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_第1页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_第2页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_第3页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_第4页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

握网络层次体系结构的基本知

识,掌握网络层次划分的原则。

----------------------------

重点:

工、网络层次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2、网络层次划分的原则

3、常见的网络层次模型

难点:

1、网络层次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2、常见的网络层次模型

&主要内容

1.体系结构及网络协议的概念

2.OSI/RM结构

3.TCP/IP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通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将一

个复杂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部分,

然后逐个分析处理,这种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工

程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手段。分层就是系统分解

的最好方法之一。4

■计算机网络中的两个不同系统若能协同工作实

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必须具有共同约定。

遵循某种互相都能接受的规则。

口」^5^构及网络协议的概念

"JI

L1计算机网络通信的主要功能

■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i.及时准确、安全而有效地将数据从网络

的一端传至另一端。

2.数据经网络到达目的地后,能被用户识

别。

■更高的要求:寻址、差错控制、流量

控制、分段及装配、路由选择、编码

转换、信息的表达、同步问题、数据

安全等.

jL体系结构及网络协议的概念

1.2为什么采用分层结构

票务部门(购票)票务部门(解决纠纷)、

在出发地机场托运行李在目的地机场取行李________________

--------------------------------------------I各层之间互相丽

在出发地登机在n的地离机y

---------------------------------------------解决方法不同

在出发地跑道滑行起飞在目的地跑道降落不影响其它层

飞机飞行

构及网络协议的概念

■nB

■一个合理的层次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

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

道该层间的接口(即界面)所提供的服务。

由于每一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因而可将一个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分解为

若干个较容易处理的更小一些的问题。这

样,整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就下降了。

L体系结构及网络协议的概念

~-------

2.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例如技

术的变化),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

则在这层以上或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

3.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

技术来实现。

4.易于实现和维护。这种结构使得实现和调试

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变得易于处理,因

为整个的系统已被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

子系统。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因为每一层的功能及其

所热供的服务都已有了精确的说明。

L体系结构及网络协议的概念

11---------------------

1.3分层的原则

■结构清晰,易于设计,层数适中。

-每层的功能应明确,并且相互独立。

■同一节点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层间接口

清晰,跨越接口的信息量尽可能少。n

■每一层使用下层的服务,并为上层提供服务。

■互相通信的网中各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

构及网络协议的概念

I

1.4基本概念

L实体:通信时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软、

硬件设施。不同机器上同一层的实体叫对

等实体。

2.服务:是各层向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服

务定义了两层之间的接口,上层是服务用

户,下层是服务提供者。

3.接口:上、下层之间交换信息叫接口。

L体系结构及网络协议的概念

>------------------------

4.协议:协议总是指体系结构中某一层的

协议,是对同等层实体之间的通信指定

的有关通行规则、约定的集合。

■网络协议三要素:

i.语法

2.语义

3.同步

5.体系结构: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

系结构。

4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2.1开放系统互连(OSI)基本参考模型

(OSI/RM结构)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于1983年正式批准的网络体系

结构参考模型。

2.1OSI参考模型

O:国际标准化组织。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W........----------------

2.2各层基本功能

2.2.1物理层

■物理层传输数据的单位是比特。物理层不是指

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的物理设备或具体的传输媒

体是什么,因为它们的种类非常多,物理层的

作用是尽可能的屏蔽这些差异,对它的高层即

数据链路层提供统一的服务。所以物理层主要

关心的是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

数据的比特流。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

物理层的功能

1.定义了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

需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4中特性,

目的是使原始的数据比特流能在物理媒

体上传输。

2,止匕外,还涉及数据传输模式、型号选择、

信号编码以及传输介质的选择等。

4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2.2.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传输数据的单位是帧,数据帧的

帧格式中包括的信息有:地址信息部分、控制

信息部分、数据部分、校验信息部分。数据链

路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数据链路层协议(即链

路控制规程),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实现

可靠的数据传输。

■数据链路层就把一条可能出差错的实际链路,

转变成让上一层网络层像是一条透明的无差错

的链路。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介质访问控制

MAC子层和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1、MAC子层的主要功能

负责物理寻址和对网络介质的物理访问。主要

功能如下:

A链路管理(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

»帧传输(指收方应当能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帧的

开始和结束在什么地方)

A流量控缶U(相邻两节点间数据链路上的流量)

A差错控缶U(具备发现差错的能力,并采取措施纠正之,使差错控制在

所能允许的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2、LLC子层提供的服务

LLC子层建立和维护网络设备间的数据链路

链接。根据数据链路层向网络提供的服务质量、

应用环境以及是否有连接,提供的服务分为以下

的二种:

