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法律思考12000字(论文)】_第1页
【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法律思考12000字(论文)】_第2页
【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法律思考12000字(论文)】_第3页
【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法律思考12000字(论文)】_第4页
【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法律思考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就业维权的法律思考TOC\o"1-3"\h\u23346一、绪论 332423(一)研究背景 327101(二)研究意义 313226(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3203241.国外研究综述 3323912.国内研究综述 424859(四)主要研究内容 417559二、大学生就业权的相关理论 59961(一)大学生就业权的界定 53666(二)大学生就业权的法理价值 5202001.人权 67402.生存权 6141183.人权法律关系 7218674.就业权法律关系 71645三、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存在的问题 822821(一)大学生就业维权法律不完善 8215551.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8235782.主体职责不清 884823.规定过于原则 89219(二)大学生就业维权法律意识淡薄 911487(三)维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 101921四、国外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简介及其对我国的启发 1023279(一)美国 1011735(二)英国 1110228(三)日本 124561(四)国外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对我国的启示 12311221.促进就业制度主要形成于政策性规定 1221682.现有的促进就业的法律规定层次低 139916五、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的对策 1421181(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 14172161.提高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 14146722.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 14206753.推进高校的法律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意识氛围 1427695(二)构建大学生的就业维权保障体系 1518575六、结论 16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需要面临就业的毕业生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大学生面临着难就业、就业难的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大学生自我维权意识的淡薄等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例也逐渐增多,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维权教育已成为当今各大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对大学生就业维权进行了思考,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存在的问题,并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经验,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维权;法律一、绪论(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政府、高校、家庭和毕业生的广泛关注。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高校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服务,如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给学生传授求职技巧,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等,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但是,目前在法制教育服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对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障力度还不够。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缺少相应的社会经验,对与就业维权相关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权益侵害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见,普及大学生就业指南,做好就业服务法制化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二)研究意义劳动就业是公民维持自身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生计的途径,因此劳动就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形成所有权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人性升华的基础。由此可见劳动对于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自然人的重要意义。人类必须不断进步,劳动因此也必须持续发展,不能终止为了人类自身的进步,为了社会的发展,自然人的劳动权也必须得到有效有力的保障。而劳动就业的自由选择权、平等就业权则是众多需要保障的广义劳动权中的基础环节。作为我国在今后各个阶段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的主要力量来源,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遭遇“就业寒流”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为了使群体更有效、更合理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正确研究分析并最终找出其途径和方法,会是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有力保证。(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目前,国际社会对政府必须承担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的主要责任已经形成共识,促进就业普遍成为各国政府施政纲领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立法促进就业的方式虽然普遍被使用,但立法模式根据各国法律体系和立法传统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的国家把促进就业的内容进行专门立法,如《俄罗斯居民就业法》(1996),《德国就业促进法》(1969),《韩国基本就业政策法》(1993);有的国家通过分散立法,把促进就业的具体内容分别纳入不同的专项立法中,如美国的《综合就业与培训法》(1980)、英国的《就业机构法》(1973)等;有的国家通过综合立法,把促进就业的内容纳入综合性的劳动法典中,如法国。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其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类似的,包括国家的宏观就业政策、反对就业歧视、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就业援助、经费保障和雇主促进就业的措施等七个方面。各国的实践证明,立法对促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2.国内研究综述在中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院长李建华教授看来,户籍改革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说明此事已经成为一个事关公众利益的基本社会问题。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也有弊,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这一政策的弊端在扩大,益处在缩小。