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课件_第1页
趣味数学课件_第2页
趣味数学课件_第3页
趣味数学课件_第4页
趣味数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趣味数学

只有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才能真正学好数学,运用好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喜欢数学、

热爱数学呢?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这样•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

兴趣呢?其实方法很多,其中之•就是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

例如,妈妈让你到商店去买5个面包,在陈列面包的柜台里,放着如下图所示这样一

些不同种类的袋装面包,你可以怎样买呢?

可以有5种不同的买法,分别是:

(1)买一袋,5只装的一袋。

(2)买两袋,可以有两种买法。

a.一袋1只,一袋4只。

b.一袋2只,一袋3只。

(3)买三袋,可以有两种买法。

a.2只装的买两袋,三只装的买一袋。

b.3只装的买一袋,I只装的买两袋.

(4)买四袋,2只装的买一袋,1只装的买三袋。

(5)买五袋,1只装的五袋。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II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不是很有趣啊。在日常生活中,这

样的问题有许许多多,只要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这类问

题。体会到数学的有用性,你就会对数学充满深深的热爱,如果你总是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

学习数学,你就会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2.掌握“分段”学习方法。

分段实现大目标,这是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给人的启示。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

拉松邀清赛和1986年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均夺得世界冠军。当

记者请他谈谈经验时,性情木讷、不善言谈的山田本一的回答像谜:用智慧战胜对手。10

年后,这个谜才被揭开。山田本一在他的一本自传中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

的路线仔细看上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

志是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奋

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奋力冲向第二个目标……四十多公里的赛

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个道理,我把我的目标

定在四十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了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

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采取“分段”学习的方法。其实你们每天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

并不多,例如第十一册教材第一课,只要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计算法则,并能运用这

些知识解答实际问题就可以了,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日日积累、月月积累、年年积累就

积累了许多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你们的

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同学们,请你尝试一下运用以上的方法学习数学,你一定能更加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猴子抬西瓜

小猴子从300米远的地方往回抬一个大西瓜,需要2个小猴子一起抬,现在由3个小

猴子轮流参加抬,请你算一下,每个小猴子抬西瓜平均走了多少米?

青蛙捉虫子

大小两只青蛙比赛捉虫子,大青蛙比小青蛙捉得多。如果小青蛙把捉的虫子给大青蛙3

只,则大青蛙捉的就是小青蛙的3倍。如果大青蛇把捉的虫子给小青蛙15只,则大小青蛙

捉的虫子一样多。你知道大小青蛙各捉了多少只虫子吗?

答案是:

1.每个小猴子抬西瓜平均走了200米。

2个小猴子抬着走300米,共要走300x2=600(米)。3个小猴子轮流抬,平均每

个小猴子抬西瓜走了300x20+3=200(米)。

2.大青蛙捉了51只虫子,小青蛙捉了21只虫子。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捉虫子15+15=30(只),如果小青蛙把捉的虫子给大青蛙3只,

则大青蛙比小青蛙多虫子30+3x2=36(只),这时大青蛙捉的虫子是小青蛙的3倍,所

以1倍就是(30+3x2)+(3-1)=18(只),小青蛙捉虫子18+3=21(),大青蛙捉虫

子21+15x2=51(只)。

怎样分析应用题

有的同学一看到应用题就害怕,不知从哪儿下手分析,下面谈谈分析应用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首先要学好简单应用题,这是解答应用题的基本功。因为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应

用题组成的。

怎样分析复合应用题呢?由于思维过程不同,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综合法是从已

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出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逐步追溯到已知条件。例如:

红叶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

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用分析法分析: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就必须知道剩下多少套(未知)和剩下的要几

天做完(已知);要求剩下多少套就必须知道计划做多少套(已知)和已经做了多少套(未

知);要求己经做了多少套就必须知道平均每天做多少套(已知)和做了几天(己知)。这

样一步一步找出新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到新的问题所要求的数量关系都成为己知条件为