»无确认的无连接服务。源主机可以在任何时候

发送独立的信息帧,不需要事先建立数据链路连

接;接收主机的数据链路层将收到的数据直接送

的网络层,不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对于接

收和有关情况也不做应答处理。-

»有确认的无连接服务。接收端要对接受

的数据帧进行差错检验,并向发送端发

■出接收情况的应答;发送端收到应答,

或在发出数据后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

应答信息时,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有确认的面向连接的服务。一次数据的

传输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个阶段是进

行数据链路的连接,通过询问和作答使

双方都同意并做好传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的准备;第二个阶段是传输数据;第三

个阶段是数据链路的拆除。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

2.2.3网络层

■网络层传送的数据单位是报文分组或包。在计

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要

经过许多个结点和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好几

个路由器所连接的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

是要选择最佳的路由,使发送站的传输层所传

下来的报文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目的地址找到

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的传输层。这就是网

络层的路由选择功能。路由选择的好坏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的性能。

勺络层功能

(1)建立和拆除网络连接

将具有不同功能的通信子网连接起来实现网际互联。

网络层建立连接的服务有两种方式:面向连接的方式

和无连接方式,相应的被称作虚电路方式和数据报方式。

虚电路方式特性:

a,首先建立连接

b.除呼叫分组外,其余分组不需携带通信地址,

只需虚电路号便可传输

c,数据按顺序到达,可靠性高,适合交互

数据报方式特征:

a.不需建立连接

b.每个分组都要携带通信地址

c.每个分组都需要路由

d.分组不能按顺序到达

e.对网络故障适应性强

f.易于平衡网络流量

(2)路由选择

指在通信子网中,源节点和中间节点为将报文分组传送

目标节点而对其后续节点的选择。主要通过路由算法

喝源主机到目标主机选择路径。

路由算法的要求:最优原理

1)正确如果路由器J在由I到K的最

2)简单优路径上,则J到K的算法的最优路

径也在同一条路上。

3)健壮

4)稳定

5)公平

6)最优

(3)传输和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务通过调查包发现拥塞

%拥塞的原因:内存大小、处理机速度、带

宽:

跆解决途径:增加资源、减少负荷

柒预防策略:放弃包、包生命周期、路由算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2.2.4传输层

■传输层正好是七层的中间一层,是通信子网

(下面3层)利资源子网(上面3层)的分界线,

它屏蔽通信子网的不同,使高层用户感觉不到

通信子网的存在。传输层信息的传送单位是报

文。传输层的基本功能是从会话层接收数据报

文,并且在当所发送的报文较长时,在传输层

先要把它分割成若干个报文分组,然后再交给

它的下一层(即网络层)进行传输。另外,这

一层还负责报文错误的确认和恢复,以确保信

息的可靠传递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ib.....---------

■传输层也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面向连接和面

向无连接服务。

1.面向连接服务有三个阶段:建立连接,数据

传输,释放连接,同样也有寻址和流量控制

功能。

2.面向无连接的服务在传输层和网络层也是相

似的。

通常上互连网所采用的TCP/IP协议中的

TCP(传输控制协议)协议就是属于传输层。

2.2.5会话层

咨四层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建立会话关系,目的是完成正常

・据交换,并提供了对某些应用的增强服务会话,也可被用

早企程登录到分时系统或在两个机器间传递文件。

会话层对高层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管理会话”。一般,两

个用户要进行会话,首先双方都有必须接受对方,以保证双方

有权参加会话;其次是会话双方要确定通信方式,即会话允许

信息同时双向传输或任一时刻仅能单向传输,若是后者,会话

层将记录此刻由哪一个用户进程来发送数据,为了保证单向传

输的正确性,即在某一个时刻仅能一方发送,会话层提供了令

牌管理,令牌可以在双方之间交换,只有持有令牌的一方才可

以执行发送报文这样的操作。

综上所述,会话层的主要功能归结为:允许在不同主机上

的各种进程间进行会话。

2J2.6表示层

在计算机与计算如的用户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时,

是随机的交换数据比特流,而是交换一些有具体

B意义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有一定的表示格式,

例如表示人名用字符型数据,表示货币数量用浮点数

数据等等。那么不同的计算机可能采用不同的编码方

法来表示这些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为让采用不同编

码方法的计算机能够进行交互通信,能相互理解所交

换数据的值,可以采用抽象的标准法来定义数据结构,

并采用标准的编码形式。■,

数据压缩、加密和解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表示

变换功能。

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i———

2.2.7应用层

■应用层是OS工网络协议体系结构的最高

层,是计算机网络与最终用户的界面,

为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提供专用的程序。

0S1的7层协议从功能划分来看,下面6

层主要解决支持网络服务功能所需要的

通信和表示问题,应用层则提供完成特

定网络功能服务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协议。

/•物理层

解决数据终端设备与通信设备之间的接口问题。

•数据链路层

;交换数据帧和比特流,在相邻两节点间无差错传输数据帧。

■网络层—D

将报文分组从物理连接的一端传到另一端。

•传输层

向上层提供一个标准通用的界面,使上层和通信子网的细节相隔离,

保证无错误地、顺序地、无丢失地、无重复地在源主机和目标主机

之间传送报文。

・会话层

在联网计算机之间建立和使用一种称之为会话的链接,并使用这个

链接进行通信,使双方操作相互协调。

•表示层

网络翻译者,定义了联网计算机之间交换信息的格式和语法。

\<应用层

不同的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手段和窗

口,代表直接支持用户应用的服务,如文件传送、数据库访问、电

子邮件等。金

4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物理层:正确利用传输介质

-数据链路层:走通每一个节点

-网络层:选择路由

■传输层:找到对方主机

-会话层:指出对方实体是谁

■表示层:决定用什么语言:

