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 课后小结与思考题答案_第1页
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 课后小结与思考题答案_第2页
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 课后小结与思考题答案_第3页
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 课后小结与思考题答案_第4页
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 课后小结与思考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第二版

尤西林主编

(课后小结与答案)

绪论:

【学习要点】绪论是全书的概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是绪论的核心,它们规定了本书

的内容范围与论述特性。“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美学思维”则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美学是主体性人文理论学科;美学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哲学思维

的思辨力,而且要求审美乃至所有精神经验的敏锐体验0

【重要概念】

Aesthetica;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人文学科;哲学思维;人文体验

【回答示例】

Aesthetica:这是美学的拉丁文名称,该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感兴趣”

“感性的”。鲍姆嘉通提出要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可称为“Aesthetica”,

即感性学。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这也是“Aesthetica”被译为“美学”的一个原因。

美学:

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理论自觉形态,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理论学科。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美学学习的方法特性:

美学学习与研究首先具有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

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

的过程。其次,美学学习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

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

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第一章:审美的本质

【学习要点】审美的本质是美学原理解释审美活动及其经验的第一原理0审美的普遍必

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

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

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重要概念】“美本身”;“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规律;自由劳动;

审美的本质

【回答示例】

“美本身”: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之口讨论了什么是美的问题,否定

了美是美的东西、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

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提出美是指“美本身”,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

共同本质。对“美本身”的提问和寻找,是对审美本质的形而上的哲学探讨。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回答,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美本身必须是真的,真

与美的区别在于:真是思考的对象而不是感觉的对象,美却是感觉的对象,真只有达到''感

性显现”时才成为美,美必须是具有感性形式、可以呈现于意识的。因此说“美是理念的感

性显现”。美的规律:“美的规律”一词,是马克思在论述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不同时提

出的,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规律,而且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规律。

“美的规律”与“自由劳动”和“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审美的本质:

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

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

必然关系;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

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绪论

为自然语言,“美”的外延与内涵有漫长的演变历史并至今仍然保留着这种多义性:“这

幅油画真美"与"昨夜睡得真美”同为口语所允许,其涵义却明显有别。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如果将“美”理解为美学原理中广义的“美”即“审美的本质”或狭义的审美范畴即“优

美”,虽然“美”获得了理论严密规定,但美学的研究对象却失去了存在地位而转化为美学

理论范畴,美学与美学的研究对象成为美学自身范畴逻辑的循环:美学研究美学。何况“优

关”不包括崇高等审美范畴。

如果认为作为美学范畴的“美”同时就是审美存在,那就把“美”视为实体存在,好像

“碗”所对应的碗,“树”所对应的树,“美”对应着某种实体存在的“美二后章讨论美的

本质思想史时会介绍这一一种观点,它是反本质主义已经终结了的一条错误的道路。

3.审美经验

这个词基本相当于“审美意识”-词。前面已经提到,美学研究的对象从以美的本质问

题为重心,转变到以审美经验为重心,这是现代西方美学的一大转折。这一转折的理论意向

之一,是用主体的审美经验建构取代审美对象的客观性质。因此,“审美对象”-词虽还保留

着,却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审美意识(即审美经验)的衍生物。这种削弱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同时也削弱审美经验的客观性,从而削弱整个审美活动客观规定性的主张,不能不导致美学

研究对象的片面化。“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

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审美活动经验

【学习要点】审美活动经验是美学原理构成的基本内容,简称“审美经验”,它是人类

审美关系的重要维度,代表审美活动主体的方面与属性。本章实质是从审美经验现象入手内

在地说明审美活动作为“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并将依据审美本质说明审美经验的根源及其

前提条件,继而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分析审美经验的心理要素,介绍若干审美经验心

理模式,最后概述审美经验的文化类型与差异。

【重要概念】审美活动经验;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要素;审美积淀;审美经验的普

遍性与差异性

【回答示例】

审美活动经验:

审美活动经验是美学原理基本范畴之一,指经人类审美活动的累积在主体方面生成和构

建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的整体属性,即马克思所的“精神上的具体再现”,简称审美经验,

它是包含着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在内的一个大

系统。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指人类审美活动的内化成果,又称为内在的人化自然,它构成审美意识

