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调气及其临床运用_第1页
针灸调气及其临床运用_第2页
针灸调气及其临床运用_第3页
针灸调气及其临床运用_第4页
针灸调气及其临床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调气及其临床运用一、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学习和掌握《黄帝内经》理论,对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灸学理论亦在《黄帝内经》中有了系统和完整的论述,笔者通过系统地学习《黄帝内经》理论,认为针灸之所以能防病治病在于调气,调气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所在。《黄帝内经》各篇章中可随处看到这一论点: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灵枢小针解》曰:“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灵枢小针解》曰:“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灵枢根结》曰:“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和神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经,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其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虚实,皮肤之柔粗,而后取之也。”《灵枢官针》曰:“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也。”《灵枢本神》曰:“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灵枢终始》曰:“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灵枢经水》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空者而调之,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灵枢海论》曰:“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灵枢禁服》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泻其血络,血尽不殆矣。”《灵枢卫气失常》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审查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灵枢官能》曰:“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灵枢九宫八风》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之,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三部九候》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审们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查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知其病脏以期之。”《素问缪次论》曰:“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尔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伐化,无违时,必养必和,以复其来,此之谓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至和平,此之谓也。”二、以溢奇邪、以通营卫针灸调气在于通过针刺、艾灸作用于相应的腧穴、经络而实现对失衡机体的调节,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如《素问气穴论》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营卫。”其大意是说人身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对应,这些腧穴具有散溢奇邪,通行营卫之气的作用。又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之分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意为人身之大的腧穴称为谷,小的腧穴为溪,这些腧穴位于分肉之间,它们具有通行营卫之气、会集大气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节亦即腧穴,其大意是所谓腧穴也就是神气游走通行及出入之处,并非只是简单的皮肉筋骨等组织结构,这里的神气即指人身之正气,如《灵枢小针解》曰:“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即说神指的是正气,客指的是邪气,腧穴是正气与邪气共会之处,邪气常通过正气所在之腧穴入客机体,正气旺盛时邪气不得入客机体,正气虚时邪气通过腧穴而入客于机体。如《素问气穴论》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即指出腧穴是针灸之处。如《素问五脏生成》曰:“人又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输,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指出输穴是卫气留止及邪气入客之处,可以通过针石将其入客之邪气除去,使卫气流行无阻而恢复其正常的功能。如《灵枢四时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及《灵枢邪气脏俯病形》曰:“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皆强调了针刺中气穴的重要性。总结:1、腧穴是正气游行出入之处(生理)2、腧穴亦是邪气出入之处3、腧穴具有散溢奇邪、通行营卫之气的作用(功能)4、腧穴是针灸之处5、针刺必定要中气穴6、针灸是治病的手段之一。《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指出经脉将气血运行于周身,而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进而调和阴阳,从而保证全身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灵枢海伦》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俯,外络于支节。”及《灵枢脉度》曰:“其流溢之气,内溉脏俯,外濡腠理。”指出经脉是沟通人体内外的通道,内而输注脏俯,外而濡养筋骨腠理。又如《灵枢经水》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俯。”指出经脉亦是沟通人体内部与外界的通道,外与十二经水相应,内而络属于五脏六俯。《灵枢痈疽》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及《灵枢脉度》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俯,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指出经脉之气流行不止,如环之无端,终而复始。《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指出经脉运行失常而百病生,可以通过调理经脉之虚实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又如《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由生,是故守经隧焉。”及《素问四时逆从论》曰:“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而入客也,至起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亦指出经脉运行失常而百病生,可以通过调理经脉之虚实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素问调经论》曰:“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并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即指出经脉与腧穴的关系:经脉联络腧穴,腧穴出现异常则被及经脉,进而使经脉出现异常而表现出病症。