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二十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作业时间:月日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这一规定()A.标志着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加快了抗战胜利的进程答案:B解析:1949年中苏建交,而1950年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故A项错误;根据条约的内容可知有助于抵制美国在亚洲的扩张,有利于维护新中国的政权,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政治方面的合作,并未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是1945年胜利的,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2.下表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下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版)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图表反映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逐渐下降,不能体现与美国有了一定经济往来,打破美国经济封锁,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外贸易额的变化,不能体现国家工业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故C项正确;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额下降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3.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朝鲜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在会议上积极活动,推动会议成功,提高了国际声誉。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说法正确的是()A.会议成功推动美国侵略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B.会议达成和平公约,推动朝鲜战争双方停战C.中国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D.会议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答案:C解析: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故A项错误;朝鲜战争结束是在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当日内瓦会议陷于僵局的时候,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故C项正确;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是在亚非万隆会议后,故D项错误。4.“几百年来,亚洲问题主要是在亚洲之外决定,这种倾向现在还存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后要忽视亚洲国家对它们自己或它们邻国的想法,将是不可能的。”尼赫鲁这番话的背景是()A.印度实现了独立 B.日内瓦会议的召开C.万隆会议的召开 D.不结盟运动的开始答案:C解析:实现自身独立的印度并不能代表整个亚洲地区的实际情况,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仍然主要是由世界五大国支配的,且其中依然存在着很强的霸权主义色彩,故B项错误;召开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近代亚洲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为实现亚洲人民的自我决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正式兴起于1961年,它所针对的并不仅仅是亚洲,而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不结盟运动,故D项错误。5.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说:“这是一个丢脸的时刻,我感到极为失望。但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的看法。”这一说法是针对()A.亚非会议的召开B.美国被迫从越南撤军C.中日邦交正常化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D6.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答案:C解析: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7.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21日访华。8日,美国政府在新罕布什尔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尼克松的访华不会有什么政治上的后果,“普通公民能做这样一趟旅行是健康有益的”。中国政府发出这一邀请的最主要目的是()A.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B.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C.试探美国时任政府奉行的对华政策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197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访问中国,此时尼克松已经卸任美国总统,中国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以私人身份访华,最主要的目的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故选A项。8.下列对表格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1971—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时间国家1971年1972年亚洲科威特、土耳其、伊朗、黎巴嫩、塞浦路斯日本、马尔代夫非洲尼日利亚、喀麦隆、塞拉利昂、卢旺达、塞内加尔毛里求斯、多哥、马达加斯加、乍得欧洲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冰岛马耳他、英国、荷兰、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美洲秘鲁墨西哥、阿根廷、圭亚那、牙买加A.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结果B.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C.不结盟运动推动的结果D.新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答案:D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开始走向正常化,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推动更多国家与我国建交,故D项正确。9.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了东盟十国中的九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四个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这些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回访中国。这些外交活动()A.说明中国重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B.有助于我国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C.说明多边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D.说明中国放弃了不结盟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这些国家领导人也纷纷回访中国”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A项表述不足以完全表达题意,故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中国与周边的睦邻友好关系,并未涉及重大成果的取得,故C项错误;中国新时期的不结盟政策的表现是不与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10.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20世纪90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答案:D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杨奎松等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目录(节选)第一章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第一节从华北交涉到淞沪会战第二节国际社会的最初调停第三节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第四节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第二章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第一节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第二节苏联提供军事援助第三节德国保持中立第四节中德关系的逆转第三章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材料二“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原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到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影响。答案:(1)主要特点:由争取国际社会、国联的支持,到联合苏联和中立德国,再到与英美妥协,争取英美援助;由单纯幻想得到国际社会的调停,到推行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拘泥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妥协退让的基础上,争取反法西斯国家支持。(2)主要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极格局、两大阵营和雅尔塔体系的制约;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包围。影响: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形成局部开放(半开放)的局面,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打破外来的孤立,客观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制约了新中国外交的选择范围。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示例二观点: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论述:1949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地位,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中国政权的封杀,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1955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示例三观点:苏联争霸外交导致国力衰败最终解体。二战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出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积极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先后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