的基础,是审美经验系统中较为稳定的形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不仅需要个体自身长期的

实践活动,更需要人类实践的历时性继承、积累和传递影响,是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

淀的成果。

如何理解审美经验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由于审美经验是人类实践劳动经由社会历史积淀而结晶的人化自然的内在成果,

所以社会化和历史性所集中代表的超个体特定经验的普遍规定,是审美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根

源;另一方面,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又会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实践经验及其个体差异的不同而

呈现出相对变化和差异性的特点;审美经验的这种普遍性与历史具体性不可分割地统一于特

定审美活动中。

第三章:形式美

【学习要点】形式对于审美具有特殊的意义。美的形式包括内形式与外形式,强调的是

与内容的联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式感进一步被抽象出来,并且脱离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

美意义,这就形成了形式美;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其二是指人们

从形式因素的各种组合中提炼、概括出的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

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美具有普适性,有商品化的趋势,与时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重要概念】美的形式;形式美;黄金分割;均衡;韵律;多样统一;形式美的商品化;

时尚

【回答示例】

形式美:

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有规律

的组合所显现出的审美特性。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黄金分割: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通过实验方式提出的“黄金分割律”,是最早认识到的合适的比

例。即长短二者之比等于长短之和与长者之间的比例,大致相当于8:5或5:3。这种比例最

令人感到愉快,因而被广泛用于各种造型的创作中。后人作了更精确的几何学证明,得出长

段与短段之比为1.618:1或1:0.618。

均衡:

均衡是对称的变体,是指中轴线或平衡点两边的形体不相等,但在分量上保持一致的形

式构成。均衡也被称为动中有静。对称是一种静态平衡,均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对称是外在

的均衡,均衡是内在的对称。均衡讲的是一个整体要有内在的力的对称。均衡比对称更有差

异性和灵活性,虽然使人感觉到安静、稳定,但具有活泼的动感与生机。

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属于高级的形式美法则,亦称“和谐”。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

的各种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别;统一则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

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形式美的商品化:

一切购买行为都是出自一定的需求,而人的需要是有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就其实质来说,

又可以划分为满足实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而在精神需要中审美需要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它们直接带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后实现。因此,在购买行为中,审美需要往往起着最关键

的作用,它是精神需要的核心。而审美需要的各层次都与形式美相关,因而,形式美能直接

或间接地商品化。在满足人的需要的产品的三个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中,

形式美都有自己的地位

第四章:技术美

【学习要点】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现代工业时代它与艺术范畴的分野日益鲜明,并

获得其独立的美学视域与审美价值。技术美是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相对于艺术美、

自然美的概念而提出来的。技术产品的技术美离不开其从属于实用且富于文化内涵的功能美。

设计的审美创造主要是通过产品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体现在产品的形式自由度上。

【重要概念】技术美;功能美;技术美学;设计美学;适用与美的关系

【回答示例】

技术美:

技术美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也是人类物质生活中最基本的审美存在。

技术美是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相对于艺术美、自然美的概念而提出来的。艺术美

是一种观念存在的反映美,而技术美则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美,它构成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

一般把现代技术产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称为技术美,但技术美是技术过程和技术产物所具有

的审美价值。技术美以感性直观的形态揭示了人所驾驭的自然规律性和人的社会目的性的统

一。它作为人的创造物,凝结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揭示了人的理想、追求和情趣。技术美

存在的根源在于,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所形成的手段和方法,它依据自然规律以实现人的目

的,体现了人在适应自然和改造生存环境中所取得的自由。

功能美:

功能美在本章是从人的使用对象角度针对技术美而言的一个分析性概念。实用技术产品

的功能效应是通过人们对它的使用过程,通过对其物质的占有或享受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

满足。但一个技术产品的功能美,不能归结为人在使用它时一种纯粹个体性的愉悦感,而要

理解为人所直观到的此产品积淀了人类长期生活实践经验成果的外在审美形式美,更要理解

为人在使用此产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此产品及其形式符号对产品功利内容和功能目的最大

化实现后的审美表现美。功能美范畴的提出,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对产品审美内涵分析上的单

