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2022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白山2022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白山2022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白山2022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白山2022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算落。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弹(tu)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

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妈

凌叔华

高太太一瞧来上工的杨妈满身穿得利落干净,相貌诚实,心里便很高兴,她笑道:“得做的活儿,都是零零碎碎的

杂事,自然不会怎样闲空,可也累不坏人,你没有什么做不来吧?”

“做得来!”杨妈黄瘦的脸上陪着笑说,“有一件事,我得先给您提明白,就是在一个月里,可以不可以让我出

去走一天?”

“你要有一天回家瞧瞧是不是?”

“不是,我们家里早就没有人了。”她依旧笑着回话,“为了我的孩子。”

“哦,一个月出去看一次儿子

“唉,太太,看得见就好了”她苦笑看说,“我是出去找他呵。丢了他已经一年零两个月了。”

“怎样丢了的?”

“都是我瞎起了要强的念头,积攒了几个钱,就硬要他上学念书,才念了几个月就不肯念,他说还不如去当兵,

只叫他的学伴传一句话。”

“你不知他住哪里,他也没往家通过信吗?”

“唉,连住处都没给我一个。”

说完了这些话,杨妈穿上围裙一样样的按着吩咐做起来。

一晚,高先生写完了明天在大学讲的讲义,钟已响过一点,他走过院子,看见杨妈低首缝纫的影子又印在纸窗上。

第二天杨妈在洗衣服,太太说:“杨妈,你不要想我们不让你晚上做活儿是有什么意思啊!我们看见你身子不大强,恐

怕你会熬坏了。”

“我应当早就跟太太提明!晚上做的衣服是给我家孩子做的,您看一天比一天冷起来,兵营里听说还没有派棉袄

下来,有时弄不出钱还许不派了,可怜,那孩子走时只穿一身单裤褂,那时还是刚过端午节的第二天……”

过了几个月,一天清早杨妈又告了假挟着个包袱上街去了。下午太太坐在房里打编物,忽然望见院子外有个三十

多岁乡下打扮的女人,说是杨妈的亲戚。

“你是杨妈堂妹吧。杨妈乡里还有什么亲人没有?她的儿子怎样,有出息没有?”

“唉,别提了!念过一年书,给学塾的先生赶出来了,后来送去杂货铺子做学徒,人家起先不肯收,姐姐央了多

时才答应了。”

“在铺子当学徒也很好了。”

“唉,这孩子哪做得了学徒呢,不到两个月,说是受气病了,他妈只好接他出来,过了些时姐姐在城里替他找了

一处学塾,把他送了去,正经的过不了三个月,就跑掉了。”

“他是跑去当兵,杨妈说的。”

“他走的前一天跑到妈那里诉冤,说先生罚他跪了半天,还骂他许多话,他立志不念书了,他要去当兵,当了兵,

一下运气来,发起来也很容易,那时叫先生瞧瞧他有没有出息。姐姐好说好劝哄了半天送他回学塾去,第三天学塾来

人说他逃走,就四处求人给找,都没有消息有人说好像瞧见他跟着招兵的走了。”

“他多大了,待他妈怎样?”

“去年十九岁了,按说也不算小!还是不懂事,见了妈,说不到三句话就是要钱,妈有时给慢了些,他就瞪了眼。”

次日午后,想起昨天的话,太太道:“昨天看你回来不言不语的,还是没消息吧?”

“唉,”杨妈叹口气回道,“他也许要给我一个信,没有法子捎来。”

“怎会没法子呢,他自己也认识字又不用求人写,再说现在哪里都有邮政局,花几分钱就可以捎一个信了。不是

我调唆你,我看你儿子不像会想起你来吧。”

晚饭后太太和先生说起杨妈的事来。

第二天高先生托了几处朋友再托朋友查去年端阳节后几日招兵的花名簿,再查他有无分发到外边等情。

一日正吃过晚饭,忽然有个生客说是来报信的。过了一会儿,高先生从客厅回来,太太迎着打听是什么人。

“是来报杨妈儿子消息的。”高先生答,“这人去年是在于司令部下做过排长的,据他说他管的是去年夏天新招

的兵,里头倒有一个清河县籍名叫杨文中十八九岁的小伙计。后来听说于司令带着兵一边打一边退到甘肃了。”

“甘肃是个什么地方,可以坐火车去吗?”

