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试行)主编单位: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根本建设委员会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根本建设委员会试行日期:1978年5月1日通知(77)建发设字第227号根据我委(73)建革设字第239号通知,由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根本建设委员会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标准》TJ21-77为全国通用勘察标准,自一九七八年五月一日起试行。本标准中关于岩石和土的分类的有些规定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TJ7-74中有关规定不尽相同,凡有矛盾之处,以本标准的规定为准。本标准只规定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一般技术要求,对于各地区、各行业的特殊技术要求,请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有关部根据本标准的规定,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制订补充规定,并报送我委备案。本标准在试行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如发现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我委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由我委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国家根本建设委员会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日编制说明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根本建设委员会(73)建革设字第239号文的通知,由我委会同有关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所属勘察及高等院校等单位共同编制而成。在编制过程中,遵循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进行了屡次调查研究和必要的科学试验,总结了建国二十多年来,在工程地质勘察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反复讨论修改,最后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标准共发七章二十二节和八个附录。其主要内容有总那么、岩石和土的分类及鉴定、工程地质勘察的根本要求、测绘勘控及测试、特殊地质条件勘察、特殊性土地基勘察笔专门工程勘察等。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根本建设委员会一九七六年十月主要符号A--触探头锥底面积、振幅α1~2--土的压缩系数(压力阶段为1~2公斤/厘米2)B--根底底面宽度b--载荷板宽度c--土的内聚力cu--土的不排水剪抗剪强度(十字板剪力试验)cz--地基抗压刚度系数Dy--土的压实系数Dz--阻尼比Ed--地基动弹性模量Es--土的压缩模量Eo--地基变形模量e--土的孔隙比fm--压模或模型根底的共振频率fn--压模或模型根底的固有频率fs--触探头侧壁摩擦力Gd--地基动剪切模量IL--土的液性指数Ip--土的塑性指数K--平安系数、滑坡稳定系数Ks--边坡稳定平安系数KT--滑坡稳定平安系数k--土的渗透系数L--触探头有效侧壁长度、水准线路长度(公里)N10--轻型动力触探(锤重为10公斤)捶击数N28--中型动力触探(锤重为28公斤)捶击数N03.5--重型(1)动力触探(即标准贯入试验,锤重为63.5公斤)锤击数N03.5--重型(2)动力触探(锤重为63.5公斤)锤击数P--总压力、总荷载、总贯入阻力Pt--触探头侧壁总摩擦力Ps--比贯入阻入Pu--载荷试验极限荷载Po--载荷试验比例界限荷载Qo--触探锥头总阻力qo--触探锥头阻力qu--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R]--地基岩石和土的容许承载力S--根底七载荷板的沉降量Sr--土的饱和度St--土的灵敏度u--土的含水比Vp--纵波波速VR--瑞利波波速Vs--横波波速ω--土的天然含水量ωl--土的液限ωp--土的塑限Wg--土的最优含水量Zn--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α--触探杆长度校正系数、触探头锥角γ--土的天然容重γ--土的干容重μ--土的泊松比μd--土的动泊松比ξ--土的侧压力系数ρ--土的质量密度ι--土的抗剪强度φ--土的内摩擦角ψ--滑坡体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第一章总那么第1条工程地质勘察必须贯彻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实行勘察、设计和施工的三结合,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并针对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特点,合理布置勘察工作,及时提出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的正确评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效劳。第2条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房屋和构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对黄土、膨胀性土、多年冻土、地下采空区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地质勘察,尚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第3条采用本标准时,尚应符合以下现行标准的有关要求:一、《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二、《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三、《地基和根底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四、《动力机器根底设计标准》。第二章岩石和土的分类及鉴定第一节岩石和土的分类第4条作为建筑场地和建筑地基的岩石和土,可按以下原那么进行分类:一、岩石的分类:1.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根据巩固性可按表1分为硬质岩石和软质岩石。岩石巩固性分类表1注:强度系指未风化岩石的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二、土的分类:1.根据地质成因可按本标准附录一附表1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2.根据堆积物的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可分为碎石土、碎土和粘性土。注:根据土的工程特性尚可分出特殊性土。第5条碎石土:粒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根据颗粒级配及形状可按表2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碎石土分类表2注:定名时,应根据粒径分组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第6条砂土:粒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塑性指数Ip不大于3的土。根据颗粒级配可按表3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砂土分类表3注:定名时,应根据粒径分组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第7条粘性土:塑性指数Ip大于3的土。一、根据堆积时代可分为:1.老粘性土:第四纪晚更新世及其以前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具有较高强度和较低压缩性;2.一般粘性土:第四纪全新世(文化期以前)堆积的粘性土;3.新近沉积粘性土:文化期以来,新近沉积的粘性土,一般为欠固结的,且强度较低。二、根据塑性指数Ip可分为:粘土Ip>17;亚粘土10<Ip≤17;轻亚粘土3<Ip≤10。第8条特殊性土:本标准仅包括软土、红粘土及人工填土。一、软土:系饱和软粘性土,其天然含水量ω大于液限ωL,天然孔隙比e大于1,压缩系数α2。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并含有机质的软土,当天然孔隙比大于1.5时为淤泥,天然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时为淤泥质土。二、红粘土:由碳酸盐类岩石经风化(以化学风化为主)后残积、坡积形成的褐红、棕红、黄褐等色的高塑性粘土。其天然孔隙比e大于1,在一般情况吓,天然含水量ω接近塑限ωp,塑性指数I大于20,饱和度Sr大于85%,压缩性低。三、人工填土: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堆积物,其物质成分一般较杂乱,均匀性较差。根据组成物质或堆积方式可分为:1.素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粘性土等一种或数种组成的填土。经分层压实者称为压实填土。2.杂填土:含有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或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3.冲填土: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第9条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以下规定:一、残积、坡积、洪积、冰积等混合形成的土,当其组成物质混杂时,应将主要土类列在名称前部,如碎石混粘土、亚粘土混砾砂等。二、冲积、淤积等河流相或海湖相成韵律沉积的土,当两种土层均呈薄层(一般小于20厘米)相间屡次出现时,应以互层表示,如粘土-轻亚粘土互层、细砂-亚粘土互层等。