止。

用综合法分析:题中告诉我们,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我们能求出5天做

的套数;已知计划做660套和5天做的套数,我们能求出剩下的套数;已知剩下的套数和

剩卜做的天数,我们能求出剩下平均每天做的套数。根据题中给的已知条件,一步步找到需

要解答的问题。

分析应用题时两种方法经常是互相配合,灵活运用。用综合法分析要随时照顾要求的问

题,注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用分析法分析要随时照顾已知条件,注意问题和已知条件

的关系。不论用什么方法分析应用题,都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间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也叫关键问题),最后求得应用题的正确解答。

找“等量关系”的几种方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等量关系。那么,解题时应如何寻找等量关系呢?下面告诉同

学们儿种常用的方法。

1.从题中反映的基本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任何一道应用题,都可以根据条件和问题写出一个基本数量关系式,这个基本数量关系

式就是题中的等量关系。

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又运来12袋,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

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根据题目叙述顺序我们很容易写出:原有的重量+运来

的重量一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2.紧扣几何形体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同学们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立体图形

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是等量关系的具体化。

如“•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2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我们可以

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直接列出方程。

3.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在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乘、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单价x数

量=总价,单产量x数量=总产量,速度x时间=路程,工效x时间=工作总量等。这些常见

的基本数量关系,就是等量关系。

4.抓住关键句子确定等量关系。

好多应用题都有体现数量关系的句子。解题时只要找出这种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

句的含义,就能确定等量关系。

如,根据“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可知:舞蹈队的人数x3+15=合唱队

的人数。根据“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可知:桃树的棵数+杏树的棵树=180棵。

5.借助线段图确定等量关系。

线段图能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对于较复杂的题目,同

学们可借助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如"有两袋大米,甲袋大米的重量是乙袋的1.2倍。如果再往乙袋里装5千克大米,两

袋就•样重了。原来两袋大米各有多少千克?”

根据题意,可以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5千克

乙袋:I*二■—।--J

L4脩

甲袋;f-----------KN---------1

从图中很容易得出:甲袋重量一乙袋重量=5千克。

6.抓住“不变量”确定等量关系。

适合用正、反比例解答的应用题,我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比值•定”和“积一定”找等量关

系。

当然,确定等量关系的方法不只以上几种,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总结,力争找到更多

更好的方法。

列式要重视思路

解应用题时,既要重视在理解题意基础上去列式,更应注意列式的思维过程。

请看列式的思路。

一、思路不同、列式不同

有些应用题,因为解题的思路不同,所以出现不同的列式,而得出相同的结果。

如,一块钢坯重150千克,先截下30千克做40个同样的零件,照这样计算,余下的

钢坯可以做这样的零件多少个?

1.先求出余下的重量,再除以每个零件的重量。

列式为:(150—30)*(30-40)=160(个)

2.先求出余下的重量是截下的几倍,然后再求可做多少个零件。

列式为:40x((150-30)+30)=160(个)

3.先求出总重量是截下的几倍,再求出可做多少个零件。

列式为:40x(150-30)-40=160(个)

4.先求出每千克钢坯可做多少个零件,再求余下可做多少个零件。

40+30x150-40=160(个)

5.先求每千克钢坯可做零件的个数,然后再求出余下的钢坯可做多少个零件。

(40-30)x(150-30)=160(个)

二、思路相同、列式不同

有些应用题,虽然思路相同,但列式不同。

1

如,光明机械厂去年计划生产机床1800台,实际头2个月就生产了计划的§,照这样

计算,可提前几个月完成任务?