“哪里有火车,好几千里呢,若起旱路走,一年半载都未必走得到以之

“那么,真是不告诉杨妈好了。”太太说着忽然听见轻轻开月声,不禁叫道,“唉呀,方才她也许在套间房里收

拾东西,不知听见了没有!”

“隔着这样厚一堵墙,听不清楚吧。她若打听你,你同她打岔儿说没有消息算了。”

第二天早上太太起来了喊杨妈打水,厨子上来道:“昨晚出去了,就挟着一个包袱,好像包着棉衣服的样子。”

“若是真去,可不是玩的,就是年轻汉子也不容易,何况是个老婆子!”

说到无可奈何,只有希望杨妈不是像他们所猜想的去甘肃,过些时就会回来,可是一天一月的过了去。

杨妈到底也没有回来。

(摘编自1929年《新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婉约的笔锋,从相貌神态、言行举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杨妈,其中“黄瘦”的外貌真实地体现出杨妈生活

的贫困和劳作的繁重。

B.高太太追问杨妈,说她的儿子根本没有想起来杨妈,不是为了斥责杨妈,而是替杨妈打抱不平,体现出高太太对

杨妈儿子的做法的反对。

C.小说故事曲折多姿、引人人胜,人物对话很平实,人物形象能够绘影绘神地体现在他们各自的言行举止当中,给

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D.小说把高家夫妇和杨妈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物对立来写,用他们各自不同的地位、际遇写他们既有相通而又有不同

的思想感情,感人至深。

2.杨妈的堂妹叙述的内容在小说情节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具体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你是否赞同杨妈对儿子杨文中的做法?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o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

释。

①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

⑤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

⑥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A.①③④②⑤⑥B.①©②③⑥④C.②①④⑤③⑥D.②③④①⑤⑥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

象之中,含蓄凝练。

(3)毛泽东主席有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游褒禅山记》中“,"两句,也说明了

这种道理。

5、阅读下面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赏春

罗邺

芳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生。

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西施滩

崔道融

宰15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下列对于人、事、物的评价不展于“唱反调”(翻案)的一项是

A.赏春罗邺B.雪罗隐

C.西施滩崔道融D.汴河怀古(其二)皮日休

2.请赏析崔道融《西施滩》诗中“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这两句。

6、(1),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2).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造化钟神秀,o(杜甫《望岳》)

(4)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5),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6),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安乐岩夜酌,有怀恒阳家山0

[金]蔡松年

半岭云根,溪光浅、冰轮新浴。谁幻出、故山邱壑,慰予心目?深糙不妨清吹度,野情自与游鱼熟。爱夜泉、徽②

外两三声,琅然曲。

人闻世,争蛮触③。万事付,金荷酿久老生涯、犹欠谢公⑤丝竹。好在斜川三尺玉,暮凉白鸟归乔木。向水边、明

秀倚高峰,平生足。

[注]①安乐岩,指诗人仕宦汴京时于庭院中所建筑的假山:恒阳,指诗人故乡河北真定府。②徽,指琴弦。③蛮触:

典出《庄子》,蜗牛左右角上有触、蛮两个小国,时常“争地而战,伏尸数万”。指“蝇头微利,蜗角虚名”。④金荷:酒

杯名。碌(喻):美酒。⑤谢公:东晋谢安。

1.上阕中“云根”借代山石,“”比喻明月;下阕中“”借代音乐。

2.全词是如何通过“虚实结合”表达情感思想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生态”。

陪读妈妈:

黄晓,今年43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伴上高二的18岁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

失去自理能力的22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

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黄晓

说,自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

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

学习一般会到12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后再休息。

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

一间约2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

学生.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她在老家开始了陪读生活。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

在李仁珍看来,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

衣、做饭,陪读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

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

“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澎湃新闻2018年6月2日)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

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

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5000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

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

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

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2018年6月29日)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2003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陪读现象非常普遍普遍一般不普遍

是否普遍19.6%50.8%21.8%7.8%

陪读的小学中学大学本科研究生

主要阶段36.3%54.1%8.4%1.2%

陪读对孩子帮助大帮助小没有帮助起反作用

学习的帮助44.5%37.1%10.1%8.3%

陪读是否会给压力大一般压力小没压力

孩子带来压力67.0%28.0%3.3%1.7%

导致孩子

陪读给孩子带降低孩子的影响孩子的

自律能力差

来的不良影响自理能力72.9%交往能力48.9%

44.6%

赞成反对不好说

对陪读的态度

24.9%37.7%37.4%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3月2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

