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1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3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4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东汉220220魏蜀吴280265西晋317十六国前秦一度统一317东晋420386北魏→分裂581420宋齐梁陈589581隋朝618北朝北魏386-534孝文帝改革东魏534-550西魏535-557北齐550-577北周557-581宋[刘裕]420-479齐[萧道成]479-502梁[萧衍]502-557陈[陈霸先]557-589南朝南北对峙383淝水之战灭北魏皇帝列表宣武皇帝——拓跋圭,庙号太祖,在位时间386年——409年明元皇帝——拓跋嗣,庙号太宗,在位时间409年——423年太武皇帝——拓跋焘,庙号世祖,在位时间424年——452年南安隐王——拓跋余,庙号熹祖,在位时间452年景穆皇帝——拓跋晃,庙号恭宗,在位时间452年文成皇帝——拓跋浚,庙号高宗,在位时间452年——465年献文皇帝——拓跋弘,庙号显祖,在位时间466年——471年孝文皇帝——拓跋宏,庙号高祖,在位时间471年——499年宣武皇帝——元恪,庙号世宗,在位时间500年——515年孝明皇帝——元诩,庙号肃宗,在位时间516年——527年武怀皇帝——元子攸,庙号敬宗,在位时间528年——531年节闵皇帝——元恭,庙号烈宗,在位时间531年——532年孝武皇帝——元修,庙号显宗,在位时间532年——534年导言“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崛起的一个共同现象、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如何化解社会矛盾,稳固统治秩序的问题。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决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根底一、改革的背景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北魏统一了北方同时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奠定根底一、改革的背景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那么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那么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赋税制度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上下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阔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奠定根底①阶级矛盾锋利②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激化③人民起义不断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一、改革的背景冯太后魏孝文帝五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催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那么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开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决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奠定根底①阶级矛盾锋利②民族矛盾激化③人民起义不断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二、改革的内容1、第一阶段2、第二阶段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立新制度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立新制度①485年实行均田制内容: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兼并引起动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立新制度①均田制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影响:北方经济恢复开展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均田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农民北魏政府农民邻长里长党长北魏政府宗主州郡宗主都护制三长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1、第一阶段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立新制度①均田制②三长制内容:影响:目的:

A、宗主督护制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和阶级矛盾。B、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保障了均田制的顺利推行,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1、第一阶段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立新制度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内容:影响: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政治环境;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开展。俸禄制能否到达防止贪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能,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②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③作用: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2、第二阶段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①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军事上:④地理上:设巧计迁都洛阳: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气候恶劣,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北方强敌柔然,对北魏构成威胁地处偏僻,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设巧计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迁都洛阳作用:〔1〕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2〕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开展。2、第二阶段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①迁都洛阳②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改穿汉服5〕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3〕提倡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作用:对加强民族团结、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鲜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完成了封建化。1、均田制,租调制和三长制的实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三、改革的影响⑴农业生产开展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还要多出一倍。⑵手工业日益活泼丝织业开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⑶商业日趋活泼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开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的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北朝动物纹锦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开展的再现118件珍贵北魏文物首次亮相1、均田制,租调制和三长制的实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整顿吏治,推行俸禄制度,推崇儒学,兴办学校,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3、迁都洛阳和提倡汉化政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开展的历史做出了奉献,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根底〕。三、改革的影响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汉化〔封建化〕改革。性质:不同声音孝文帝改革有没有弊端?发散思维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根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20余年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全盘吸收汉文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1、全盘吸收汉文化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4、后继乏人3、无视了北部边境缺乏之处: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1、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深入到文化习俗方面,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符合统治者稳固统治的需要;④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⑤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③政治上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混乱,导致阶级矛盾锋利;②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④北魏社会动乱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1、必然性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稳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2、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开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②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关土地分配各有哪些内容?内容: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军功受爵,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规定政府把所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变得温和可亲。洛阳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雕像请思考:上述现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无联系?有联系,龙门石窟的大佛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变得温和可亲。这是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文化的结果。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开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