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兴宁市水口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广东省兴宁市水口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广东省兴宁市水口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广东省兴宁市水口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广东省兴宁市水口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广东省兴宁市水口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地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态度。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养”,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父母的意愿未必正当,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从而避免让父母陷于不义。传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孔子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女不但在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生养、死葬、祭祀,在这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道。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纲",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传。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传统孝道本身而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传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与其种种具体要求区分开来。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应当说,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这种亲爱与感恩之情,亦即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源与基础。有孝心则有孝行;如果无孝心,即使行为再符合孝道的规定,也不是真正的孝。因此可以说,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就孝心而言,传统孝道拥有符合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泥。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不断探索传统孝道的新的实现形式。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是为了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而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也正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目的是探索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新实现形式,而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摘编自杨俊峰《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B.物质层面的赡养是基础,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C.“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阻碍了社会发展。D.出于孝道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探索传统孝道新的形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釆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B.文章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句子,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C.文章既论述传统孝道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论及其对当下的意义,具有辩证色彩。D.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孝道仍有其重要价值,这是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前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按礼制进行死葬、祭祀,但如果在其过程中缺少孝心,那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孝。B.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与反思,既有助于传统孝道本身的创新,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C.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孝道时可以进行大胆的损益和变革。D.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和把握其根本精神,二者相互作用,我们应重视二者的联系。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书·刑法志》中所表达的圣人“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的法生成观念表明,圣人所立之法必须根植于人情人心,要“动缘民情”;“则天象地”,即效法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其中也包括效法生长于此天地间的人间生活法则。上述法生成观念来自先秦儒家因情制礼的思想。儒家认为,法律礼仪等国家制度的产生源于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因此,礼乐刑政等制度应该是发乎人性之中顺应人性的,而不应该是外在于人企图去改造人性的。在儒家看来,礼与法一样都应该是根植于人的生活与人性之中的,而不应该企图以制度拔高人性,以制度来改造生活。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此种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依赖于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儒家所提倡的德礼教化实际上就是努力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能引导个人道德向上的文化模式和社会习慣,进而也通过社会习慣的改变来实现对社会中的人的普遍行为的引领。西周的礼乐文明所营造的正是一种“有条理的生活方式”,由此衍生的行为规范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面面俱到地调整。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先秦儒家有目的地对传统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以突出其人文的意义,强调其中文化模式的意义。儒家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传统法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此种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传统法共同体是由礼和法共同组成,在这一共同体中,既有律令典章等国家制定法体系,也有自下而上所形成的习慣、民间规约等礼俗体系。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成的礼实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成文律令之外的补充法源,更是成文法制定所必须遵循的“法的精神”。礼的精神已经通过文化的浸润深深地刻印于立法者的心中和历代成文法所依据的不成文原则之中。正因如此,传统律典也深刻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和礼的原则性要求。法律儒家化的意义就在于将日常伦理、民间习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一方面国家法律中融入了更多的儒家伦理,另一方面也使得儒家的伦理和礼制日益法律化。仅从内容上看,儒家在民间的教化不仅有示范儒家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法律教育的功能。通过儒家“润物细无声”的德教,将国家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社会加以普及,使百姓的日常行为自觉地与国家法令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国家通过强制性法令所建构起来的外部秩序,被儒家士人君子以德化的方式内化为百姓自觉遵守的秩序。站在当下思考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其中值得当代人们思考借鉴的恰恰是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传统法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已经与维系古代社会基础的人伦价值和社会习惯融为一体。当下的古代法研究应该充分注意儒家所强调的“人文化成”观念对传统法秩序生成所产生的影响。