建残余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15.1958年,苏共中央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把拖拉机站的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使之变成集体农庄的财产。同时,将机器拖拉机站的原有技术人员转到集体农庄,并把原有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技术修配站,为集体农庄提供农资和技术服务。这一改革体现了苏联()A.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B.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国民经济C.探索了多种所有制改革的道路D.意在弥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共中央认为原有机器拖拉机站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集体农庄生产发展的需求,并且开始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开始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据材料“把拖拉机站的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使之变成集体农庄的财产”“原有技术人员转移到集体农庄”“为集体农庄提供农资和技术服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体现了苏联利用经济手段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这一改革只是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但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集体农庄仍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范畴,不是多种所有制,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改革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与劳动力无关,集体农庄是农民集体生产,“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在新加坡,诺维娜天主教堂里有虔诚的华人佛教徒携带鲜花前来奉献、礼拜,宗教旅游胜地龟屿的龟身坐落在华人的大伯公庙上,龟头是马来人的拿督公庙,游客二者皆拜。另外,每个重要的宗教节日都被隆重庆祝,如卫塞节、盂兰盆会、开斋节、大宝森节等。这反映了新加坡()A.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 B.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的地位C.本土文化致力于与西方文化结合 D.具有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反映了”,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新加坡。根据材料诺维娜“天主教堂”里有虔诚的华人“老佛教徒”携带鲜花前来奉献、礼拜,“华人的大伯公庙”“马来人的拿督公庙”“游客二者皆拜”,“每个重要的宗教节日都被隆重庆祝,如卫塞节、盂兰盆会、开斋节、大宝森节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新加坡作为具有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具有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征,并没有体现其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也没有体现其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的地位,排除A、B项;材料不仅涉及了西方文化,还涉及到了其他地区的文化,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第18题12分,第19题1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机构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商朝。作为负责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和边疆机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萌生、完善和规范三个时段。商朝中央设置“宾”,掌诸侯朝觐。秦朝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中央继续设“典客”,并以长城为主,设置了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边防体系。隋朝沿袭秦汉羁縻制,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羁縻郡、州长官,轻徭薄赋,允许以土产代纳租税,进行相对宽松的统治。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帝师和宣政院机构。明朝委派流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清朝边政最先是着力完善国家行政建制,派军队驻守边疆,监督与管理并发展边疆经济和文化。——摘编自谷家荣《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民族问题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问题。抗战时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探索阶段,不仅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而且大大调动了少数民族抗战积极性,为之后该制度的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党提出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并作为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其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探索我党自己的民族区域自治方式;第二,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第三,创建民族自治政权。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的抗战时期。——摘编自刘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工作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和意义。〖答案〗(1)主要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俗而治);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根据地政权;对少数民族基本状况的认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的民族整体性意识增强。(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措施:根据材料“作为负责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和边疆机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萌生、完善和规范三个时段”可得出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根据材料“汉承秦制,中央继续设“典客”,并以长城为主,设置了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边防体系”“清朝边政最先是着力完善国家行政建制,派军队驻守边疆”可得出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材料“隋朝沿袭秦汉羁縻制,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羁縻郡、州长官”可得出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根据材料“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可得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政治智慧:根据材料“隋朝沿袭秦汉羁縻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边疆治理重视吸取前代经验教训,即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灵活多样,设置机构、派驻军队,笼络当地社会上层等均适时而用,即政策的灵活多变(因俗而治);综合材料“允许以土产代纳租税,进行相对宽松的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边疆治理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根据材料“明朝委派流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清朝边政最先是着力完善国家行政建制”可得出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设置了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边防体系”可得出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小问2详析〗原因:根据材料“抗战时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探索阶段,不仅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而且大大调动了少数民族抗战积极性”可得出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多位于少数民族生活地区,加上抗战的大背景,所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根据地政权是探索原因之一;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有助于我党当时探索民族区域自治;随着工作实践的发展,我党对少数民族基本状况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也促进了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根据材料“创建民族自治政权。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的抗战时期”可知,抗战时期,我党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全民族抗战,所以###的民族整体性意识增强也是原因之一。