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3庖丁解牛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3庖丁解牛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3庖丁解牛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3庖丁解牛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3庖丁解牛拓展能力检测与反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本巩固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在尊长近旁侍奉)坐。(2)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乎,于,比;长乎尔,状语后置句,比你们年长),毋吾以(同“已”,是“止”的意思)也。居(平日,平常)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如或知尔,则何以(宾语前置句,即“以何”,做什么)哉?”(3)子路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养子)而对曰:“千乘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指军队),因(接续)之以饥馑;由也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也。”(4)夫子哂(微笑)之。(5)对曰:“方(纵横)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使动用法,使……富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6)对曰:“非曰能(胜任,能做到)之,愿学焉(兼词,在这方面)。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统称),端章甫(端,礼服;章甫,礼帽。此处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为小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焉。”(7)鼓瑟希(通“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起身、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8)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9)曰:“莫春(指农历三月。莫,同“暮”)者,春服既(已经)成,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五六人,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六七人,浴乎沂(状语后置句,“乎沂浴”,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乎舞雩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曲阜县南。),咏而归。”(10)夫子喟然(叹息的样子)叹曰:“吾与(赞成)点也。”(11)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罢了)!”(12)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13)“唯(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无实义)求则非邦(国)也与?”(14)“安见(怎见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5)“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做)之小,孰能为之大?”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_(你们)平日在家闲居时常说:“(别人)不了解我呀!”如果现在有人想了解、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__(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文:_如果是一个有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满)三年,我就可以使军队勇武,而且使百姓懂得为人的道理。__(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译文:_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三年之后,我就能使百姓富足。至于那些礼乐教化的事,就只有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来推行了)。__(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_弹奏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地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__(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_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__(6)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_孔子叹息着说:“我赞成曾皙(的观点)呀!”__(7)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译文:_(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__基础训练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A.饥馑(jǐn) 铿(kēng)尔哂(shěn)之 舞雩(yú)B.胡龁(hé) 吾惛(hūn)狗彘(zhì) 褊(piǎn)小C.便嬖(pì) 庠(xiáng)序庖(páo)丁 肯綮(qǐ)D.砉(xū)然 怵(chù)然莫(mó)春 大郤(xì)【解析】B项,“褊”应读“biǎn”;C项,“嬖”应读“bì”,“綮”应读“qìng”;D项,“莫”同“暮”,应读“mù”。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B)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鼓瑟希,铿尔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我虽不敏,请尝试之C.盖亦反其本矣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D.是罔民也批大郤,导大窾【解析】A项,“以”同“已”,“希”同“稀”;B项,“涂”同“途”;C项,“盖”同“盍”,“采”同“彩”;D项,“罔”同“网”,“郤”同“隙”。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不吾知也B.何由知吾可也C.臣之所好者道也D.臣未之闻也【解析】C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B)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C.所见无非牛者D.虽然,每至于族【解析】A项,古义:不称道,不谈论。今义:暴虐,没有德政。C项,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D项,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7.(1)文中“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三句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述志。(2)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面临的困难是“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认为治理这样的国家的效果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体现了子路自信、有抱负、自认为具有优秀的政治才能。(3)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的态度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这里也侧面看出他的谦逊。(4)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5)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浴乎沂,风乎舞雩”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古音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由两个“而不”可知,此处存在对偶句,应在“持”后断开,“扶”后也断开;两个句尾语气词“矣”后分别断开。排除B、D两项。“虎兕出于柙”与“龟玉毁于椟中”结构相似,语意完整,应于中间断开,排除C项。故选A。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B.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借指国家”错误,这里借指内部或者宫廷。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揭露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第四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C.第六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通过这些描写充分地显示了出来。【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没有“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应是语言描写。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文:_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__(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文:_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__【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关键点:(1)疾,厌恶;欲,想要;辞,找借口。(2)服,归附;修,修治;“来”“安”均为使动用法,“使……来”“使……安”。12.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答:_“无贫”“无寡”“无倾”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实行仁政、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__参考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孔子说:“冉有!这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个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扶助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费邑。