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全解
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目标解读:水蒸气遇冷可以在物体的外表上直接分散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
露或霜。二者都是水蒸气受冷分散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
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
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试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缘由。
目标解读: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试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通过比照,知道
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
通过做雾和霜的模拟试验,解释雾和霜的形成缘由。重点
做造霜的试验。难点
教材内容全解
活动一观看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
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黄昏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
或地表物体外表温度降到露点(0℃以上),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
或地表物体外表就会有水蒸气分散,消灭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地面或地表物体
外表因散热而降温至0C以下时,四周空气中的水蒸气到达饱和而凝华成白色晶
体,即为霜。
1.露。
露的形成:在天气晴朗的夜晚,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
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肯定程度,空气中到达饱和状态的水蒸气遇到这
些较的化草或树叶外表便会分散成小水滴、成为露。
露对植物的生长是格外有益的,特别是在中国北方的夏季,水分蒸发得很快,遇
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在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由于夜间有露,叶子
又能恢复原状。
2.霜。
霜的形成:霜的形成多发于晴朗的夜晚,假设气温低于0C,水蒸气就会在地面
或物体的外表直接覆华形成冰晶。这就是。人秋后最早的一次霜称初霜,人春后
最晚的一次霜称终霜,初霜至次年终霜的时间间隔称霜期。
霜一般是六方晶系冰的集合体,呈鳞状、针状、羽状或扇状。
名师点是水蒸气以液滴形式疑姑在地面掩盖物上的现象。霜是当气温下降至0℃
以下时数近地面附道的空气中水差气到达饱和,而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疑华而
威的白色的松脆的冰晶。
活动二一人造露和霜
1.造露。
试验材料: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假设干碎冰、冷水。
试验步骤:(1)在杯中放人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⑵将冷水倒人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看杯子的外壁。
试验现象: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一杯子的外壁有细密的小水珠,即露珠。
试验分析:在碎冰中加人冷水,目的是让杯子外壁的温度下降速度比较均匀。湿
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四周的水蒸气含量,湿毛巾蒸发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外
壁,分散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外壁,小水珠越来越多,会聚成很多大水滴,这就
是露。
试验结论:露是水蒸气遇冷分散形成的水滴。
名师点拨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分散。如装了热水
的玻,杯杯口内壁上消灭的小水珠、热水壶上方形成的''白气"、早晨革叶上的
露珠等都是分散现象。可以表示为•
2.造霜。
试验材料: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假设干碎冰、冷水、盐。
试验步骤:(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看杯子的外壁。
今要点提示
为了使试验效果明显,尽量使用纯洁水,由于纯洁水中杂质少,简洁结冰。
实■记
水的工蜃变化记
试验现象:杯子外壁消灭了很多白色的霜花。
试验分析:碎冰中加盐,目的是让杯中温度降至更低。当冰水的温度是一5℃时,杯
子的外壁有小水珠。这里模拟露的形成。当加盐后的冰水温度是一15℃时,杯
子的外壁有白色小冰晶,这是模拟霜的形成。凝华是水蒸气遇冷后不经过液体直
接变成固体的过程。
试验结论:霜是水蒸气在0C以下,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3.总结试验中的觉察。
⑴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加盐后杯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壁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
的小水滴。
⑵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消灭什么现象?将杯中的冰水倒
掉,杯子的温度上升,杯子外壁的霜花会便傻化成小水。这说明霜是水的一种固
体形式。
(3)我们的觉察: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分散成小水
滴,形成雾;遇到更冷的物体会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霜。
4.露和霜形成的缘由。
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
物体外表分散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四周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
木或其他物体上分散成成冰晶,这就是霜。
5.总结露和霜的一样点和不同点。
活动三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1.了解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京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阅历的积存成果和才智的结晶。所以在历法中又加人单
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于确定闰月的标准。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状况,农事完全依据
太阳进展,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
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2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了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
至今有多种版本。下面是比较常见的版本: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
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3.白露和霜降。
秋天,天气渐渐转凉,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冷分散在花草树木上,形成密布的水珠。早晨,经阳光照耀,这些小水珠看上去
晶莹剔诱,因而得“白露”之美名。白路在每年的9月7日或8日。霜降在每
年
10月23日或24日.今右天气渐冷、初霜消灭的意思,是秋季的最终一个节气,
意味着冬天马上开头。类似白露、霜降这样与天气现象有关的节气还有雨水、谷
雨、寒雷、小雪、大雪。
t叁本-思维一图▲
一、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1
1.下面是七种色光的排列挨次,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A.红橙黄绿蓝靛紫B.橙红黄绿靛紫蓝C.红绿橙黄靛蓝紫
答案:A
解析:A
【详解】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光的排列挨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
2.地球内部存在塑型流淌的岩浆的是(
A.地核B.地幔C.地壳D.地表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三个圈层。最外面的圈层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小,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
壳的下面是地幔,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叫莫霍界面。在地下80-400千米深处(上地幔顶
部),存在一个熔融状态的固体圈层,叫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A.任意物质中B.在空气中
C.在同一均匀物质中D.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
答案:C
解析:c
【详解】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
由于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一均匀物质中。
4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相互反射的原理制成的。下面三幅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
B.
