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6.1《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解析)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文字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②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③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④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⑥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①⑤③⑥②④B.①⑤②④③⑥C.②④①⑤③⑥D.②④③⑥①⑤
2.下面所列作品与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身工》报告文学夹叙夹议细节描写芦柴棒
B.《记念刘和珍君》纪念性散文写人记事至情的文字刘和珍
C.《荷花淀》革命文学笔调清新荷花淀派三仙姑
D.《小二黑结婚》现代小说乡土气息山药蛋派二诸葛
二、情景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中,陆游观赏乡村自然风光和节日民俗后,意犹未尽,便与村人相约:自己将“,”再次前来叨扰。
(2)《论语·子罕》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
(3)惨象,;流言,。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痛惜于民族的悄然消亡,他警示人们:“,。”
(2)《氓》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的两句是:“,。”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只要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并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的两句是:“,。”
三、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地衣非常小,常栖息在户外的裸石之上,①,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然而,就是这微小冷门的物种,却有人甘愿终生以此为职业。这就是中国地衣学科的开创者魏江春。
有人不理解,②,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研究?在2005年的时候,欧洲宇航局就做了一个地衣的太空试验,把地衣带到太空上之后,经过了十五天的真空、失重和温度的剧烈变化,让科学家特别惊讶的是,③,而且还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眼下,魏江春也在向国家积极申请,把地衣带到太空去,做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试验。魏江春指出,地衣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他还提出了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概念。用地衣来治理沙漠,这无疑是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无穷尽的想象。
地衣研究是一条漫长的路,是需要几代人去接力的一项任务,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好在当下中国的地衣学,不再是魏江春一个人的孤勇探索。我们有了专业的科研团队,有了更多敢于攻坚克难的后生加入,并在多个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江春用一辈子的时间,将一个荒芜的学科培育成硕果累累的良田,使其焕发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回首一生,他凝缩的不过这样一句寻常话:“人要与人为善诚信在,平等待人和为先;做学问要勤于思考多实践,勇于探索求发现。”
5.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地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B.福林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D.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孙犁《荷花淀》)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7.第①段划线句在这段文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8.请结合文段,分析眼中“三·一八”事件的意义所在。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批判”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指人类勇敢地运用理性来解决自身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崇高的“权衡较量”的思维活动,比如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
鲁迅的“批判”也具有独特的哲思魅力,但并不囿于哲学和理论。竹内好认为,鲁迅一开始就不喜欢摆弄单纯的抽象理论,后来也无意于此。但这并不是说,鲁迅更偏重于“行动”。尽管鲁迅渴望“行动”,赞美“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但他终于并不是行动家,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随笔无不显明他主要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批评家(批判者)。而且他的批判并不仰仗也并不追求高深玄妙的概念理论的架构,乃是整个生命(活泼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全然投入。表现出来,更偏重于苏珊·朗格所谓“情感的形式”,也就是文学。
鲁迅遗产也可以说就是批判的文学或文学的批判。
这具体就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直接批判社会现实并进而批判一定的社会现实所依托的一定的精神传统。其核心,就是“批判国民劣根性”。
为什么“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对“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坏根性”的批判?
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人”,“人”的关键在“精神”,即通常所谓“人心”。人心坏了,外在的社会设施乃至文明的一切其他内容不管涂抹得怎样漂亮,都不可能真正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他虽然经常从直接的乃至高度敏感的社会政治入手,虽然也像学问家们那样进行深入广泛的历史文化的阐释,但他的真正目标仍然是坚定不移地“直指本心”:“批判国民劣根性”。
(摘编自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
材料二
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为此,他对于“西方文明史”,特别是19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专门的考察。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柢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
材料三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这不是从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视角进行观照所总结出的鲁迅的当代价值。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个中国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
(摘编自张梦阳《鲁迅的科学思维》)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主要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批评来唤醒“人心”,他的批判不涉及抽象的概念理论,借助的是“整个生命的全然投入”的文学形式。
B.在思考中国建立的“现代文明”的目标时,鲁迅更重视“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甚至甚于“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他认为前者是“本”。
C.从普世的层面进行观照,鲁迅的价值体现在他所承担的历史职责,即引导人们“悟己之为奴”,摆脱精神的奴役状态,重新回归理性境界。
D.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这是因为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常招致误解。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不过三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鲁迅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核心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
C.为了明确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鲁迅考察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D.鲁迅对民族人性的内审与反省,深刻改变了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11.下列信息不属于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的一项是()
A.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
B.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C.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刘和珍之死,鲁迅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说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12.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