解题思路都是用计划用的时间一实际用的时间=提前时间。

列式为:

I

(1)12-180-(1800x5+2)=2(个月)

(2)12-1-(5+2)=2(个月)

(3)12-2-5=2(个月)

1

(I)种是•般应用题解法。1800x5+2是实际每月生产机床的台数,1800除以实际每

月生产的台数就是实际用的时间,计划用的时间减去实际用的时间,就是提前的时间。

1

(2)种是用“工程问题”的解法。把计划生产的总台数看作单位“1”,(5+2)是实际工

1

效,1+(5-2)=10是实际用的时间,12—10=2(个月),即是提前的时间。

(3)种是分数应用题的解法。把实际完成计划任务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1”。2个月完

J

成了全部工作量的,则实际完成全部工作的时间为2+5=10(个月),再用计划用的时间

减去实际用的时间就是提前的时间。即12—10=2(个月)

以上几种列式总体的解题思路都是用计划用的时间-实际用的时间=提前时间。但在具

体解答中,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得出不同的解法,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列式。

三、列式相同、思路不同

在解应用题时,有时虽然是同•种列式方法,但是解题思路却是不同的。

如,从果品公司买来7200千克水果,用2辆载重为1200千克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

运完?

(1)因为每辆汽车每次运1200千克,假设7200千克水果用一辆汽车来运,要运几次?

实际用2辆汽车运,几次可以运完?所以可以先求用一辆汽车运要运几次,再求用2辆汽

车运要运几次。

歹U式为:7200+1200+2=3(次)

(2)因为每辆汽车每次运1200千克,假设7200千克水果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汽车?

实际只用2辆汽车运,要运几次呢?所以可先求出一次运完要用几辆汽车,再求2辆车几

次可以运完。

列式也是:7200+1200+2=3(次)

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列式时可能出现几种情况:思路不同,列式不同;思路

相同,列式不同;列式相同,思路不同。所以解题时,要把解题和训练思维有机给合起来。

要在解题时,常想想:我根据题意是怎样列式的,列式的思考过程是什么?是怎样分析题中

数量关系的,分析的角度一样吗?久而久之,通过解答应用题,起到训练思考力的作用,从

而不断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

做计算题也要认真审题

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们都非常重视审题这个环节,因为不认真审题,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

意、分析数量关系,解题也就无从入手了。而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往往认为数目和运算符号

都是明摆着的,不审题也照样可以计算。其实,做计算题的时候同样也是需要认真审题的。

通过审题,可以看清数目的特点,运算之间的关系,既能确定运算顺序,又能进一步思考:

是否可以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使计算方法更加合理、灵活,计算更加简便呢?审题,

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

现在,让我们通过计算下面的题,进一步认识审题是多么的重要啊!

J115

(2+3)+5x5有的同学说这道题的计算结果是£,你同意吗?先让我们一起来审

题:这是一道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按运算顺序的规定,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

I15

括号外的。小括号里二+3,和是小括号外的乘法与除法属同一级运算,计算时应该

11151511I

从左往右依次进行。正确的计算过程是:(J+?)+5xM=f+5xM=fxMxW=而。

15

计算的最后结果应该是30,而不是f。从表面上看,造成错误的原因是计算时违反了运算

顺序,实际上呢,是有的同学被5x5正好可以约分这一组合形式吸引所致。如果我们在计

算之前能够认真审题的话,那么,这样的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你说对吗?

又如15x78+45x74,这是一道“求两积之和”的三步式题,粗看,数目和和运算之间没

有明显的特点,按运算顺序应该先分别计算出15x78、45x74的积,然后将两个积相加,

它们的和便是计算的最后结果。如果我们在审题时,充分利用自己头脑中的数字知识,就能

看到数目间的倍数关系,并能想到将原来的算式转化成为符合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可

能性。依据“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同样的倍数,积不变”的性质,

将15扩大3倍为45,78缩小3倍为26,使15x78转化成为45*26。计算过程是:15x78

+45x74=(15x3)x(78-3)+45x74=45x26+45x74=45、(26+74)=45x100=4500。

由此可见,认真审题,有时可以将题目进行合理地“改造”,使计算简便。

认真审题,既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项重要的学习能力。习惯和能力都需要有

意识地去培养,让我们在做计算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增强审题意识,锻炼审题能力吧!

