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王昌龄义薄云天的一首诗,答谢太守知遇之恩,短短20字豪气纵横【引觞漫谈】
古代的人,重视义,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就不用提一直被轻视的利了。
这一点,在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可以举出许多著名的人物。
介子推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熟悉,在重耳流亡最困难的时间里,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甚至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没有得到封赏,自行隐居深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来,活生生将他烧死在了山中,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寒食节,一天中不得生火来纪念他。
第二个是豫让,为了报答以国士之礼待他的智伯,用尽浑身解数要为智伯报仇,杀掉赵襄子,后来有人愿意继承他的事业,他托付完毕,当即挥剑自杀。
至于赵氏孤儿,荆轲刺秦,窃符救赵等等一系列事迹也不必多提。这些人的事迹中都凸显着一个“义”。
我们感慨后世的世风日下,很大程度上其实与义的消亡有关。
而破坏义的,也是历史发展中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义”为什么得以兴盛,因为缺少一个掌权的中央政府,在乱世中,许多的不平之事就靠着这“义”字作主。后来秦汉完成了统一,义的存在就变成了“侠以武犯禁”,是造成中央政权不稳定的因素。这样的因素,朝廷当然要大加戒严。
第二是儒家的发展,越来越强调集体、家庭和社会,个人的义也就不再显眼。个性不再被发扬,而是全都被限制在一种伦理道德之中。用人的社会性,慢慢磨去了胸中的义气,将古代的义气,变成了人人都要自觉遵守的社会道德。
【临其诗境】
到了唐代,侠客刺客之风又一度兴盛起来,某种程度上是古代义的复兴。尤其是初唐盛唐,身处在一个大气度、大格局的朝代中,人们也会不自觉的用严标准,高要求来对待自己吧。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名节,重视自己人格的完整,不允许任何人玷污自己的尊严,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所欲有甚于生者”。
这其中,知恩图报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古代的义士,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身赴险地的。
今天,我们来看王昌龄的“义”。
【经典原文】
答武陵太守
唐代: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条分缕析】
这首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因为是在送别的酒席上即兴所作,所以也没有任何雕琢修饰的时间,只是将自己胸中激荡的情绪抒发出来。也正因为文字的原始和激烈,给人的代入感和感染力都更加的强烈。
王昌龄在武陵的时候,武陵太守对他特别好,临走之际还特地设宴相送,于是王昌龄写下这首诗,回赠太守,表明自己的感激和定会报恩的态度。
开篇就不同凡响,豪迈壮阔,显示出一个时代特有的风貌。我即将要佩剑远行,一去千里了,在这临别的宴席上,我深受感动,有一句话想要对太守说。
曾经做过大梁城的宾客,一定不会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最后一句用的是信陵君的典故。信陵君大家都熟悉,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因养客三千而流芳后世。大梁就是魏国的都城,这里用来代指的是武陵和武陵太守对自己的恩遇。
这首诗里,我们能看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相当单纯的,再如孟浩然的“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都表达了这样一种重义轻利的思想。
只可惜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化、市场化的思维无可逆转的占领了人们的思维,人们对于金钱越来越看重。
这一现象其实在明清之前都还被压抑着,统治者重农抑商,社会上实际上是轻视商人,后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再加上西方思想的传入,传统的壁垒被打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