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_第1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_第2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_第3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_第4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五《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所在单位固始县第八初级中学学科历史设计教师耿涛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2.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3.体会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性强、有上进心,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学习主动性不够强,需要老师去引导,极大程度地激发其思维积极性。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方法设计:1、把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2、电脑一体机、PPT课件,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七律·长征》,教师讲解毛泽东创作《七律·长征》的由来。指出《七律·长征》是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学生观看视频)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目的: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情感氛围,增加感染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学心,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二、探究新知识(一)、数字长征教师讲述:同学们知道吗?长征是由一个又一个意味深长、气吞山河的数字组成的。(展示数字长征的资料,大部分内容来自参考资料)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总行程2.5万余里。纵横11个省: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牺牲营以上干部约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5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教师提问:这些数字反映哪些信息?学生观看数字,回答问题:表明了当年红军长征所经历的时间很长;总行程非常远;沿途环境异常的险恶;我们红军战士的年龄非常的小;他们付出的牺牲代价格外大。设计意图:直观了解长征的艰难,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二)、故事长征教师讲述:这些的数字在整个世界军事史上都是前所未闻的。在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让人铭记一生。下面,咱们就共同走进故事长征,讲述、聆听那一个又一个震人心魄、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学生听教师讲述,了解任务的布置。)1、故事长征由六集组成,学生讲述前三集的故事。第一集:长征伊始。第二集:遵义会议。第三集:突出重围。第四集:飞夺泸定桥。第五集:雪山草地。第六集:胜利会师。课前布置工作:(1)、课前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并由组长分发已为各组的准备资料。(2)、指导各组的学生根据手中所发资料要求认真准备并选出一名学生作为本组的讲解代表。(3)、教师做主持人,引导学生讲解好前三集并给予适当点评。前三集的设计意图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认识红军的创新精神,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后三集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切身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引导学生保持并发扬艰苦奋斗、不畏艰辛的革命精神。第一集:长征伊始有请第一组的代表讲述。学生(故事讲解员):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致使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6千余人被迫撤离红都瑞金,告别养育他们多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向湘西转移,从此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悲壮征程。一路上红军英勇冲杀,顺利突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但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却发生了惨烈的湘江战役,有人形容战役的惨烈说: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最终红军虽然拼死渡过了湘江,但自身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出发时的8万6千余人只剩下了三万余人,而这距离红军长征开始仅仅过了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教师点评:第一组同学讲述很好,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红军长征的原因: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第二集:遵义会议教师讲述:国民党四十万大军却不给咱们仅存的三万红军以丝毫喘息的机会,他们继续以围追堵截的态势从四面八方不断压缩红军的生存空间。当时,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下面请第二集遵义会议的代表来讲述。学生(导游):欢迎大家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插入遵义会议图片)这就是当年开会的会议室。当时开会的代表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李德、张闻天、王稼祥等就是围坐在这张桌子前,会场十分狭小,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会议开了三天,每次都是晚上进行凌晨结束,毛泽东在会议上批评了当时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指挥是纸上谈兵,不考虑实际,所以才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并造成了长征初期重大的挫折和损失,毛泽东的发言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负责军事指挥,由此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后红军在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正确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所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插入遵义会议图片)这间房子也因此成为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见证。教师点评:感谢我们的导游,她不仅带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还让我们重温了遵义会议,真正体会到了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作用。第三集:突出重围教师讲述: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能把这疲惫不堪、弹药不足、物资奇缺的3万红军带出国民党四十万大军的包围圈吗?下面有请第三集突出重围的代表来讲述。学生(前线战地记者):我是一名前线战地记者,现在由我为大家报道一下红军最近的行军情况: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三万红军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在川黔滇万水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河,把敌人转的晕头转向,从而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而后毛泽东又采用调虎离山之计,使红军巧妙地度过了金沙江。现在,我们已经跳出了国民党40万大军的包围圈,正在往北急行军赶往大渡河边的安顺场,目前的情况就是这些。(观看四渡赤水河的视频)教师点评:感谢前线记者的及时报道。(插入四渡赤水河的纪念堂图片)四渡赤水是毛泽东一生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插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第四集:飞夺泸定桥(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教师讲述: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路向北……已经跋山涉水一万多里的他们又将遭遇怎样的艰难险阻呢?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并回答问题第五集:雪山草地教师讲述: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路途中最艰难的时刻,是对红军生存意志和生命极限的最严酷挑战。(播放爬雪山过草地的视频)教师讲述:在雪山草地中,被寒冷、饥饿、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红军将士们,相互搀扶,沿着战友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当走出草地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红军将士咳得喘不过气来,但就是这样一支衣衫褴褛、瘦的皮包骨头、咳得喘不过气来的队伍,却仍能奇迹般的消灭整师的敌人,直至走到胜利会师的那一天。第六集:胜利会师(展示胜利会师的图片和地图,学生观看图片和地图,了解红军会师的情况。)教师讲述:1934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第二年10月,也就是1936年10月长征的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也在征服沿途的重重困难后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历时两年、行程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终于胜利结束了。教师讲述: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为什么他们明知道前方有艰险却依然不惜一切的迎着困难就那么一年两年义无反顾的一直走下去?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学生回答:红军在长征中还遇到的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缺少粮食给养。支撑着他们的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必胜的革命信念。总结:正是因为红军将士这种对理想、信念自愿自觉的执着追求,孕育出了足于融化、征服一切困难的精神与力量。毛泽东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精神教师提问: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长征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作为和平年代的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呢?(学生讨论问题)学生回答: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不怕苦、不怕难、团结互助、顾全大局、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总结启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乐于面对困难。教师呼吁学生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大家都知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担负起自己各方面的责任,对个人负责,对集体、对社会负责,对我们的国家负责,做一名有责任心的中学生,这就是对长征精神最好的传承、发扬。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红军长征的原因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2.战略转移二、红军长征的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2.转折:遵义会议(会议内容、历史意义)3.事件: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4.胜利: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三、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四、长征精神技术运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资源引用:PPT课件、视频、网络资料创新点:通过播放视频,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加感染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学心。在教学过程中,用数字长征让学生直观了解长征的艰难;用故事长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长征精神。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了在教学中需要提高的地方:一是重视历史地图的讲解与运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二是课堂用语需严谨。历史学科必须遵循严谨性、准确性的原则,语言不能过于随意。三是让学生学会讲故事。历史故事是历史课堂的调味剂,适度使用故事可以增添历史课堂的趣味。辅导教师评语教学内容难易适当,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多,反馈及时。基础理论扎实,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结构安排科学,符合学生实际。注:请严格按模板格式设计,凡是与该模板形式不相符合的材料不予接收。

附件六固始县中小学、幼儿教育优质课教师登记表姓名耿涛性别男年龄42教龄22学历本科职称中小学一级单位固始县第八初级中学联系方科历史校级参评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评选等次评语评委负责人签字:学校盖章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