(摘编自李德嘉《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则天象地"意为效法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则”和“象”二字都是效法的意思。B.先秦儒家思想,通过礼与法的结合自下而上最终成为了百姓自觉遵守的法律。C.礼和法构成传统法的共同体,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二者相辅相成。D.法律只有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普及,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百姓自觉去遵守。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引用古代典籍成句人手,确了古代的法生成观念一效法人间生活法则。B.文章主体部分从社会习惯引领、礼的精神浸润、外部秩序内化等三方面展开论述。C.文章结尾阐述了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对当下法律研究者和执法者的借鉴意义。D.文章以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为指导,注重理论上的因果论证,具有高度逻辑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A.儒家认为,礼乐刑政等制度不应该凌驾于人之上企图去改造人性,因为这些制度的产生本来是为了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B.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不是通过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C.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成的礼,成为成文法制定所必须遵循的“法的精神”。D.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中所包含的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值得当下法律研究者思考借鉴。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B.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C.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D.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B.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C.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D.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族本位。B.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C.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D.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吕希纯字子进,登第,为太常博士。元祜祀明堂,将用皇祐故事,并飨天地百神,皆以祖宗配。希纯言:“皇祐之礼,事不经见,嘉祐既已厘正。至元丰中,但以英宗配上帝,悉罢从祀群神,得严父之义,请循其式。”从之。历宗正、太常、秘书丞。哲宗议纳后,希纯请考三代昏礼,参祖宗之制,博访令族,参求德配。凡世俗所谓勘婚之书,浅陋不经,且一切屏绝,以防附会。迁著作郎,以父讳不拜。擢起居舍人,权太常少卿。宣仁太后崩,希纯虑奸人乘间进说摇主听,即上疏曰:“自元祜初年,太皇听断,所用之人皆宿有时望,所行之事皆人所愿行。唯是过恶得罪之徒,日伺变故,捭阖规利,今必以更改神宗法度为说。臣以为先帝之功烈,万世莫掩。间有数事,为小人所误,势虽颇有损益,在于圣德,固无所亏。且英宗、神宗何尝不改真宗、仁宗之政,亦岂尽用太祖、太宗之法乎?小人既误先帝,复欲误陛下,不可不察。”未几,拜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内侍梁从政、刘惟简除内省押班,希纯以亲政之始,首录二人,无以示天下,持不行。由是阁寺侧目,或于庭中指以相示日:“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章惇既相,出为宝文阁待制、知亳州。谏官张商英憾希纯,攻之力。又以外亲嫌,连徙睦州、归州。自京东而之浙西,自浙西而上三峡,名为易地,实困之也。公著追贬,希纯亦以屯田员外郎分司南京,居金州。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俄改颍州,入崇宁党籍。卒,年六十。(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吕希纯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B.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C.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D.又责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还为待制/知瀛州/徽宗闻其名/数称之/曾布忌/希纯因其请觐/未及见/亟以边/遽趣遣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第,即“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B.英宗,古代皇帝年号,此指宋英宗,“英”代表着出类拔萃、聪明智慧,属于美谥。C.讳,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D.党,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希纯改进礼法,建议中肯。元佑年间祭祀明堂时,他建议沿用元丰年间的礼制;哲宗皇帝迎娶皇后时,他建议依三代婚礼,参祖宗之制,选望族中有德之女。B.吕希纯忧心国事,上疏言政。太皇太后驾前后,他担忧有人向皇帝进言变革,实行神宗皇帝的法度,故向皇帝上疏阐明变易之理,不可让小人既误先帝又误陛下。C.吕希纯坚持原则,得罪宦官。皇帝亲政之始,授任宦官梁从政、刘惟简内省押班,他以为首先用这二人,无法宜示天下,坚持不同意这一任命,宦官们很恨他。D.吕希纯遭人忌恨,仕途不顺。他遭到忌恨他的谏官张商英的猛烈攻击,连续移任睦州、归州,从京东到浙西,又从浙西去三峡,名为更换地点,实被变相折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间有数事,为小人所误,势虽颇有损益,在于圣德,固无所亏。(2)由是阉寺侧目,或于庭中指以相示曰:“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愤》(其四)陆游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上天悔祸②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③。(注)①宗父:对北宋名将宗泽的美称。②悔祸:后悔造成祸害。③炉熏:熏香;焚香。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衬托之法,突出金兵入侵北宋都城的野蛮行径为世所罕见,令人发指。B.颔联巧用典故,歌颂了抗金英雄的业绩,并借遗民之口表达了收复失地的愿望。C.颈联展开想象,用上天悔祸,终将助力平虏,警示统治者公道自在,人心可用。D.全诗综合运用了对比、借代、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议论,各尽其妙。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驽马十驾,__________。(荀子《劝学》(节选))(2)苏子愀然,___________,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前赤壁赋》)(3)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5)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6)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7)贤贤易色;事父母,__________;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8)寂然凝虑,__________;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7、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②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答题格式如下:③每当国家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一定冲在最前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们于危难之中。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写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他们。要求:感情真挚,有文采。8、《掌上的心》是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作品,品读该诗,说说这首诗的妙处。要求:答出3条妙处,100字左右。掌上的心雷抒雁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你就会说哦,多么可爱的红润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我该怎么说呢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9、根据以下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次洪水之后,有个小孩在被水淹没的田里抓到了—条叫不出名字的鱼,拿回家,很开心。他的母亲说,这是一种很贵的鱼.都是结对出来玩的,肯定还有—条在附近。小孩不信,回头再去找找,果然又找到了—条差不多的鱼,它正在焦急的游着。小孩这下高兴得跳了起来:“妈妈,真的还有—条!”