意义:根据材料“大大调动了少数民族抗战积极性”可知,抗战时期的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积极抗战;根据材料“为之后该制度的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可得出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经验;根据材料“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可得出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1871~1910年在德国各级城镇人口增长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以1890年为界,除了柏林、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等几座城市外,其他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均是第二阶段超过第一阶段。1840年普鲁士东部各省的城市化率为22.9%,1871年为24.2%,1910年为33.7%。而同期普鲁士西部各省的城市化率分别是25.2%、34.2%和50.7%。这一时期,德国那些与最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专业性城市,如生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和随着高速工业化而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些多功能、商业性和服务性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就整个德国而言,50%以上的人口在这数十年中进行过迁徙,促使德国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期内超过农村人口,到1910年时,德国的城市化程度(60%)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仅次于英国,处于第二位。——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材料二1843~201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单位:%)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18436.6196617.918938.2197717.619019.8198019.3192010.6199328.1193110.9200036.2193611.2200340.5194910.6201047.5195715.4201758.5——摘编自百度百科《中国城市化率统计数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城市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归纳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启示。〖答案〗(1)特点:不同规模的城市增长速度不一,大城市发展最快;大部分城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速度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受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城市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城市发展速度与其经济类型紧密相联;城市化进程与国内人口流动有着密切联系。(2)示例一:趋势: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经济入侵;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业化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示例二:趋势:1949年至201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年后稳定快速发展。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国家对城市化建设的重视。启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注重城市化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独立和政权稳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德国各级城镇人口增长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可知,不同规模的城市增长速度不一,大城市发展最快;根据“慕尼黑等几座城市外,其他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均是第二阶段超过第一阶段”可知,大部分城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速度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与最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专业性城市,如生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和随着高速工业化而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些多功能、商业性和服务性城市”可知,受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城市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城市发展速度与其经济类型紧密相联;根据“50%以上的人口在这数十年中进行过迁徙,促使德国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期内超过农村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国内人口流动有着密切联系。(2)趋势与原因:首先,根据题意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阶段,并归纳出当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如选择1843到1949年,梳理近代百年反映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可得出趋势——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确定阶段和发展趋势后,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形成该趋势的主要原因,如明确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列强侵略特别是经济入侵影响,近代民族工业总体上有所发展但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约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低以及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等,导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启示:综合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中西方城市化的原因、特点和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可得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注重城市化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独立和政权稳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国际经济调节机制,以加强对资本主义国际化再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摩擦进行共同协商和调节。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他各种组织的协调和影响下,各国逐步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使国际投资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国际贸易的速度。国际投资、劳动力、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为各国开展国际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每逢经济危机来临,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是呼吁各国采取措施,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来阻止经济衰退,并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照顾,实行各种贸易优惠,以帮助它们进行经济调整。——摘编自史妍嵋《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宏观调控》材料二1999年,美国的“西雅图风暴”席卷世界,拉开了世界范国内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当前,反对全球化的既有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处于弱势或边缘地位的国家,也有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部门和处于竞争弱势的群体;既有旨在维持传统性的民族或本土文明的宗教力量,也有存在于发达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排外主义者,还有主张限制经济全球化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环保主义者。总之,反全球化的力量可谓不一而足。当前,我们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地释放出来,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摘编自林建华《反全球化运动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经济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纳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识。〖答案〗(1)时代背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冷战和两极格局;反思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任答两点即可)经济作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改善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国际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世界文化冲突加剧,极端民族主义沉渣泛起;环保主义的影响。认识: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危机与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经济共赢、包容、普惠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以来的世界。