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大幅度改革。石春燕研究了社会资本性别差异,认为产生的原因根源于男女不平等的传统性别偏见、政策法律的原因、社会以及文化因素,为此提出政府应该完善女性平等职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涂又光先生在他的《中国高等教育史论》一书中沉痛地感叹道:“环顾当今国内,有些大学教育研究者,对中国传统经典基本无知,对西方文献生吞活剥,并无生活实践,只在字面打滚,炒来炒去,装腔作势,张冠李戴,削足适履,隔靴搔痒,毫无中华气派。”浓重的“学术虚妄”笼罩大学。如此一来,社会当然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偏见,而高等教育又分“三六九等”,从中选出相对出色的也就不言而喻了。杨艳东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这样描述就业歧视的概念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选择就业机会时,因种族、性别、年龄、地域、'学历、相貌等方面的不同而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吴继红,陈维政在他们合作的一学术论文中就相同的问题是这样描述的就业歧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以跟工作无关的情况为理由不平等地对待部分劳动者(四)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探讨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维权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现有的大学生维权法律不完善,加之现大学生们就业维权法律意识的淡薄,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困难的现状,首先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法律问题,然后是大学生就业维权存在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就业经验缺乏,很容易就会陷进企业陷阱,本课题就现实存在并发现的问题进行对策的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法律维权意识以及指导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的途径与对策;本课题讨论几个发达国家的国外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保障对我国的启发,具体国家例子比如:美国、英国、日本,以这三个国家为例进行讨论,学习他国的先进之处,结合我国国情从中学习别人所长,为己自用。二、大学生就业权的相关理论(一)大学生就业权的界定就业权是劳动者享有的在平等的条件下,自主进行选择,且用人单位有义务向劳动者提供保证其安全的必要条件的权利,它包括自主就业权、平等就业权、安全就业权三个方面的内容。就业权是人类生存并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它是劳动者生存权利和劳动权利的最本质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及其所供养的人的生活状态和水平,它更是人类其他应当享有的权利的基础。此时就业机会均等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可以说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就是侵犯其最基本的生存权,必须对相应的侵权行为予以法律的制约。平等就业权的形成基础是宪法和劳动法,而从公权和私权的划分角度分析,平等就业权无疑是一种与社会利益密切相连的,但本质上却仍然属于私权的权利。而笔者将结合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力量研究平等就业权。平等就业权,主要是作为防止私权滥用的方法,保障私人权利的行使不得侵犯社会公共利益。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实质就是保证民事活动的当事人在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的过程中,不得侵害他人,更不能以侵害社会利益为代价。它的存在价值是对意思自治原则在合理限度内进行的限制。意思自治无疑是从一个角度体现对人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人的绝对自由,毕竟每个个人都还是无法脱离社会整体而单独存在的个人。(二)大学生就业权的法理价值就业权作为人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法理价值无疑是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人权保障的真谛以及更有效、更合理地对劳动者其中包括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权进行保障。那么,从就业权作为人权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就业权的法理价值进行分析。1.人权人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是“无论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人们仅凭其作为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在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财产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如生命权、生存权、健康权、安全权、财产权、诉权、信仰权、自由权以及人的尊严等等。“基本人权”是一种最低限度的人格利益,是主体作为‘人'存在的必要条件。主体所享有的其他性质的利益都必须要以`基本人权'为前提。”人权是人生而有之的权利,它不基于任何法律规定而存在,因此,它先于宪法而存在,宪法只是以法律明文规定的形式肯定了它,而不是它产生的根源,因此可以说,宪法对人权加以明确的目的即在于要求国家机器保护人的那些天赋的自然权利。而从相反角度,人权是否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则成为衡量宪法为良法抑或恶法的直观标准。于是可以确定的是,人权是一种超越国家权力的权利。人权虽然先于宪法而存在,但将人权宪法化却有重要的意义,它使人权具有了一种相对于国家而存在的特性。洛克最先提出的那种“人作为独立于任何组织之外的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即自然权利,之所以被纳入“宪法”权利,是“因为它体现着制约框架的一个方面,‘存在政治组织'这个简单的事实使得这种制约框架变得十分重要。”2.生存权宪法中的人权由几个层次构成,而生存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层次。“人至少必须活着,这就要求诸如生命权(《世界人权宣言》第3条)、食物权(《世界人权宣言》第22条)这样的生存权。如果这种生存的含义多于兽类的生存,它就要求诸如健康保障和社会保障权(《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这样的经济和社会权利。”“要想得到关心和尊重,一个人首先必须被看作是人,是社会的一员。不受奴役、虐待和其他不人道的、侮辱性的对待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第4、5条)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限度保障”。生命权是生存权以及一切权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第一人权,没有生命就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生存权及其它权利。除了生命权外,生存权还包括维持生命及其生命质量的健康权、安全权,维持生存的财产权乃至现代的劳动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劳动权虽然是后续首先于西方形成的一种权利,但因为劳动就业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因而与生存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有些人把劳动就业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劳动就业首先是生存的必需。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生存的手段主要依赖于劳动就业权的实现,相形之下,传统社会中谋生的主要手段是财产权,如早期的宪法通常将“生命、自由、财产”三大权利并列,土地、房屋、家禽等等成为当时人们谋生的主要保障。在现代宪法中,财产权在生存权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但较之过去己有下降的趋势,后起的劳动就业权成为更主要的谋生方式。同样,受教育权也是因为与生存权密切相关才被纳入宪法权利中,在现代社会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很难实现其劳动权,受教育程度从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就业机会的实现程度。