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
2.能说出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科学探究
L能从空气的组成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空气成分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研究空气的成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完成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愿意综合考虑小组各成
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人类与空气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用集气瓶将其中一支蜡烛罩起来。
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
2.提问: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空气用完了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实验(一)
(1)掌握方法。
播放有关实验材料和方法的视频,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讲解:
A.把一支蜡烛粘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中;向水糟中加入大约5厘
米深的水,水不宜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芯。
B.不点燃蜡烛,用集气瓶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
C.点燃蜡烛,用集气瓶罩在蜡烛上,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
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3)分析现象。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蜡烛熄灭,集气瓶
内水面上升,并高出水槽中的水面。)
讨论:
A.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瓶子内的空气少
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B.为什么集气瓶中的空气会减少?是空气跑了吗?你认为这与什
么有关?为什么?(因为蜡烛燃烧会消耗一部分空气。)
C.集气瓶中还有没有空气?是不是都用光了?为什么?(集气瓶中
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占据瓶内的全部空间。)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蜡烛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2.实验(二)
(1)引导: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气体还能不能支持燃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进行实验。
(2)方法:
A.用一块玻璃片在水下把集气瓶盖好,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
只手按住集气瓶,倒扣过来放在桌面上。
B.把瓶口的玻璃片推开一条小缝儿,将燃着的木条伸进集气瓶里,
观察有什么现象?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
安全。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实验中的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3.得出结论。
(1)思考: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单一成分的气体吗?
如果不是,至少有几种气体?
(2)小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只有
这种气体存在燃烧才能进行;另一种气体是不能支持燃烧的。
(3)引导:空气中支持燃烧的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呢?
请你阅读“科学在线”。
(4)阅读:学生阅读,了解空气的组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L引导: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也就没有了生命,
没有了生机勃勃的地球。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都有哪些用途呢?请阅
读有关资料。
2.阅读:学生阅读、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者教师提供的资料,
将整理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4.播放:有关氧气和氮气用途的视频。
5.评价: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课燃烧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L能说出物体燃烧后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变。
2.能说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3.能说出预防烧烫伤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物体燃烧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提出探
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物体燃烧时发生变化的信息。
3.能用记录表等形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表述物体燃烧的实验结
果。
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物体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的
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物体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物体燃烧的实验。
4.能与他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5.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报警电话。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灭火工具的发展,有力地减少了火灾对
人类造成的危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引导:人类利用燃烧的历史由来已久,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出示教材中的三幅图片)比较三种取火的燃
料、工具和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木柴、煤、天然气等物体燃烧后
发生变化了吗?
2.提问:物体在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观察物体的燃烧。
(1)掌握方法。
讲述:分别点燃纸片、木片和棉纱布,观察这几种物体燃烧时的
现象,燃烧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注意安全,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意燃烧运用多种感官,
认真观察现象,如:火焰颜色、手的感觉、燃烧后生成的物质和原来
的区别等;认真完成实验记录。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3)得出结论。汇报: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燃烧时会发
光、放热,闻到特殊气味,物体燃烧后有灰烬产生。)
讨论:物体燃烧前后有什么不同?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小结:物体燃烧后,有新的物质生成,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改
变。
2.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1)提出问题。
提问: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新物质?
(2)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
A.把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焰上方,大约15秒钟,观察
烧杯内壁产生什么现象。
B.往烧杯中加入10毫升澄清石灰水,将蜡烛点燃,放入烧杯中,
5秒后盖上盖子,等蜡烛自然熄灭后从瓶中取出,摇晃烧杯,观察石
灰水有什么变化。
提示注意事项:
A.点燃蜡烛时要注意安全。
B.如果现象不明显就找找原因,再做一次。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
册》第2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4)得出结论。
汇报:说一说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什么?蜡烛燃烧后的气体使澄清
的石灰水变浑浊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什么物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做个实验。(教师用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
我们可以推想蜡烛燃烧后有什么物质生成?