总结:1、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以濡养周身,调和阴阳2、经脉是沟通人体自身内外的通道3、经脉亦是沟通人体与外界的通道4、经脉之气流行不止,如环之无端,终而复始5、经脉运行失常而百病生,可以通过调理经脉之虚实而达到治病的目的6、经脉联络腧穴,二者相互影响。三、正气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又称经精气、元气、太虚等。在中医学上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如五脏之气、六俯之气、经络之气等。正气指人体对各种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 元气的生成与功能元气又称“原气”,它是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藏于丹田,并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内而脏俯,外而肌腠,无处不到。元气是人身生化动力的源泉,具有激发和推动脏俯功能活动的作用,若人气充足则脏俯功能强盛、健康长寿,因而注意保养和陪补元气就成为摄生学说的重要原则。2、 宗气的生成与功能宗气指吸如人体的大自然之气与水谷之精气相结合而积与胸中之气。如《灵枢五味》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宗气的功能在《灵枢邪客》中明确指出:“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指出宗气具有运行血脉、司呼吸的功能。元气与宗气,一藏于丹田下气海,一藏于胸中上气海。前者为先天之气,后者为后天之气,元气与宗气二者相结合则称为“真气”。如《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又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真气者,经气也。”指出真气运行于经脉之中。3、 营气《灵枢营气》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及《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指出营气来源于中焦水谷之精气,中焦水谷之精气上传于肺,通过肺而布散于周身,其中精微的部分运行于脉内为营气,营气循行于脉内运行不止,终而复始。又如《灵枢卫气》曰:“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亦指出营气运行于经脉之内。《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俯,以应刻数焉。”指出营气能化生血液,外可濡养四肢百骸,内可灌注五脏六俯,又如《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俯,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俯也。”营气在脉内按一定的顺序运行不已,如《灵枢营气》曰:“故气从太阴出,注于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出页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总结:1、营气来源于中焦水谷之精气动2、营气循行于经脉之内3、营气可化生血液,常与血合称为营血泪4、营气外可濡养四肢百骸,内可灌注五脏六俯5、营气在脉内按一定的顺序运行不已。营气运行流注图营气运行异常可引起诸多病症。如《灵枢寿夭刚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灵枢五乱》曰:“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汗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灵枢阴阳清浊》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灵枢痈疽》曰:“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于骨髓,骨髓不为燋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素问调经论》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素问逆调论》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具虚则不仁且不用。”4、 卫气《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俯,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指出营卫之气同为水谷之精气所化生,其浊阴之部分行于脉外为卫气,又如《灵枢五味》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亦指出营卫之气皆来源于水谷之精气。《灵枢卫气》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亦指出卫气行于脉外,营气行于脉內。《灵枢胀论》曰:“卫气之在于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指出卫气在脉外依傍着经脉运行。《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及《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中,分肉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指出卫气慓悍滑疾,善于游走窜透,运行于经脉之外,不受经脉的约束,外而循于皮肤,布于分肉间,内而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之中。《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指出卫气内可温煦脏俯,外可润泽肌肤,司汗孔之开合,抵御外邪。《灵枢卫气行》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有些医家认为此处所描述的卫气昼日运行包括了“行阴分”的部分,与前段所描述“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前后矛盾。其实不然,如明张介宾《类经》曰:“此自阳明入足心出内踝者,由足少阴肾经以下行阴分也,少阴之别为跷脉,跷脉属于目内眦,故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精明穴,此卫气昼行之序,自足手六阳而终于足少阴经,乃为一周数也。愚按:卫气之行,昼在阳分,然又兼足少阴肾经,方为一周。考之邪客篇亦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与五脏六俯,然则无论昼夜皆不离于肾者何也?盖人之所本,惟精与气,气为阳也,阳必生于阴,精为阴也,阴必生于阳,故营本属于阴,必从肺而下行,卫本属于阳,必从肾而上行,此即卫出下焦之义。而肾属水,水为气之本也,故上气海在膻中,下气海在丹田,而人之肺肾两脏,所以为阴阳生息之根本。”即指出卫气昼日运行亦“行阴分”,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思想。“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注于肾为一周。”指出卫气夜行于阴的运行情况。“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此段并非指卫气按太阳f少阳f阳明f阴分依次相传,而应指一刻时卫气旺于太阳,二刻时卫气旺于少阳,三刻时卫气旺于阳明,四刻时卫气旺于阴分„„与经气一样,寅时经气旺于手太阴肺经,卯时经气旺于手阳明大肠经,辰时经气旺于足阳明胃经,巳时经气旺于足太阴脾经,午时经气旺于手少阴心经,未时经气旺于手太阳小肠经,申时经气旺于足太阳膀胱经,酉时经气旺于足少阴肾经,戌时经气旺于手厥阴心包经,亥时经气旺于手少阳三焦经,子时经气旺于足少阳胆经,丑时经气旺于足厥阴肝经,成为纳子法的重要理论依据。与前段卫气行于阳分同时分注诸阳经并不矛盾。总结:1、卫气来源于于水谷之悍气2、卫气慓悍滑疾,循行于脉外3、卫气在脉外依傍着经脉运行4、卫气内可温煦脏俯5、卫气外可润泽肌肤6、卫气司汗孔之开合7、卫气卫外而抵御外邪8、卫气按一定规律运行。卫气运行流注图卫气失常可引起许多病症,如《灵枢五乱》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俛。”