计算方法与运算定律的联系

同学们掌握了整数四则的计算方法,又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几个运算定律后,你想过没有,

已掌握的计算方法和这些运算定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它们不仅是加法、乘法的简便运算的重要

依据,也是加法、乘法的口算和笔算的重要依据。理解运算定律和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能

帮助我们牢固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先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用乘数哪

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然后把几次乘得的数加起来。这个计算

方法是根据乘法分配律得出的。

例如,342x23

=342x(20+3)

=342x20+342x3

=6840+1026

=7866

写成竖式,就是:

342

x23

3026.....342x3

684.......342x20

7866

两种算法的算理相同。

我们还知道,因数末尾有o和乘法的简便算法是:先把o前面的数相乘,最后看因数

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这个简便算法是根据乘法交换律和乘法

结合律得出的。

例如,5800x60,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计算是:

5800x60

=(58*100)x(6x10)

=(58x6)x(100*10)

=348x1000

=348000

写成竖式,就是:

5800

x60

333

得数348000=348x1000,其中348=58x6,1000=100x10,

两种算法的算理相同。

想-想: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与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乘、除法的简单估算

估算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目前它还只作为选学的内容,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学一点简单的估算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培养我

们思维的灵活性。

目前在我们数学课本中安排的简单估算,主要是乘、除法的简单估算。内容包括:乘

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与除数是两位

数的除法估算。

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

地方。

相同的地方是:都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被乘数或被除数的近似数,再用这个近似数去

乘以或除以一位数。

不同的地方是:求近似数时,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只要把被乘数的最高位后面

的尾数省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则要分两种情况来处理: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

数够除,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把前两位后

面的尾数省略。

这就是说,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时,求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被乘数的近

似数的方法相同;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求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被乘数

的近似数的方法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整理成下表。

求被乘数或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

举例

3186x3*9000

用一位数乘

3000

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

3186+3F000

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

3000

用一位数除

3186-4^800

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

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

3200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与乘数是一位数的估算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被乘数

和乘数都要先取近似数,然后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例如,

3186x38=120000

300040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方法也与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被除

数和除数都要先取近似数,然后再求两个近似数的商。除数都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被除数

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比除数十位上的

数小,就把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

例如,3186+28句003186+42=80

1111

300040320040

先从简单情况考虑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指出,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

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这段话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当我们遇到一道难题束手无策时,不

妨采用“退”的方法先退到一种简单的情况进行考虑,然后通过判断、推理,进而使问题得到

解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22

例1.修一段公路,第一天修全路的上多2千米,第二天修余下的二少1千米,还剩

下20千米没有修完。求公路的全长。

我们可以退一步,先从简单的情况考虑:要是第二天修了剩下的」,那么该剩下19千

2

米,因此,除了第一天修的公路,还剩下19+二=38(千米)。再继续想,要是第一天只

11

修了公路全长的2,那么剩下的是38+2=40(千米),所以公路全长是40+3=80(千

米)。

具体地说来,先从简单情况考虑可以分为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整体退

到部分等。

例2.一只轮船往返于甲、乙两个码头之间一次。问:静水中航行所花时间长,还是流

水中航行所花时间长,还是所花时间一样长?

这样的问题,一时很难作出回答。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情况考虑,退到•种非常特殊的情

况:即假定船速等于水速,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于船速等于水速,因此轮船在逆水航

行时将停止不前。这就是说,轮船无论花费多少时间,也无法在这样的流水中完成两个码头

之间的往返航行。而在静水中航行的话,往返一次所花的时间总是"往"(或“返”)时的2倍。

因此,在流水中航行所花的时间长。

接着看一下从抽象退到具体。

2

例3.某实验小学四年级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二,问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几分之几?

这道题比较抽象,而且由于“标准量”、“比较量”的前后变化,增加了题目的难度。但是

如果我们先从简单情况考虑,把它从抽象形退到具体,问题还是不难解决的。

我们不妨假设四年级女生人数为4人,(其实只要所设的女生人数是4的倍数即可)

11

根据题意,四年级男生人数为4x(1+4)=5(人),所以(5-4)+5=5,即女生人数

比男生少五分之一。

最后讲一下从整体退到部分。

例4.计算:

_L+_L_+_L++—1—

版22X3>4...9X100

这道题用常规方法(通分后再相加)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情况考虑,考查前

几项的结果(即所求算式的一部分的结果);

----=-J,I-------

t*221x22«33.