参考答案1、1.D2.B3.C【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A项,“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理解错误。原文说“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泥”“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可见,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是不能改变的。B项,“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无中生有。原文说“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可见,恭敬是精神层面上的,文本中并没有提到必须以衣食无忧为基础。C项,“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以偏概全。原文说“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纲”,原文只是说集中体现,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压抑人性的内容。故选D。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分析错误。原文:“应当说,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可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证明“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的。这句引语和社会无关,因此不是为了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C项,“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理解错误。原文说“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可见,并非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故选C。2、1.A2.C3.B【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B项,“先秦儒家思想,通过礼与法的结合”错误,依据第三段“儒家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传统法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此种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可知,原文不是“先秦儒家思想”,而是说的“儒家思想”;且“通过礼与法的结合”也不准确,原文是“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故B项与文不符。C项,“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错误,依据第三段“礼实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成文律令之外的补充法源,更是成文法制定所必须遵循的‘法的精神’。礼的精神已经通过文化的浸润深深地刻印于立法者的心中和历代成文法所依据的不成文原则之中”可知,选项“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说法不准确。D项,“法律只有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普及,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百姓自觉去遵守”错误,依据第四段“通过儒家‘润物细无声’的德教,将国家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社会加以普及,使百姓的日常行为自觉地与国家法令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国家通过强制性法令所建构起来的外部秩序,被儒家士人君子以德化的方式内化为百姓自觉遵守的秩序”可知,D项“只有……才”的条件关系,表述太绝对。故选A。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C项,“文章结尾阐述了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对当下法律研究者和执法者的借鉴意义”错误,依据最后一段“站在当下思考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其中值得当代人们思考借鉴的恰恰是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当下的古代法研究应该充分注意儒家所强调的‘人文化成’观念对传统法秩序生成所产生的影响”可知,原文说了对“当代人们”“当下法律研究者”的借鉴意义,没提到“执法者”。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B项,“依靠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错误,依据第二段“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此种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依赖于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可知,原文说的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故“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错误。故选B。【题目点拨】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3、1.C2.D3.C【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错误,改变了“矛盾”的性质。第一段说“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所以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B项,“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的推理不成立,第二段说“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而“需要更恰当的奖项”不代表不需要诺贝尔奖;D项,“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说法错误。最后一段说“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其中“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就是立足民族性。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变可然性为必然性。原文是说“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作者希望未来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催生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建设一个多向度、多层次、多中心(文学首都)的文学世界共和国。这种新的多极化文学世界共和国可能会战胜单极化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但是这种“希望”和“战胜”并不必然出现。