小结: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L引导:物体燃烧能够发光、发热,带给我们很多便利,但是燃
烧引起的火灾或高温液体、蒸汽等也会给我们带来烧烫伤的危害。那
么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烧烫伤呢?课前我们搜集了一些关于预防烧烫
伤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上的案例对资料进行阅
读和整理。
2.阅读:学生在小组内阅读整理资料。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将
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4.总结: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提高防范的意识,远离明火以及高温
物体、液体,规范使用电器等,就可以有效减少烧烫伤事件的发生。
如果身边发生烧烫伤事件时,不要慌张,根据情况先报警,然后按照
五步法进行急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烧烫伤带来的伤害。
5.评价:教师对小组和学生个人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课变色游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变色后有新的物质生成。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变色游戏的原理。
科学探究
L能从物体变色的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物体变色现象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图表记录、整理实验现象,表述探究结果。
4.能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变色现象的原因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用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进行物体变色的实验。
3.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认识到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引导: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切开苹果后如果没
来得及吃,放置一会儿苹果切面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出示两半切
开的苹果,一半没有变色,一半变色)你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2.提问:苹果切面为什么会变色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观察苹果切面。
(1)掌握方法。出示图片,讲述实验方法:
将苹果从中间纵向切开,分别放在小碟中。
向其中一片苹果表面滴上柠檬汁或用保鲜膜包住。
10分钟后观察两片苹果切面的变化。
选取其他水果或蔬菜,重复上述步骤。
(2)实验观察。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
活动手册》第3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汇报:说
一说你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A.讨论:苹果切面变色与什么有关?变色的苹果还能恢复原来的
颜色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B.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C.播放:苹果切面变色原因的视频。
D小结:苹果等水果蔬菜切面变色是因为有新的物质生成。
2.探究白色纸花变色的原因。
(1)提出问题。
演示:向纸花和叶子上喷紫甘蓝汁。(课前用白纸折一朵纸花,
花瓣上涂上白醋,叶子上涂上小苏打溶液,晾干备用。)
提问:白色的纸花为什么会变色呢?
(2)掌握方法。
播放实验方法视频,然后讲述实验方法:
取两只烧杯,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少量白醋,另一只烧杯中加
入少量小苏打溶液。
用滴管吸取新制的紫甘蓝汁,分别滴到两种溶液中。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
动手册》第3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4)得出结论。汇报:说一说你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紫甘蓝汁遇到白醋和小苏打溶液变色后有新物质生成吗?
讲述:紫甘蓝汁遇到白醋和小苏打溶液变色的原因。
小结:白醋溶液呈酸性,小苏打溶液呈碱性,紫甘蓝汁在酸碱性
不同的溶液中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推想:根据白色纸花变色的现象,推想白色纸花和叶片上可能涂
有什么物质?
3.密写游戏。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引导:1895年12月,列宁被关在圣彼得堡监狱,但他仍在工作,
在没有笔、纸的情况下,他用一种特殊的东西把字写在书上,敌人什
么也看不出来,而他的同伴却知道列宁写了什么,谁知道列宁用什么
东西写的字?(用牛奶写的)今天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密写小游戏。
(2)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出示实验方法:用小毛笔蘸取柠檬汁在纸上写一行字,晾至完全
干燥后,将纸片放在陶土网上,用酒精灯小心烘烤。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还可
以用其他无色果蔬汁液做“隐形墨水”进行书写。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自己的密写结果。
小结:隐形字迹遇热后能够变色,是因为有新的物质生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出示多色果冻图片)想一想,果冻的颜色是怎样做出
来的?下面我们也制作一个多色果冻。
2.播放:制作多色果冻的视频,提示学生注意制作的材料、过程
和方法。
3.出示:制作果冻的方法,画出关键词,学生理解记忆。
4.制作:学生制作多色果冻。(建议课后在家长帮助下制作。)
5.展示:学生展示制作的多色果冻,组织学生相互评价。
教学反思:
第四课生锈与防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金属生锈后有新的物质生成。
2.能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
3.能说出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生锈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铁生锈的条件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铁生锈及防锈的信
息。
4.能用图表记录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5.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L能对探究金属生锈的条件和防锈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
趣。
2.能坚持不懈地完成铁生锈的实验。
3.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设计防止小刀生锈的方
案。
4.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L能认识到金属生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能意识到社会需求是防锈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生活中金属生锈的图片)金属生锈是一种常见的
现象。想一想,你在哪儿见过生锈的物品?
2.提问:金属生锈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比较铁和铁锈。
(1)提问:铁锈和铁有什么不同呢?
(2)讲解实验方法:
A.用铁钉分别划一划铁制品和铁锈,观察有什么现象。
B.将铁制品和铁锈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能否发光
C.用磁铁的磁极分别接近铁制品和铁锈,观察有什么现象。
(3)温馨提示:使用铁钉要注意安全,连接电路时注意不要短
路。
(4)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说一说你们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6)讨论: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铁生锈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小结:铁制品生锈后硬度降低、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
说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引导:在我们周围的铁制品中,有的生锈了,有的没有生
锈,这是怎么回事呢?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铁制品更容易生锈?