三、粘性土中除一般粘性土按塑性指数定名外,对新、老粘性土尚应结合堆积时代定名,如老粘土、新近沉积亚粘土等。四、对特殊性土,必要时,可结合土的塑性指数或颗粒级配等综合定名,如淤泥质亚粘土、碎石素填土等。第二节岩石和土的鉴定第10条岩石和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根底上,结合室内外试验,综合确定其工程地质特征。第11条岩石(或岩体):应鉴定和描述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风化程度等。对沉积岩尚应鉴定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和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及岩层厚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尚应鉴定矿物的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对岩体尚应描述其裂隙的发育程度和结构类型。第12条岩层可根据厚度分为:巨厚层厚度大于1米;厚层厚度为0.5~1.0米;中厚层厚度为0.1~0.5米;薄层厚度小于0.1米。第13条岩体的裂隙,可按以下原那么进行分类:一、构造裂隙,可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及张扭性等。二、裂隙可根据宽度分为:小袭隙宽度小于1毫米;中等袭隙宽度为1~5毫米;大袭隙宽度大于5毫米。第14条碎石土:应鉴定和描述物质成分、成因类型、颗粒极配、形状、风化程度、密实度、填充物的性质及填充情况等。第15条砂土:应鉴定和描述物质成分、成因类型、颗料级配、粘性土含量、湿度和密实度等。砂土的湿度,可根据饱和度Sr(%)分为:稍湿Sr≤50;很湿50<Sr≤80;饱和Sr>80。砂土的密实度,根据孔隙比e可按表4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砂土的密实度表4第16条粘性土:应鉴定和描述成因类型、颜色、状态及包含物等。当区分新、老粘性土时,尚应判定其堆积时代。粘性土的状态,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分为:坚硬IB≤0;硬塑0<Il≤0.25;可塑0.25<Il≤0.75;软塑0.75<Il≤1;流塑IL>1。粘性土的压缩性,可根据压缩系数α1~2〔厘米2/公斤)分为:低压缩性α1~2<0.01;≤α1~2<0.05;高压缩性α1~2≥0.05。软土的触变性,可根据灵敏度St分为:低灵敏1<St≤2;中灵敏2<St≤4;高灵敏St>4。注:灵敏度为原状土与共相应的重塑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或十字板试验的抗剪强度与其剩余抗剪强度之比。第三章工程地质勘察的根本要求第一节一般规定第17条勘察阶段的划分,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一般分为:一、选择场址勘察,应符合确定场址方案的要求;二、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三、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对工程地质复杂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大建筑地基,尚应进行施工勘察;对面积不大且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建筑场地,或有建筑经验的地区,可适当简化勘察阶段。第18条各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及工作方法,应按以下因素确定:一、建筑场地复杂程度;二、对建筑场地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及当地建筑经验;三、建设规模及建筑物类别;四、地基根底设计、施工的特殊要求。第19条建筑场地,可按复杂程度分为以下三类:简单场地:地形较平坦,地貌单一;地层结构简单,岩石和土的性质均一且压缩性变化不大;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对地基根底无不良影响。中等复杂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单元较多;地层种类较多且岩石和土的性质变化较大,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内基岩面起伏较大;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下水埋藏较浅,且对地基根底可能有不良影响。复杂场地: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多;地层各类多且岩石和土的性质变化大,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基岩面起伏大;场地内有对震动敏感的地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下水埋藏浅,且对地基根底有不良影响。第20条建筑物可根据其重要性、基底荷载大小、以不均匀沉降的允许限度分为以下两类:Ⅰ类:重要建筑物(如有纪念性的大型建筑物或关键性的工业主厂房);基底荷载较大的建筑物(如七层及七层以上的民用建筑或最大吊车起重量大于50吨的工业厂房);使用土或生产工艺上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Ⅱ类:基底荷载不大的一般建筑物(六层及六层以下的民用建筑或根底底荷载与其相当的工业厂房)。第21条对特殊地质条件、特殊性土地基及专门工程的勘察,除应符合本章的要求外,尚应遵守本标准其它有关章节的规定。第二节选择场址勘察第22条选择场址勘察阶段,应对拟选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工程地质评价。选择场址勘察阶段应进行以下工作:一、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和附近地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当地的建筑经验;二、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根底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层、权造、岩石和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三、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符合要求,但其它方面条件较好且倾向于选取的场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及必要的勘探工作。第23条确定场址时,在工程地质条件方面,宜避开以下地区或地段。一、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且对场地稳定性有直接危害或潜在威胁;二、对建筑物抗震危险的地段;三、洪水或地下水对建筑场地有严重不良影响;四、地下有未开采的有价值矿藏或未稳定的地下采空区。第三节初步勘察第24条初步勘察阶段,应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并为确定建筑总闰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根底方案及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方案提供工程地质资料。第25条初步勘察前,应取得以下资料:一、附有建筑区范围的地形图;二、有关工程的性质及规模的文件。第26条初步勘察阶段,应进行以下工作:一、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冻结深度:二、查明场地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分布范围、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其开展趋势;三、对设计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上的建筑物,应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第27条初步勘察应在搜集分析已有资料、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根底上,根据需要和场地条件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及其它勘探、测试工作。勘探点、线、网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级及地层界线;二、一般按勘探线布置勘探点,应在每个地貌单元和地貌交接部位布置勘探点,同时应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予以加密;三、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第28条初步勘察的勘探线、点间距,根据场地类别可按表5确定:勘探线、点间距(米)表5注:表中间距不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第29条初步勘察的勘探孔可分一般性和控制性两类,其深度根据可能布置的建筑物的类别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可按表6确定:勘探孔深度(米)表6注:勘探孔包括钻孔、探井、触探孔及铲探孔。当场地地形起伏较大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预计的整平地面标高适当调整。控制性勘探孔,一般占勘探孔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性勘探孔。第30条初步勘察中,遇以下情况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一、在预定深度内遇见基岩,除局部控制性勘探孔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以了解基岩风化情况外,其它勘探孔到达基岩即可,但应防止将孤石误判为基岩;二、已有资料说明或钻探过程中发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当预计的根底埋置深度以下有厚度超过3米且分布均匀的竖实土层(如碎石、老粘土等)存在,其下又无软弱下卧层时,那么除局部控制性勘探孔应到达预定深度外,其它勘探孔钻入该层适当深度即可;三、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地层存在,且其层底在预定深度以下时,应适当加深或予以钻穿。