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可分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或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结合经济全球化可分析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或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结合各国经济的竞争可分析出各国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结合冷战的史实可分析出冷战和两极格局;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危机的反思可分析出反思全球性经济危机;结合二战后美国的崛起可分析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任答两点即可)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以来世界。根据材料“世界贸易组织”可分析出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国际投资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国际贸易的速度”可分析出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根据材料“国际投资、劳动力、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为各国开展国际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分析出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根据材料“呼吁各国采取措施,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来阻止经济衰退”可分析出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根据材料“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照顾,实行各种贸易优惠,以帮助它们进行经济调整”可分析出改善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任答两点即〖小问2详析〗本题第一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处于弱势或边缘地位的国家”可分析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可分析出国际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根据材料“极端民族主义者和排外主义者”可分析出世界文化冲突加剧,极端民族主义沉渣泛起;根据材料“主张限制经济全球化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环保主义者”可分析出环保主义的影响。本题第二小问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拉开了世界范国内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可分析出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危机与挑战;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可分析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根据材料“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可分析出经济全球化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经济共赢、包容、普惠的发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以深厚博大的内涵为根基,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统合力,它能够包容和统合众多的部族、民族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并且能够在中华民族面临挑战的时候,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内在源泉,为民族国家立下千万世不拔之基,从而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心骨和精神标志。文化根本联系着天下兴亡,文化特性影响着民族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创性、包容性、充沛性和丰美性五个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五千年辉煌文明,在民族全面崛起的今天,为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大国气象奠定坚实基础。——摘编自杨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答案〗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行,宋明理学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理念与思维方式。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人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例如,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的传播与发展,其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汇于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具生机与活力。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生命延续力。根据材料“能够包容和统合众多的部族、民族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化在与境内其他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以及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同化力与融合力。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可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题目,结合“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等所学知识,从生命延续力、同化力、融合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要求论述条理、史论结合。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2-2023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和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三星堆出土的器物来看,其早期的陶与二里头早期的陶,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龙虎尊与河南安阳殷墟的虎食人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有领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也都有发现。这反映出()A.地域间文化趋同倾向日益强化 B.古蜀文明领先于中原地区C.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华夏认同观念的日益增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三星堆文化具有和中原和其他地区文化相似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指的是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组成,体现多样性,同时中华文化有强大的凝聚性,各族文化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因而材料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文化趋同”是不同文化间交流融合的过程,材料只是说三星堆文化和中原及其他地区文化相似,没有体现交流和融合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比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优劣,无法得出“古蜀文明领先于中原地区”的结论,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是华夏地区,也就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思想,形成共同一致的观念,材料说的是器物、题材和文化内涵上相似,与思想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据记载,西周时期实行盟誓制度,周天子在册命诸侯的仪式中,让受封诸侯在神前宣誓效忠,主要内容为“无违王命”“夹辅周室”等,并按照“周之宗盟,异姓为后”的原则,使异姓诸侯也被纳入了宗盟体系,成为特权阶层。据此可知,西周的盟誓制度()A.促进了各宗族内部的团结 B.实现了各诸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C.孕育了中央集权制的雏形 D.利于强化诸侯对王室的政治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册命诸侯的仪式中,让受封诸侯在神前宣誓效忠”“无违王命”“异姓诸侯……成为特权阶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受封的诸侯要在神的面前宣誓效忠,有利于强化诸侯对王室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材料中还有异姓诸侯,不能反映宗族的团结,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中央集权制王国,排除C项。故选D项。3.汉武帝初置刺史时,刺史的掾属“仅从二千石卒史中择得随员”。到元帝时,出现了“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置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的现象。王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汉代的这种变化表明()A.地方势力遭到削弱 B.监察官员职权发生异变C.中枢体制适时调整 D.政府监察效能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刺史的掾属‘仅从二千石卒史中择得随员’。到元帝时,出现了‘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置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的现象。王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汉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与表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但材料反映出刺史从监察官员逐渐地方官化,职权逐渐扩大,即监察官员职权发生异变,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地方势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中枢体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机制及其运行机制,它的成型在中国古代帝国体制当中,与皇权和相权共同构成了国家权力的主体,材料未反映出中枢体制,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监察官员职权逐渐扩大,这不利于监察职能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4.