U22x33x4

据此,可得原题结果为I。。。

先从简单情况考虑,是我们解数学题的•个好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好好掌握。

怎样解答行程问题

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每小时行48千米,行了5小时到达B地。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很快地列式解答,即48x5=240(千米),

从而求得A、B两地相距240千米。但遇到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其

实,只要是行程问题,不管怎么复杂,都可以根据“路程=速度x时间”这一基本数量关系来

解答。下面我们起来解答几道题目。

例: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

千米,5小时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距离。

分析:求两地间的路程,就是两车原来相隔路程,也就是求两车在5小时里所走路程

的和。根据"路程=速度x时间”,可以先算出每小时两车一共行多少千米,再与相遇时间相

乘,就可求得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8+50)、5=490(千米)

答:A、B两地间相距是490千米。

现在我们就以这道题为基础来进行改编练习。

1.把原题的“5小时相遇”这一条件改为“5小时后还相距15千米”,问题不变。

我们可以按原题进行分析,所不同的是:这里两车没有相遇,还相距15千米。这样,

两地间的路程就不仅仅是两车5小时里所走的路程和了,还必须加上没有走的15千米。可

这样列式解答。

(48+50)X5+15

=490+15

=505(千米)

答:A、B两地间相距505千米。

2.把原题的“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改为“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先行1小时"',其它条件和问题不变。

分析:这一题与原题的解题思路还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原题两车是同时从两地出发,而

这题是不“同时”了。要求A、B两地间的路程,就是求甲、乙两车所行的路程和。这样可以

充分别求出甲车、乙车所行的路程,再把两部分合起来。等式是,

48x(1+5)=288(千米)

50x5=250(千米)

288+250=538(千米)

也可以先求出甲、乙两车5小时所行的路程和,再加上甲车1小时所行的路程。算式

是,

(48+50)、5=490(千米)

490+48=538(千米)

答:A、B两地间相距538千米。

到这里,我们已经对原题作了两次改编,原题是同时从两地出发,最后相遇的。经过第

一次改编使它成为一道同时从两地出发,最后不相遇的应用题,经过第二次改编它又成了一

道不同时从两地出发,最后相遇的应用题。但不管怎样变,我们都没有离开最基本的数量关

系“路程=速度x时间”来思考和解答,真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3.把原题进行第三次改编,使它成为•道既不“同时”又不相遇的相向运动应用题。

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先行三小时后动车从B地出发,5小时

后两车还相距15千米。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求A、B两地间相

距多少千米?

根据前几题的分析,可列式解答如下:

(48+50)X5=49O(千米)

490+48+15=553(千米)

答:A、B两地间相距553千米。

此题已经解答完毕,我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把它的解题思路讲给同学听

水流速度与航行时间

我们知道,船艇顺水行驶的速度=船速+水速,逆水行驶的速度=船速一水速。如果

船艇在两地间往返一次,行驶的总时间是不是与水流的速度没有关系呢?先看下面的例子。

一只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可以航行20千米,现在在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港间行

驶,如果水流每小时.2千米,往返一次需要几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10千

米呢?

200+(20+2)+200+(20-2)

200200

=石十丁

20

=2099(时)

20

答:如果水流每小时2千米,往返一次需要2099时。

200+(20+5)+200-(20-5)

200200

=1T+~\5

1

=213(时)

200-(20+10)+200-(20-10)

200200

=元+记

-h

=263(时)

12

答:如果水流每小时5千米、10千米,往返一次分别需要213小时和263小时。

这就是说,水流速度越快,往返航行一次所需时间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假设船速每小时是a千米,水速是每小时是b(b<a)千米,两地间的距离是S千米,

往返一次航行的时间是t小时,对照上面的解答思路,可以得到如下的等式:

t=S+(a+b)+S+(a—b)

SS

=a+A+a-b

2Sa

2Sa

2Si

容易看出,在。'一一中,s(路程)和a(船速)都是定值,b(水速)越大,分母

2sx

a?—b2的值就会越小,。'一中的值(值返一次的航行时间)就会越大。这样,上面的结论

得到证明。

一只海轮在静水中每小时可以航行50千米,现在相距4000千米的甲、乙两港间行驶,如

果水流每小时5千米,往返一次(水流速不变)需要几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10千

米、20千米呢?