答案:A
解析:A
【详解】
潜望镜是利用内部的两面平面镜相互反射的原理制成的。两个镜面必需要相对放置,平行放置,
A符合题意。
5阳光射在室内的镜子上,镜子又能把光射在墙壁上,这是光的()现象。
A.反射B.折射C.斜射
答案:A
解析:A
【详解】
当光线照耀到镜子、幕墙、月亮的外表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
射光,越光滑的外表,反射效果越好。
6.以下物品中()反射效果最好。
A.白色的瓷砖B.砖块C.树皮
答案:A
解析:A
【详解】
物体的外表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因此白色瓷砖的反射效果比砖块和树皮好。
7.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等七种颜色的光。
A.黄、绿、蓝、紫B.红、白、绿、蓝C.红、橙、黄、白
答案:A
解析:A
【详解】
阳光是复色光,是白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分解的光中没
有白光。
8.以下不属于七色光的是()。
A.红色B.黑色C.绿色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依据对太阳光组成的生疏,太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其中没有黑色。
9.太阳光透过什么镜可以变成七种颜色的光()。
A.凸透镜B.凹透镜C.三棱镜
答案:C
解析:C
【详解】
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使整个世界姓紫嫣红,五彩缤纷。太阳光通过三棱
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是光的色散。这说明太
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0.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白衣服是(〕色的。
A.黑B.红C.黄
答案:B
解析:B
【详解】
不透亮物体的颜色是它所反射的色光,透亮物体的颜色是它所透过的色光。透过红色滤光片,
看到的白色衣服是红色的。
11.戴着蓝色眼镜的同学看到的白色瓷砖是(Jo
A.蓝色B.绿色C.红色
答案:A
解析:A
【详解】
假设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的颜色过滤掉。蓝色眼镜只能透过蓝
色的光,把其他的颜色过滤掉,所以看到的白色瓷砖也是蓝色的。
12.由于〔)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物体。
A.眼睛发出了光B.物体放射了光C.物体反射了光
答案:C
解析:C
【详解】
眼睛能看到物体,需要经过一个简单的传递和视觉过程。在看物体时,由所看物体反射的光线,
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人眼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能
够反射光。
13.能产生色散现象的光是()。
A.蓝色光B.黄色光C.太阳光
答案:C
解析:C
【详解】
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一现象叫做
光的色散,把它们按这个挨次排列起来,就是光谱。能产生色散现象的光是太阳光。
14.以下现象,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A-卜[
答案:A
解析:A
【详解】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例子:小孔成像、影子、日食和月食等,所以A符合题意。
15.明明想用镜子看看自己脑后的头发,他应使用的方法是()。
A.用一面镜子放在眼前看B.用一面镜子放在头的一侧看
C.用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而看
答案:C
解析:c
【详解】
明明想用镜子看看自己脑后的头发,他应使用的方法是用两面镜子,眼前一面,脑后一面相对
而看,利用平面镜转变光的传播方向的原理。
1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A.光沿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答案:A
解析:A
【详解】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人类最早记载光的直线传播的是"小孔成像",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翟。
17.以下不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阳光B.灯光C.萤火D.闪电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
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以上选项中:太阳,荧光。闪电是
自然光源;灯光是人造光源。
18.用蜡烛作为光源的小孔成像试验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A.正立的蜡烛B.倒立的蜡烛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
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小孔成的
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用蜡烛作为光源的小孔成像试验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
立的蜡烛。
19.以下选项中,属于人造光源的是()。
A.太阳B.萤火虫C.拧亮的手电筒
答案:C
解析:C
【详解】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萤火虫都是自然界的发光
体,属于自然光源。拧亮的手电筒属于人造光源。
20.在地球外表上有很多风蚀石,其最有可能是由()造成的。
A.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重力磨蚀等行为
B.人工雕琢
C.酸雨的冲洗
答案:A
解析:A
【详解】
岩石变化的缘由有冷热作用、流水作用、植物作用、动物作用等。由于受雨水、大气、气温
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裂开,这种现象叫风化。地球外表上有很多风蚀石,其最有可能是由长
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重力磨蚀等行为造成的,所以A符合题意。
21.地球仪上蓝色局部表示的是(
A.冰川B.海洋C.平原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地球仪只是人们为了争论地球做的模型,事实上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地球外表总
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29.2%;海洋面积为
3.61亿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0.8%.地球仪上海洋及湖泊的颜色是蓝色。
22.在地球的很多地方都有温泉,通过这个地表现象,说明地球内部()。
A.有热水B.温度高
C.有水D.温度低
答案:B
解析:B
【详解】
地球的内部是由不同的状态,不同物质的圈层所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
球内部越深温度会不断上升,地球上很多地方都有温泉就说明白这个道理。
23.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探测地球的深度只能够到达()千米。
A.14B.20C.24
答答答A
解析:A
【详解】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地球内局部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在地球的深部,
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科学家早就想通过钻孔来探测地球的内部构造,但目前