■应用层:指出做什么事

3.TCP/IP参考模型

3」TCP/IP历史

■1969年,网络互连的分组交换研究项目,

ARPANET,美国国防部的国防高级研究项目署

创建。

■最初使用NCP协议;1973年,弓I入TCP;

1981年引入IP协议;1982年,标准化成

TCP/IP协议族,取代NCP。

■1983年,自由的电子通信和信息共享与一些其

他内容加入TCP/IP,应用于大学和政府。

■继续发展。

、■3.TCP/IP参考模型

3.2TCP/IP参考模型

•TCP是控制传输协议,1P是网际协议。

•TCP在IP之上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连接方

式的协议。能够保证数据包的传输以及

正确的传输顺序,并且可以确认包头和

包内数据的准确性。

•卬提供最有效的无连接传输系统,能确

认1P包头的完整性。

3.TCP/1P参考模型

应用层

传输层

网际层ARPRARP

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协议

3.TCP/1P参考模型

W----------------

3.3TCP/IP各层功能

3.3-1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与0S1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

层和物理层相对应,它不是TCP/IP协议

的一部分,但它是TCP/IP赖以存在的与

各种通信网之间的接口,负责通过网络

发送1P数据报,或者接受来自网络物理

层的帧,转为IP数据报,交给IP层。

3.TCP/1P参考模型

3.2.2网际层

-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网际层有四个主要的协议:网际协议工P、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地址解

析协议APR和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

3.TCP/1P参考模型

•网际层的主要功能是使主机可以把分组发往任

何网络并使分组独立地传向目标(可能经由不

同的网络)。这些分组到达的顺序和发送的顺

序可能不同,因此如果需要按顺序发送及接收

时,高层必须对分组排序。这就象一个人邮寄

一封信,不管他准备邮寄到哪个国家,他仅需

要把信投入邮箱,这封信最终会到达目的地。

这封信可能会经过很多的国家,每个国家可能

有不同的邮件投递规则,但这对用户是透明的,

用户是不必知道这些投递规则。

3.TCP/1P参考模型

■网际协议IP的基本功能是:无连接的数据报传

送和数据报的路由选择,即IP协议提供主机间

不可靠的、无连接数据报传送。

■互连网控制报文协议1cMp提供的服务有:测

试目的地的可达性和状态、报文不可达的目的

地、数据报的流量控制、路由器路由改变请求

等O

■疝加转换协议ARP的任务是查找与给定IP地址

相对应主机网网络物理施址。

■反向地址转换协议RARP主要解决物理网络地

址到IP地址的转换。

3.TCP/1P参考模型

>---------------

3.2-3传输层

■提供了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确保源

主机传送分组并正确到达目标主机。

■TCP/IP的传输层提供了两个主要的协议,

即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它的功能是使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的对等实体之间可以进行会话。

3.TCP/1P参考模型

i--------...............——

■其中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所谓连接,

就是两个对等实体为进行数据通信而进

行的一种结合。面向连接服务是在数据

交换之前,必须先建立连接。当数据交

换结束后,则应终止这个连接。面向连

接服务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

释放这三个阶段。在传送数据时是按序

传送的。

3.TCP/1P参考模型

■用户数据协议UDP协议是无连接的服务。在无连

接服务的情况下,两个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要先

建立好一个连接,因此其下层的有关资源不需要

事先进行预定保留。这些资源将在数据传输时动

态地进行分配。

■无连接服务的另一特征就是它不需要通信的两个

实体同时是活跃的(即处于激活态)。当发送端

的实体正在进行发送时,它才必须是活跃的。无

连接服务的优点是灵活方便和比较迅速。但无连

接服务不能防止报文的丢失、重复或失序。无连

接服务特别适合于传送少量零星的报文。

3.TCP/1P参考模型

3.2.4应用层

■在TCP/IP体系结构中并没有OSI的会话

层和表示层,TCP/IP把它都归结到应用

层。所以,应用层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

如虚拟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

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MTP)和域名服务(DNS)等等。

3.TCP/1P参考模型

>应用层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

■仿真终端协议TELNET:允许一台机器上的用

户登录到远程机器上进行工作

■文件传输协议FTP(FileTransfer

Protocol):提供了有效地把数据从一台机器

移动到另一台机器的方法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Messaqe

TransferProtocol):提供电子邮件传输腋

■域名解析协议DNS(DomainNameService):

用于把主机名映射的网络地址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Transf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