第31条初步勘察时,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井、孔,应在平面上适当均匀分布,其数量一般占勘控孔总数的1/4~1/2。取试样或原位测试部位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性确定,各土层一般均需采取试样或取得测试数据。第32条初步勘察时,应进行以下水文地质工作:一、为初步查明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应调查地下水的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实测地下水位,初步确定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长期观测孔。二、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统一观测地下水位。三、如地下水有可能浸没或浸湿根底,且具备本标准附录五所列不良环境地质条件时,应根据其埋藏特征采取有代表性的水试样进行侵蚀性分析,取样地点一般不少于2处。第四节详细勘察第33条详细勘察阶段,应对建筑地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地基根底设计、地基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提供工程地质资料。第34条详细勘察前,应取得以下资料:一、附有座标及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布置图;二、各建筑物的地面整平标高、上部结构特点及地下设施情况等;三、可能采取的根底的形式、尺寸、埋置深度、单位荷载或总荷载,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地基根底设计、施工方案。第35条详细勘察阶段,应进行以下工作:一、查明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作出评价;二、提供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所需的计算指标及资料;三、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侵蚀性,必要时,还应查明地层的渗透性,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四、判定地基岩石和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第36条详细勘察的勘探工作量,应按场地类别、建筑物特点及重要性确定。勘探点的布置,对复杂场地或Ⅰ类建筑物宜按主要柱列线布置;以其它场地和建筑物可按建筑物周边或建筑群布置;对重大设备根底,应单独布置。对复杂场地,必要时,可选择代表性地段布置适量的探井。第37条详细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可按表7确定:勘探点间距(米)表7在地貌单元交界或地层急剧变化处,应布置勘探点。在复杂场地上,对面积小但荷重大或重心高的单独构筑物(如烟囱、水塔等),布置勘探点一般不少于2个。第38条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应按地基计算类别确定:一、对按容许承载力计算的地基,确定勘探孔深度应以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为原那么。当根底短边长度不大于5米,且在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Zn)内又无软弱下卧层存在时,勘探孔深度一般对条形根底为3B~3.5B,对单独柱基为1B~1.5B,但应有局部勘探孔深度不小于5米(两层以下的民用建筑或基底荷载与其相当的工业建筑不在此限)。当勘察过程中发现在地基主要受力层深度内,地层坡度不能条例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的要求时,勘探孔深度应符合地基变形验算的要求。二、对除按容许承载力计算外,尚需进行变形验算的地基,局部勘探孔应到达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在一般情况下,勘探孔深度,可按表8确定:勘探孔深度(米)表8注:表内深度未考虑相邻基底荷载的影响。场地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有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勘探孔深度。注:勘探孔深度系自根底底面算起。第39条详细勘察时,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井、孔数量,应按地基土复杂程度、建筑物类别及场地面积确定,一般占勘探孔总数的1/3~2/3,且每个场地不得少于2个。第40条详细勘察时,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部位的竖向间距,应按设计要求、地基土的均匀性和代表性确定。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每隔1~2米采取试样1件或取得1个原位测试数据,其下间距可适当放宽。在同一场地内每一主要土层的试样和原位测试数据的总数不得少于6个,其中力学试样和原位测试不得小于3个。对厚度小于1米的夹层或透镜体,应视其对地基的影响程度决定是否采取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第41条当地基土质不均或结构松散难以采取试样进行室内试验时,应进行载荷试验或其它的原位测试。第42条勘探工作结束后,应做好探井及钻孔的回填工作。第五节施工勘察第43条遇以下情况之一时,应配合设计、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勘察,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勘察资料。一、对较重要建筑物的复杂地基,需进行施工验槽;二、基槽开挖后,地质条件与原勘察资料不符,并可能影响工程质量时;三、深根底施工设计及施工中需进行有关地基监测工作;四、地基处理、固时,需进行设计和检验工作;五、地基中溶洞或土洞较发育,需进一步查明及处理;六、施工中出现边坡失稳,需进行观测及处理。第44条验槽时,应对基槽作地质素描,实测地层界线,查明人工填土的分布和均匀性等,必要时应进行补充勘探测试工作。第45条对深根底进行施工勘察时,应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分别进行以下工作:一、当进行大幅度、大面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时,应提供地层渗透系数κ,并判定降水漏斗区域内土层坍塌或建筑物产生附加沉降的可能性。二、当判定深层开挖对地基变形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时,宜在施工过程中实测基底回弹、隆起或土的侧向位移,以及邻近建筑物的附加沉降等。三、当采用沉井、沉箱根底工程方案时,应提供其与地基土的摩擦系数f,并判定其正常下沉的可能性。第46条对需进行地基处理、加固的工程,应分别进行以下工作:一、采用重锤夯实时,应查明地下水位及其变动情况,并在试夯前测定土的含水量、干容重及最优含水量。二、采用硅化法时,应测定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的流速和PH值。三、采用人工冻中法开挖地基时,应提供地下水的水位、流向、流速、水头、水力坡度、水温、化学成分及地下水位以下各有关土层的渗透系数。第六节勘察成果第47条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勘探、测试等原始记录和数据,以及搜集到的有关地质资料,必须在现场及时检查、整理和分析后,主可作为勘察成果的根本素材。第48条当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且在平面上有显著差异时,可根据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及地层的工程地质条件,综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岩石和土的性质及地下水等因素进行工程地质区(段)的划分。第49条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应按区(段)及层位分别进行统计。当同层土的指标差异很大时,应进一步划分土质单元进行统计;当土层较薄且与上下土层性质相似时,可合并进行统计。二、统计指标分一般值和计算值两类,选择场址和初步勘察时,可提供一般值,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时,尚应提供计算值。一般值:可采取试验总数中舍去最大值和最小值各10%后的范围值;计算值:当土质均匀,试验数据的离散度较小时,可采取算术平均值或中值;当土质不均,试验数据的离散度较大时,可根据指标的性质分别采取最大平均值(如含水量W、孔浊比e等)或最小平均值(如容重γ等)。三、土的内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的平均值应按各级荷载下抗剪强度τ的算术平均值或中值绘制平均剪切直线确定。C、φ的计算值,必要时,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验,将剪应力峰值的平均值乘以0.7~0.9的折减系数确定。四、对重要建筑物地基土的力学指标,必要时,可采用保证界限值。第50条地基岩石和土的容许承载力[R],应按以下方法之一或多种方法综合评价:一、根据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试验统计指标及野外鉴别,可按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的有关容许承载力表确定;二、利用土的C、φ值的统计指标,可按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的有关公式或按其它塑性平衡算式计算;三、利用静力触控鹳动力触探的资料,可按本标准附录四附表4~10以及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的有关容许承载力表确定,表中数值允许内插。当缺乏经验时。应作必要的验证;四、对非均质土或难以采取原状土试样的地基土,应尽量根据载荷试验确定;五、在总结提高当地建筑经验的根底上,可用类比法确定。第51条勘察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文字局部:1.