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到达14千米,所以科学家的想法无法实现。
24.地球的圈层()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
A.由里到外B.由外到里C.由近到远
答案:A
解析:A
【详解】
地球内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构造。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
地球内局部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球的圈层由近到远依次是:
地核、地幔、地壳。
25.七色光混合后成(
A.黄色B.红色C.白色D.紫色
答案:C
解析:C
【详解】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
色光。
26.负责“报告状况”的是()。
A.脑神经B.运动神经C.感觉神经
【答案】C
【详解】
大脑是发出各项指令,这些指令靠神经来传达。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
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考察神经,要求学生把握负责“报告状况”的是感觉神经。
27.我们在完成试验《火山喷发的试验》时,我们首先做的是()。
A.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外形,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B.往洞里倒入肯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C.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看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答案】A
【分析】
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T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
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
就形成了火山。
【详解】
我们在完成试验《火山喷发的试验》时,我们首先做的是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
的外形,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往洞里倒入肯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
口。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试验时我们会看到:有热气冒出,土豆层开头微微震惊,然后
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过试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缘由是:地球内部布满着炎热的岩浆。
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
28.产生地震的主要缘由是(
A.地下温度太高B.人类的活动C.地壳运动
【答案】C
【详解】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
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惊,这就是地震。产生地震的
主要缘由是地壳运动。
29.()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A.火山爆发B.破坏森林C.温室效应
【答案】A
【详解】
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砍伐森林。超速进展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
废气形成温室效应,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与人类活动无关。
30.候风地动仪是()制造的。
A.卡蒂娅•喀夫物夫妇B.张衡C.毕昇
【答案】B
【详解】
候风地动仪是东汉时张衡制造的,是用来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
器,所以B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考察候风地动仪,要求学生把握候风地动仪是张衡制造的。
31.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的神经是()。
A.感觉神经B.运动神经C.传出神经
【答案】C
【详解】
神经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传入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
32.右大脑半球掌握()的运动。
A.右侧身体B.左侧身体C.下半身
【答案】B
【详解】
大脑对人体的治理,是一种穿插的关系。即左大脑半球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大脑半球控制
左侧身体的运动。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治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规律;
右半球则偏重于治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
33.大脑重量占体重的(
A.50%B.90%C.80%D.70%
【答案】C
【详解】
大脑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动:语言、运动、听觉、视觉、情感表达等。它能够调整消化、呼
吸、循环、泌尿、生殖、运动等中枢;大脑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根底。整个脑的重量是
1400克,大脑约占脑总重量的80%,就是大约1120克。
34.从脑动身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
A.躯干和四肢B.头部和内脏C.头部和躯干D.头部和四肢
【答案】B
【详解】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
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35.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人大脑的平均质量约为1400千克
B.人大脑的外表是格外光滑的
C.嗅觉和味觉是亲热相关的
【答案】C
【分析】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感觉活动,思维和心情,语言力量和运动技能,都是在
大脑的指挥下进展的,大脑对人体至关重要。
【详解】
A人大脑的平均质量约为1400千克。有的人重一些,可达2023克以上,有的人则轻一些,
只有1000克左右。说法错误,大脑的外表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
层的外表积;B人大脑的外表是格外光滑的说法错误。C嗅觉和味觉是亲热相关的。当你在进
食的时候,嗅觉增加了你的味觉,所以吃东西的时候你会感觉格外的香。说法正确。
【点睛】
把握人体感觉器官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6.我们大脑的软硬程度与()差不多。
A.面包B.豆腐C.西瓜
【答案】B
【详解】
人的整个大脑看上去就像一团核桃仁,软硬像豆腐,格外松软。
应选:B
37.以下物体是光源的有(
A.月亮B.镜面C.萤火虫
答案:C
解析:C
【详解】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
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以上选项中的物体是光源的有:萤火虫。月亮、镜面不是光源。
38.如下图,神经传导的正确挨次是().