(2)假设:你认为铁生锈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铁制品生锈可
能与水、空气、盐等有关)
(3)出示实验方法:把5枚干净无油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
中,给试管编上号码。1号试管保持干燥,用橡皮塞密封;向2号试
管中加满食用油,用橡皮塞密封;向3号试管中注满水,用橡皮塞密
封;向4号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敞口放置;向5号试管中注入少量
的水,并放入少许盐,敞口放置。连续观察十天左右。
温馨提示:铁钉表面要干净、无锈、无油;实验要用纯净水。
(4)实验:课前两周布置学生进行实验,要连续观察十天左右,
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顶中。
(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6)讨论:比较5枚铁钉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推想铁生锈可能
与哪些因素有关。(5枚铁钉生锈的程度不同,1号、2号没有生锈,
5号铁钉生锈最严重。)
(7)总结:铁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
(三)运用知识,解释现象
提问:菜刀切过西红柿后很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L讲述:每年由于生锈而报废的金属制品占全世界金属制品年产
量的20%6—40%,金属生锈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机器设备爆炸或损
环,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2.提问:怎样防止金属生锈?
(二)观察交流,掌握方法
L引导:我们知道金属生锈与空气、水、盐等因素有关,如果我
们能够隔绝或减少金属与空气、水、盐(或酸)的接触,就可以达到
防锈的目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是怎样隔绝或减缓金属与空气、水、
盐(或酸)的接触的呢?
2.播放: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防锈方法的视频。
3.讨论:涂油、搪瓷、喷漆、电镀、擦干水分这些方法,为什么
能够防止金属生锈?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L引导:折叠小刀由刀片和刀柄组成。刀片是用来削、切东西的,
刀柄是存放刀片和使用时手握的把儿,根据折叠小刀的各部分的功能,
请设计防锈的方法。
2.设计:分组设计小刀防锈的方案,并将设计的防锈方法和理由
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设计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修正与评
价。
4.评价:本课学习中小组或学生的表现。
5.提问:不锈钢为什么不生锈呢?
6.作业: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整理成资料卡。
教学反思:
第五课刺激与反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
2.能说出人体对某些刺激的反应方式具有趋利避害的作用。
3.能说出保护眼晴和鼻子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人体与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实验、讨论、阅读等方式获取人体受到环境刺激后会做
出反应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记录整理实验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结论。
5.能用调查报告、幻灯片等方式表述保护感官的方法。
科学态度
L能对人体的刺激与反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以实验现象为依据记录数据。
3.能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认识到护目镜、安全帽等科技产品会对人体感官起到保护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行人过马路时,有汽车、电动车经过时鸣笛的图片或者
视频。
2.引导:当我们过马路听到车辆鸣笛声时,会怎么做?为什么会
产生这样的反应呢?
3.提问:感官感知环境的刺激需要哪些条件?受到刺激后,又会
做出什么反应?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L研究人体对环境刺激产生反应需要的条件。
(1)掌握方法。
讲解:三个人为一组,一人为测试者,两人为被测试者。活动前
被测试者都戴上眼罩,其中一人还要戴上耳套。活动开始,测试者从
距桌面20厘米高处分别扔下一张纸巾、一把钥匙。要求被测试者听
到声音后举手示意。注意事项:三人可轮流测试;活动要安静、有序。
(2)学生活动。
学生按要求分组测试,教师巡视指导。
(3)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讨论:被测试者能听到两种物体落下的声音吗?为什么?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耳朵要听到声音需要哪些条件。
小结:我们要听到声音,需要有接收声音的耳朵及物体发出声音,
当声音刺激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研究刺激条件或感官发生变化后人体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1)掌握方法。
实验方法(一)
A.一人为被测试者,背对桌子,坐在相距两米远的椅子上。
B.另一人为测试者,分别从距离地面5厘米、10厘米、20厘米、
40厘米、60厘米、80厘米的地方扔下大头针。
C.被测试者听见声音后,举手示意。
D.被测试者用棉花堵住一只耳朵,重复上面的实验。
实验方法(二)
先喝一口橙汁,然后再捏住鼻子喝一口,体会橙汁的味道是否一
样。
(2)实验记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
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
(3)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讨论: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相同的环
境刺激,人体利用不同的感官产生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小结:不同的环境刺激(如声音大小、光线强弱、气味不同),
人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相同的环境刺激,人体利用不同感官产生的
感觉也不同。
(三)课后查阅,拓展延伸
L引导:人体能接收某些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在生活中我们都
遇到过哪些实例呢?这种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课后我们可以通
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人体能接收某些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以及这
种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的信息。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与评价。
2.作业:学生课后搜集相关信息,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6页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播放手碰到烫的水杯缩回来、闻到特别刺激的气味会捂
住鼻子、尝到特别好吃的食物会开心等视频。
2.引导: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实例?