纯形式观点,从而关注于产品的功能目的性。

适用与美的关系:

适用并不等于美。一个技术产品的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一个产

品可能有实用价值,却可能缺乏审美价值,那是因为它没有实现对功能目的的审美表现。美

学所说的技术产品的功能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技术产品的适用性,此范畴实具有更广泛的

意义。首先,功能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社会前进的目的性的展示,它把科技进步所

取得的成就直观化了。其次,功能美通过特定的组合秩序促进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和

社会的协调。此外,产品的功能美也是激发人的购买欲和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社会美

【学习要点】社会美在整个审美领域内实际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以人类基础

性生存活动即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社会美的范围大致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成

果和实践主体即人的美三个方面,具有直接的现实存在性、自由自觉性、侧重善的内容的价

值倾向性等特征。社会交往中的美和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两种重要形式,日常生活和节庆狂欢

中的美是社会美的两种不同存在形态。

【重要概念】社会美;社会交往美;人物美;日常生活美;节庆欢庆美

【回答示例】

社会美:

社会美是以人类基础性生存活动一一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由于与人类实践密

切相关,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在人们的社会生

活中显现出某种精神价值与自由,都可以成为社会美的审美对象。具体来说,社会美的范围

大致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以及社会实践主体即

人的美。

社会美在审美形态中的特殊意义:

以艺术哲学著称的传统美学理论往往忽视甚至否认社会美的存在,但社会美在整个审美

领域内实际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第一,人类社会最先产生的美应该说是社会美,因而

社会美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审美领域;第二,社会美是与人的社会存在关系最密切的审美

形态,也是与人距离最近、人们接触最多、最频繁、欣赏最方便的审美对象;第三,社会美

在实现人和人生的审美化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下,社会美在

人类审美活动中开始占有愈加重要的位置。

如何全面看待人体美?如何感受一个人的美?

人体美通常是指人的相貌、身材、姿态、动作、肤色、仪表等方面的美。对于人体美,

尤其是关于人体美究竟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历来存在一些争论。全面看待人体美意味着:

第一,现实的人体美虽然有赖于人体的自然生理条件和自然素质,但人体决不仅仅是自然的

产物,而是被人们的社会生活经历改造过的,因而人体美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第

二,在人体美中,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形式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形式因素并

不能脱离人的生命整体和人的社会文化环境,人体美最终显现出的是人的感性生命。人的美

即人物美是指人自身显现出的美,具体包括侧重于外在方面的人体美与侧重于内在的精神方

面的人格美。感受一个人的美,既要欣赏其相貌、身材、姿态、动作、肤色、仪表等方面的

外在人体美,也要欣赏一个人的形体、行为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崇高的精神境

界,表达对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崇敬与向往,以及对人的超越性与自由的追求。

第六章:自然美

【学习要点】自然美实有两种内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美具有依

赖自然事物及其属性、内容相对朦胧宽泛、形态多变、审美过程不可传达等特征。如画模式、

比德模式、宇宙本体和天成境界是自然审美的四种代表性模式。天然美即内在天性之美的自

然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涵盖了自然界、人生社会、艺术等诸多审美领域。

【重要概念】自然美;天然美;如画;比德;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

【回答示例】

自然美:

同艺术美相提并论的自然美一般指的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概念的多义性决定了自然美

实际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就此而言,人们一般所说

的自然美,实际指的是针对非人工的自然事物外在形式之欣赏而产生的美。

天然美:

天然或天然美即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可理解为作为事物内在的天成本性之美的自然

美的简称。天然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它涵盖了各种审美类型,既关涉自然

界事物内在的自然而然、本性天成、不假人为,或不造作的美,也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本真状

态、天成境界与最高目标,还是一些艺术作品竭力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

如画:

如画的字面义即“像画一样”。在美学领域,“如画”术语首先体现的是人们欣赏真实的

自然风景和作为艺术作品的风景画的一种态度或方式。从自然美角度来讲,如画观念也代表

了人们欣赏自然或从事自然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性或景观化模式。但是,如画模式绝不是自

然审美唯一的方式,更不是自然审美最具本质性的方式。

怎样理解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或天成之美?