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

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

待仍有差距。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度追求、一

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换进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2017年9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一般很少交流。

B.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热,孕育了毛坦厂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用,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

的压力。

D.“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和成长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

三分之一。

B.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可能主要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

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很大的差异。

C.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

自理能力等。

D.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可见,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们

并不一定希望家长陪读。

3.围绕“陪读”这一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当代作家怀着深厚的人文情怀,直接或间接反映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及其对社会、民族、国家前途

的影响,聚焦制度创新与人民生存境遇、生命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深刻关联,做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阐释,为透视社会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明状态、时代生活氛围和精神风貌等,提供了鲜活的艺术形象范本,汇聚成一部宏大史诗。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革命文学主要反映由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人民军队,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从

而使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得到赖以生活的土地。赵树理发表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

的变迁》通过新旧情况对比,突出废除封速婚姻制度、移风易俗和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

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社会组织,引导广大人民创造新的美好生活,任务尤为复杂和艰巨,文学

作品对此进行了生动呈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得到广大农民拥护,使农村的合作经济

快速增长,被视为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柳青创作的小说《创业史》延续革命英雄主义传统,生动塑造了

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中国农民“建设英雄”的新人形象,鼓舞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读者,为建设新中国贡献智慧和力

量。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站起来的中国农民,摒弃小农意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农业合作化运动,

在初级社向高级社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展现他们走向共同致富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

社会面貌。

《创业史》《山乡巨变》等作品出现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绝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在全新的时代中,人民的创造激

情被唤醒而迸发出无穷活力的文化结果。它们源自现实,又充溢着理想主义情怀,把制度创新带来的社会变迁、精神

活动化为不朽文字,为时代为民族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后,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则讲述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奋斗故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

老大孙少安在农村办起了砖厂,成为乡亲致富的带头人,弟弟孙少平则走进城市建筑工地和国有煤矿,成为技术能手

和劳动模范。兄弟俩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收获富足与爱情、经历挫折与成功、体验痛苦与欢乐,在锲而不舍的奋斗

历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人形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具有浓厚现实主义特点,广大作家把人民情怀与形

态多样的现实主义叙事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一个有使命担当意识的现实主义审美文化语境,把文学的历史观照

和形象的现实观照结合起来,描绘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探索制度创新的社会风貌,演奏出一曲曲慷慨激越、催人闱

下的现实主义文学凯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为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提供广阔表现空间,催生了一大批反映中国社会新变化的各类题材作品,全面打赢脱

贫攻坚战成为近年来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同时生态小说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行艺术化呈现。叶广举秦岭系

列小说塑造了人类学家陈华等一批“具有生态文明智慧和生态文化人格的生态维护者”形象,他们敬畏生命,尊重生

态规律,对自然和社会的心灵契合,有着独特认识和见解。反腐题材小说受到读者关注。周梅森《人民的名义》等作

品,以生动故事反映这一历史进程。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反映全面依法治国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巨大成就,为传播社

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提供生动艺术载体。

除此之外,医疗题材小说关注生命健康,教育题材小说聚焦教育改革、青春成长,经济题材小说面向产业发展、

市场监管……这些作品通过描摹生活万象和人情故事,反映社会风貌和世态人心。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无理的一项是()

A.我国当代作家用人文情怀,为透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明状态、时代生活氛围和精神风貌等提供艺术形象范

本。

B.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中国革命文学开始反映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人民军队的地位。

C.源自现实,又充溢着理想主义情怀的《创业史》《山乡巨变》等作品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民的创造激情

被唤醒而迸发出无穷活力的文化结果。

D.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展现了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巨大成就,是传播社会正能量、弘

扬社会正气的艺术载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氐理的一项是()

A.本文整体结构是总分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

B.文章广泛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经据典,使本文更有说服力。

C.文章将文学作品仅仅与自己的论点相关联,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态度及其鲜明的积极态度。

D.文章引言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情节,更突出了当代十八大以来反腐作品的快速发展。

3.关于原文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学作品特征叙述,下列不能很好体现的一项是()

A.赵本山小品“改革春风吹满地”体现了改革开放文化特点。

B.90年代初期韩磊的《走四方》引起大众“创业热”.

