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产权视角_第1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产权视角_第2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产权视角_第3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产权视角_第4页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产权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产权视角

企业的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但又是不完备的关系契约。企业产权制度低本钱的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彼此发生利益关系,尤其是利益冲突时必需遵循的以及与企业资源有关的行为准则。内部掌握作为一种补充契约,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掌握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进展。由此可见,产权制度是促使内部掌握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掌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根底,是实行内部掌握的制度环境。

1托付构造与内部掌握

由于产权制度的规定会形成一系列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形成产权构造,内部掌握中与产权构造相对应的是企业的组织制度,通过建立适当的“托付——”契约关系,保证企业外部全部者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维护。这是最根本的掌握,是为外部全部者效劳的,是外部全部者从组织上实现对企业内部掌握的工具。可见,托付构造实际上是企业全部者对企业内部掌握产生影响的依据,内部掌握作为一种契约,注明白人的行为标准,也说明了托付人的意愿。

1.1国有企业托付构造的特点

(1)国家作为人与一般人所拥有的权利有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拥有财产的掌握权,不拥有剩余财产的索取权;国家同时拥有公共财产的掌握权和剩余索取权,即两权是合二为一的,初始托付人通过国家的再安排渠道获得剩余。

(2)国家的是一种建立在行政权根底上的强制性关系。它不是以自由选择的合约为根底的,而是以国家政权为依托,无须直接获得每一个初始托付人的授权,就可以直接通过公布法令而获得权。

(3)剩余索取权归属国家,由政府。剩余索取权与掌握权一起遵循着等级配制给各级政府。剩余索取权同时也是具有可转让性的,由于一旦剩余索取权具有不行转让性,国家就会失去对公共财产的权。可以说剩余索取权的可转让性与政府拥有剩余索取权是相冲突的。

(4)初始托付人的监视性和积极性都很弱。托付人和人具有信息的非对称性。为监视人的行为,初始托付人必需付出监视本钱,但他们不是剩余索取权的直接拥有者,不能直接从他们的监视活动中收益。这说明监视活动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从而导致初始托付人缺乏监视动机。

(5)作为初始托付人的人与最终人的托付人双重身份的政府,并不是单独追赶经济利益的“经济人”。它综合地有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社会目标,而且同时也在努力使其垄断租金实现最大化。即政府在追求“全局利益”的同时,还在追求其它的“局部利益”,如政府权力及相关的物质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其它集团利益、个人升迁时机,政府拥有的程度和政局的稳定等等。

1.2国有企业托付构造对内部掌握影响的三个层次

(1)国有资产全部者与经营者的托付关系。

在传统规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政府既充当全部者身份,又是行使企业主要经营权的治理者,企业的经营者是由政府委任、完全听从政府意志、不能独立决策的“行政官员”,经营者的行政升迁依托于企业规模或经营业绩。在这种托付关系下,企业内部掌握表现为特别简化的行政管制,掌握标准和掌握技术的随便性大,经营者为了个人的行政升迁,在会计信息上作弊是件简单的事,对治理者和员工没有相应鼓励与约束。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政府进展了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企业经营者、治理者的监控。但这没有使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根本变化,由此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在内部掌握方面主要沿袭本企业的旧制度,尽管这种包含行政管制风格的旧的内部掌握制度效率低下,但很少有国有企业去反思其内部掌握制度的缺乏,形成一种非良性的路径依靠。这种作为习惯性做法沿袭下来的内部掌握与改制后国有企业产权构造的变化和掌握权的下放相穿插,形成了国有企业内部掌握的失控。

内部掌握建立是企业来进展的,建立过程中所需的本钱根本上完全由企业来担当,比方,进展新的组织构造和作业流程设计、雇佣更多的人员以及其他措施的各种本钱等。但内部掌握建立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企业自身,还有企业的全部者和投资者。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拥有企业的掌握权,却不具备剩余索取权,加之对经营者的鼓励不够,经营者对于内部掌握建立的积极性远远不够。

(2)经营者与治理者的托付关系。

国有企业的双重职能打算了其既要担当各种社会责任,也要追求利润增长。经营者行为目标消失了多元化,其中行政提升和个人收益增加成为主要目标。而在实行公司制以来,一般经营者敢于放权给治理者,并较少干预。治理者则以个人收入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谋求本人经济利益增长,使得企业行为短期化。这就形成了经营者与治理者目标不全都。

治理者作为内部掌握制度的主要设计和实施者,就会利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借执行内部掌握制度的名义,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利用职位便利追求自己的货币或非货币效用目标;通过内部掌握制度享有肯定的特权,建立多层次的治理机构,聘用大批中下级治理人员,从而在内部掌握的薄弱环克制造串通舞弊的可能性等等,很有可能侵害股东权利、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3)治理者与员工的托付关系。

国有企业的治理者处于托付链中经营者与员工之间,是内部掌握制度的直接执行者。经营者把握企业掌握权和部门治理权的配置。治理者出于保住重要部门职位或升迁等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自己岗位的特权,违反内部掌握制度为经营者供应便利或与经营者合谋绕过制度,内部掌握制度形同虚设,不少国有企业的“团伙犯罪”是经营者与治理者(尤其是财务经理)串通作弊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国有资产全部者与经营者在企业掌握权安排上的一对一谈判,导致企业职工在企业决策和日常治理中的影响越来越小;治理者利用一般员工不知情的信息劣势,伪造虚假财务信息,侵蚀国有资本,而员工却无法对违反制度者予以揭露。并且,治理者这种道德风险行为又严峻制约了他们对员工的监视和鼓励,减弱了员工对内部掌握制度执行的效果。