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生存权不同的内涵,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生存权将继续怎样的变化轨迹还无从得知。但是变化应该是肯定的,全人类可以拭目以待。综上所述,人权与劳动就业权之间的关系呼之欲出。3.人权法律关系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即生存权,而劳动就业又是人赖以生存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可以说,维护人权的法律必然涵盖维护劳动者就业权的法律,而维护就业权的法律与维护人权的法律也必有其共通性。作为人权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国家、自然人、法人所承担的义务就是保障自然人的前述权利。而对于自然人就业权的保障便广泛地涉及到了对平等受教育权、自由择业权、反歧视权等相关次生权利的保障。4.就业权法律关系通过以上对人权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业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形成相应的就业权法律关系。就业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确定。而这样一来,无疑是为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展开对就业权的保障提供了更稳固的基础理论。当公民的就业权得到保障之后,所受益的则不仅仅是其个人,而是还关系到与其相关的不定数量的其他人。当公民的就业权得到保障之后,其所享有的其他权利,诸如受教育权、自由择业权、反歧视权等等,才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有效的保障。这正是针对现阶段社会存在的就业难,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法理价值。三、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就业维权法律不完善1.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近几年出台了很多大学生就业促进的政策文件。据笔者统计,直接涉及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有13个文件,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有3个。但涉及大学生就业促进的法律只有《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和《高等教育法》3部,而专门的大学生就业促进行政法规一部也没有,仅有属部门规章的《暂行规定》,其法律效力层级很低。2.主体职责不清《就业促进法》和《暂行规定》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有关主体———国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职责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存在着主体职责不清、不合理的问题。首先是一些职能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不清。大学生就业促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涉及国家、各级政府以外,更多地涉及到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大学生就业促进的法规和政策,都需要相关的职能部门来具体落实。《暂行规定》只对原国家教委、行业院校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做出了规定,而对涉及大学生就业促进的产业、贸易、财政、组织、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税务、银行等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职能部门和高校的工作职责不合理。《暂行规定》主要是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对教育部门和行业院校主管部门的职责规定主要限于管理职责,而对大学生就业促进职责和服务职能没有做出规定。当前,高校的职责规定非常不合理:一方面对能促进高校就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做出职责规定,另一方面高校却在其它层面承担了过重的责任。比如,实施高校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学校招生、专业设置、办学评估、学位工作等硬性挂钩,等等。这些措施的初衷是为了促使高校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但在实践中却迫使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包下来,高校就业工作的压力非常大。3.规定过于原则《就业促进法》对就业促进的国家责任、政府责任、社会团体组织的责任、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政策支持和相关制度做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都过于原则,不便操作,需要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落实。有鉴于此,国务院在《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地方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在做好就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工作中,“抓紧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使法律的原则、要求具体化,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目前国务院《就业促进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还没有制定,地方性法规除了前述3个以外,目前绝大部分地方的《就业促进条例》正在制定中。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除了残疾大学生以外,目前全国还没有出台这方面统一的鼓励政策和具体措施,以至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要寻求这方面的帮助,却找不到政策依据,具体到操作层面上更是摸不着头脑。(二)大学生就业维权法律意识淡薄就业法律维权意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当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劳动者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作为手段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意识。谈到法律维权意识,在网上都有这样的评论“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不如农民工”,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农民工在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通过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比率为12%,而大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的比例只占遭遇侵权大学生总数的10%,所以,就目前的学生维权现状不容乐观。导致学生维权意识淡薄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除了政法院校或者法学专业的学生,其它高等院校的学生欠缺法律的基本常识,对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权途径和劳动仲裁时效的了解更是缺乏,也就导致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在什么样的期限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在自己权益是否被侵犯了也无法判断。其次,目前需要就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每年剧增,加之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按照人才市场一般规律,当人才供给与需求总量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就业将继续面临严峻考验,所以,能找到一份工作,保住一份饭碗对大学生而言是眼下最紧迫的事情,而学生对合同的具体内容或者具体的工作环境都没有具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不法单位则会有机可乘,廉价的剥夺毕业生的劳动力,即使单位在试用期或者正式工作后有不发放工资等侵权现象,毕业生也会选择忍让,自认倒霉,或者另找单位,往往会放弃维权,而不是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维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首先,工会组织的维权力度不足。