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财物分配得少而担忧财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来了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附,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战事。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齐桓晋文之事文本巩固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1)孟子对曰:“仲尼之徒(一类人)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因此)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无以,则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2)“保民(安民,养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王见之,曰:“牛何之(往)?”(4)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换)之。”不识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5)王曰:“然(是这样),诚(的确)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吝惜,舍不得)一牛?”(6)曰:“王无异(对……感到奇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知之?王若隐(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8)曰:“有复(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认可)之乎?”(9)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表示被动)保,为不用恩焉。(10)老(敬爱)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同“型”,典范、榜样)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11)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丈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这样),心为甚。王请度(思考)之。“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沿着)木而求鱼也。(13)盖(同“盍”,何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商人)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4)苟无恒心,放辟邪侈(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同“网”,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15)乐岁终身饱,凶年(荒年)免于死亡。(16)谨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译文:_安养民众才能称王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__(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译文:_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用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心呢?您如果哀怜它没有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__(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译文:_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诗》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__(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文:_称一称,然后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知道长短。事物都是这样,人的心思更是这样。__(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译文:_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危害将士,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吗?__基础训练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B)A.无以,则王乎? 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朝秦楚【解析】A.名词作动词,称王;B.动词,揣摩;C.形容词作动词,远离;D.名词作动词,使……朝拜。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安养)B.若无罪而就死地(动词,面临)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区别)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沿着)【解析】动词,走向。5.“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牛何之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④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⑤未之有也⑥以羊易之⑦王之不王A.①⑦/②/④/③/⑤⑥B.①③④/②/⑤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⑦D.①③/②⑥/④/⑤/⑦【解析】①句“之”:助词,的。句意: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②句“之”:动词,到。句意:牵牛到哪里去。③句“之”:助词,的。句意:不去做和不能做的表现。④句“之”:助词,的。句意: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⑤句“之”:代词,指这种情况。句意:没有这种情况。⑥句“之”:代词,指牛。句意:用羊去换它。⑦句“之”:助词,主谓间不译。句意:大王不能统一天下。①③④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到”/⑤⑥代词/⑦主谓之间取独。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不吾知也B.何由知吾可也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臣未之闻也【解析】A.句意: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宾语前置句,“吾”作“知”的前置宾语。B.句意: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宾语前置句,“何”作“由”的前置宾语。C.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主谓倒装,“百姓之谓我爱”作“宜”的主语,主谓倒装。D.句意: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宾语前置句,“之”作“闻”的前置宾语。7.(1)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_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幼吾幼,以及人之幼__。”(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_必使仰足以事父母__,_俯足以畜妻子__,_乐岁终身饱__,_凶年免于死亡__。”(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老者衣帛食肉__,_黎民不饥不寒__。”(4)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提升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选择断句正确的位置标志。道既通游事eq\x(A)齐宣王eq\x(B)宣王不能用eq\x(C)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eq\x(D)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答案:BCD【解析】“游事齐宣王”中间不能断开,所以A不对。“用”的意思是“任用”,动作的发出者是“宣王”;而“适”的意思是“到……去”,动作的发出者是“孟子”,故“用”和“适”之间应断开,所以B、C正确。“所言”是所字结构,指“孟子的主张”,作“不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所以D正确。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凶,指伤害人的残暴行为,可见当时的魏国并不太平。C.太史公,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选文(二)中指司马迁。D.合从连衡,即“合纵”与“连衡”,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两种政治主张。【解析】“凶”在选文(一)中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10.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解析】A.“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无中生有,且与选文(二)中的“梁惠王不果所言”矛盾。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有“王道之成”。C.“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好利的弊病有所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即从天子到百姓,喜欢利的弊病没有区别。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_(1)慎重地办理学校教育,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申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__(2)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译文:_从天子到百姓,喜欢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__12.