3提问:人体能接收某些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对人体
有什么作用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L”刺激与反应”的作用
(1)讲述: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刺激与反应”及对人体作用
的实例,下面我们分组交流、整理信息。
(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整理完善自己搜集的信
息。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4)讨论:“刺激与反应”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
(5)小结: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环
境变化,趋向有利的刺激,避开有害的刺激,保护人体。
2.倾听感官的“诉说”。
(1)认识不良习惯引发的感官疾病。
谈话:我们感受环境的刺激离不开感官,但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
惯会危害到感官的健康,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感官的“诉说”吧。
表演:4个学生分别代表眼、耳、手、鼻,进行表演。
交流:听了这些感官的“诉说”,你有什么感受呢?
(2)分析造成感官疾病多发的原因。
引导:近年来我们身边有很多“近视”“鼠标手”等疾病发生,
请你结合上面的感官的“诉说”和生活实际解释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结论: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诱发感官疾病的主要原因。
3.保护我们的感官。
引导:四年级我们认识了保护耳朵的方法,那么我们怎样保护我
们的眼晴和鼻子呢?下面我们先认识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方法。
(1)认识预防近视的方法。
播放:预防近视和眼部放松、检测视力的视频。
讲解:眼部放松的方法。
练习:学生独立练习眼部放松的方法。
讲解:检测视力的方法。
检测:学生三人组,一人测试、一人被测、一人记录,轮流测试
每个人的视力。
(2)学习清洗鼻腔和携鼻子的方法。
播放:清洗鼻腔和揭鼻子的视频。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清洗鼻腔和摞鼻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讲述:(出示安全帽、护目镜、隔音耳塞的图片)同学们认识
这几种物品吗?它们对保护我们的感官有什么作用呢?你还知道哪
些保护感官的物品呢?让我们课后进行调查,并制作成图册!
2.交流:择时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结果,并相互评价。
教学反思:
第六课人体的司令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脑的主要特点。
2.能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3.能从睡眠、精神压力、外界冲撞等方面说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
采取的主要措施。
科学探究
1.能从脑的特点和主要功能等方面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观察模型、游戏体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3.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4.能采用幻灯片、手抄报、概念图等方式呈现探究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脑的特点和功能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
体的观点。
3.能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并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
究活动
科学、技、社会与环境(STSE)
1.能举例说出科学技术对脑科学研究的重要影响。
2.能举例说出保护脑的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引导:(出示部队司令部图片)司令部是部队的发令机关,负
责指挥各部门协同作战。人体也有一个“司令部”,它指挥着人体复
杂而精细的器官有条不素地工作。它是谁呢?
2.提问:脑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L认识脑
引导:(出示脑的模型)认识脑的特点可以从“脑是什么色、什
么形状?脑有多大?表面有什么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再通过上
网搜集、观看视频、访谈医生等来进一步探究脑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观察:学生先观察脑模型,然后再通过其他途径搜集有关脑的结
构的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小结:脑是我们人体的“司令部”,它被头骨包围着,外形酷似
一个已剥壳的核桃仁,分为左右两个半球,重约1400克,脑表面有
很多皮层褶皱在一起,这也增加了脑皮层的面积,使得我们人类更加
聪明。
2.探究脑的功能。
讲述:脑有什么功能呢?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究。教材展示了4
个活动,每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来探究,还可以设计其他
的活动。活动时先要明确活动规则,如:玩记忆游戏时,一个同学负
责摆放物体的位置,另一个同学进行记忆。游戏开始后,记忆的同学
在10秒钟内尽可能记住桌上各物体位置。转过身,摆放物体的同学
马上改变物体位置,再让记忆的同学转过来,看看哪些物体的位置发
生了变化。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体验,还要注意安全等。
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游戏。
讨论:活动时都有哪些器官参与?它们共同完成了什么任务?说
明脑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
中。
汇报: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
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L引导:概念图能帮助我们梳理学过的知识,引导我们更深入地
思考。你能根据概念图写出脑的功能和实例吗?
2.列举:学生根据概念图列举出脑的功能和实例,并记录在《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3.作业:调查自己或家人是如何用脑的,是否健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提出问题
提问: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怎样才能让脑更健康?