目前在我国,工会通常依附于招聘单位,无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很难开展相对独立的维权活动,因而根本无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保护。其次,当前的劳动仲裁制度也对大学毕业生维权不利。我国当前存在的部分劳动争议解决强制规定仲裁前置,然而此处理程序因为成本高、周期长,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此外,劳动行政部门行使权力的时候常常受到用人单位的干扰,致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再次,立法和执法过程中仍存在很大缺陷。近几年,虽然我国新颁布的关于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权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存在一些缺陷,给某些非法个人和组织提供了钻法律漏洞的可能性。而目前地域歧视性和户籍歧视等现象在我国法律之中仍然没有体现。当劳动争议出现后,由于成本高、执行难以及繁琐的程序等原因使毕业生望而却步,最后只得自认倒霉。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经颁布并实施,但是能否有效全面地保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还需要等待实践来检验。四、国外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简介及其对我国的启发(一)美国美国的市场经济中历来都比较注重政府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干预和调节作用。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单就法律保障而言,美国有相对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法律体系,其立法内容涵盖了从人员招聘、酬劳、工作时间、工作环境、职业培训、解雇以及劳工关系等各个环节和有关方面,以此协调劳资关系,维护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就业。这方面的法律,包括《最低工资法》、《职业教育法》、《劳工保障法案》等。此外,在美国,有针对学生就业促进的专门性法律。1973年的《综合就业培训法》把职业教育和就业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1974年的《生计教育法》规定在全国实施生计教育(又称职业前途教育),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要设置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进行预备的课程,帮助毕业生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使其能顺利就业。为了致力于改变职业教育的组织方式,着眼于职业教育方面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与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美国1994年至1996年又颁布了几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法案,如《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学校———工作机会法》和《职业能力和工作机会法》。不仅如此,1977年,美国国会还专门通过“职业前途教育五年计划”,并提供了4亿美元予以资助。同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免除学生的贷款义务。美国政府贷款大体有两类:FFEL/直接贷款与联邦帕金斯贷款。美国是鼓励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在企业创立上的限制措施非常少。此外,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有些学校甚至以专注创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作为学校的策略重心及竞争优势。(二)英国英国为了促进特殊群体的就业,也为了保护人权,十分重视反就业歧视。英国法律规定禁止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口等实行就业歧视。另外,英国政府针对单亲母亲、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口、长期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实施“就业新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英国没有专门的促进就业立法,其促进就业的立法渊源于不同的法案中。主要包括:(1)反就业歧视法案。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台了禁止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法案;20世纪90年代,出台了禁止就业中歧视残疾人的法案;2004年,又出台了两个反就业歧视法案,即禁止就业中的宗教歧视法案和禁止就业中的同性恋歧视法案。于2006年制定禁止就业中的年龄歧视法案。(2)教育法案。英国教育法不仅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进行了规范,而且对教育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做出了规定。(3)就业和训练法案。该法于20世纪70年代出台,对非教育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做出了规定。英国高度重视就业人员岗位的稳定。从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来看,既包括创造工作岗位帮助失业人员就业,也包括帮助己就业人员安定就业岗位。从政府的行为来看,安定就业岗位的措施主要有一是立法禁止不公平解雇二是用经济手段鼓励企业长期雇用员工三是在学习与技能委员会资助提供的职业培训中,有一部分是针对己就业人员的在职培训,以避免在职人员因技能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变化而失业。(三)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其就业政策也同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密切相关。1947年,日本在战后恢复时期就制定了《职业安定法》和《失业保险法》。在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66年颁布了就业促进的基本乡冬一一《雇用对策法》,1971年制定了《关于促进中老年劳动者就业的特别措施法》,1974年底日本对原来的《失业保险去》进行了彻底修改,更名为《雇用保险去》,有名的“嗽业促进三事业”即始于此。时至今日,日本的就业促进制度己近完善。《日本国宪法》第27条,就业促进的基本法《就业对策法》,以及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制定的就业促进的特别法,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就业促进法律体系。日本的劳动力市场自有其特点,分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即二元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的是与终身雇佣制相适应的大企业里的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而形成的流动性较强的劳动力市场。以终身雇佣制为中心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日本的基本就业制度,相应地,日本就业法律制度及其他劳动力市场政策也体现了其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四)国外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对我国的启示1.促进就业制度主要形成于政策性规定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应当借鉴英国对待政策和法律在促进就业方面所发挥的不同作用的态度。法律和政策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两者的不同作用形式。政策的作用在于以其高度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的就业环境条件、时间条件、主体条件,并以不同的条件为基础产生不同的政策,并进一步采取不同措施。而法律则以其强制性、规范性为政策的实施提供着有力的保障。二者不可相互替代,而又相互辅助着。