“营气循脉,卫气逆行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灵枢卫气失常》曰:“卫气之留于腹中,稸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灵枢邪客》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俯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灵枢岁露》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虚,故目不得暝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素问逆调论》曰:“荣气需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具虚则不仁且不用。”四、邪气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1、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为天之六气,亦称“六气”,正常情况下,它是气候变化的要素,不是致病因素,只有在六气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才会成为致病因素,即六淫邪气。《素问皮部论》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俯。”及《素问缪刺论》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于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次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指出六淫为病由表入里,由浅及深的发病过程。《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只有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外邪才有可能入客人体。外邪入客于人体往往引起营卫气血运行失常而出现各种病症,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行,起于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抟于骨则为骨痹,抟于筋则为筋挛,抟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痛,抟于肉,于卫气相抟,阳胜则为热,阴胜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抟于皮肤之间,真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抟,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结,中于筋筋区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发,发为筋瘤,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复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益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瘤,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瘤。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故痛,按之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阴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决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灵枢淫邪发梦》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2、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悲忧恐惊思七种情志活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只有持久或突然而剧烈的情志变动,才能使脏俯气血功能紊乱而成为致病因素。如《灵枢口问》曰:“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决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起于外,一般由表及里,七情致病生于内,直接损伤脏俯之气。如《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七情致病,主要使脏俯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如《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五、病机病机指疾病发生及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正气的旺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人体正气充盛,则外内和调,外邪也就无从侵入人体,疾病也就无从发生,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只有当人体正气虚弱的时候,外邪才可侵入人体,《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侵入人体后进而影响人体营卫气血的运行,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病症,如前述之痹症、痛症、胀症、寒热、不仁、不用、不寐、惊狂、善忘多寐、烦惋、疟疾、喘息、瘤等等。七情内伤主要使脏俯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进而出现各种病症,如怒则使人体气机上逆而出现呕血、飧泄等等。简而言之,邪气致病的中间关键环节在于邪气引起人体营卫气血及脏俯气机的失常,最后才表现出各种病症,如下图所示:病机示意简图六、针灸治病机理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气,如前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那么针灸调气调的是什么气?其实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针灸调气在于调正气与邪气(从大的方面来说),调正气主要调营气与卫气,即“以通营卫”;调邪气指将邪气驱散出体外,即“以溢奇邪”。营卫气血运行正常,诸病也就无由产生;外邪不侵,病也就无由产生。《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俯,外络于肢节。”及十二经脉或属脏络俯或属俯络脏,可见脏俯与经脉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七情内伤引起脏俯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必然引起经脉气血运行失常。反过来,医者通过调节经脉气血(简称“经气”。后世医家陆瘦燕认为经气包括禀受于父母先天精气而产生的元气和留行于经脉内外的营卫之气。)亦即营卫之气,使其正常运行,也可使脏俯气机恢复至正常的状态。总而言之,针灸调气在于通过针刺、艾灸作用于相应的腧穴、经络而实现对失衡机体的调节,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针刺、艾灸是治病手段;经络、腧穴是治病的基础、媒介,如《素问四时逆从论》曰:“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调气是治病方法与过程,如《灵枢九宫八风》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调是治病目的,如《灵枢终始》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针灸治病机理简图七、针灸治疗法则《灵枢经脉》曰:“为此诸病,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终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禁服》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用灸刺,脉急则引,脉大以弱,则欲安以静,用力无劳也。”此三段皆明确指出针灸治病之法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其中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宛陈则除之属于实则泄之的范畴;其中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则是根据病邪之性质不同而采取快速出针或留针的不同方法,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又如《灵枢邪气脏俯病形》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