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岳》教学设计_第1页
古诗《望岳》教学设计_第2页
古诗《望岳》教学设计_第3页
古诗《望岳》教学设计_第4页
古诗《望岳》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望岳》教学设计10篇教学内容:

《望岳》。

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现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很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闻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23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著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月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呈现出宽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

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解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毕竟有多么雄伟壮美?你既挺立青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奇妙,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盘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四周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风光?

明确:前三联。

2、最终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分?

最终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宏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理想,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沟通启发

自学沟通学习本诗得到的启发。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存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存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望岳》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领会泰山宏伟奇妙的风光;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

3、诗中哲理的理解;

预习生成:

1、生平:你了解杜甫吗?

2、泰山的有关学问;说一说你了解的泰山。

3、字音、字形;

合作展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风光美丽,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许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出名呢?那固然是“五岳”,由于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日我们就一起来领会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风光!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

我们学过许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留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解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教师将点名抽查把握状况。

(三)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当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争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赞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风光的,又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争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赞叹、赞美、沉醉、豪迈之情。

2.品读课文,理解风光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

好,读得很好,比开头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赞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月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诗中哪两句最能表达?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理想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日学的这首诗的最终两句,意境相像。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会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根据“我最观赏诗中这一句,是由于xx。”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教师这里也预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四)拓展延长:

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五)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反应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会当凌绝顶()

(2)联系诗的意境,翻译以下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背诵全诗,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首诗的诗眼是:

②远望泰山的句子是:

③近望泰山的句子是:

④西望泰山的句子是: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抱负和壮志。

《望岳》课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生平及写作背景学问。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会泰山宏伟壮美的风光。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1、关于:

《望岳》的是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史诗”他是我国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23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终,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解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相互沟通,把握诗句的含义。)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状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详细描写了泰山风光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五、背景介绍

六、品情感,赏名句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展:1、分析内容2、抒发情感3、蕴含哲理4、运用修辞5、炼字角度)

1)肯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顶峰,举目四望全部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盼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七、拓展延长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宏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2、描写近望泰山奇妙秀丽的风光和雄伟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喜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观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表达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望岳》课文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目标

1、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精确流畅的背诵诗歌。

2、搜集资料,了解的生平思想,初步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尝诗中的美点。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感受的思想感情。

3、通过想像与联想,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喜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年少立下远大志向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的意蕴美。

2、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歌的景与情。

教学难点体会最终一联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状况。(屏显)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豪放,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颜色;杜甫的诗歌沉郁、凝重,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他是我国古代宏大的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今日我们学习《望岳》,体会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资源共享

1、补充的资料及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念一下。(屏显)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头,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终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始终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忱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风光,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理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观赏泰山的宏伟景象。(屏显)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概。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重雄伟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奇与浅显。它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等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景观,宛如一幅自然的山水画卷。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大声朗读,留意节奏,读准字音。多读几遍。

读准字音:岱dài夫fǘ眦zì曾céng

2、理解诗歌内容

反复朗读,对比解释,理解内容。

思索题: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首句发问“那泰山的风光是怎么样的呢?”诗人望见了什么?

指名答复。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宽阔,风光之美丽,山势之高峻。热忱歌颂了泰山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风光。

四、细致研读

1、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和内容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请同学们绽开想象和联想,看图说话。

(大屏幕依次展现图片,生思索,小组争论沟通,合作探究,预备作答)

明确:首句设问,极写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宽阔,以上远望。

三句写泰山的神秀之气,四句写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视而为之开阔。以上细望。

七八句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将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望中所感。

2、品尝诗歌语言。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品尝诗歌语言之妙。

生思索、沟通

明确:“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呈现了的倾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的风光,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3、七、八句中的“望”并不是实写,而是的想象。大家再读一读,结合当时的背景,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哲理呢?