任务要求及勘察工作概况;2.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地层成层条件、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建筑经验等;3.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岩石和土的均匀性和容许承载力、地下水的影响、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地震根本烈度以及由于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等的结论和建议。二、图表局部: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2.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区图;3.工程地质剖面图;4.地质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注:①对特殊地质条件、特殊性土及专门工程,可根据需要编制相应的图表。②对地质条件简单和勘察工作量小的工程,勘察报告可用图表形式,并附必要的文字说明。第四章测绘、勘探及测试第一节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第52条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在选择场址阶段,应搜集研究已有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初步勘察阶段,当场地的地质条件较复杂时,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详细勘察阶段,仅在初步勘察测绘的根底上,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作必要的补充。第53条测绘与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场地及其附近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地段。测绘所用地形图的比例尺,在初步勘察阶段可选用1:2000~1:5000;在详细勘察阶段可选用1:500~1:1000。对建筑地段的地质界线,测绘精度在图上的误差不应超过3毫米,其它地段不应超过5毫米。第54条测绘与调查,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地形地貌的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类型,以及地貌单元的划分。二、岩石和土的性质、成因类型、时代、厚度和分布范围。对岩层应查明风化程度及不同地层的接触关系;对土层应着重区分新近沉积粘性土、特殊性土的分布范围及其工程地质特性。三、岩层产状及褶曲类型;裂隙的性质、产状、数量及填充胶结情况;断层的位置、类型、产状、断距、破碎带的宽度及充填胶结情况;挽近地质时期构造活动形迹。四、洪水淹没范围、河流水位和地表径流条件;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排泄条件、埋藏深度、水位变化幅度及污染情况等。五、岩溶、滑坡、崩塌、冲沟、泥石流以及岸边冲刷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分布和发育程度。六、当地的建筑经验、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人工洞穴、土的最大冻结深度及地震根本烈度等。第二节勘探(Ⅰ)钻探第55条钻孔的孔径,应根据工程要求、地质条件和钻探方法综合确定。为鉴别和划分地层,终孔直径不宜小于33毫米;为采取原状土试样,取样段的孔径不宜小于108毫米;为采取岩石试样,取样段的孔径,对软质碉石,不宜小于108毫米,对硬质岩石,不宜小于89毫米;作孔内试验时,试验段的孔径,应按试验要求确定。第56条为鉴别岩性和划分岩层的钻控,其岩芯采取率,在较完整的岩层中,不宜小于80%;在破碎的岩层中,不宜小于65%。需重点研究的部位(如滑坡的滑动带),岩芯采取率应心量提高。第57条原状取土器的内径,不宜小于89毫米。对软土宜采用薄壁取土器。取土器入土的长度,对老粘性土和一般粘性土,不宜大于其直径的3倍,对软土,不宜大于其直径的4倍。土试样的长度,一般为其直径的1.5~3.0倍。(Ⅱ)触探第58条触探类型、探头规格和触探方法,应根据土质条件、工程要求和使用经验确定。第59条静力触探可选用以下方法:一、测定比贯入阻力Ps:比贯入阻力系指一定规格的圆锥形探头(附录二附图1),在贯入土层过程中,其锥底的单位面积阻力(公斤/厘米2),即式中P--总贯入阻力(公斤,包括探头侧壁总摩擦力);A--探头锥底面积(厘米2)。常用的探头型号及规格,可按表9采用:测定比贯入阻力的探头型号及规格表9二、测定锥头阻力qc(公斤/厘米2)和侧壁摩擦力fs(公斤/厘米2),即式中Qc--锥头总阻力(公斤);Pi--侧壁总摩擦力(公斤);Fs--摩擦筒外表积(厘米2)。常用的探头武器型号及规格,可按表10采用:测定锥头阻力和侧壁摩擦力的探头型号及规格表10第60条用比贯入阻力与深度(Ps-h)曲线进行力学分层时,实测的Ps值不超过表11所列的变动幅度者,可并为同一层:Ps值并层的容许变动幅度表11当地层复杂进行力学分层时,尚应综合考虑土的类别、成因和地下水条件等因素。第61条常用的动力触探类型及规格,可按表12采用:动力在型及规格表12注:重型(1)动力触探即标准贯入试验。第62条采用动力触探作为测试手段时,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有效探测深度以被击部件(包括触探杆、导向锤座及触探头)的总重,不宜超过锤重;二、实测锥击数,应根据探杆长度进行校正、校正系数α值可按本标准附录三采用;三、当采用的冲击方法(自动冲击或人力冲击)与本标准附录三所列方法不同时,应考虑其对测试成果的影响。第63条静力触探试验的要求,应符合本标准附录二的规定;动力触探试验的要求,应符合本标准附录三和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Ⅲ)地球物理勘探第64条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物探方法可根据工程要求、探测对象的地球物理特性和场地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第65条场地条件对物探工作的适宜性,可根据以下因素综合判定:一、被探测对象的规模、相对埋藏深度及其与周围介质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二、场地的地形起伏、表土层的均匀性和各向异性,以及影响物探工作的地面障碍物;三、场地附近有无对物探工作造成干扰的因素(如变电设备、高压电线、地下金属啼道、机械振动等)。第66条采用物探作为勘探手段时,应先取得场地及探测对象的物探参数,当缺乏经验时,宜实测适量的物探参数。第67条当使用一种物控方法对异常带不易进行地质判释时,宜用其它物控方法综合判定。第68条对物探的实测资料,必须结合有关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应进行验证,判定真假异常,然后提出地质解释成果。第三节测试(Ⅰ)室内试验第69条岩石和土的试验一般包括以下工程:一、粘性土:天然容重、天然含水量、比重、可塑性、压缩性及抗剪缲度。二、砂土:颗粒分析、天然容重、天然含水量、比重及自然休止角。三、碎石土:必要时,可作颗粒分析。对含粘性土较多的碎石土,宜测定粘性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可塑性,必要时,可作现场的大体积容重试验。四、岩石:必要时,应测定饱和状态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注:根据土质条件,设计、施工需要或地区经验,可适当增试验工程。第70条土的力学试验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压缩性试验的最大压力,宜略大于预估的土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但不得小于2公斤/厘米2。二、剪力试验的剪切方法,应结合工程性质、土的结构及地基土的排水条件确定。对均匀的中性土,可采用直剪试验,必要时,作少量三轴剪刀试验;对具有裂隙的中性土,宜作三轴剪力试验。当判定地基稳定性时,一般采用固结不排水剪(固结快剪)或不排水剪(快剪)试验。三、土的泊松比μ可通过测定土的侧压力系数ξ按下式计算:当无试验条件时,可采用经验值。第71条为判定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在一般情况下,可测定以下工程:环境水对混凝土侵蚀性的判定方法及标准,可按本标准附录五规定执行。(Ⅱ)载荷试验第72条载荷试验条件应符合以下要求:一、载荷板的面积,一般采用2500或5000厘米2,对均质密实的土(如老中性土或砂土),可采用1000厘米2,对软土和人工填土,不应小于5000厘米2;二、试验标高处的试坑宽度,不应小于载荷板直径(或当径)的3倍;三、试验的有效影响深度,一般为载荷板直径(或当径)的2倍,当地基主要受力层为性质相差悬殊的多层土组成时,宜分层进行试验,或用不同面积的载荷板,在同一试验深度进行试验:四、试验开始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天然湿度和原状结构,并在试坑底部铺设约2厘米厚的粗砂垫层。当测试土层为软塑、流塑状态的粘性土或饱和的松散砂土时,载荷板周围应铺设20~30厘米厚的原土作为保护层当试验标上下于地下水位时,应先将水疏干或降至试验标高以下,以铺设垫层,待水位恢复后进行试验。第73条载荷试验的加荷标准应符合以下要求:一、第一级荷载(包括设备重量),宜接近开挖试坑所卸除土的自重(其相应的沉降量不计),其后每级荷载增量,对较松软的土,采用0.10~0.25公斤/厘米2;对较坚硬的土,采用0.5公斤/厘米2;二、当试验深度较大,土的自重超过荷载增量较多时,第一级荷载可不考虑土的自重,仍按上述荷载增量逐级加荷,但加荷至相当于土的自重时,应进行沉降量观测;三、施加的总荷载,应尽量接近土的极限荷载。第74条载荷试验的观测标准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沉降稳定标准:一般采用连续两小时观测沉降量不大于0.1毫米/小时,且每级荷载下的观测时间,对一般粘性土,不应小于8小时,对较坚实的土(如碎石土、密实的砂土、老粘性土),不应小于4小时。二、试验过程中有以下现象之一时,即可认为土已到达极限状态:1.载荷板周围的土,有明显侧向挤出鹳发生裂纹;2.荷载P增加很小,但沉降S却急剧增大,P-S曲线出现陡降阶段;3.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24小时内,沉降随时间近于等速增加。