王安石声称其颁行的新法均合乎先王之意,“免役之法,出于《周官》府史胥徒,《王制》所谓‘庶人在官’者也”。同时,他认为传统科举取士太过于注重“强记博诵”,因而组织编纂《三经新义》作为士人学习经世之务的终极依据和行为准则。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变法顺利进行 B.完善科举选官制度C.复兴儒学正统地位 D.瓦解守旧官僚集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编纂《三经新义》,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读,是为了剥夺保守派对儒学的解读权,统一人们的认识,推动变法顺利进行,A项正确;完善科举选官制度属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B项;王安石编纂《三经新义》、统一士人行为准则,主要是为其变法服务,而不是复兴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瓦解守旧官僚集团”只是表面目的,王安石做法的最主要目的是保障变法顺利进行,排除D项。故选A项。5.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清朝的这些措施()A.有效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持续增长C.利于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D.加强了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赋税制度改革的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的变革,摊丁入亩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不能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国家财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赋税制度的变革有利于推动国家财政的增长,但“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持续增长”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6.中国古代四合院严格遵循“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序列。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这说明中国古代四合院()A.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 B.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C.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 D.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位于中轴线上的堂屋最重要,是长辈起居、主人会客及供奉牌位的地方,东西厢房是晚辈住所,前院设倒座,作为仆役住房、厨房和客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四合院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宗法思想的影响,,讲究严格有序、尊卑之别,D项正确;古代四合院“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居住形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四合院体现出的礼制文化,没有体现出传统社会敬天保民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所示为1941年山东根据地的胶东地区社会各阶层参与民主选举的占比(单位:%)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阶层省级署级县级区级乡级平均(%)工人1.70.81.90.51.61.4贫农43.330.632.035.946.538.9中农45.254.853.554.745.250.4富农8.08.71028.96.78.3地主0.81.57.6—一0.3其他—3.81.8——0.7A.提高了农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B.开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C.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D.旨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1941年山东工人、农民、地主各阶层参与各级政权,其中贫农、中农占比最高,说明当时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下注意团结各个阶层,农民参政意识增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取得成效,C项正确;材料尽仅映农民参政比例增加,没有涉及农民参政组织形式,组织化程度没有体现,排除A项;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共一直坚持全面抗战路线,B项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该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D项排除。故选C项。8.1949年12月,政务院出台的《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这是“新中国第一份社会保障政策性文件”。1951年增加了劳动保险的规定,次年又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设了公费医疗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A.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 B.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发展C.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成效 D.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台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劳动保险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文件和制度,这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B项正确;“弱势群体”与材料“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创设了公费医疗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一致,排除A项;1949年12月出台社会保障政策性文件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才刚刚开始,排除C项;1949-1951年是新中国法制建设起步阶段,而且材料中的社会保障文件并不是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9.下面为1952~198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包括农林牧副渔)生产率增长指数的变化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农业合作社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弊端 B.人民公社体制一度调动生产积极性C.调整土地所有制利于农村思想解放 D.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农业增长率提升〖答案〗D〖解析〗据材料“下面为1952~198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包括农林牧副渔)生产率增长指数的变化情况”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上升,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952年1985年”中国农业全要素(包括农林牧副渔)生产率增长指数的变化,而农业合作社只是19561958年间,故A项片面,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土地所有制的调整,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10.在中世纪,耶稣曾教导他的门徒应该彼此相爱,教会的法学家们禁止以不义之财布施,强调施予者应该保持纯净谦虚的内心,受施者也要继续传递爱心。同时,基督教会经常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贪恋他人财物等。这反映出()A.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B.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西欧C.中世纪法律受到基督教会影响 D.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彼此相爱”“禁止以不义之财布施”"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贪恋他人财物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西欧的内容,无法得出基督教文化影响近代西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世纪法律的内容,无法得出中世纪法律受到基督教会影响,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教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无法得出教会控制了中世纪的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这一状况的出现()A.说明了地理位置决定文明特征B.推动了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领先于西方国家C.垄断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D.为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宽容对待学术,使得不同宗教信仰学者能为阿拉伯帝国所用,不同地区的文化能够在阿拉伯帝国融合发展,有利于阿拉伯国家广泛吸收东西方文化,D项正确;地理位置影响而不能完全决定文明特征,排除A项;阿拉伯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和成就,“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领先于西方国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同一时期,中国也是不同文明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地区,“垄断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2.12世纪十字军东征将甘蔗带回英格兰,此后仅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而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种植园大量使用非洲奴隶提高了甘蔗产量,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这可用于印证()A.