反复读,悟。

明确:尾联是的望中所感,表达出勇攀峰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小结:这首诗歌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一“望”字统摄全诗,构造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精于炼字炼句。

学生读、背诗歌。

五、体会意境

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思索,指名答复。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宽阔,风光之美丽,山势之高峻。热忱歌颂了泰山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风光,并流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

六、课堂小结

《望岳》写的是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自己的远大理想,其感情基调热忱奔放。同学们通过这首诗,把握诗人早期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诗人思想进展的轨迹打好根底。

七、作业

1、背诵默写《望岳》。

2、预习新课。

板书

望岳

杜甫

地域宽阔

望风光秀美歌颂了泰山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风光,

山势高俊表达了早年誓欲大展宏图于将来的雄心壮志。

远大理想

《望岳》课文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了解生平及写作背景学问。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悟泰山雄奇壮美的风光。

3、争论诗歌,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

4、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风格。

二、教学过程:

(一)以问置疑,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光美丽,名山大川不计其数。要说山,最出名的固然是“五岳”了。那么,请问,“五岳”分别指那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2、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赞美泰山的诗句,其中唐代的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被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如何描绘和赞美泰山雄奇壮美的风光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3、板书课题,学生结合课下解释解题,明白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讲授新课

1、简介及写作背景学问。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的父亲在山东做官,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觉得他是一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心情吗?假如没有,那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2、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默读诗歌,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并评价后,集体朗读诗歌。

(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体裁:五言古诗。

3、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解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之间相互沟通,根本把握诗句含义。教师逐句朗读诗歌,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4、细读诗歌,理解前六句诗描写泰山风光的特点。

(1)诗题是《望岳》,可见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实有虚。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区分。

(2)试以两句为一组,学生分组争论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详细描写了泰山风光的什么特点?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发言。

5、争论诗歌最终两句,体会诗句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

(1)争论从想象登山的过程和登顶俯视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豪迈之情)

(2)由情入理,引导学生争论诗歌蕴含的哲理。学生独立思索,教师适时点拨。(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就能俯视万物。)

(3)感悟诗歌气概磅礴、雄放健拨的风格。

6、品尝诗人超群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总结把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1)学生争论答复: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那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

(明确:写景抒情;虚实相生;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课堂小结:如何学习古诗?(解题读诗——释义悟情——明理诵诗)

7、背诵古诗。

8、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1)当堂检测。

(2)布置作业:比拟这首诗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春望》的不同风格。

三、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教学环节井然有序,表达了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由简洁到简单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制造性,努力实现师生学习中的公平对话。既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学问,又注意培育学生把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

美中缺乏的是,由于局部学生根底差,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人力量所限,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良之处:

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表达方法的多样性和敏捷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全部问题都是教师预设,学生争论答复。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2、课堂构造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

《望岳》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力量。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重点

1、加强诵读。

难点

1、诗歌鉴赏力量的培育

2、初步学会诗歌的鉴赏力量。

2、品尝诗歌的意境

教法及教具

诵读法、品尝鉴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洁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读《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沟通,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沟通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读(加幻灯图片),出示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始终延长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拟“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异、赞美之情更明朗,也更剧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衬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奇妙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绽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心情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忱赞美了泰山的奇妙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尤其是最终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势,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一样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超群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例如: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印象中的泰山。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小组研讨。

组内研讨,全班沟通

学生品读思索该句所描绘的泰山的特点。组内争论沟通

自由读整首诗,说一说内心的感受。全班沟通

有感情地齐读诗歌,畅所欲言地谈诗歌的魅力。

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望岳》课文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a、把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会泰山宏伟奇妙的风光;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争论法

【教学预备】:PPT、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观赏泰山风光并描绘泰山。

二、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解释,了解诗歌内容。

2.、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奇妙秀丽、雄伟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奇妙秀丽,如此雄伟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争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势。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发。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风光,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争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顶峰的精神和远大理想。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青翠

颔联:近望奇妙秀丽、雄伟高大

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不畏困难俯视一切

《望岳》课文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1、学问: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力量:诵读力量;联想,想象力量。

3、德育:喜爱大自然,喜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究竟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大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概,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终点。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宏伟宏阔的气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美大自然把天地间的奇妙秀美的风光都聚拢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局部:阳坡是睛朗的早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丽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奇妙秀美皆聚泰山。“钟”,聚拢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肯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宏伟壮美及其感人力气。“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竭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宏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肯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顶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雄伟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楚,形象鲜亮,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望岳》课文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比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尝语言,培育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预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工程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表达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读《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察。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读,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其次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视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终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索: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六、板书

远望

近望

望岳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