海轮顺水行驶的速度=船速+水速,逆水行驶的速度=船速一水速。根据题意可知海轮

往返的路程一样。

4000+(50+5)+4000+(50-5)

800,800

--T--

=II9

161—

=99(忖)

16151

答:如果水流每小时5千米,往返一次需要劣时。

4000-(50+10)+4000-(50-10)

4000,4000

------T-------

=6040

166-

=3(时)

4000-(50+20)+4000-(50-20)

4000工4000

--------Hr---------

7030

=21(时)

166-180—

答:如果水流每小时5千米、10千米,往返一次分别需要3小时和21小时。

证明结论:有以上条件忖,水流速度越快,往返航行一次所需时间越多。

假设船速每小时是A千米,水速是每小时是B(BVA)千米,两地间的距离是S千米,

往返一次航行的时间是t小时,对照上面的解答思路,可以得到如F的等式:

t=S+(a+b)+S+(a—b)

ss

=A¥Bi~A-B

2sA

=注意:(A+仍x(/_切—A,

2sA

在4'+6’中,S(路程)和A(船速)都是定值,B(水速)越大,分母A2—B2的

2sA

值就会越小,的值(值返一次的航行时间)就会越大.

题多解

有些题目,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就是说从多个角度去想

就会有多种解法。这样做可以使思维更开阔,也能从中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下面的题目就

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解。

例某建筑工地,第一天用6辆汽车运沙子,共运96吨,第二天用同样的汽车12辆运

沙子,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多少吨?

解法一:先求一辆汽车一天运沙子的吨数,再求12辆汽车一天运沙子的吨数,减去第

一天运的吨数,就得到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的吨数。

6+6x12-96=96(吨)

解法二:先求出12辆是6辆的多少倍,再求12辆汽车每天运的吨数,最后减去6辆

汽车每天运的吨数。

96x(12+6)-96=96(吨)

解法三:先求一辆汽车一天运的吨数,再求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几辆车,这多的几辆所运

的沙子就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的。

96+6x(12-6)=96(吨)

答: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48吨。

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

我们来看一道题,它可以有五种解法,甚至更多,看完后,请你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解

法?

例某饭店买回一桶豆油,连桶称共有210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称还有120千克,

油桶重多少千克?

解法一:把120千克扩大2倍,得到--桶豆油的重量和两只桶重,从中去掉210千克

(这是一桶豆油与一只桶的重量和),即得桶重。

120x2-210=30(千克)

解法二:先求出半桶豆油的重量,再从120千克中去掠这半桶豆油的重量,也可得桶

重。

120-(210-120)=30(千克)

解法三:先求出两只桶和两桶油的重量,再求出两只油桶和一桶油的重量,这样可求出

一桶油的重量,然后可求出桶重。

210-(210x2-120x2)=30(千克)

解法四:基本上与解法三相同,也可以说是它的简便算法,但算理稍有不同。

210-(210—120)x2=30(千克)

解法五:先求出半只桶重,再求出整个油桶的重量。

(120-210-2)x2=30(千克)

答:油桶重30千克。

我们再来看一道题:李师傅要加工3080个零件,他用4天加工了280个零件。照这样

计算,加工剩下的零件还需要多少天?

