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分析7800字(论文)】_第1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分析7800字(论文)】_第2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分析7800字(论文)】_第3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分析7800字(论文)】_第4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分析7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前言(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道路、桥梁建筑等公益性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大量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丧失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成为失地农民[1]。目前,这一群体的数量己相当可观,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己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按中国目前现有的城市化速度,每年将有300万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将日趋严重。在现行的土地政策和制度安排下,失地农民己经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说是农民,己无地可耕;说是市民,又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市民待遇[2]。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面临各种困境,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社会矛盾,正在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农业部的一份材料显示,2007年1-9月,全国信访部门土地问题来信来访80.4万件,占信访总量的10.1%;到农业部的土地问题信访3288件人次,占各类信访的47.5%;到国土资源部的土地问题来访8565人次,占来访量的66.7%。中央政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都将把社会稳定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如果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会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关于对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转移模式的研究是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的。(二)研究意义首先,失地引发农民收入渠道发生改变。长期以来,土地收益的产出与增值功能是土地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之一,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土地所获取的收益,拥有耕地的使用权是农民能够获取稳定经济收益的基本保障。失去土地而又无稳定的收入来源作保障,对绝大多数失地农民来说,减收风险大大增加[3]。因此,失地所引发的收入渠道的改变使得农民所处的经济状态有变坏的可能。其次,失地导致农民就业渠道变迁。土地的第二大基本社会功能便是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在城市就业岗位数量的有限性和失地农民群体的庞大的现实条件下,失地农民在就业竞争中由于受其自身素质的限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待遇低下的工作[4]。这些都使得就业渠道变得极为不稳定。因此,由失地所导致的就业渠道变迁,同样也增加了农民生存的不稳定性。最后,失地导致农民社会保障模式变迁。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的生老病死全由其个人家庭承担,土地成为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依托。尽管我国正在推行农民养老保险改革,但是全国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的农民仅占15%左右,其他种类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在广大农村建立起来。失地农民在无地可耕的情况下,无法获得其之前所提供的保障功能[5]。而目前大多数地区实行的征地制度并未为失地农民提供较好的长期社会保障。因此,失地所引起的社会保障模式变迁,同样对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产生了负面影响。(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城市化的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以及城市化选择的路劲两条线索展开的。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或工业化水平的关系国内出现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中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他们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比较,中国同国际经验的比较,以及政府人为限制城市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辜胜阻,1991;余立新,1994;周一星,1999;孙永正,1999,2001;夏小林、王小鲁,2000;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0;朱铁臻,2000;孙永正,1999;简新华、黄馄,2010);二是认为中国不是城市化滞后,而是隐性超城市化,这种意见认为工业产值中的很大部分是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创造的,应当把这些农民及其供养的家庭人口也计算进城币人口才比较合理(邓宇鹏,1999);三是中国城币化略微存在滞后,但并不严重(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1998:郭克莎,2001)。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一些学者认为中国采取小城镇化战略,这符合中国国情以及新农村建设(费孝通,1984;许经勇,2006;段进军,2007;官锡强,,2007);一些学者依据“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等规模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我国应该走大城市化道路(王小鲁,2002;杨波等2006;傅十和、洪俊杰2008;刘永亮,2009);还有些学者认为大城市化与小城镇化之间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相互协调,共同推进,从而在大城币发展的同时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一个城币群(李京文,2008)。2.国外研究现状极化增长理论主要是指由于一些原因,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均衡从而引起城市发展的不均衡。佩鲁(F.Perroua,1955)提出增长极理论,指某些地方由于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聚集发展而形成经济活动中心,像一个“磁场极”,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促进目身并推动其它部门和地区经济的增长。这种“增长极”的作用,使得人口、资本、生产、技术、贸易等高度聚集,产生“城市化趋问”或形成“经济区域”。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61,1968)《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和《极化发展一般原理论》等著作中提出了中心—边缘理论。把增长极模式与各种空间系统发展相融合,扩展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中心区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强化形成对边缘区的支配态势,产生强烈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从而使得中心区和边缘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机制的形成,同时他将中心、—边缘结构模式分为四部分:核心增长区、向上转移地带、乡下转移地带和资源边缘区,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层次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缪尔达尔(CunnarMyrdal,1957)提出“循环累积论”。认为发展速度不同的两个地区之间的差距使得经济在空间上产生二元经济,这种差距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发展快的地区会发展的更快,发展慢的地区会发展的更慢从而逐渐增大这种差距而强化二元经济结构。他提据此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优先次序,政府应当采取不平衡发展的战略,以求较好的投资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带动其它地区发展,这很好的解释了城市的等级扩散现象。(四)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采取了规范与实证结合的运用,即通过界定相应的概念和范畴,以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建立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研究城市化过程劳动力的转移安置模式,并利用现有的资料为辅助,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进一步论述。此外,本文还采取了案例分析法、文献调查法和比较归纳法等。个案材料主要来自我国各地典型地区或城市的城市化过程中的做法总结等。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概念(一)劳动力指从事劳动的劳动,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和劳动报酬或营业收入的所有职工,即就业。我国16岁到劳动年龄限制,男60岁,女55岁年龄限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是这2个年龄段的人口称为劳动年龄人口。(二)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劳动人群主要从事农业生种植的劳动力,及以农业为主的取得收入费的就业人口。农业的广义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渔业等种植业的活动,因此,广义的农业劳动劳动范围在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二狭义的农业劳动力是指种业为主的产业活动[6]。但是农业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是不同的。首先,农业劳动力的性质是根据劳动力的性质,以及相应的经济模式。领域非农业劳动。农村劳动力按劳动力的区域划分。城市劳动力。其次,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也不同。农村劳动力的数据更为广泛,这是包括农业劳动,包括农村第三,工业劳动。(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分为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国内劳务输出是指大量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的大城市,农村乡镇企业的技术力量,以及大规模发展的基本建设领域(如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的工业和采矿领域),大量转让。劳务输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对解决乡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满足劳动力不足地区的需要,加速基本建设的进程和经济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7]。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在15至64岁的人口中农村社区的居住,但不包括学生在学校的迁移,服务于军事人员和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劳动。虽然国内劳务输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差异,但鉴于国内劳务输出大多是农村劳动力,获得了数据的便利性。故本文中农村劳动力的规模用劳务输出量代替。