故选D。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是强加因果,于文无据。故选C。【题目点拨】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4、1.A2.B3.D4.(1)偶然有几件事,被小人迷惑所误,其形势虽有所改变,但对先帝的圣德来说,本来没有什么损害。(2)因此宦官们很恨他,有人在庭院中指着他说:“这就是缴还两个押班任命文书的人。”【解题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数”是“多次”的意思,修饰“称”,“数称”不能拆开,排除B项;“曾布”是“忌希纯”的主语,若在“曾布”后断开,“忌希纯”的主语就成了“徽宗”,不合情理,排除C项;“曾布”“忌”的宾语是“希纯”,而非“数称之”这件事,“请觐”的是“希纯”而非“曾布”,故应在“希纯”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A。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英宗,古代皇帝年号”错误,英宗是庙号而非年号。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他遭到忌恨他的谏官张商英的猛烈攻击,连续移任睦州、归州,从京东到浙西,又从浙西去三峡”错误,从文中来看,他“连续移任睦州、归州,从京东到浙西,又从浙西去三峡”原因,不仅是谏官张商英攻击的原因,还因外亲的嫌疑。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间”,偶然;“数”,几;“为……所”,表被动,被;“虽”,虽然;“损益”,改变;“亏”,损害。(2)中,“由是”,因此;“侧目”,表憎恨;“或”,有人;“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判断句,这就是缴还两个押班任命文书的人。【题目点拨】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参考译文:吕希纯字子进,考中进士,任太常博士。元佑年间祭祀明堂,将沿用皇佑旧例,一并祭祀天地百神,都用祖宗配享。昌希纯说:“皇佑年间的礼制,在经书上并未讲到,嘉佑年间已经加以改正。到元丰年间,仅以英宗配享上帝,把跟着一起祭享的群神都取消,得严父之理,请求沿用这礼法。”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他历任宗正、太常、秘书丞。朝廷讨论哲宗迎娶皇后,吕希纯请求考查三代的婚礼,参考祖宗的制度,广泛地察考有名望的家族,以求有道德足以为皇帝配偶的女子。凡是世俗所谓合婚的书,都浅陋而荒唐,应一切屏弃,以防出差错。后升局著作郎,因“著”字犯了父亲名讳不受这一官职。升任起居舍人,代理太常少卿。宣仁太后去世,吕希纯考虑到奸恶的人会乘机向皇帝进谗言动摇视听,就上疏说:“自从元佑初年,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所用的人都是老成而有名望的,所做的事都是人们所愿意实行的。惟有那些因过失和罪恶而得罪的人,每天窥伺变故,使用手腕以求私利,现在一定会以更改神宗的法度作为口实。我认为先帝的功绩,万世都无法掩盖。偶然有几件事,被小人迷惑所误,其势虽有所改变,但对先帝的圣德来说,本来没有什么损害。而且英宗、神宗何尝不改变真宗、仁宗的政令,难道完全用太祖、太宗的法令吗?小人既然迷误先帝,又想迷误陛下,不可不明察。”不久,任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宦官梁从政、刘惟简被任内省押班,吕希纯以为皇帝亲政之始,首先用这二人,无法宜示天下,坚持不同意这一任命。因此宦官们很恨他,有人在庭院中指着他说:“这就是缴还两个押班任命文书的人。”章惇既任宰相,吕希纯出京任宝文阁待制、亳州知州。谏官张商英恨昌希纯,攻击他很激烈。又因为外亲的嫌疑,连续移任睦州、归州。从京东到浙西,又从浙西去三峡,名义上是更换地点,实际是折磨他。吕公著被追贬,吕希纯也以屯田员外郎分司南京,住在金州。又贬为舒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回朝担任待制、瀛州知州。徽宗听到他的名声,多次称赞他。曾布猜忌吕希纯,吕希纯求见皇帝,未及见到,赶快叫他去边境做官,很快催他走。不久改为颍州知州,被编入崇宁党籍。去世,享年六十岁。5、D【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全诗综合运用了对比、借代、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议论”表述错误,修辞手法判断不当,本诗并未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首联的“腥膻”代指外来的入侵者,是借代而非比喻;诗中也没有写景。故选D。【题目点拨】附诗文翻译: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百姓遭殃;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只能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6、(1)功在不舍(2)正襟危坐(3)万里悲秋常作客(4)雄姿英发(5)落英缤纷(6)秋风萧瑟(7)能竭其力(8)思接千载【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襟”“作”“姿”“缤纷”“萧”“竭”“载”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题目点拨】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7、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出场。先写学校取餐时的场景作为铺垫,又写出在蒙蒙细雨的灰沉沉的天空下出场的少平独自取“三等”餐的场景,与热闹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又细写少平身上满是补丁的衣服,取食黑面馍时露出的关节粗大的手。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少平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先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再由远景转到近景,细写少平取餐,其中并没有直接交代少平的出身和个性,但读者却能从出场的描写中看出一个贫寒又敏感的少年形象。②三羊开景泰,双燕舞春风。横批:羊年大吉理由:古汉语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下联很好理解,春天来了,春燕飞舞,春天充满生机。③新春佳节,人们都全家团聚,他们却毅然出发;病魔袭来,人们都避之不及,他们却迎面出击。他们柔弱的身躯将担负天大的重任;他们天使的心灵将负起战士的使命。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明知前面危机四伏,却不顾一切向前冲,你们是时代的真英雄!每一个前线的医务人员们,都用生命履行着自己的医学信仰,他们迎难而上,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致敬这些逆行者们,一定要平安回来。【解题分析】