传入种姓传出转经扶全信号神经中枢作出反应
A.传入神经一承受信号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作出反响
B.承受信号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作出反响
C.承受信号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f作出反响一传出神经
【答案】B
【详解】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整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
枢神经系统和四周神经系统两大局部。神经就像线,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传入神经(又称感
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又称运动神经)负责把
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所以传递过程为接收信号玲传入神经玲神经中枢玲传出神经玲
做出反响。
39.以下现象,不能为推测地震供给信息的是()。
A.蚂蚁搬家B.井水冒泡
C.动物慌张D.大地晃动
【答案】D
【详解】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惊,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
现象。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消灭的特别现象。依据课本学问,地震前大自然有预兆,
如:井水冒泡、动物慌张(鸡乱飞、蛇出洞、老鼠当街跑、蚂蚁搬家)等,地晃动不能为推
测地震供给信息。
40.()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分布于人的全身。
A.神经B.感觉器官C.皮肤
【答案】A
【详解】
人体内有担负指挥和协调工作的神经系统,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
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应选:A
41.大脑对人体的治理,是一种()的关系。
A.没有关系B.同侧C.穿插
【答案】C
【详解】
略
42.神经越多的地方,皮肤的敏感性越(
A.强B.弱
C.都一样
【答案】A
【详解】
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
经,主要分布在人的躯干和四肢。分布在全身各处的神经对外界的刺激反响是有区分的,有
的敏感些,有的迟钝些。神经越多的地方,皮肤的敏感性越强,所以A符合题意。
43.以下传递过程正确的选项是().
A.接收信号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做出反响
B.接收信号-神经中枢一传入神经一传出神经一做出反响
C.接收信号T传入神经一传出神经T神经中枢一做出反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
略
44.以下不属于神经中枢的是()。
A,脊髓B.中枢神经C.大脑
【答案】B
【详解】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既是大脑和躯干的联系通
道,又可完成简洁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响,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B不属于人体的
神经中枢。
45.产生地震的主要缘由是()。
A.地壳的运动B.地下的温度太高C.人类的活动
【答案】A
【详解】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渐渐积存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
生裂开,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所以产生地震的主要缘由是地壳的运动。
46.很多科学家认为东非大裂谷是()而形成的断裂谷。
A.两个板块碰B.两个板块拉伸C.火山和地震
【答案】B
【分析】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外
表的变化有时是迅猛剧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详解】
很多的高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
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47.绝大局部的地震发生在()。
A.地幔B.地核C.地壳D.地心
【答案】C
【详解】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局部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
有关。
48.地球内部圈层中,最外层的是()
A.大气层B,地壳C.地幔D.地核
【答案】B
【详解】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局部。绝大局部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
和地壳运动有关。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地球内部圈层
中,最外层的是地壳,所以B符合题意。
49.以下自然现象中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A.暴雨B.风化C.地震
【答案】C
【详解】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
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质构造变化
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灾难我们称为海啸灾难。暴雨、岩石风化不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50.以下反响信号没有经过脊髓的是()。
A.观察小鸟B.过大路C.站在路边
【答案】A
【详解】
站在路口预备过大路时,看到红灯亮起,便止步等待。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眼睛首先看到红灯
亮起,然后传入神经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再大脑发出“停顿”的指令并传递给有髓,再
由传出神经将停顿信号从脊髓传递给腿脚,最终停下脚步。A观察小鸟反响信号没有经过脊髓,
符合题意。
二、苏科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2
51.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
B.在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C.中国的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原
答案:C
52.右脑掌握()的运动。
A.左侧身体B.上半身C.右侧身体
答案:A
53.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形态,不属于固态水的是()=
A.雨B.霜C.雪
答案:A
54.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表四周遇冷分散成小水滴,形成()o
A.云B.雾C.雨
答案:B
55.冰雹多发生在()。
A.夏季B.秋季C.冬季
答案:A
56.李奶奶患上了脑血栓,右边的身体瘫痪,这是由于她的()发生了栓塞。
A.左脑B.右脑C.小脑
答案:A
57.俏俏的数学很好,书写的文字也格外秀丽,她的()可能比较兴旺。
A.左脑B.右脑C.脊髓
答案:A
58.人的起跑反响时间有快有慢,没有经过特地训练的人,反响时间通常在0.2飞.3秒,
那么训练有素的运发动的反响时间会是()..