(二)获取信息
1.引导:我们怎样去获取让脑更健康的信息呢?你可以继续采用
活动1的研究方法,也可以通过咨询专家、请教老师、网络查询等方
法来获取信息。
2.学生活动,获取信息。
(三)交流评价
L谈话:让我们以“让脑更健康”为主召开一个信息发布会,将
研究结果与大家分享。
2.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研究结果。
3.评价:学生对本组和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你认为哪
个组的研究更扎实有效,说明理由。
4.小结: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我们可以通过“充足的睡眠,补
充全面、合理的营养,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
等措施来保护我们的脑。
(四)应用拓展
L讲述:近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人脑的特点,模仿大脑,
模拟人类的思维,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使得智能机器人的发展
突飞猛进。
2.交流:你知道哪些智能机器人,有什么功能,有什么特点?(鼓
励学生利用小视频等方式与大家交流,教师可提前准备这样的小视频,
上课时播放。)
3.讨论:你希望未来机器人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功能?
4.设计:学生设计自己想象中的未来的机器人,并将设计方案记
录下来。
5.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相互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七课活动与健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L能说出睡眠、饮食、运动、卫生等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
2.能说出不良习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具体影响。
3.能说出规律作息等良好习惯有益于健康。
4.能说出免疫规划(打预防针)的作用。
5.能说出安全用药的方法。
科学探究
L能围绕“习惯与健康”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头脑风暴、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
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探究结论。
5.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制作健康海报。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生活习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能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
据作出判断。
3.能从新的视角,运用新的方法设计、制作健康海报。
4.能与别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视频:东东喜欢躺在床上长时间看书,并且书本
离眼睛很近,到了五年级,东东的视力急剧下降。)东东眼畴出现疾
病的原因与什么有关?
2.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不良习惯会影响健康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研究影响健康的习惯。
(1)提出任务,明确目标。
讲述:饮食、运动、睡眠、卫生等不良习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现在让我们做个头脑风暴的游戏,每组同学可从中任选一个主题,把
自己知道的在这方面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一一列举出来。在相同时间内,
比一比哪组列举得最多。
(2)开展游戏,收集信息。
要求:每组桌上有一张纸,请大家在纸上进行记录,计时5分钟。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写得全面、有特色的小组。
(3)交流信息,获取事实。
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按照“我选择的是什么项目,我共找到几个,
分别是什么”与大家交流,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讨论研讨,深化认识。
引导: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不良习惯,那么不良习惯会对人
体造成哪影响呢?各组可从“饮食、运动、睡眠、卫生”中选择一个
方面,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讨论。
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
播放:有关图片或小视频等。
小结:睡眠可以让身体得到休息和恢复,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
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时间长了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还会影响生长
发育。饮食不均衡会导致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影响身体的正常
发育。酒精不仅直接影响肝、胃,还会损害大脑,使记忆力减退,影
响学习。长期不运动会造成抵抗力下降,易生病,不利于儿童骨骼、
肌肉的生长发育……
2.探究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自我评价。
讲述: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大家对照健康评价表先对自己的习惯进行评价。评价表
中每项都有三个标准,如“营养均衡”项目下面有三个选项,你属于
“能做到”,便在横排对应的方框内打“J”。如果还能想到其他健康
标准,请填到“其他”一栏。在评价时要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评价:学生对照健康标准对自己的习惯进行评价。
(2)统计信息。
讲述:同学们,我们都已经完成了个人生活习惯评价表,那么接
下来我们利用条形统计图对全班情况进行统计。
统计:根据统计结果采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对全班同学的生活习
进行统计,并绘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
(3)得出结论
思考:自己的生活习惯哪些是有利于健康的,哪些是不利于健康
的?
讨论: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怎样做?
小结:讲究卫生、合理饮食、积极锻炼、规律作息,有利于我们
的身心健康。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评价:对照健康标准表,对家人(如爸爸、妈妈)的健康情况
进行评价,并根据统计结果向家人提出合理化建议。
2.制订:制订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并坚持落实在学习和生活
中。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从“饮食、运动、睡眠、
卫生”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健康。想一想,为了身体健康我们
还应该怎样做呢?
2.提问:打“预防针”有什么作用?怎样做到安全用药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认识打“预防针”和安全用药。
(1)认识打“预防针”的作用。
提问:你小时候打过什么“预防针”呢?
阅读:学生阅读自己搜集的或教材中提供的资料。
小结:我们小时候在不同时期分别打过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
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5种免费疫苗,有效地预防了乙
型肝炎、结核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7种传
染病。现在我们遇到特殊情况,根据需要还要及时地打“预防针”,
如注射新冠疫苗来预防新冠肺炎。
(2)了解安全用药的方法。
提问:我们平时用药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播放:安全用药常识及安全用药的方法的课件。
2.认识什么是健康。
(1)提出任务。
讲述: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并不是真正的健康,
还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尊重他人,并能时常
给子他人帮助或得到帮助等。你的心理健康吗?让我们进行一下测试
吧!