第75条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R],应根据P-S曲线的特征确定:一、当P-S曲线有较明显的直线段时,一般采用直线段的比例界限点所对应的荷载(Po)作为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R];二、当P-S曲线没有明显的直线段时,对粘性土宜采用相对沉降量S/b=0.02所对应的荷载(P0.02),对砂土可采用S/b=0.010~0.015所对应的荷载,作为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R];三、当P-S曲线上的比例界限点出现后,土很快到达极限破损,即比例界限荷载P0与极限荷载P1接近时,以Pu除以平安系数K(K值可取2.0~3.0)作为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R]。(Ⅲ)十字板剪力试验第76条十字板剪力试验适用于原位测定均匀软土(φ≈0)的不排水剪的抗剪强度和剩余抗剪强度。第77条十字板剪力仪的规格,宜采用表13所列三种:十字板剪力仪的规格和十字板常数Kc值表13第78条对天然土层的十字板剪力试验,宜控制在3~10分钟内将土剪损。为测求其剩余抗剪强度,可在剪损后以同样速率进行剪切,直至仪器读数趋于稳定。第79条土的不排水剪的抗剪强度Cu(公斤/厘米2),可按下式计算:式中Kc--十字板常数(厘米-2),可按表13采用;Pc--土剪损时的总作用力(公斤);fc--轴杆及设备的机械阻力(公斤)。软土的Cu值,一般作为其无侧限抗压强度的一半(qu/2)使用。注:土的不排水剪的剩余抗剪强度亦可按公式(5)计算。(Ⅳ)大型直剪试验第80条大型直剪试验适用于测定边坡和滑坡的岩体软弱结构面、岩石和土的接触面、滑动面和粘性土、砂石、碎石土的混合土层及其它粗颗料土层的抗剪强度。第81条大型直剪试验的试件,宜采用圆柱形,其尺寸根据土的不均匀程度及最大粒径确定,一般采用表14所列规格:大型直剪的试件规格表14第82条大型直剪试验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剪力盒底边至试件底面,宜有适量间隙;二、每组试验不应少于3个点,各点分别在不同垂直压力下进行剪切;三、最大垂直压力应略大于预估土所受的实际附加荷载;四、剪切方法,应按工程性质确定,对不排水剪宜控制在3~10分钟内将土剪损。第四节长期观测(Ⅰ)地下水动态观测第83条当场地的最高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在勘察期间难以准确测定,且遇以下情况之一时,宜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一、地下水的上升对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的防水、防潮有较大影响;二、地下水的升降对地基土的性质有较大影响。第84条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每个观测区的观测孔,不应少于3个,并宜按三角形布置。在水位变化大的地段以及上层滞水或裂隙水集聚的地带,应布置观测孔。对裂隙水的观测,宜采用探井。二、当需观测地下水与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时,布置观测孔应垂直地表体的岸边界线,同时观测地表水体的水位变化。三、当需观测水质变化时,应定期采取水试样进行分析。四、观测的期限一般不少于一个水文年,观测资料应逐月、逐年整理,并绘制地下水位和降水量的变化曲线,分析地下水的动态规律。(Ⅱ)建筑物沉降观测第85条对以下建筑物,宜进行沉降观测:一、在不均匀或软弱地基上的较重要建筑物;二、因地基变形或局部失稳而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损,需研究处理的建筑物;三、没有建筑经验的重点建设地区的Ⅰ类建筑物;第86条建筑物沉降观测的要求,可按现行《地基和根底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Ⅲ)滑坡位移观测第87条滑坡位移观测网的形式,应根据滑坡体的特征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一、滑坡体的范围不大,其形状窄而长,主轴位置明显,可采用十字交叉观测网;二、地形开阔,滑坡体的范围不大,且在其两侧及上、下方有突出的小山丘时,可用放射线观测网;三、地形复杂,滑坡体的范围较大,可采用任意方格观测网。第88条布置滑坡位移观测点和进行观测工作,应符合以下要求:一、主要观测线上的观测点,不得少于5个,水准点、置镜点、照准点及其两端的观测点,均应设置在滑坡体外的稳定地段上;二、每条观测线的端点,应尽量埋设水准点桩或几条观测线共用一个水准点桩,但同一测区的水准点不得少于3个,各水准点的往返高程闭合差,不得超过5L毫米;三、观测点桩的埋设应考虑观测线通视和测量精度的要求;四、观测的次数,一般每月1~2次,遇降雨或速滑时,应适当增加观测次数。每次的观测资料,应随时整理,当发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分析处理。第五章特殊地质条件勘察第一节岩溶第89条岩溶勘察,应查明对建筑场地和地基有影响的岩溶的形态、规模和上覆土层中伴生的土洞、地表塌陷以及岩溶地下水情况,以评价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和适宜性。选择场址和初步勘察阶段,应着重查明场地的岩溶及土洞的分布情况、发育规律和发育程度;详细勘察阶段,应着重查明地基中岩溶吸土洞的分布位置和大小。第90条岩溶听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尚应符合以下要求:一、调查岩溶形态的类型、位置、大小、深度及延伸方向;溶洞的填充情况和填充物的性质;洞体的完整性和稳定程度。二、调查岩溶发育与地貌、岩性、地质构造的关系,判定不同地貌单元、岩性、构造部位上岩溶发育特征和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划分岩溶发育带。三、调查岩溶地下水的埋藏、补给、径流情况;泉、潭、暗河的出露地点、标高、所处层位、水位动态及水力连通情况。判定场地有否爱岩溶地下水淹没的可能性。四、调查土洞、塌陷和碟形洼地的位置、形态、大小、深度、分布密度及塌陷的时间,判定土洞、塌陷的成因和发育程度。五、调查当地岩溶地基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处理的经验。第91条在岩溶勘察中,应充分利用物探。物探的勘探线,在初步勘察阶段,应垂直地质构造线和岩溶发育方向布置;在详细勘察阶段,一般按根底轴线布置。当发现岩溶发育带时,应加密物探点,以追索其延伸方向和分布范围。第92条岩溶勘察的勘探点间距,应采用本标准第三章有关勘探点间距规定的较小值,并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在基岩埋藏较浅且起伏较大的地段;或在土洞及塌陷发育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勘探点。详细勘察阶段,必要时,应在每个单独根底处布置勘探点。二、应在需验证的物探异常带布置勘探点。需查明溶洞分布范围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第93条岩溶勘察的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当根底底面下的土层厚度大于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且不具备形成土洞条件时,勘探孔深度,应按本标准第三章有关规定确定;当具备形成土洞条件时,为勘探土洞的勘探孔深度,一般至最低地下水位或基岩面。二、当根底底面下的土层厚度小于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时,对有可能存在影响地基稳定性的溶洞,勘探孔应深入完整基岩3~5米或钻穿溶洞;对重大根底,尚应适当加深。三、为验证物探异常带的勘探孔,一般钻入异常带以下适当深度,但总深度一般不大于30米。第94条对溶洞的勘探,宜采用无线电波透视法;对土洞的勘探,可采用钎探或小口径钻探配合注水等方法;对有代表性的塌陷地带、浅埋的溶洞及土洞的勘探,宜采用探井的方法。第95条当需从土的水理性质判断土油和塌陷的可能发育地段时,可采取土试样选作湿化、胀缩性、可溶盐含量等试验;遇较大溶洞被土填充并可能作为天然地基时,应采取土试样作物理力学试验。当需研究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潜蚀作用时,应进行地下水位长期观测;当确定地下岩溶的连通情况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时,宜作连通性试验。第96条在岩溶及土洞发育地段的施工勘察,应进行以下工作:一、进一步查明根底下基岩的起伏及土洞的分布情况;二、当采用清、爆、换、填方法处理地基时,进一步查明溶洞的尺寸,洞内堆积层的厚度和性质,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三、当采用梁板跨越处理地基时,查明支承端岩体的结构强度及其稳定性;四、当采用洞底支撑方法处理地基时,着重查明洞底的稳定性。第97条在岩溶地区选择场址和初步勘察阶段,应着重从岩溶及土洞的分布、发育规律及其稳定程度对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以下地段属工程地质条件不良或不稳定的地段:一、地表石芽、溶沟、溶槽发育,基岩面起伏剧烈,其间并有软土分布;二、有规模较大的浅埋溶洞(暗河)、漏斗、竖井和落水洞存在;三、土洞和塌陷密集;四、因人工改变地下水动态而有可能引起塌陷;五、岩溶地下通道堵塞或涌水,有可能造成暂时性淹没。第98条在详细勘察阶段,应着重对岩溶地基进行以下工程地质评价:一、在地基主要受力层的范围内,当基岩面起伏较大或有软土分布时,应考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二、当根底埋置在基岩上,其近旁具有临空面(根底近旁为竖向溶蚀袭隙、落水洞等)时,应考虑地基岩层沿倾斜软弱结构面产生滑动的可能性。三、当根底底面以下的土层厚度大于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且不具备形成土洞的条件时,可不考虑基岩内部溶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四、当根底底面以下的土层厚度小于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时,应根据溶洞的大小和形状、顶板厚度、岩体的结构及强度、洞内填充情况,以及岩溶地下水活动等因素,并结合基底荷载情况,进行洞体稳定性分析。第三层和三层以下的民用建筑,或基底荷载不大且无特殊工艺要求的单层厂房,当地质条件符合以下情况之一时,可不考虑溶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1.溶洞被密实的沉积物填满,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性;2.