物种交流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势力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D.经济发展推动了消费品的趋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作为宫廷烹饪的香料使用”“哥伦布远航时将甘蔗带回新大陆”“18世纪甘蔗成为欧洲普通的消费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传播,C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消费品趋同的说法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13.16世纪的西欧,一方面上层贵族面临着财政亏空的窘境,至16世纪中叶,80%的地主贵族为债务所累,更有甚者被迫变卖家产;另一方面,一些农村中的富有者,他们与城市中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趋于一致。这可以用来佐证()A.阶级变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源 B.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C.工业革命缩小了西欧的贫富差距 D.商业发展致使民众消费观念改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并结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时,西欧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出现了传统旧贵族逐渐处于经济窘困的境地,这是由于物价上涨导致这些以传统地租为生计的日贵族日益没落,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和城市工商业者凭借着资本主义化的经营,能够应对价格革命中物价上涨,阶级力量上升,B项正确;因“阶级变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源”与本题材料主旨“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不一致,排除A项;16世纪至16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商业发展导致民众消费观念改变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14.如表所示为法国宪法在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重要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法国()名称部分内容1814年宪章行政权归属国王;立法权由国王、贵族院和众议院共有1830年宪法行政权只属于国王,国王有权任命各级行政官吏;国王和议会两院共同提出法案1848年宪法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大权,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不得连选连任;国民议会由普选产生,拥有无限的立法权1875年宪法议会是立法机关,实行两院制;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内阁是国家的最高管理机关,对议会负责A.总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政府处理行政事务渐趋理性化C.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D.封建残余势力主导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法国宪法在发展过程1814年宪章1830年宪法1848年宪法1875年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宪法中的规定体现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发展,从国王拥有行政权并可以参与到立法权到国王或国家元首只拥有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并且国家元首的权力逐渐受到限制,这反映了法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项正确;总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说法有误,排除A项;政府处理行政事务渐趋理性化,在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项;主导法国民主化进程的应该是资产阶级,而非封建残余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15.1958年,苏共中央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把拖拉机站的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使之变成集体农庄的财产。同时,将机器拖拉机站的原有技术人员转到集体农庄,并把原有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技术修配站,为集体农庄提供农资和技术服务。这一改革体现了苏联()A.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B.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国民经济C.探索了多种所有制改革的道路D.意在弥补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共中央认为原有机器拖拉机站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集体农庄生产发展的需求,并且开始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开始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据材料“把拖拉机站的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使之变成集体农庄的财产”“原有技术人员转移到集体农庄”“为集体农庄提供农资和技术服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革体现了苏联利用经济手段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这一改革只是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但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集体农庄仍属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范畴,不是多种所有制,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改革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与劳动力无关,集体农庄是农民集体生产,“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在新加坡,诺维娜天主教堂里有虔诚的华人佛教徒携带鲜花前来奉献、礼拜,宗教旅游胜地龟屿的龟身坐落在华人的大伯公庙上,龟头是马来人的拿督公庙,游客二者皆拜。另外,每个重要的宗教节日都被隆重庆祝,如卫塞节、盂兰盆会、开斋节、大宝森节等。这反映了新加坡()A.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 B.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的地位C.本土文化致力于与西方文化结合 D.具有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反映了”,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新加坡。根据材料诺维娜“天主教堂”里有虔诚的华人“老佛教徒”携带鲜花前来奉献、礼拜,“华人的大伯公庙”“马来人的拿督公庙”“游客二者皆拜”,“每个重要的宗教节日都被隆重庆祝,如卫塞节、盂兰盆会、开斋节、大宝森节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新加坡作为具有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具有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征,并没有体现其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也没有体现其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的地位,排除A、B项;材料不仅涉及了西方文化,还涉及到了其他地区的文化,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第18题12分,第19题1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机构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商朝。作为负责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和边疆机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萌生、完善和规范三个时段。商朝中央设置“宾”,掌诸侯朝觐。秦朝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中央继续设“典客”,并以长城为主,设置了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边防体系。隋朝沿袭秦汉羁縻制,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羁縻郡、州长官,轻徭薄赋,允许以土产代纳租税,进行相对宽松的统治。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帝师和宣政院机构。明朝委派流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清朝边政最先是着力完善国家行政建制,派军队驻守边疆,监督与管理并发展边疆经济和文化。——摘编自谷家荣《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材料二民族问题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问题。抗战时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探索阶段,不仅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而且大大调动了少数民族抗战积极性,为之后该制度的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党提出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并作为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其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探索我党自己的民族区域自治方式;第二,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第三,创建民族自治政权。