(2)获取信息。
讲述:桌子上有一份关于心理健康的问卷,每人都要公正客观地
评价自己,在符合的选项后面画“J”,画得越多,说明越健康。
学生完成问卷。
播放: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视频。
(3)得出结论。
思考:怎样让我们更健康。
结论:既要身体健康,也要心理健康。
(4)评价记录。
讲解:我们要定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记录,只有养
成好的习惯,才能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L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习惯与健康”的相关知识,让我们运
用学过的知识制作一份健康海报,张贴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宣传栏,
向人们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健康生活!
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并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科学
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中。(设计指导:先思考海报的主题、内容、
板块和图片;再思考是以电子海报,还是以纸质海报的形式呈现;最
后思考小组成员如何合理分工。)
3.制作:学生制作健康海报。
4.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将制作的海报张贴在班级板报专栏或者
校园的展板上。
教学反思:
第八课环境与健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L能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常见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
2.能举例说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
3.能举例说出应对环境污染,保护身体器官的方法。
4.能说出生活中的危险源,能识别常见危险标识。
科学探究
1.能从“伦敦烟雾事件”中提出关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
问题。
2.能通过上网、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
3.能对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危险源进行分类。
4.能用概念图、宣传画等方式呈现本组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
L能对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做到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大胆质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研
究。
4.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他人的意见,形成
集体的观点。
5.能劝阻其他人远离各种危险源。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1.能说出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
2.能举例说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引导:雾霾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
造成严重的影响。在1952年的英国就发生过一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事
件。(播放伦敦烟雾事件视频)看到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2.提问:这些环境污染现象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L探究生活中有哪些环境污染现象。
引导:环境污染会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很多危害,观察教材中的
图片,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环境污染现象。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教材中环境污染的图片。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讨论:比较这些环境污染有什么不同,试着给它们进行分类。
小结:生活中主要有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家庭污染、水体污染
等。
2.探究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
(1)提出问题,掌握方法。
提问:环境污染究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影响呢?
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搜集资料呢?
讲述:我们可以通过访谈专业人士、上网搜集资料等方法获取环
境污染对健康造成影响的信息。
(2)获取资料,分析整理。
获取资料: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
整理资料:学生分组整理资料,采用“环境与健康大讲堂”等方
式呈现出来并将整理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小结:环境污染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直接影响人们的
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远离或者杜绝环境污染。
3.远离环境污染。
(1)提出问题,选择主题。
提问:环境污染会对人体造成很大伤害,怎样才能远离环境污染
呢?
出示研究主题:
通过什么方法来应对身边的环境污染?通过什么方法来减少环
境污染?
交流:学生分组交流想要研究的主题;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互相
借鉴,最终确定要研究的主题,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0页中。
(2)掌握方法,搜集资料
引导:同学们都选择了想要研究的主题,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浏
览网页、观看电视、到环保部门采访等方式搜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
整理,采用某种方式将资料呈现出来。
学生分组搜集。
学生利用概念图或者宣传画的方式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呈现,并将
整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交流评价。
展示:指定小组代表展示整理后的资料,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讨论:我们采取什么防护措施来应对身边的环境污染?我们应该
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远离污染?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活动结论。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L播放:光污染、土壤污染的视频,开拓学生的视野。
2.作业:
布置学生制作“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图册,给周围的人进
行展示讲解。搜集有关危险源的资料。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引导: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环境污染会对身体造成
伤害。除了环境污染,生活中的危险源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
大的危害。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危险源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认识危险源。
(1)引导:课前我们搜集了一些关于危险源的资料,现在请大
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科书中的案例对资料进行阅读和整理。
(2)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整理资料。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阅读的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4)分类:比较这些危险源有什么不同,试着给它们进行分类。
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5)小结生活中主要有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
物危害等危险源。
2.认识危险标识。
(1)引导:在生活中我们一般通过危险标识来辨识危险源。那
么生活中都有哪常见的危险标识,这些危险标识是什么样子的呢?请
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书上的资料。