洞体较小,根底尺寸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缺乏够的支承长度;3.微风化的硬质岩石中,洞体顶板厚度接近或大于洞跨。五、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岩面的地段,当场地附近有人工改变地下水动态的因素时,应根据水文地质资料,预计抽(排)水最大水位降深和影响半径,分析产生塌陷的可能及塌陷的方向和范围,以判定地基土的稳定性。在预计的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围内,应着重判明以下地段产生塌陷的可能性:1.浅层岩溶强烈发育;2.断裂带及背斜轴部;3.靠近抽(排)水点附近,以及地下水主要径流地带;4.地形低洼及有软土分布;5.第四纪土层较薄。六、对傍山地段的建筑物,当基岩埋藏较浅及裂隙发育时,应预防季节性岩溶地下水的通道被堵塞产生较大动水压力,而影响建筑物地坪的稳定性。第二节斜坡稳定性(Ⅰ)边坡第99条边坡勘察,应查明在斜坡中可能对建筑物有影响的天然边坡或人工开挖边坡地段的工作地质条件,评价其稳定性。本规定适用于开挖高度低于40米的岩体边坡和低于20米的土体边坡的工程地质勘察。第100条边坡的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重点是查明斜坡的整体稳定性,其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稳定性有影响的全部地段,比例尺可采用1:500~1:2000,其内容尚应符合以下要求:一、调查斜坡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和发育阶段,但明有无滑坡体、错落体、崩塌体和危岩存在。二、对土体边坡、应查明土的种类、成因类型、湿度、密度、裂隙分布规律和土层结构以及下伏基岩面的形态、坡度等。三、对岩体边破,应查明岩体的结构类型和软弱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延展情况,分析其力学属性及与临空面的关系。四、调查泉水和湿地的分布位置、类型及水的补给来源;分析水对坡脚冲刷或坡体软化的影响。五、调查坡面的植被、风化及冲刷情况,判定其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六、比照分析当地稳定与不稳定边坡的岩石和土的性质、地层结构、坡度、高度等。七、调查当地边坡处理和防护措施的经验。第101条当经过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难以判断边坡的稳定性时,尚应按以下要求进行勘探工作:一、土体边坡的勘探线,应垂直斜坡地形等高线或平行于可能滑动方向布置,其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每条勘探线不宜少于3个勘探点,当坡体内有软弱夹层或不利的隙面时,应加密勘探点。二、勘探孔应穿过可能滑动带,深入稳定地层2~3米,对稳定的硬质基岩,到达基岩面即可。三、对土体边坡的每一主要土层,尤其是软弱夹层均应采取土试样。当土层湿度较大时,在每条勘探线上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勘探孔,以较小的竖向间距(一般不大于0.5米)取样,进行含水量测定。第102条在边坡勘察中,除进行岩石和土的一般物理力学试验外,应重点测求其抗剪强度。进行剪力试验时,宜采用不排水剪或固结不排水剪。计算抗剪强度指标时,宜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剪应力的峰值与稳定值之间选取。必要时,宜测求其胀缩性及湿化性。第103条边坡的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对均质土体边坡宜按圆弧面条分法进行验算,其最小稳定系数Kmin,可根据假定不同的圆心及相应的圆弧滑动面按下式通过试算求得:式中Ri--第i块段的抗滑力(吨/米);Ni--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面上的法向分力(吨/米);φi--第i块段土的内摩擦角(度);Ci--第i块段土的内聚力(吨/米2);Li--第i块段滑动面的长度(米);Ti--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吨/米),当出现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滑动分力时,Ti应取负值。最小稳定系数应符合下式要求:式中Ks--边坡稳定平安系数,根据研究程度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而定。二、对非均质土体边坡,根据已查出的可能滑动面的实际形状,可按式(6)或式(8)进行验算。三、当设计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上时,对重要的建筑物附近的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时,应考虑地震力的影响。第104条对边坡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一、首先,应根据斜坡的地貌特征、岩石和土的性质、地层结构、软弱结构面的产状以及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等因素综合评价斜坡的整体稳定性。以下各点属斜坡整体稳定性的不利因素:1.斜坡地段已有滑坡、错落、崩塌、陷穴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2.土体斜坡中有软弱夹层或不利的连续袭隙面;岩体斜坡中有泥岩、页岩、千枚岩、片岩等易滑地层或软硬交互的不利地层组合;3.主要软弱结构面与坡面倾向一致(一般夹角小于45°),且前者倾角小于坡角;4.地层渗透性差异大,地下水在弱透水层或基岩面上积聚和流动,断层及袭隙中有承压水出露;5.坡面植被稀少,冲刷作用强烈,或坡体上有水渠、水池漏水软化坡体,以及水流冲刷坡脚;6.地震根本烈度高或邻近地段有可能采用大爆破施工。二、边坡的容许坡度值,对高度在10米以下的土体边坡或高度在15米以下的岩体边坡,可参照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确定。当超过上述高度时,应根据坡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开挖高度及稳定性验算结果等,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综合评定。对岩体边坡,尚可根据不同的岩体结构类型,采用赤平极射投影及实体比例投影作图法综合评定。(Ⅱ)滑坡第105条滑坡勘察,应查明滑坡的类型及要素,分析滑动的原因和稳定程序,并预测其开展趋势。第106条滑坡的工程地质那么绘与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比例尺可采用1:500~1:1000,其内容除符合本标准第四章第一节及本书第100条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一、调查滑坡的微地貌形态、滑坡要素;滑坡裂缝的宽度、深度、裂缝产生的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并分析滑动面的可能深度及埋藏条件。二、与附近类似地质条件的滑坡进行工程地质比照,从其差异性和相似分析滑坡的稳定性。三、调查滑动前的迹象,分析产生滑动的内因(岩性、地层结构、构造等)及促使滑动的外因(堆载、切方、冲刷、渗漏、地下水等)。四、调查滑坡体上的房屋和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破坏情况。五、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第107条滑坡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勘探点、线的布置应以查明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岩石和土的性质及含水状态为原那么,除应在滑坡主轴线布置勘探线外,在其两侧宜布置一定数量的勘探点、线。主轴断面的勘探点间距,一般不大于30米。在滑坡体外和支挡构筑物地段,应适当布置勘探点。二、勘探时,宜采用能清楚观察滑动面情况,并能取得完整岩芯的勘探方法。勘探点的总数中,宜有适量探井或探槽。三、勘探孔应超过最底层的滑动面,并应深入稳定地层一定深度;在抗滑桩地段的勘探深度,应按其预计锚固深度确定。四、应从滑坡体前、中、后部的滑动带及其上下各主要土层中分别采取土试样,当滑动不明显时,宜在预定的滑动带附近连续取样。第108条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时,应对滑坡位移进行长期观测:一、滑坡稳定性难以判断;二、滑动方向或滑动的主要原因不明,以及需判断滑坡目前的活动情况;三、为保证施工平安,需对滑坡进行监视;四、验证整治处理的效果。当地下水可能为滑动的主要因素,或需从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水力联系及变化规律等方面判定滑坡的稳定性时,宜进行抽水试验或地下水长期观测。第109条滑坡勘察的岩石和土的试验工作,除应按本标准第102条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测试方法应尽量模拟滑动时的实际受力状况。二、当滑动面明显时,宜采用野外或室内的滑面重合剪切试验;当滑动面不明显时,可采取滑带土作室内重塑土屡次剪切试验,求其稳定值,近似的剩余抗剪强度。第110条为检验滑动面的抗剪强度指标的代表性,可采用反算法,并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应采用滑动后实测的主滑断面进行反算;≤K<1),对处于暂时稳定的滑坡,可选择略大于1的K值(1<K≤1.1);三、反算时,宜根据C、φ值的试验结果,先给定其中某一比拟稳定值,反求另一值。第111条滑坡的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根据滑坡体的不同部位的差异性,选择有代表性的或最危险的断面进行验算,其中应包括主轴断面。除验算滑坡体的整体稳定程度外,尚应验算沿薄弱部位局部滑动的可能性。二、计算指标宜根据试验结果、反算指标及当地经验数据等综合选取。三、当滑动面为圆弧形或单一平面时,可按公式(6)计算滑坡稳定系数K。四、当滑动面为折线形时,可按下式及图1计算滑坡稳定系数K。图1滑坡稳定系数计算示意式中ψ-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其余符号意义同公式(6)。五、稳定系数K,应符合下式要求:式中KT--滑坡稳定平安系数,根据研究程度及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而定。