解法一:先求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和还剩下多少个零件,再求需要加工多少天。

(3080-280)+(280+4)=40(天)

解法二:先求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再求加工这批零件一共需要多少天,最后求还需要

加工多少天。

3080+(280+4)-4=40(天)

解法三:先求这批零件的总数是他4天加工零件的多少倍,再求加工这批零件一共需

要多少天,最后求还需要加工多少天。

4x(3080-280)-4=40(天)

解法四:先求还要加工多少个零件,然后求还加工的零件数是4天加工零件数的多少

倍,最后求还需要加工多少天。

4x[(3080-280)+28]=40(天)

答:加工剩下的零件还需要40天。

希望你也常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一道题,以提高解题能力。

怎样解选择题

一般来说,选择题可供选择的答案比判断题更多,而且各种内容几乎都能以选择题的形式

出现。所以选择题在练习或测验中出现得比较多,也比较灵活。常有同学面对选择题,感到

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去选择正确的答案。这里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1.直接解答。

就是根据题目,先自己作出解答,再把你得到的答案与供选择的几个答案对照,从中确

定哪个是正确的。

例1.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填入字母。

(I)一个长方体长a米,宽b米,高h米。如果长、宽不变,高增加3米,那么体积

比原来增加()立方米。

A.3abB.3abhC.(3+h)abD.48

(2)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照这样计算,锯成8段一共需要()分。

A.12B.24C.28D.48

想:(I)由题意,长方体的长、宽不变,则底面积仍是ab平方米,高增加3米,增加

部分的体积是3ab立方米(如下图,单位:米)。所以应选A。

(2)一根木料锯成4段只要锯3次,锯成8段只要锯7次,由此可列出算式算出正确

答案。

12-(4-I)x(8-1)=28(分)

所以应选C。

2.筛选排除。

就是逐一分析每个备选答案,排除不符合题意的答案,这样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2.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填上字母。

(I)下列分数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

112.2.

A.5B.8C.24D.27

(2)两个数互质,这两个数一定()。

A.都是质数B.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

C.无公约数D.只有公约数1

想:(1)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当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时,必须先约分

33

成最简分数,再来检查分母的质因数,是否只含有2或5。由此逐一分析四个答案,$、8

31_3_£

和24=E都能化成有限小数,剩下27=: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应选D。

(2)分析四个答案,C肯定是错的,因为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约数。A和B是两个数互

质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两个数都是合数,或一个是1,另一个是其他自然数

等情况。筛选结果排除了三个答案,只有D才是正确的。事实上互质数的意义就是公约数

只有1的两个数。

3.代入检验。

就是把供选择的几个答案分别代入题目检验,符合题意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3.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填上字母。

(I)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5,一个内项是25,另一个内项是()。

A.12.5B.10C.8D.2

(2)把18:24的前项减少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当()。

A.减少6B.增加6c.减少8D.不变

想:(1)本题可以用解比例的知识直接求出答案,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每个答

案逐一代入。

4“5=2.5x()

经检验,8能使等式成立,所以应选C。

(2)本题直接推算出答案,思考难度较大。可以把各答案分别代入已知比中,通过化

23

简检验哪个答案能使比值不变。如:(18-6):(24-6)=12:18=?,而,18:24=4,答

案A不合题意,请你自己把其他三个答案逐一代入检验,筛选出正确答案。

不难看出,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筛选排除,只不过是用上了代入检验的方法来筛选排除。

在实际解选择题时,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当既注意分析题目,又注意看清答案。

练一练:

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填上字母。

(I)对一批种子做发芽试验,第一次取200粒,有150粒发芽;第二次取50粒,全

部发芽。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

A.50%B.75%C.80%D.100%

13

(2)下面算式中得数大于行的是()。

13£13£13f13£

A.nx7B.C.17^17D.