(2)阅读:学生在小组内阅读资料。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补充与评价。
(4)小结: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危险标识后应及时离开,并劝
阻他人远离,以避兔危险源造成伤害。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引导: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防
护器材来保护我们的健康,你都知道哪些防护器材?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制作一个防毒口罩。
2.掌握方法:
(1)用剪刀将塑料瓶的底部剪下来。为了避免尺寸不适合脸型
的大小,建议不要一次性剪得过多,可以分四到五次修剪,直到剩下
半圆弧形的瓶口刚好盖住自己的口鼻。
(2)用胶枪在半圆弧瓶口粘上一层棉布,佩戴时不仅可以使脸
部更加舒适,还能增加气密性。
(3)将纱布叠3—5层(或者用纱布包上椰壳活性炭)堵在塑料
瓶口处。
(4)将塑料瓶罩在自己脸上,在与嘴部平齐的塑料瓶位置打两
个小孔,然后把橡皮筋两头穿入孔中,打结系好。
3.制作:学生分小组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使用工
具时要注意安全。
4.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评价。
5.小结: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把课上学到的知识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尽量降低环境污染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危害。
教学反思:
第九课地表探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L能说出地壳运动是形成不同地表的原因。
2.能说出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
1.能从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中提出与地表变化有关
的探究性问题。
2.能从力与物体形变的角度对高山的形成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3.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模拟实验,获取科学事实。
4.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并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
致。
5.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达探究结果,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1.能表现出对不同地表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接受别人的意见,形成集体的
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是推动科学探索地表变化规律的动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
2.讲述: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最高大的山脉之一,科学家
在考察喜马拉雅山时,意外地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3.提问:为什么这座高山上会有海洋生物化石呢?
(二)联系实际,作出假设
L思考: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据此我们就可以推想到,现在
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那么在什么作用下海洋会变
成高山呢?
2.假设:我认为,海洋之所以变成高山,可能是地球内部的力的
作用的结果。
(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1.掌握方法。
(1)出示:实验方法课件。
(2)讲解:
A将四块条状橡皮泥叠加放到托盘中。
B.用手捏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
C.再取一条橡皮泥,用橡皮泥切割刀切两刀,让橡皮泥块之间能
够滑动,就好像是被向上或向下挤压的岩层。
D.将实验现象和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理解记忆实验方法。
(3)提示: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使用橡皮泥切割刀要注意安
全。
2.实验观察。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
动手册》第13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L汇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讨论:多色橡皮泥模拟的是什么?来自手的挤压力模拟的是什
么?结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示意图推测海洋是怎样变成高山的。学
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
3.小结:海洋变为高山的原因是由于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各种挤
压力导致地壳运动,地壳中的岩石不断被挤压、抬升,从而形成了高
山。
4.解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的秘密,
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3页中。
(五)阅读资料,感悟精神
L讲述:魏格纳的故事。
2.撰写:学生分析魏格纳的探究历程,撰写心得体会。
3.交流:指定学生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参
考标准:内容翔实、表述清楚、感悟深刻等。)
教学反思:
第十课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说出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科学探究
1.能从地球的结构等方面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等获取科学事实。
3.能用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信息、。
4.能用不同材料制作地球圈层模型。
5.能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
L能对地球内部构造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采用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完成制作地球圈层模型。
3.能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意识到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是研究地球内部技术发
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地球像篮球一样是个球体,
它在太空中不停地运动着。你觉得地球和篮球相比较,在结构上可能
会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2.提问: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L讲述: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和一些相关资
料。各小组先来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在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各部分
名称后,再根据提出的间题做深入探究。
2.要求:
(1)观察地球内部有几个层?每个圈层的颜色和厚度是怎样
的?
(2)选择某一个或几个主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并
将探究结果记录下来。
(3)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资料更全面,呈现方式更新颖。
3.获取信息:学生在小组内先观察地球结构模型,再根据研究主
题查阅资料。教师巡视指导。(为学生准备的资料主要包括:地球每
个圈层的厚度,各圈层的状态,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的探究历程等。)
4.整理信息:学生整理收集到的资料,采用记录表、图示、幻灯
片等方式呈现出来,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
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或展示自己整理的资料,其他学生进
行评价与补充。
6.小结:地球分为三个层:地壳、地幔、地核。各个圈层的厚度、
组成物质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制作模型,拓展延伸
L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三个圈层,下面我们来制作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思考: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每个圈层选择哪种颜色?制
作地壳、地幔、地核层的厚度是多少?