2预算软约束与内部掌握

科尔奈在《短缺经济学》最先提出了预算软约束概念,它是指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一旦收入无法抵补本钱发生亏损,国家或政府经常要追加投资、增加贷款、削减税收或供应其他补贴形式的救助现象。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产生的主要有外生性和内生性两方面的缘由。外生性缘由来自于政府,内生性缘由主要来自于国有银行或其他金融组织。

2.1预算软约束的外生性与内部掌握

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渠道主要是“增拨企业流淌资金”和“企业亏损补贴”。银行资金的财政化,使国有企业几乎是“无负债”企业。在政府出台“拨改贷”政策后,由于企业自我积存机制尚未形成以及融资渠道的缺乏,国有企业的经营极度依靠于银行信贷。银行体系改革的滞后,使国有企业的这种高负债经营得以维系,国有企业陷入深重的债务逆境中。在解决企业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实行了“债转股”的方式。作为一项制度调整,它使国有企业的债务变成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资,由于参加债转股的各方的责权利并未明确,债转股胜利缺少动力和压力,失败的后果还是由国家财政来担当。一系列减债政策,对国有企业产生普遍的贷款预算软约束鼓舞,并对国有企业产生逆向诱导的作用。这种预算软约束的鼓舞和诱导作用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治理者们的行为更加偏离企业全部者的目标,更加无后顾之忧的追赶个人利益。

2.2预算软约束的内生性与内部掌握

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估计到国家将会出面解决扭曲的银企关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观上也不愿对企业信贷业务和质量付出更多的监视努力,因此并没有严格根据贷款审批程序对国有企业供应贷款,贷款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也形同虚设。银行和其他金融组织对借款企业监视乏力,直接导致了企业忽视对偿债力量的和资产安全的掌握,没有做到保证企业安全运行的财务掌握中对借款风险的掌握。我国的国有企业始终保持高负债经营,1996年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总负债5.17万元,负债率达71%;1997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85%左右;1998年,大中型国有企业负债率达85%左右;1999年全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3.42%。其中,国有企业有80%以上的负债来源于国有银行。从以上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由国有企业内部掌握失控而造成的高负债的资本构造,不得不追究来自内生性预算软约束的责任。

3政策性负担与内部掌握

政策性负担所指的是会导致企业偏离盈利目标的政策因素。导致企业存在政策性负担的成因有许多。主要可分为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两种。前者是由我国在转型时期的赶超战略所引起的,主要是指由于战略需要而进展的许多投资工程并不利于我们比拟优势的发挥。而社会性负担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打算的,主要是指国有企业肩负了太多社会责任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一种不公正竞争的地位。

3.1政策性负但减弱了国有企业内部掌握效果

国有企业内部掌握的目标包括会计信息的的精确、真实、完整和资产的有效爱护,更包括经济业务的正常运作、治理方针的顺当实现,概括起来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国有企业在其改革前几十年的进展中,由于政策作用形成了很多历史负担,使其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不能卸下包袱,同一般企业公正竞争。这就打算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掌握想要同一般企业一样,实现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必将付出更加沉重的本钱,国有企业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2政策性负担成为国有企业治理者舞弊的“借口”

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所造成的亏损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政府为了让这些担当着政策性负担的国有企业连续生存,就必定对国有企业进展事前的爱护或者补贴。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使政府无力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绩效,无法确知政策性负担给企业带来的亏损是多少,也很难分清晰一个企业的亏损是政策性负担造成的,还是由于企业自身治理不当或是企业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造成的。在鼓励不相容的状况下,企业经理人员会将各种亏损,包括政策性负担形成的亏损和道德风险、治理不当等造成的亏损都归咎于政策性负担。这便给治理者为国有企业与国家讨价还价、争取补贴的行为供应了借口。借口作为舞弊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使治理者能够对自己的舞弊行为(侵占企业资产、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等)予以合理化,也为个人中饱私囊、侵吞转移国有资产供应了便利。

4监视机制与内部掌握

国有企业的监视机制主要包括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相关治理部门的监视、社会舆论的监视、国家法制法规监视以及各级托付人的监视。国有企业监视机制主要是弥补由于国有资产的全部者缺位、全部权虚置、全部权监视空缺造成的对企业经营者监视不力的缺陷,盼望通过外部监视机制落实国有资产托付的利益主体,强化全部权监视职能。

4.1国有企业监视机制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监视机制效果不尽如人意,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尽管有着多个部门、机构实施治理,多种法律、法规并存执行,但由于政出多门,职责穿插,各管一段,客观上形成谁都管、谁都不负责任的局面。再加上分散治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视合力;二是各种监视没有根据设定的目标进展,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视弱化问题严峻;三是不标准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值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监视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4.2监视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内部人掌握”

所谓“内部人掌握”是指企业的出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失去掌握和监视,或者掌握监视不力,企业实际上由内部的经理人所把持,权力不受约束,导致全部者、债权人的权益和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由于监视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内部人掌握”的现象。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