显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但其作为一个直接因素所带来的就业问却到来的很是突然。为了尽快尽可能解决大规模的就业难现象,减少其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国家颁布了许多有关就业的政策性规定。这些政策性丽春舜蘸斤薇痢获员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成为了我国就业土作的主要依据,尤其是有关就业工作的一些指导性规定更是如此。政策虽具有灵活性,却无法避免其短期性。而我国正在经历的严重的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问题。在就业问题产生之初,无法立即形成一个成熟稳定的促进就业法律制度体系,采用具有行政色彩的政策性手段是合理的和必要的。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我国己经积累了相当的促进就业经验,而且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出台,为我国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促进就亚法律制度提供了思路。将政策性规定上升为法律制度,使促进就业的思路更加具体化、稳定化,同时具有长期的制度性保障,这一工作将成为新的就业体制下,我国就业问题解决的关键。2.现有的促进就业的法律规定层次低从这一方面考虑,我国应当借鉴美国模式,为了加强对劳动力人群的权利保障,而以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法律体系为目标。这样一个法律体系的内容,应当尽可能涵盖从求职到就业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即从人员招聘、酬劳、工作时间、职业培训、解雇到劳工关系等各个环节。现阶段来看,首先,《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作为一切法律法规的基础,一其对公民的劳动就业权利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次,我国目前的劳动就业法律主要是《劳动法》以及与其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劳动法》第二章也仅用个条文对“促进就业”作了原则性规定,这些原则性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不适合现实具体工作的需要。而更多的情况是,针对劳动者就业权利的保护以及对于就业歧视的规定散见于各种相关法律中,比如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从以上存在不足的类型不难看出,我国促进就业法律制度主要表现为国务院各部门和各地制定的大量法规和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只能在一定的地域范围或工作范围内适用,就业问题的存在却是全国性的,并且是复杂的。如此一来,全国各地、各部门对就业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都有所规定,但在全国范围内又无一个统一的法律规范依据,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法规、规章内容繁杂、互相矛盾就不足为奇。同时,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多样化使劳动就业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政府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和具体行政中的不规范操作,在一定意义上使这些法规、规章的条文具有形式化特征。我国促进就业法律之所以立法层次低,归因于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促进就业法律规范体系。在找不到更高层次的、具体胜的可操作性的规定时,各地就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一些立法层次较低的规范性条文作为指导具体工作的依据。当前就业立法的现状反映了我国解决就业问题探索性阶段的特点,如今,这个阶段已经结束,添补我国就业法律制度的空白,建立一个效力层次分明,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就业法律规范体系己成为迫切要求。五、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维权的对策(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维权意识1.提高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致使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权益遭到损害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大学生在劳动群体中处于弱势。很多大学生对就业协议书不是十分了解,不能区分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的差异,在找工作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主动关注劳动合同列入到思考范围内。有的毕业生认为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就相当于签订了劳动合同,有的毕业生认为劳动合同没有设置法律责任后果。所以说,大学毕业生实现由校园到社会的平稳转型与过渡,增强自身对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是非常必要的。2.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目前,在各大高校中,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各项工作,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也愈发重要,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则是提高学生就业法律维权指导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自行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培训,或者推荐辅导员参加省级的、国家级的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就业法律维权方面,辅导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就业法律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有利的引导。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如果能从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向学生灌输法律维权知识,并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学生也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从维权的意识还是维权的具体操作将会有一个质的提高。3.推进高校的法律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意识氛围(1)学校加强法律课程的开设学校的维权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来实现,仅仅通过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使学生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校可以专门的开设《劳动法》等与就业工作相关的课程,进行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学习教育,明晰各种法律条文的规定,使学生全面详细的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以及权益受到侵犯后如何选择维权途径。(2)引导学生坚持签订劳动合同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仍然不能区分协议书与劳动合同,而就业协议书往往又没有有包括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2007年6月2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从以上几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就业协议后,还要签订劳动合同,但现实中,一些不法单位为了规避法律责任,往往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就算签订了合同,对毕业生权利方面的规定也是模糊不清,如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违约责任等等,与法律的规定也是相差甚远,这也就无形中给毕业生的维权增加了难度。所以,在毕业生就业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