(3)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2,所得分数与原分数比较,()。

A.原分数小B.原分数大C.大小相等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

(1)C:(2)D;(3)Do

怎样解判断题

为了帮助同学们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老师常常会出一些判断题,让大

家练习。测验时,也常有判断题。

判断题只有两种答案,对或者错,似乎很容易。但很多判断题看上去似是而非,常使一

些同学感到捉摸不定。

例如,"正方体的底面积和表面积成正比例,对吗?”有的同学看到“底面积"和“表面积”,

联想到积•定,两个量成反比例,于是认为这句话是错的。也有的同学联想到正方形的边长

和面积,正方体的棱长和体积都不成比例,因此也认为这句话错了。其实,这两种猜测都误

解了。

我们知道,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定,而正方体是由6

个面积相等的正方形围成的,因此

正方体的表面积:底面积=6(一定)

这就可以判定上面那句话是对的。

可见,要正确解答判断题,首先必须把有关知识弄清楚,其次还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解题

方法。这里,举例说明几种比较常用的解答判断题的方法。

1.分析推理。

即根据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分析推理,作出判断。

例1.判断正误,在()里填上"寸域“X"。

(1)1,3TO-].3?0?()

(2)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圆锥体

积的3倍。()

想:(1)根据循环小数循环节的简便记法可知

1.3沁亍

1.37G7-1.375707.......

它们是不相等的。所以本题在括号里填“X”。

(2)由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与V=3sh,可以看出,当长方体和圆锥体

等底等高时,长方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3倍。所以本题在括号里填“小。

2.计算求解。

即根据题目的条件,通过计算等过程,求出正确答案,再作判断。

例2.判断正误,在()里填上"寸或"X"。

(1)2000年的上半年有181天。()

(2)在没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教+除数+商=1。()

想:(I)2000年是闰年,二月份有29天,上半年共31x3+30x2+29=182(天)

说明本题应在括号里填“X”。

(2)被除数+除数=商,商+商=1。说明本题应在括号里填“寸

3.寻找反例。

即从反面思考,看看是否存在与题目所说相反的情况。如有,只要找出一个相反的例子,

就能断定原题是错的。

例3.判断正误,在()里填上"小或"x”。

1,

(1)a是整数,a的倒数是二。()

(2)任何两个自然数相乘的积都是合数。()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

想:(1)因为整数包括。,而。是没有倒数的,所以本题括号内应填“X”。

(2)因为1也是自然数,I和任何质数相乘的积是质数,所以本题括号内应慎“X”。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不是锐角,那么不是直角就是钝角。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

底角相等,而一个三角形是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所

以本题括号内应填

4.假设验证。

有些判断题,如果直接判断有困难,有时可以假设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数,验证结论是否

成立,再作出判断。

例4.判断正误,在()里填上“寸或力”。

2

(1)如果甲数的20%与乙数的;相等,那么甲数小于乙数。()

(2)a、b、c三个自然数,a+b=0.1,b是c的约数,那么a、b、c的最小公倍数是

Co()

想:(I)假设甲数是10,根据题意就能求出乙数是

1

10x20%+;=8

10>8,说明本题括号内应填“X”。

(2)假设a是1,由a+b=0.1,则b是10,再根据b是c的约数,假设c是20,那

么20,10,I的最小公倍数是20。所以本题括号内应填“才。

上面两题也可以不用假设法,直接根据题意分析推理,当然思考的难度更大。

在实际解答判断题时,究竟选用哪种方法,要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来决定。有些题目可

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又有些题目可以把某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判断。

练一练:

判断正误,在()里填上W”或“X”。

(1)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方程6x+7=67和4x=40的解相同。()

(3)在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0,它的值都会扩大10倍。()

(4)如果甲数比乙数多10%,那么动数比甲数少。()

x

(5)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队要10天,乙队要15天。现在两队合做,x天完成,则10

X

+15=1。()

答案:

(1)Y;(2)5(3)x;(4)&(5)〃

细致观察巧用特例

有些难题,看似高不可攀,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细致观察,假以特例,就能出奇制胜,

顺利解决问题。

例1.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

母、雏各几何?

这就是著名的百鸡问题。这道题的意思是:五个钱可买一只大公鸡,三个钱可买一只大

母鸡,一个钱可买三只小鸡,今用100个钱,正好买了100只鸡。问其中大公鸡、大母

鸡、小鸡各几只?

[分析与解]怎样用小学知识解答呢?我们细心观察题目发现:4只大公鸡和3只小鸡

共值21个钱,而7只大母鸡也值21个钱。这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