“自然美”概念实际包括作为自然界之美的自然美与作为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两种

内涵。后者即天然或天成之美,是20世纪以前的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酝酿于

先秦老庄思想,正式诞生于魏晋时期。有三个层面的不同内涵或表现:第一,作为宇宙本体

论美学范畴,自然(美)即天然天成,是天地万物自在自足的本然状态;第二,作为社会存

在论美学范畴,自然(美)即自然而然或“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自由状态;

第三,作为艺术及艺术美学范畴,自然(美)即“芙蓉出水”(与它相对的是“错彩镂金”),

是艺术的审美理想或最高境界。

第七章:艺术美

【学习要点】艺术美是美的基本形态之一,艺术形态的审美对象称为艺术美。艺术美的

产生既是现实审美发展的自觉形态,又是艺术自身经历人类活动分工化而独立的产物,两者

在现代性背景下结合为“美的艺术”。本章分析艺术的审美特性,阐释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

自然美的完美再现,代表了人类自觉的审美理想,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艺术美与人生艺术

化的互动、融合及实现。

【重要概念】美的艺术;艺术意象;艺术美;艺术的终结;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

【回答示例】

美的艺术:美的艺术是1746年巴图提出的一个标志艺术独立的现代概念(beauxarts,

英文fineart),专指音乐、诗歌、绘画、雕刻和舞蹈,以引起心灵快感为目的,也标志着艺

术凭借审美性获得独立。

艺术意象:

艺术意象是艺术美的核心内容,作为艺术领域中的意象呈现,是艺术世界中审美特征最

为集中的意象存在•意象是艺术美的凝聚,是艺术意象的艺术之美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体现

了主体之情与对象之景的内在融合,标志着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的形成。

如如何把握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的内在关系:

艺术美与人生的融合即人生艺术化,二者呈现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

一方面,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审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艺术成

为生活的一部分,形成艺术美与人生的融合;另一方面,主体的审美需要不断提升,人们积

极自觉地用美装点、改造人生,把艺术美的视野扩大到审美主体的生活世界,人生与艺术美

走向统一,二者在有机融合中将艺术美升华至主体的人生整合与新的建构方面,从而达到人

生艺术化目标的实现。

第八章: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学习要点】优美与崇高是美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典型体现了审美活动本质规律、具

有对举特征的奠基性审美范畴。依照马克思实践论美学对审美本质的理解,优美与崇高被看

作是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实践劳动)的对象化活动,亦即规律(真)与目的(善)相统一的

自由形式运动。本章以比较的方式总体论述优美与崇高在审美本质、内容、形式、心理体验

及审美效果诸方面的特征,梳理优美与崇高发展的历史及其转化,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崇高

的现代意义。

【重要概念】优美与崇高;审美共通感;审美贫困;阳刚与阴柔;优美的独立地位

【回答示例】

优美与崇高:

一种对应性的审美范畴,优美称阴柔之美、秀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意蕴

和情感表现柔和平稳,呈现为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静等特征,具有小巧、平

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崇高也称阳刚之美,突出展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

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情感力度异常强烈,具有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谐、

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的特征。

审美与共通感:

共通感是指作为社群共同体存在而积淀形成的族群认同感,即一种共同的感觉的理念,

审美共通感是共通感的一种,它表示不同个体的审美活动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心理

结构,这种审美的普遍性称为审美共通感,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调动了主体的集体审美意识,

在审美活动中找到了文化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

优优美在审美形态中的特殊地位:

从美的内在规定看优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现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

一的最终成果,是现实对实践最充分的肯定;优美不仅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中获得现实肯

定最圆满、最充分的形态,也是其他审美范畴对象化实现最终所达到的结果,故在很大程度

上成为美的代名词和统称;和谐与圆满作为审美活动最具本质性的特征,不仅是优美的典型

形态,也构成全部审美范畴努力争取所要达到的境界,西方美学界一般以优美特性泛称审美

对象。

第九章: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学习要点】作为美学范畴和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不同于作为日常话语、作为戏剧艺