第112条应根据滑坡的地貌形态演变过程、地质条件比照、滑动因素的变化、滑动前的迹象及稳定性验算结果等,综合分析其稳定性及开展趋势,并提出滑坡及其邻近地段是中适宜建筑及整治的意见。第三节泥石流第113条泥石流勘察,应在选择场址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以查明建筑场地及其上游的沟谷是具有形成泥石流的条件,以及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判断其对建筑的危害性。第114条泥石流的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以及可能受到泥石流物地段,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0~1:10000,其内容尚应包括以下各点:一、搜集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水量、一般及最大流量、沟床粗糙率、地震根本烈度等资料。二、调查整个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供应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三、在供应区,调查水源类型(暴雨、冰雪融水等)、汇水条件、水量、山坡坡度和可能作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及储量。四、在流通区,调查沟床的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及稳定情况,沟床的冲、淤变化及泥石流痕迹。五、在堆积区,调查堆积扇的分布范围、外表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及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及最大粒径。判定堆积区的形成主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六、调查历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频数、规模、持续时间、流动过程特点,爆发前的降水情况以及爆发后所引起的灾害等。七、调查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及建筑经验。第115条当需对泥石流不得不充采取防治措施时,应根据需要布置适量的勘探工作,进一步查明泥石流堆积物的性质、厚度及下伏基岩的坡度等。并配合水文部门提供泥石流的容重、固体物质含量百分比、最在粒径、流速、流量、淤积及冲刷量等指标。第116条对泥石流沟谷的判别,可按以下特征综合确定:一、所在地区暴雨集中,沟内植被稀少,岩石风化,有滑坡、错落、崩塌现象,贮存有供应泥石流的破碎物质;二、沟谷的汇水面积一般不超过30平方公里,沟身较小,主沟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0公里;三、沟谷内的山坡陡峻,一般大于35度,且坡面极不稳定;沟床纵坡大,一般上游大于20%,中游大于10%;四、沟谷内有泥石流的痕迹及其特有堆积形式(垄岗状、岛状、舌状及平行主流主向的砾石堆等)的堆积物;五、堆积区多扇形分布,其上沟道摆动频繁,常有“泥球〞、巨石、“泥包砾〞分布。第117条泥石流可根据特征、规模及破坏程度分为以下三类:Ⅰ类--流域内水土流失和岩石风化作用均很强烈;滑坡、错落及崩塌发育,固体物质类型多、储量大、分布广;水源补给充分,汇水条件好;沟床下切与侧蚀作用强烈,沟床纵坡大,满布大漂砾和巨石;泥石流爆发频繁,且规模大,破坏力强。Ⅱ类--介于Ⅰ、Ⅲ类之间。Ⅲ类--流动内水土流失和岩石风化作用轻微;个别区段有滑坡、错落及崩塌现象,固体物质类型单一,储量小;汇水条件差;沟床下切与侧蚀作用轻微,沟床纵坡接近于一般山间河谷;泥石流爆发次数很少,且规模小,破坏作用轻微。第118条对泥石流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一、Ⅰ类泥石流沟谷不应作为建筑场地;二、Ⅱ类泥石流沟谷不宜作为建筑场地,当必须进行建筑时,应采取综合治理的防治措施。三、对Ⅲ类泥石流沟谷可利用其堆积区作为建筑场地,但建筑物不应正对沟口,并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好排洪、导流等防治措施。四、当沟口的上游大量弃渣或进行其它工程建设,改变了沟谷的原有供排平衡条件时,应判定形成新的泥石流的可能性。第四节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第119条地震效应勘察,应查明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抗震的影响,划分场地土的类别,以及在地震作用下,场地和地基对建筑物抗震有利、不利及不应建筑的危险地段,并应作出以下判定:40%以上的饱和轻亚粘土时,应判定在地震作用下,有无产生液化的可能性;二、当设计烈度为8度及8度以上,且建筑物的岩石地基中(或其附近)有构造断裂时,应配合地震部门判定是否属于发震断裂。注:岩石地基包括有较薄覆盖土层的岩石地基。第120条地震效应的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尚应重点进行以下各项工作:一、搜集区域构造地质、当地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活动等资料,调查由地震造成的物理地质现象时其它宏观震害等;二、调查建筑场地及其附近对抗震不利的地形和微地貌形态;三、调查沿断裂带有无全新世以来,特别是现今的构造活动形迹。第121条地震效应的勘探工作,应重点查明对建筑物抗震有影响的土层的性质、分布范围和地下水的埋藏深度等。为判定液化的勘探孔深度,根据需判定液化的土层的埋藏深度、设计烈度及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确定,在非斜坡地段,一般不超过15米,桩基适当加深。第122条饱和砂土和饱和轻亚粘土液化的判定方法及标准,应按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规定执行。第123条场地和地基对建筑物抗震有利、不利及危险的地段的划分,可根据地形地貌、岩石和土的性质、断裂及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一、对建筑物抗震有利的地段:一般为地形平坦或地貌单一的平缓坡地;场地土属Ⅰ类或坚实均匀的Ⅱ类;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段。二、对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地段:一般为非岩质的(包括胶结不良的第三系)陡坡、带状突出的出脊、高耸孤立的山丘、多种地貌交接部位、断层河谷交叉处、河岸和边坡边缘及小河曲轴心附近;地基持力层在平面分布上有软硬不均地段(如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及半填半挖地基等);场地土属Ⅲ类;可液化的土层;非发震断裂与发震断裂交汇的附近地段、小倾角发震断裂带上盘;地下水埋藏较浅或具有承压水等地段。三、对建筑物危险的地段:一般为发震断裂带及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山崩、地陷等地段。注:场地土分类应按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规定执行。第六章特殊性土地基勘察第一节软土第124条软土勘察,应着重对软土的变形和强度特征及其作为天然地基的可能性作出评价。当采用人工地基时,应提出对地基处理或加固措施的建议。勘察时,尚应查明以下各点:一、软土的成因类型、成层条件、分布规律及其与微地貌形态、地表水体和植被的分布关系;二、暗埋的塘、浜、沟、谷的位置,大面积堆料及已有建筑物预压的程度和范围。第125条软土的勘察工作,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勘探点间距,一般采用本标准第三章有关勘探点间距规定的较小值。当地层结构复杂、土质不均,或有浅层沼气带和暗埋的塘、浜、沟、谷等时,应逐步密勘探点。二、勘探孔深度,一般按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确定。当考虑软土地基的施工方法(如沉井等深根底施工)或加固措施(如砂井预压)等特殊要求时,尚应适当加深。三、勘探手段应以触探、钻探相结合,并应尽量采用静力触探。第126条软土的力学试验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应尽量采用原有位测试,如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力试验、载荷试验等。二、应根据地基土的应力状态、加(减)荷速率、排水条件等选做不同的剪力试验。对排水条件较差和加(减)荷速率较快的地基,可选做不排水剪试验。剪切方法可采用三轴剪力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轼试验。对具有一定排水条件和施工过程员长的地基,可选做具有一定结度的不排水剪或排水剪试验,剪切方法可采用三轴剪力试验或直剪试验。三、当需要判定软土的触变性时,宜测求其灵敏度St。第127条对软土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一、说明软土的基的均匀性及其作为天然地基的适宜性。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倾斜的基岩面或其他软硬地层接触面,且坡度大于10%时,应判定地基产生滑移或不均匀变形的可能性。二、根据地层的特点,选择根底埋置深度或持力层时,宜充分考虑以下有利条件:1.当地表有较密实的土层时,对一般建筑物应充分利用其作为天然地基的持力层;2.当地基主要受力层中,有薄的砂夹层或软土与砂土呈互层时,应根据其固结排水条件,判定其对地其变形的影响,以充分挖掘地基潜力,合理选择地基方案。三、按抗剪强度计算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一般采用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当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可能到达一定程度的因结时,可采用与其相适应的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四、评定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水力坡度或承压水头等水文地质条件对软土的地基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五、对含有浅层沼气带的地基,应尽量判定沼气的逸出对地基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第二节红粘土第128条本节规定一般适用于我国南方红粘土地基勘察。