C.改革开放作品主要体现“奋斗”“实际”的本质。

D.歌曲《春天的故事》主要体现中华儿女向往春天、致敬邓小平总设计师、不断奋斗。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用,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

南王征安南,师为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

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

罕日:“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

丞相哈剌哈孙日:“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电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

平民桂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祠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

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日:“庶

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囊者大丧

必命净洋。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勺

咚李,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次,天气清黄,月白如昼。相者贺日:“是

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用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

人多称长者。既续伐,优游八年,以寿终。

(节选自《元史•察罕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生泸江次:驻扎B.竟除武昌竟:最终

C.吾独尊其责当:承担D.昆弟贫来归者归:回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问,元代各行中书省所属有理问所理问与副理问,明、清承宣布政使司沿置。

B.浮屠,亦作浮图,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又称佛塔为浮屠。文中指的是佛教徒。

C.参知政事,中国古官职名。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参与政事,秦始皇始设此职。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罕天资聪颖,博闻强识。他读书多记忆好,通晓多国文字,奥鲁赤让孩子拜他为师。

B.察罕善于辞令,明于事理。他怒斥安南王子,使其哑口无言;他劝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明察秋毫,断案公允。他在江西及时识破谣言,在广西区别处置妖术惑众之人。

D.察罕善良友爱,德行深厚。他把田宅分给兄弟,接济贫苦兄弟,并释放奴婢为平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

(2)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彭时,字纳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邨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

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

时,口:“汝非联所耀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进退礼甚轻。为帝所亲耀

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日彭

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日:“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

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

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目:“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

帝意乃解。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擅克不堪。而献珍

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

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臬。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

臣希得见。万安同在阁,结中贵戚啖,上下壅隔,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

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

/彭公/真君子也/

B.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

/彭公/真君子也/

C.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

/彭公/真君子也/

D.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

/彭公/真君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

B.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入阁。

C.释褐是指脱去丧服,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

D.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

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

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

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

当事人知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2)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二十一世纪快走完了它的五分之一,越来越多的产业与社会领域正在被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所“赋能”,人工

智能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人工智能其实是一种“人工愚蠢”。

人类的未来的危险不在于人工智能,而是人类自由的丧失以及对自我的误解。

对于上面三段话,你有怎样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1.D

2.①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作者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

③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作者

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错,第一首写新竹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要挣脱壳建的束缚,要向上

生长,若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第二首写古竹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老竹

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表达对古竹的喜爱;作者并没有对新竹与古竹进行比较,“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

'抽千尺'的新竹”,于文无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诗中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

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一首,“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美,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

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竹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

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诗人把新竹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表达诗人虽然

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没有泯灭雄心壮志,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第二首,诗的开头两句“古竹

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

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可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谈成长启示时,要结合新竹和古竹的形象特点及作

者的生活经历、志趣感情,可写“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点睛】

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的题目,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

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2^1.D

2.(1)情节结构方面:①交代杨妈儿子不懂事的过去,解答读者对杨妈找儿子的疑问;②通过对杨妈儿子事情的叙述,

让读者明晓杨妈生活的艰辛;③通过杨妈的堂妹对杨妈的介绍,引出下文高先生和高太太对杨妈的关注。(2)情感表达

方面:①通过杨妈的堂妹对杨文中的态度,表现对杨文中的厌恶和批评思想;②通过介绍杨妈对待儿子的态度,表达对

杨妈的同情;③引发读者对杨妈行为的思考。

3.示例一:不赞同。①太过溺爱,没有批评教育。杨文中在私塾念书被赶出来;杨妈央求别人让杨文中去做学徒,没

两个月怕受气接回来;后来,杨妈把儿子送到城里读书,没有三个月就跑去当兵。这个过程中,杨妈没有批评教有儿

孙只是想办法给儿子安排学习的机会。这种过份的溺爱,不但不会帮到孩子,而且会使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

经不起风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②没有自我,一心只为儿子。杨妈活着就是为了儿子,在城里做仆人时每月都要出

