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精讲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_第1页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精讲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_第2页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精讲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_第3页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精讲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_第4页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精讲课堂(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词的相关知识。2.在朗读中感知词作内容,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品味柳永《雨霖铃》的婉约风格。4.熟读并背诵词作。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掌握朗诵技巧;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同学们回忆你所知道的关于送别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关于送别的词——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板书)二、文体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词的分类按长短: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按风格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三、解题《雨霖铃》也写做《雨淋铃》词牌名。“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被赐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四、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五、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六、诵读作品,感受情感。1、听朗诵《雨霖铃》,感受情感。(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师:能感受到这首诗词的感情基调吗?生:能。缠绵哀怨伤感低沉。(板书)2、指导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七、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2、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片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八、鉴赏(一)析离别之景1、作者是如何通过哪些意象来传情达意的?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柳杨、晓风、残月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2、请找出写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达意的?(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点出节令(深秋),显出凄清,渲染气氛;“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美人迟暮”的感慨;“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送别之“泪”。“长亭”是送别之地,从来就是“天下伤心处”。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伤感、无可奈何。(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①选取了哪些景物?千里烟波、沉沉暮霭、辽阔楚天②三种景物与词人的“伤离别”有何关系?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黯淡的离愁辽阔的天空——无尽的别恨(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用了“虚景实写”“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这句写别后的预想:兰舟出发暮霭深沉、烟波千里,广阔无边的南方。体现了词人别离时的沉重压抑惆怅之情。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是虚写。“念”承接上片内容,写出恋人分别时彼此留恋难舍,不忍离去的心情。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选取了哪些景物?柳——(谐音)留杨柳:送别留赠的信物,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晓风——(寓意)悲凉残月——(象征)离愁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酒醒之后,看到岸边的杨柳的枝条在晓风中徐徐飘拂,再加上那一弯残月的映衬,越发增添了凄清、伤感的情调。(二)解离别之情2、请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留恋”“催发”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的场景抓住了特定的动作情态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痛苦:执手、泪眼、凝噎。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共同感受普遍情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记梦》)(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