对红粘土层中的土洞和下卧基岩的岩溶勘察,应按本标准第五章第一节有关规定执行。第129条红粘土勘察,尚应进行以下工作:一、分出饱和度Sr大于和小于85%的土类;二、查明红粘土在垂直方向的状态变化其分布特征,并应按状态划分土质单元;三、应根据红粘土的厚度并结合建筑物的根底类型及荷载大小,划分其地基类别;四、查明红粘土的裂隙发育特征、胀缩性能及浸水软化特性。注:1.饱和度Sr小于85%的红粘土呈整片分布的场地,应按本标准第三章规定进行勘察。2.红粘土的状态,可根据含水比μ分为:坚硬μ≤0.55;硬塑0.55<μ≤0.70;坚塑0.70<μ≤0.85;软塑0.85<μ≤1.00;流塑μ>1.00。第130条红粘土的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尚应包括以下内容:一、调查在不同地貌单元与地形部位上,红粘土的工程性质与厚度分布的差异性。二、调查基岩的岩性及岩溶发育特征与红粘土层厚度变化的关系。三、调查地表水体的渗漏情况、地下水的分布及水位变化以红粘土软化的影响。四、调查在坚硬、硬塑状态的红粘土层中,裂隙发育的密度、深度等特征及其对边坡稳定性(如滑坡、崩塌、剥落等)的影响。第131条红粘土地基的类别,按基底下深度为Z的范围内的地层组成,一般分为:Ⅰ类:由红粘土组成;Ⅱ类:由红粘土与岩石组成。当单独根底的荷载P1为50~200吨,条形根底单位长度的荷载P2为10~25吨/米时,Z值(米)可分别按以下各式确定:第132条红粘土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孔)的间距与深度,尚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在Ⅱ类地基上,勘探点间距,一般为6~12米,并沿根底轴线布置;二、在Ⅰ类地基上,Ⅱ类建筑物的勘探孔深度,可按表15确定。红粘土勘探孔深度表15注:1.表中括号内的数值,系指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内存在软塑土层时,应增加的深度。2.如缺乏经验,应作必要的验证。3.当基底荷载超过表15中的数值,或需考虑地基绝对沉降量时,以及在荷载差异较大的交接部位,勘探孔深度应按本标准第三章第四节有关规定确定。第133条红粘土试样的采取,可根据对该地区的研究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Ⅱ类建筑物,可采取保湿土试样(即保持天然不量而结构扰动的试样),必要时,加取适量原状土试样;在有较多建筑经验的地区,可根据野外鉴别土的状态提出地基计算的经验数值。对Ⅰ类建筑物或需进行地基变形验算的建筑物应取原状土试样。第134条对红粘土的侣湿土试样,应测定天然含水量与液限;对原状土试样,应测定一般物理力学指标。对裂隙发育的红粘土,为研究其强度,可进行三轴剪力试验或原位测试。第135条对红粘土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在一般情况下,红粘土的状态具有从地表往下逐渐变软的特征,应充分利用表层坚硬、硬塑状态的红粘土作为地基的持力层。二、判定基岩面起伏及存在软弱土层而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当相邻根底的荷载和尺寸相近,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地基不均匀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1.Ⅰ类地基上的建筑物;2.相邻根底底面以下,地基压缩层的计算深度内的土层呈硬塑及可塑状态,且共厚度满足表15所列数值(不考虑括号内的数值)时;Ⅱ类地基中,基岩上覆红粘土呈坚硬及硬塑状态,且相邻根底底面以下的土层厚度均大于表16所列h1值或均小于表16所列h2值时。三、应判定红粘土的裂隙和胀缩性对边坡、建筑物,特别对工业窑炉根底的不利影响,以及地表水对土质软化可能导臻地基的不均匀性。红粘土基底下土层厚度限值表16第三节人工填土第136条人工填土勘察,应着重查明以下各点:一、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资料,了解地物和地形的变迁及填土的来源、堆积年限和堆方法。二、查明填土的分布范围、厚度、物质成分、颗粒级配,以及填土的均匀性、密实性、压缩性和湿陷性等,对冲填土尚应了解其排水条件和固结性能。第137条对人工填土地区,一般按复杂场地布置勘探工作,勘探孔应尽量穿透填土层。勘探粘性素填土的分布范围和暗埋的塘、浜、沟、谷时,宜采用轻型钻具加密勘探点。在杂填土的分布地段宜布置适量探井。第138条人工填土的测试工作,根据填土的性质,宜采用原位测试配以室内试验,并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填土的湿陷性可采用浸水压缩试验或浸水载荷试验测定;其均匀性宜采用触探测定。二、杂填土的天然容重γ,可采用大容积法测定,其容许承载力宜采用载荷试验确定。三、对压实填土,在压实前宜测定填料的最优含水量ωy和最大干容重γdmaxy,压实后测定其压实系数Dy。第139条对人工填土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堆积年限较长的素填土、冲填土,以及由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当其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一般可作为天然地基。二、由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根底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组成的杂填土,未经处理不宜作为天然地基。三、当填土地段的天然坡度大于20%时,应验算其沿坡面的稳定性,并应判定原有斜坡受填土影响引起滑动的可能性。四、压实填土的质量要求及其容许承载力,可按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七章专门工程勘察第一节桩基工程第140条本节规定适用于混凝土灌注的和预制的端承桩、摩擦桩以及爆扩桩的桩基工程勘察。一般在确定采取桩基方案后,进行相当于详细勘察的工作,为选定桩的类型、长度,确定单桩承载力和群桩的沉降以及选定相应的施工方法,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第141条桩基工程的勘探点间距,应按桩的受力条件确定:一、对端承桩,主要根据桩尖持力层顶板起伏变化情况确定,一般为12~24米。对预制的端承桩,当相邻勘探孔所揭露的桩尖持力层标高相差较大,或层面坡度大于10%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二、对摩擦桩和爆扩桩,应按本标准第三章第四节有关勘探点间距的规定确定,但遇有以下情况这之一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1.摩擦桩拟穿过的土层的性质和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变化较大;2.爆扩桩拟穿过的土层中有影响爆扩成型的夹层。第142条桩基工程的勘探孔深度,尚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当采用单排端承桩时,局部勘探孔宜深入预计的桩尖持力层顶板以下2米(对于砂卵石层或Ⅱ类建筑物)或3米(地于粘性土层或Ⅰ类建筑物)。当在预定的深度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予以钻穿,并到达厚度不小于3米的密实土层;当持力层为基岩时,一般到达基岩即可。二、当采用单排摩擦桩时,勘探孔深度宜超过预计桩长1~2米。三、对群桩,当计算地基变形时,可按与桩群相当的实体根底考虑,局部控制性勘探孔深度,自预定桩尖深度算起,一般为0.5~1.0B。第143条对桩基勘探深度范围内的第一主要土层,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以测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摩擦桩,在其穿过的各主要土层及桩尖持力层中,所测求的同一指标宜取得6个以上的室内试验数据,或2个以上的原位测试数据;对端承桩和爆扩桩,桩尖以上土层的测试数量,可适当减少。为选择桩基的良好持力层及确定桩基计算指标,宜通过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连续测定地基土层不同深度的力学强度或密实程度。第144条确定单桩的容许承载力Pa,可按现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端承桩或摩擦桩(爆扩桩除外)的单桩容许承载力,亦可通过静力触探分别连续测求土的侧摩擦力及土对锥头的平面阻力,进行初步评价,必要时宜进行压桩试验测定。当需测求桩在承受较大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向抗推力及位移时,宜进行推桩试验。当需测求单桩的竖向抗拔力或验证单桩的摩擦力时,宜进行拔桩试验。第二节动力机器根底工程第145条动力机器根底工程勘察,应着重查明地基中的饱和粉、细砂及人工填土等振动反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劳务派遣合同范本劳务派遣合同范本2
- 2024《技术转让合同范本》
- 2024【设计服务合同范本】软件服务合同范本
- 2024正规材料采购合同书范本
- 2024个人汽车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市场商铺租赁合同
- 2024室内装修装饰工程挂靠合同书范本
- 深圳大学《有限元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保修合同范本(2篇)
- 安全试工合同(2篇)
- 家长会课件: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会课件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第十一章运动技能的练习
- 《第2课: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五年级美术教案
- 技术核定单(示范文本)
- 3.8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 挂篮检查验收记录表
-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全市一等奖
- InfoQ:2023中国企业数字化人才发展白皮书
- 阀门检验试验方案
- 第14章-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分析1
- 供水设备维保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