去一天漫无目的地寻找儿子:干了一一天活,夜里还要为儿子做棉衣;听说儿子在甘肃,就步行想到甘肃去。这些都体

现了杨妈一心为了儿子,把这当成了自己生存的唯一意义。

示例二:赞同。①给儿子学习机会,希望儿子有美好的未来。虽然儿子在乡下的私塾被赶出来,但杨妈还是为儿子找到

杂货铺让他去当学徒,后来又在城里为儿子找到一个学塾学习。杨妈十分贫穷,但为了儿子的前途,想尽办法给儿子

学习的机会。这种不惜一切,全力抓好下一代的教育的举动,对当今具有现实意义。②不惜任何代价,要找到当兵的

儿子。在城里当佣人的目的就是想在城里找到儿子;担心儿子穿不暖,晚上为儿子做棉衣;听说儿子在甘肃,就步行

想到甘肃去。这些都体现了杨妈一心为了儿子,要尽作为母亲的责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

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

“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

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小说把高家夫妇和杨妈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物对立来写”说法不准确,小说并为将高家夫妇和杨妈作为不同阶

层的人物对立来写,高家夫妇充满同情心,善待杨妈,小说并未突出阶层的差异。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

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该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在情节结构方面:①交代杨妈儿子不懂事的过去,解答读者对杨妈找儿子的疑问;②通过对杨妈儿子事情的叙述,让

读者明晓杨妈生活的艰辛;③通过杨妈的堂妹对杨妈的介绍,引出下文高先生和高太太对杨妈的关注。在情感表达方

面:①通过杨妈的堂妹对杨文中的态度,表现对杨文中的厌恶和批评思想;②通过介绍杨妈对待儿子的态度,表达对

杨妈的同情;③引发读者对杨妈行为的思考。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

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

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无论认为好还是不好,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①对内容结

构的影响;②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③对主题表达的影响;④对作品感染力的影响等。无论赞同与否,都要有理有

据,言之成理。

本题中,若不赞同,可从杨妈太过于溺爱,没有批评教育,一心只为儿子,失去了自我等角度来回答;若赞同,可从

杨妈无条件付出都是为了给儿子学习机会,为了寻找到儿子,从母爱的伟大这一角度来分析。

【点睛】

小说文本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本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通过对标

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处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的圈点勾画,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初步概括小说主题,为快速而准确地答题作准备。小说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

题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小说三要素及主旨答题。

3、A

【解析】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排序,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

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①⑤是对前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

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的解释,和前文句子照应,①紧承前文,在先,排除CD;③④②解释

①一组,在①之后;⑥是对⑤的解释,⑥在⑤后,排除B。故选A。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

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或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

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凝,衰,瑰。

5、1.A

2.当年西施浣纱的溪里春水急湍喧哗,好像在为这不公正的说法表示不满。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观念投射到客观事物

上,情景交融、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表达自己对西施身受恶名的同情,很有感染力。以景语收束诗歌,使“西施陷恶

名”的议论显得自信确切,又为诗歌增添了文学韵味。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

求选出“对于人、事、物的评价不属于'唱反调'(翻案)的一项”。考生需要分析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所写的人、

事、物,体会情感,看是否是"唱反调”。

先看第一首诗歌,罗邺《赏春》通过咏赞芳草和春风来讽喻世态人情,诗中说“芳草”如烟,不管是贫家陋巷还是权

门要路,处处长得青葱一片,写春风年年都来查点人间万事,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春风身上看不出人情的冷暖与世态

的炎凉。这不是唱反调.

第二首《雪》中提到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

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

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属于唱反调。

第三首《西施滩》,前面说“西施陷恶名”,后面说“似有不平声”,这是唱反调。

第三首《汴河怀古》,第一句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批驳,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

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属于唱反调。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句中所写之景以及景的特点,

然后分析是否使用什么技巧,达到什么效果。题干要求赏析“崔道融《西施滩》诗中'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这

两句”,这两句诗意思是“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

的议论和抒情,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

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

“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

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6、山气日夕佳叶上初阳干宿雨阴阳割昏晓白发谁家翁媪士不可以不弘毅吾尝践而望矣无可

奈何花落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

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

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佳”“宿”“割”“媪”“毅”“践”“落”O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

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

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

不到分数。

7、1.①冰轮②丝竹

2.①“半岭”三句,实写眼前安乐岩月夜之景,营造了恬静闲适(或“宁谧安闲”“清新惬意”“明朗愉悦”)的意

境。②“谁幻出”三句、“深檄”五句,联想虚写万里之外的恒阳家山的风物之美、林泉之乐,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