①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内容要精练。小说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疑窦陡生法,先声夺人法,金钩倒挂法,烘云托月法,欲扬先抑法等。首先要了解这五部小说中有关人物出场的情节,具体写出怎么出场,出场交代了哪些内容,然后抓住这一人物出场方式对性格塑造、主题表达、情节推进等方面的作用,谈出自己的看法。孙少平读高中的时候,家庭贫穷,心思细腻有敏感,对于穿着和心理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少平这时候的性格特征。②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桃符”,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注意要求是春节的对联,内容和春节有关,并且要阐述理由,为什么选这幅对联,即这幅对联的寓意。③此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发端于微博。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叫做微写作。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这个春节,有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他们主动请缨,毅然选择走进这看不见敌人的战场。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孤身上前,披上使命的外衣,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致敬每一位“最美的人”,表达对医护工作者的赞美与尊重。【题目点拨】①描写性的小作文往往要求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的某个生活片段等。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生活片段,从而产生“特写镜头”般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结构完整。小作文的特点是小,但一般结构都应是完整的,所以开头要明快,用一两句话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要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深化中心。这样才能集中笔墨写好主要部分。②微写作,首先要有鲜明的主题;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避免“杂乱无章”;最后,语言要精练,杜绝废话。注意体裁特点。③对“微写作”大致有如下要求:结构紧凑,内容集中,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饶有新意;语言准确凝练,简明合理,论说有理,自然得体;针对具体情境,写作紧扣要求,符合题意;鼓励写作风格有多样性、创造性与个性,叙述、议论、抒情皆可,文体不限,诗歌亦可。8、①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健康心灵的珍爱、赞美和自信。②色调对比鲜明,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理视觉刺激。③反复咏叹草莓红润可爱,强化了意象的生动性、可感性,产生一唱三叹、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④诗句错落有致,使诗歌具有建筑美。【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包括鉴赏诗歌的技巧、语言、构思等方面。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语言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掌上的心》是近代诗人雷抒雁的作品,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于比喻完成思想和情感的表述,从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健康心灵的珍爱、赞美和自信。心——红红的草莓;掌——厚厚的绿叶。草莓甜美多汁,具有清新而纯正的天然本色;叶不但绿而且是“厚厚”的,显然温馨而柔软。这是一组巧妙而妥帖的意象,为全诗奠定了成功的艺术基石。以绿衬红,对比色调的鲜艳明丽给予读者心理视觉的强刺激。心用“草莓”明喻以避免诗的晦涩难懂;“恶鸟”暗喻恶人,又使诗含蓄蕴藉。“草莓”系特指,因为这是全诗的“核心”;“恶鸟”则系泛指,将一切邪恶之徒概括言之。明暗相间,广狭互补,显得既明快简洁又耐人咀嚼。“香草美人以喻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深得中国古典诗艺之精髓。诗分二节,每节的首三句几乎相同。诗人之所以回环往复地咏叹心——“草莓”之红润可爱,是因为这样既强化了意象的可视、可感之生动性,又突出了心被啄之后的痛惜,具有一唱三叹、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题目点拨】首先要有鲜明的主题;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避免“杂乱无章”;最后,语言要精练,杜绝废话。注意体裁特点。描写性的小作文往往要求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的某个生活片段等。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生活片段,从而产生“特写镜头”般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结构完整。小作文的特点是小,但一般结构都应是完整的,所以开头要明快,用一两句话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要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深化中心。这样才能集中笔墨写好主要部分。9、实践出真知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所以这句话能留传千古,就是因为其中包涵着千百年来不变的真理,就像故事中的小孩如果在听完母亲说的话后而不去寻找,他又怎么会发现另一条鱼的真实存在,又怎么会确信他的母亲说的就是正确的呢?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个重要标准。荀子勉励后人学习时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意思是说:仅仅思考问题是不够的,还得去学习。因为思考只是停留在意识问题的层面,然而付出行动去主动地学习,通过学习来找到答案,这也是实践。荀子用他的文字述说了实践的重要性。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苏轼曾对石钟山的名字由来而感到疑惑不解,于是他亲自去寻找石钟山,试图想了解命名石钟山的原因。当他到达石钟山并观察了山的结构才明白石钟山之所以能发出像钟磬音的缘由。他也由此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苏轼的这种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重视亲身实践的思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反思接纳。在科学研究中,实践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方法之一。伽利略就是这样一位注重实践的科学人士,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实验上。在他看来实验比一切猜想与推理都来得更重要,当然猜想与推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与实验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猜想与推理的正确性的概率远远小于实验得出的一般规律。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伽利略的很多研究结论到现在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原因吧,然而另一些缺乏实践只是猜想得出结论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也许早就被现实所推翻。然而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