A.广2秒B.0.CO.2秒C.0.5~1秒
答案:B
59.人的大脑分工不同,()分管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等。
A.左脑B.右脑C.小脑
答案:B
60.以下属于光源的是(
A.太阳B.月亮C.未点燃的蜡烛
答案:A
61.以下方法中,()可以削减光的反射带来的不便和危害。「A
A.多建高楼大厦,使用玻璃幕墙八来果哎
B.家里装修时,墙面尽量使用光滑的材料主贷氮烘口
C.剧场的墙面使用粗糙的材料
答案:C
62.雨的形成不需要的是(邮)。果外育内量庭货
A.大量的水蒸气B.小水滴不断聚拢C.对水蒸气加热
答案:C
63.以下选项中用来加快热传递的是(
A.热水瓶的瓶胆B.电熨斗的金属底面C.冬天盖的棉被
答案:B
64.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这主要是为这解.A
C.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B
65.很多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缘由是。A.
板块碰撞B.火山爆发C.板块拉张
答案:A
66.夜晚,我们能在灯光下读书、写字,是利用了光的().
A.直线传播原理B.反射原理C.折射原理
答案:B
67.以下图中的两个圆柱大小一样,圆柱的高与直径相比,()«
A.高比直径大B.
高比直径小C.
高与直径相等答
案:C
68.我们用积木能摆出各种外形的物体,这是由于我们的大脑具有()。
A.记忆功能B.制造功能C.识别功能
答案:B
69.“猴子捞月”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里了,于
是设法把它捞上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水中的月亮是光源B.天上的月亮是光源
C.水中消灭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C
70.笔记本电脑常常用铜条来关心散热,这是由于(),
A.铜的导热性能很好B.铜是热的不良导体C.铜的价格低廉
答案:A
71.地球构造模型的三个圈层中,最薄的是()。A.
地壳B.地幔C.地核答案:A
72.页岩变质会形成()。
A.玄武岩B.板岩C.砂岩
答案:B
73.观看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觉察:我国()。
A.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B.西部多丘陵,东部多平原
C.西部多盆地,东部多山地
答案:A
74.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霜是固体,雾是液体
B.夏天翻开冰箱门,冰箱门四周消灭的臼汽是水蒸气遇冷分散形成的C.
雪是水蒸气遇冷分散成小水滴,再凝固形成的
答案:C
75.把木头杯盖换成()杯盖,保温效果会更好。
A.陶瓷B.金属C.泡沫塑料
答案:c
76.人站在阳光下会感到热,是由于太阳利用()的方式传递了热量。
A.热辐射B.热传导C.热对流
答案:A
77.手影的现象是利用了()原理。
A.光的折射B.光的反射C.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C
78.小李通过试验认为:流水能转变岩石的模样。以下最能支持他的证据的是()。
A.岩石加热后放入水中会裂开
B.常常有水的岩石上面会长出青苔
C.岩石放进装有水的瓶中摇摆,会有细碎的颗粒消灭
答案:C
79.在太行山一带的山脉中觉察卵石和海生螺蚌的化石,从而推断出这个地带在很早以前
是()。
A.湖泊B.平原C.海洋
答案:c
80.子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068-2:2025 SER EN-FR Environmental testing - Part 2: Tests - ALL PARTS
- 物理-辽宁省大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卷及答案
- 2024陶瓷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3篇
- 2025宾馆特色餐饮开发与推广合作协议3篇
- 2024食品工厂代加工绿色包装合作合同范本2篇
- 2024版协议离婚制度论文深度解读与案例分析3篇
- 2024年航空公司飞机采购协议
- 2025年度安全文化建设与推广承包合同范本3篇
- 中国各省地图形状
- 2024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发合同
- 常用静脉药物溶媒的选择
-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武汉科技大学
-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版
- HCCDP 云迁移认证理论题库
- 台大公开课--《红楼梦》笔记剖析
- 工伤保险待遇及案例分析PPT课件
- 底总结报告2017年初开场计划策划模版图文可随意编辑修改课件
- 询问调查笔录内容来自dedecms - 税务局(稽查局)
- 石油化工中心化验室设计规范
- 自己总结的清华斯维尔节能问题解答(共21页)
- 烹饪专业课程及课表设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