③“老生涯"实写词人当时的处境,“谢公丝竹”虚写(用典),联想谢安曾退居山林终日以音乐娱情遣兴,前后通过

对比表达了词人的遗憾和向往之情。④“好在”五句,想象虚写白鸟归乔木,反衬自己未归家山,表明将来退隐才能

享受美景闲情,满足平生愿望,可见词人在仕隐问题上思想矛盾。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具体考查修辞手法。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诗句的意思,仔细阅读局部的描写,判断

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

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上阕中“冰轮新浴”意思是“夜月当空,倒映水中,'新浴’后,如冰轮玉镜,愈发明亮”,这里“冰轮”比喻“明

月”。

下阕中“老生涯、犹欠谢公丝竹”,意思是“自叹奔波到老,此身尚不自由,比起隐居东山,携妓遨游,终日以音乐

娱情遣兴的东晋谢安来,不免逊他一筹,欠他一着”,这里“丝竹”指代“音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虚实结合的手法。答题时要先答术语,然后找出哪里是实写哪里是

虚写,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内容以及效果,最后要答出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上阙,词从安乐岩的夜景写起,安乐岩上,怪石林立,千奇百状;岩边小溪蜿蜒,水声潺然。夜月当空,倒映水中,

“新浴”后,如冰轮玉镜,愈发明亮。溪水经明月一照,波光粼粼。水色天光,相映成趣,景色煞是赏心悦目。这是

实写眼前美景。接着,抬头望明月,一阵思乡情绪袭上心头。沉吟中,眼前的“半岭云根,溪光浅”恍忽变成了家乡

的云山夜色,这奇峰异石,溪光月色与故园家山何其相似!不知是谁,如此多情,如此理解吾心,在眼前幻化出“故

山邱壑“,来慰藉宽解我的心怀?林下不妨清风吹拂,快我胸襟;溪中鱼儿自由自在,正与我闲情野趣想契合。此时

再听弦外两三声琅然清脆的琴曲,会更令人心旷神怡。“谁幻出”和“深檄”句是想象万里之外的恒阳家山的风物之

美、林泉之乐,是虚写,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

下阙,先写自叹奔波到老,此身尚不自由,比起隐居东山,携妓遨游,终日以“丝竹”娱情遣兴的东晋谢安来,不免

逊他一筹,欠他一着,以致让家山的清风朗月,林泉风物被闲置,不得一赏,这是实写眼前处境及心情。谢安句是用

典,联想谢安曾退居山林终日以音乐娱情遣兴,这是虚写,前后通过对比表达了词人的遗憾和向往之情。“好在”句

接着沉吟自问:家山故园的斜川之水可仍然澄清如玉?天色早暮,白鸟可已归乔木故巢?这是虚写,表现对故乡山水

的思念关切,白鸟归乔木则反衬自己尚未归山。表明将来退隐才能享受美景闲情,满足平生愿望,可见词人在仕隐问

题上思想矛盾。

本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而虚笔更多。词由眼前景生发开去,先写由眼前溪山所引发的对故园的思念,其次想象家

山风物之美,进而写未能退居家山风致的遗憾。最后表示只有退居家山,才能满足平生之愿。

【点睛】

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所云:“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李

商隐《夜雨寄北》中所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

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

萸少一人”。

8、1.C

2.C

3.①材料一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

②材料二指出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

③材料三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

④材料四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

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

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项,错在“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材料二中原文说“尽管收入不高……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可见并不能大

大缓解家庭压力。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

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项,错在“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从材料三的数据看,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占44.5%)认为陪

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大,相反,认为帮助小、没有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合计超过了一半。

故选Co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

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阅读四则材料,分析概括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材料一,举例两个“陪读”的例子,一是陪读妈妈黄晓,

“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年房租2万。……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6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

饭。……'晚上11点多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她也会等到儿

子睡了之后再休息。”二是陪读8个孙辈的七旬奶奶李仁珍,“……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帮孙辈洗衣、做饭,……

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20分钟外,要到晚上11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

平时课余时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材料一通过以上两个“陪

读”的例子,侧重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材料二,根据该材料的出处:《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

济”》,以及材料中说“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

济“,可知,这则材料介绍的侧重介绍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材料三是一则调查问卷,用数字形式,

从陪读现象是否普遍、陪读的主要阶段、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

良影响、以及对陪读的态度等方面的调查统计,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材料四,”多元的陪读现象,

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材料四侧重分析

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本题据此分点回答各材料介绍的侧重点。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

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

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

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

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9、1.B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