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的抗战时期。——摘编自刘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工作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和意义。〖答案〗(1)主要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俗而治);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根据地政权;对少数民族基本状况的认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的民族整体性意识增强。(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措施:根据材料“作为负责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和边疆机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萌生、完善和规范三个时段”可得出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根据材料“汉承秦制,中央继续设“典客”,并以长城为主,设置了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边防体系”“清朝边政最先是着力完善国家行政建制,派军队驻守边疆”可得出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材料“隋朝沿袭秦汉羁縻制,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羁縻郡、州长官”可得出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根据材料“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可得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政治智慧:根据材料“隋朝沿袭秦汉羁縻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边疆治理重视吸取前代经验教训,即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灵活多样,设置机构、派驻军队,笼络当地社会上层等均适时而用,即政策的灵活多变(因俗而治);综合材料“允许以土产代纳租税,进行相对宽松的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边疆治理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根据材料“明朝委派流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清朝边政最先是着力完善国家行政建制”可得出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设置了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边防体系”可得出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小问2详析〗原因:根据材料“抗战时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探索阶段,不仅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而且大大调动了少数民族抗战积极性”可得出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多位于少数民族生活地区,加上抗战的大背景,所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根据地政权是探索原因之一;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其中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有助于我党当时探索民族区域自治;随着工作实践的发展,我党对少数民族基本状况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也促进了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根据材料“创建民族自治政权。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的抗战时期”可知,抗战时期,我党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全民族抗战,所以###的民族整体性意识增强也是原因之一。意义:根据材料“大大调动了少数民族抗战积极性”可知,抗战时期的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积极抗战;根据材料“为之后该制度的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可得出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经验;根据材料“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可得出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1871~1910年在德国各级城镇人口增长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以1890年为界,除了柏林、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等几座城市外,其他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均是第二阶段超过第一阶段。1840年普鲁士东部各省的城市化率为22.9%,1871年为24.2%,1910年为33.7%。而同期普鲁士西部各省的城市化率分别是25.2%、34.2%和50.7%。这一时期,德国那些与最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专业性城市,如生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和随着高速工业化而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些多功能、商业性和服务性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就整个德国而言,50%以上的人口在这数十年中进行过迁徙,促使德国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期内超过农村人口,到1910年时,德国的城市化程度(60%)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仅次于英国,处于第二位。——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材料二1843~201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单位:%)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18436.6196617.918938.2197717.619019.8198019.3192010.6199328.1193110.9200036.2193611.2200340.5194910.6201047.5195715.4201758.5——摘编自百度百科《中国城市化率统计数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城市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归纳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启示。〖答案〗(1)特点:不同规模的城市增长速度不一,大城市发展最快;大部分城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速度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受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城市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城市发展速度与其经济类型紧密相联;城市化进程与国内人口流动有着密切联系。(2)示例一:趋势: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经济入侵;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业化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示例二:趋势:1949年至201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年后稳定快速发展。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国家对城市化建设的重视。启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注重城市化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独立和政权稳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德国各级城镇人口增长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可知,不同规模的城市增长速度不一,大城市发展最快;根据“慕尼黑等几座城市外,其他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均是第二阶段超过第一阶段”可知,大部分城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速度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与最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专业性城市,如生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和随着高速工业化而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些多功能、商业性和服务性城市”可知,受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城市发展呈现地区性差异,城市发展速度与其经济类型紧密相联;根据“50%以上的人口在这数十年中进行过迁徙,促使德国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期内超过农村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国内人口流动有着密切联系。(2)趋势与原因:首先,根据题意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阶段,并归纳出当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如选择1843到1949年,梳理近代百年反映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可得出趋势——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确定阶段和发展趋势后,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形成该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