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答:_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__参考译文:(一)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徙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观察邻国的君主处理政务,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孟子)说:“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能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宅院里),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侵占耕种的时间,几口之家可以凭借它不再挨饿了;慎重地办理学校教育,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申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的,没有这样的事。“(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与刺人把人杀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二)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未尝不放下书感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祸乱的开端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一味根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从天子到百姓,喜欢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孟轲是驺人。他师从子思的弟子。(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终究没有实行他的主张,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敌国削弱;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等人,使各诸侯国纷纷向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颂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庖丁解牛文本巩固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1)庖丁为(介词,替,给)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接触的地方),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砉然向(“向”通“响”)然,奏(进)刀(huō)然,莫不中(合乎)音。合于(介词,表引进对象)《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指节奏)。(2)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通“盍”,何,怎么)至此乎?”庖丁释(放下)刀对曰:“臣之(助词,可不译)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超过)乎(表比较)技矣。”(3)始臣之(主谓之间,取独)解牛之时,所见无非(没有不是)牛者。(4)方今之时,臣以(用)神遇(接触)而不以目视,官知(耳眼等器官的感觉,这里指视觉)止而神欲(精神活动)行。依乎天理,批(击)大郤(xì)(通“隙”,空隙),导(引导,这里指刀进入)大窾(空隙),因(顺着)其固(本来的)然。技经(脉络相连的地方)肯綮(qìng)(肯,附在骨上的肉;綮,筋骨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之(宾语前置标志)未尝,而况大(大骨)乎!(5)良庖岁(每年)更(更换)刀,割(割肉)也;族(众,一般的)庖月(每月)更刀,折也。(6)彼节者有间(间隙),而刀刃者无厚(没有厚度);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其于(对于)游(游动)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刚刚)发于硎。(7)謋然已解,如土委(散落,卸落)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张望四方),为之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揩拭)刀而藏之。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译文:_(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__(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文:_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__(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译文:_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__(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译文:_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没有厚度;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__(5)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译文:_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堆积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__基础训练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苛政猛于虎也C.而刀刃者无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常以身翼蔽沛公【解析】D项,均为介词,用。A项,介词,替/介词,被。B项,介词,从/介词,比。C项,转折连词,可是/表示修饰的连词,可译为“地”。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A.视为止,行为迟 B.虽然,每至于族C.依乎天理,批大郤 D.未尝见全牛也【解析】A项,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B项,古义:虽然是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项,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D)A.族庖月更刀月:名词活用作状语,每月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C.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厚度的刀刃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德:名词,恩德【解析】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激。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A.良庖岁更刀,割也B.技经肯綮之未尝C.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宾语前置句,即“未尝技经肯綮”。C项,省略句,“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D项,宾语前置句,“是以”即“以是”;状语后置句,“发于硎”应是“于硎发”。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庖丁解牛》中用动作表现庖丁得意扬扬心理的句子是“_提刀而立__,_为之四顾__”。(2)《庖丁解牛》遵循“_依乎天理__”“_因其固然__”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3)《庖丁解牛》中,最能表达庖丁对解牛的理解的句子是“_臣之所好者道也__,_进乎技矣__”。提升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触蛮之战,蜗角之争庄周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②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⑤也;吹剑首⑥者,吷⑦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注】①魏莹与田侯牟:莹,魏惠王名;田侯牟,齐威王名。②犀首:魏官名,这里指担任此官的公孙衍。③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④胥靡:服役的人。⑤嗃:洪亮的管乐声。⑥剑首:剑鼻,即剑环头的小孔。⑦吷:吹剑鼻时所发出的细小声音。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选出断句正确处的字母。筑十仞之城城者eq\x(A)既十仞矣eq\x(B)则又坏之此eq\x(C)胥靡之所苦也eq\x(D)今兵不起七年矣eq\x(E)此王之基也答案:BDE【解析】根据句子大体意思,“城者既十仞矣”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应断开,所以A处断句不当,B处断句正确;后面“此胥靡之所苦也”与“此王之基也”为形式相同的判断句,中间不应断开,所以C处断句不当,D处断句正确;“矣”是句末语气词,所以E处断句正确。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君,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后引申为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B.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如古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此匹夫之勇”等。D.国,本义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后泛指国家;也指国都。【解析】“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蛮干的勇力,有勇无谋,单枪匹马。有贬义意味,与“平民百姓”这一意义有别。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因为齐国毁约而要发动战争的主战派,是要争一口气;反对战争的反战派,是顾及王家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的。B.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说:“你还是求助于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大道吧!”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蜗角虚名”的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争名夺利,对此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解析】“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表述有误。华子的这种看法并非最合乎“无为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