3.提示: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用外层的橡皮泥层包里面时,
用力要轻且均匀。
4.制作:学生制作地球圈层模型,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模型更科学、更直观、更新颖。
6.作业: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仍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希望同学
们课下继续探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地震
数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地壳运动是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说出地震对人类造成了哪些灾害和影响。
3.能说出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和科学避震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观察到的有关地震的现象提出有关地震成因的假设。
2.能通过实验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地震成因等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实验现象,并表述探究结果。
4.能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探究结论,并判断结论与假设是
否一致。
科学态度
1.能表现出对地震成因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
体的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避震方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L引导: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突发8.0级特大地震。
地震使原本秀美的城区和村落瞬间变为废墟。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
录像,感受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2.播放:汶川大地震的录像。
3.提问:你知道地震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吗?
(-)作出假设
1.引导:通过观看录像,利用所学知识,猜一猜地震是怎样发生
的?
2.假设:我认为,地震可能是地壳岩石断裂引起的。
(三)实验观察
1.讲述:地壳运动会挤压岩层,当这种挤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
岩层可能会断裂,岩层断裂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吧。
2.讲解:实验前先准备三块长度、宽度相同,厚度分别为03厘
米、0.5厘米、1厘米的木板。从最薄的木板开始实验,双手握住木
板的两端,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观察三种不同的木板断
裂时的现象。
3.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到《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四)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进行评
价和补充。
2.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想地震的成因。
3.小结: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当岩层
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断裂。在
这个过程中,巨大的、无法想象的能量就会快速地从岩层深处释放出
来,引起大地猛烈震动,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
倒塌。绝大多数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
(五)认识危害
1.提问:地震发生时都有哪些危害呢?
2.播放:关于地震危害的视频,学生观看。
3.交流:学生观看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
(六)布置作业
总结: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给学生
布置课下搜集有关避震方法的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提出问题
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二)形成知识
1.引导: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地震发生时人们有哪些应对的办
法,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整理成一致的结
论。
2.交流: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3.小结: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熄灭炉火,
切断电源,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高压线。如果来不及,
要躲避在卫生间等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侧面,并尽可
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三)运用知识
1.避震措施。
出示:学校、家庭、户外、商场四个场所避震的图片。
讨论:在这四种场所中,我们应该如何避震?
小结:假如在学校发生了地震,要躲在课桌侧面,用手紧握住桌
椅,并依靠这张桌椅挡住坠物;在家里发生了地震,要蹲在卫生间的
墙角,用浴巾盖在头上保护头、颈,避免被窗户镜子、墙上的悬挂物
等弄伤;在室外发生了地震,要跑到远离汽车、电线、大树和楼房等
危险物体的宽阔地带;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
(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
住头部。
2.避震演习。
引导:假如发生地震时,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我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进行避震演习。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形成集体的避震方案。
演习:教师发布号令,避震演习开始。反思:指定学生谈一谈自
己参加演习的感受和经验。
(四)拓展延伸
1.引导: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份防震减灾宣传画,要求主题明
确、内容具体、版式新颖、图文并茂,制作完成后还要向周围的人进
行宣传。
2.制作: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制作宣传画,并记录在《科学学生
活动手册》第16页中。
3.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防震减灾宣传画,引导学生进
行相互评价。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火山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L能说出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2.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火山喷发的利与弊。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探究性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火山喷发的相关事实。
3.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记录整理观察到的现象。
4.能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表现出对火山喷发成因进行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他人意见,形成集体
观点。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人类的好奇心是推动探究火山喷发现象的动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1000多年前,“轰隆”一声巨响,古意大利的维苏威火
山突然喷发。猛烈喷射的气体冲出火山口,连同喷发的熔岩一起冲上
云霄,然后向地面倾泻。一夜之间,距维苏威火山10千米远的紫华
的庞贝古城就被火山喷发物掩埋了。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心
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2.提问:岩浆是怎样从地球内部射到地球表面的呢?
(二)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1.掌握方法。
(1)出示实验方法:
A在桌面上铺一层厚报纸,把铝盘放在报纸上,将瓶子放在铝盘
中间。
B.往瓶中倒入50克干苏打,加入1〜2滴洗涤灵。
C.在瓶子周围放一个像火山锥一样的铝箔。
D.将50毫升醋倒入杯子中,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宁波应急保障中心工作人员招考聘用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属和垂直管理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相关安排调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202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一批)【3人】事业单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调查中心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考工作人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省财政厅直属事业单位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泸州合江县乡镇事业单位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人员中招聘2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咸阳市2025年市直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台山市部分事业单位2025招考工作人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所属事业单位2025年招考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华东政法大学2025年招聘83名教学科研人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临床医师定期考核必考复习题库及答案(900题)
- 反恐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招聘3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微更新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课件
- 小红书营销师(初级)认证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联考 化学试卷
- 期末综合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外国语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第一部分
- 2024年新能源汽车概论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