术类型的悲剧、喜剧。悲剧审美是对个性或人性毁灭事件自觉或不自觉的哲学性观照,喜剧

审美则是对作为审美对象的喜剧主人公遮蔽自我个性或人性本质事件的揭露。悲剧审美同时

具有悲剧主角、悲剧事件、悲剧悖论和悲剧效果四个基本要素,也因此有其四方面的基本特

征;喜剧审美同时具有喜剧人物、喜剧事件、喜剧矛盾和喜剧效果四个基本要素,也因此有

其四方面的基本特征。

【重要概念】悲剧;崇高性悲剧和非崇高性悲剧;悲剧审美四要素;喜剧;喜剧审美四

要素

【回答示例】

悲剧:

悲剧概念实际有相互联系但有明显差异的三种内涵与用法,即作为日常话语的悲剧、作

为戏剧艺术类型的悲剧和作为美学范畴或审美形态之一的悲剧。美学上所讲的悲剧又称悲剧

性或悲剧美,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

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

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乃至发生某种转变的一种审美形态。

悲剧审美四要素:

悲剧审美是悲剧在审美活动中的生发、展开过程。有别于其他审美形态,悲剧审美同时

具有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悲剧主角、悲剧事件、悲剧悖论和由悲剧审美者所承担的

悲剧效果。其中前三个要素是悲剧审美对象方面的要素,悲剧效果则是悲剧审美主体方面的

要素。

喜剧:

同悲剧一样,喜剧概念也存在着作为日常话语的喜剧、作为戏剧类型的喜剧和作为审美

范畴的喜剧三种内涵。美学上所讲的喜剧又称喜剧性或喜剧美,是指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缺

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出自身的不

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

喜剧审美四要素:

喜剧审美是喜剧在审美活动中的生发、展开过程。有别于其他审美形态,喜剧审美同时

具有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喜剧人物、喜剧事件、喜剧矛盾和由喜剧审美者所承担的

喜剧效果。其中前三个要素是喜剧审美对象方面的要素,悲剧效果则是喜剧审美主体方面的

要素。

悲剧审美与崇高审美有何联系与区别?试举例说明。

悲剧与崇高审美的联系:二者都侧重于展示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人公人的本质在实现对象

化过程中的矛盾激化、艰难斗争,主体遭遇巨大阻力的对抗状态和矛盾冲突;二者都在所涉

及的主人公人的本质的暂时失败中,激发起人们对人的本质的伟大自豪感和必胜信心;在心

理感受上,二者都在压迫刺激的痛感中使审美者体验、升华出一种强烈而独特的快感即美感。

另外,从悲剧的类型上看,的确有一类悲剧是接近于崇高的,可称之为“崇高性悲剧”。

即使如此,基于“非崇高性悲剧”的存在事实,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与作为审美形态的

崇高的差异仍然不容抹杀:第一,崇高审美突出的是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人公的斗争精神及其

胜利前景,而悲剧审美更侧重表现主人公所置身矛盾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及主体不可避免的

失败与人性所受的伤害与毁灭。第二,悲剧审美侧重表现个体的命运,格外强烈地刺激着个

体意识的觉醒;崇高审美则突出人类总体背景,它引导个体向人性道德境界升华。第三,崇

高性悲剧审美不仅有崇高那样的亢奋激情和人类自豪因素,包括崇高性与非崇高性悲剧在内

的悲剧审美更常常以深邃的哲理内容发人深思。第四,悲剧审美比崇高审美的审美对象范围

小,它只涉及人的行为或事件;崇高审美的对象既包括人的行为事件也包括自然的对象世界。

崇山峻岭、汪洋大海可以具有崇高美,但不可能具有悲剧美。

第十章: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学习要点】丑是美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一种与作为审美范畴的美(优美)相对立,

与崇高、悲剧、喜剧等其他审美范畴相关联且具有更为复杂多样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的现代

审美范畴。从审美活动理论看,丑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未实现和残缺状态,是现实对人的本

质的否定,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不统一。本章对丑进行审美界定,论述丑的审美特征,阐释

丑的审美价值,分析丑与其他审美范畴的联系和转化,并进而探讨丑与荒诞、恐怖及怪、酷

等之间的复杂关系。

【重要概念】丑;荒诞;反美学;美丑转化;丑的审美本质

【回答示例】

丑:

一种否定性的审美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丑与狭义的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