三、城市化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一)发展城市化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的城市和农村相结合是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发展城市化不仅可以降低成本、高效吸收农村劳动力还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城市化和农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8]。与城市相比较,城市化在技术含量和资本及机构成本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也相对较低。(二)城市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城市化的发展让大批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市化转移,使得城镇人口逐渐增加。这样就直接刺激了以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轻工业的发展;减少了农产品的生产者;从而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品,加快发展食品加工、运输、存储等行业,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三)城市化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城市化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改变农村居民分散的生活方式,大大增加了对我国电力、交通、供水、餐饮、娱乐等社区服务的需求。而我国第三产业对于吸纳劳动力的业人员具有素质要求高、吸纳就业人数多、发展所需的投资少的优势[9]。同时也因为城市化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作用日益加强,促进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及肥料和农药等农用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大大的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四)城市化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城市化是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中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中心。发展城市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把农村劳动力这个人口压力转变为发展工业的动力。(五)城市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很多意义上看,其实发展城市化就是在建设新农村。因为城市化与农村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很多人口较多、经济发达的村庄和城市化融为一体。城市化又是属于乡镇政府及相关的政权机构所管,而乡政府又是新农村建设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10]。乡政府把城市化建设好了,既吸引更多的资金去为农村提供大量的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又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引领新农村的建设。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很明显,外出打工农民的教育层次普遍处在一个较低的档次上,他们自身的知识量很少,导致自身素质不高。这就使他们被迫只能选择一些低技能、工作环境差的行业来就业,这样一来他们能选择的工作范围就大大缩小了[11]。而这些工作的收人往往比较低,远远比不上城市劳动者的收人。同时这些工作对劳动者的要求不高,有很强的替代性,容易造成劳动力闲置,从而导致农民工出现无收人现象,使他们在城市里难以生存。(二)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过程中,一些地区或者企业为了保障城市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出台并实施了一些歧视性就业政策,这样使农村劳动力无法和城市劳动力进行公平的竞争[12]。像这些侵害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对外转移的进程。(三)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般农业和商业发展水平较高,就容易集聚大量的经济实体和人口,形成较发达的城市区域。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着大量人口、资金、信息等资源向城市聚集,城市化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比不过东部地区。所以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中西部地区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提高其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动力。当然,政府还应当采取适当的移民政策,创造条件把地处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民迁人城镇,否则光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行不通的。(四)农民利益受损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圈地现象一直存在,而且近些年越演越烈。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虽然他们的身份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土地补偿费,但是这些费用只能暂时缓解生活之忧。在土地补偿费用光之后,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就会丧失生活来源,从失地农民转变成为城市中没有失业保障的失业工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制度的松动,大量的农民虽然可以进人城市,在城市中找到工作,并在城市中生活,但是这些被人们称之为“城市化的贡献者”却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城市只把他们当作是“过客”。在这样的社会里,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这些群体的社会保障没有跟上城市化的步伐,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发展城市化建议(一)发展城市化,增大城市化吸引力首先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城市化建设规划这块,应该先要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比如人口、资源、交通、通讯、经济结构特点、市场发展前景去制定一个总体的规划,然后利用城市化的优势去吸引城乡劳动者来城市化工作和定居。其次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加强来健全居民、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的功能。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城镇生态建设,吸引更多劳动者来城市化居住。最后就是引导乡镇企业向城市化集中。政府在这方面要实施有效的措施。在城市化区域内建立有特色的工业小区,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化产业升级一是建立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城市化工业体系。城市化应把工业发展重点放在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方面,避免盲目发展脱离农业产业化经营,盲目发展成为与城镇相同的产业。二是培育主导产业。结合城市化的实际情况,根据其资源优势、经济水平和区位的一些特点去培养更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提升城镇的经济发展。三就是要发展第三产业。根据城镇人口的增加,从而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了,发展第三产业也变得迫不及待了。第三产业也将能吸引到更多的劳动者来城市化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三)加强创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保障对户籍进行改革;那些在城市化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并且有固定住所,土地已被征用了的劳动者及时办理城市化的户口[13]。对城市化落户的农民实行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为农民劳动者进城创造跟多有利的条件。简历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发放土地使用证,实行“一地一证”制,农民只要凭土地使用证和承包合同,就可以对土地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同时,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市场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并加强对土地合理流动的引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转移到城市化的农民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最主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以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是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政府要增加财政扶助的力度,提高教育经费的人均占有水平。二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教育事业,鼓励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教育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加强基础教育。在巩固、提高已有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覆盖面,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四是开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各地政府应积极组织大力支持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利用农闲时间,抽调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到学校集中学习,培养出技术骨干,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将实用技术普及和推广开来,以产生示范效应。(五)加强政府组织,拓宽转移渠道一是成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组织和人才市场,以加强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有效增加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二是建立专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咨询[14]。三是建立专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免费为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以实现对口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成功率[15]。四是积极动员本地在外成功企业家回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六、结语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化水平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本研究从理论出发,对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6]。本研究从制度和非制度两个角度来分析阻碍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发展因素,在制度因素中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在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制度因素中主要介绍了农户自身的条件和获取就业信息途径;而影响城市化的非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工业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