13.鲁迅曾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他的核心思想是“立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对子贡说过“己欲立而立人”,这句话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构成他的“忠恕之道”。请简述此处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涵上和提出目的上有何不同。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周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附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4.在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15.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6.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和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七、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乙: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18.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中的“缘由”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一方面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另一方面反动文人的舆论愚弄。
B.“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点明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路只有两条,或“爆发”,或“灭亡”。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鼓舞。重点强调沉默的结果必须是爆发。
C.时间副词“已”和程度副词“尤”联用表示递进关系,表示流言更使愤慨。面对“惨象”和“流言”,内心是复杂的,有愤怒,有哀痛,也有几分无奈。
D.“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发出的感慨,表述出强烈的愤懑之情。
19.阅读《荷花淀》文段,选出对女人月下编席情景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A.选文以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画卷,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也由此表现了对美丽家乡的热爱。
B.把月光下银白雪亮的席子比作“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这样诗化的描写,既烘托人物形象与心灵的美好,又表述了对白洋淀及白洋淀人民的热爱之情。
C.“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运用了比喻手法,既增添了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美感,又突出了女人在这样美好的夜色中劳作的愉悦心情。
D.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体现了女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此,才更激发起他们保卫家乡的豪情,为下文作了铺垫。
20.以甲乙两文为例,分析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不同的写作特点,写出两方面即可。
21.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记念刘和珍君》《荷花淀》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以“苦难与新生”为人文主题。请你依据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拟定一个“研习专题”,写出专题发言稿的题目和正文提纲。
参考解析:
1.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根据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并根据前后的语境来确定前后句,再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代词等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出自《钱理群:鲁迅是具有民族精神源泉性的作家》,语段主要是说作家对于民族的意义,全语段分两层。①⑤②④是第一层是说鲁迅这样的作家不简单,③⑥是第二层说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至今仍受英国人的高度敬仰,这就可以把六个句子分为两个部分;从后面的语境来看,“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可见前面应是说英国的莎士比亚,这就说明③⑥应放在最后,这就排除AD两项;再看前面的语境,前面说“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这是说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价值,应该是鲁迅的价值所在,①不可能是第一句,排除B项。
故选C。
排序题中的标志性语言有: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三仙姑”对应错误。三仙姑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荷花淀》中的人物可以列举水生、水生嫂等。
故选C。
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已使我目不忍视了尤使我耳不忍闻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拄”“叩”“凋”“尤”等。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爽”“贰”“已”“芳”,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5.B6.①如果不细心观察(或不仔细看、不在意等)
②地衣这么寻常(微小、冷门、普通、平常等)的生物
③地衣不仅存活下来了(没有死、活着、生存、生长)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中是比喻,把“学科”比喻成“良田”,“学科成果”比喻成“硕果”。
A.“花白胡子”代指人,属于借代。
B.把“包身工”比喻成“机器”,是比喻。
C.“伟绩”“武功”是反语。
D.“长在水里”属于比拟。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表示一种假设情况,应该用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再根据后文“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可知,可用“细心观察”以否定形式与后文“忽略”相对,据此可填入“如果不细心观察”,或“不仔细看、不在意”。
第二空,根据后文“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研究”可知,前面要填入研究的对象“地衣”,还要填入与“耗费大精力”形成照应的词,可填写“微小”“冷门”“平常”“普通”等词语,据此可填入“地衣这么寻常的生物”。
第三空,根据语境“让科学家特别惊讶的是”“而且还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可知,应填写包含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且应与下文“光合作用”呈递进关系,据此可填入“地衣不仅存活下来了(没有死、活着、生存、生长)”。
7.与下文构成转折,意在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比我想象的还要坏,而中国女性临难从容更出于我的想象。8.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将激励“真的猛士”更加奋勇向前。
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在文中作用的理解能力。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意思是“我”向来是不怕用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凶残卑鄙,但这次,某些“中国人”凶残、卑鄙的程度让“我”想都不能想!由此可见,这句话更加反衬出某些“中国人”(流言家、执政府)的卑鄙无耻、凶残至极,在文中应该起反衬作用。由下文“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可知,这划线句子与下文形成转折,除了突出当局者和流言家的凶残下流更为了能衬托出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先简要分析文段内容,再归纳眼中“三·一八”事件的意义所在。
第①段,“三·一八”事件让“我”看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作,和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第②段,“三·一八”事件中,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赞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第③段,“三·一八”事件对“苟活着”与“真的猛士”的影响,使那些有是非观还没有行动起来的人看出了希望,使那些勇于斗争的爱国者更加奋然前行。第④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记念刘和珍的。由此内容分析可知,“三·一八”事件证明了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这一事件使那些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念烈士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将激励那些勇于斗争的爱国者,这些“真的猛士”更加奋勇向前。
把握散文主旨的技巧:
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
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
9.B10.D11.B12.材料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首先提出“批判”的概念,引出话题;然后指出鲁迅的“批判”是一种文学的批判;再指出鲁迅的“批判”的核心是“批判国民劣根性”;最后得出结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13.①概念内涵上:孔子的“立人”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的意思,是其“忠恕之道”中的“忠”道;鲁迅的“立人”是指人的彻底解放,即“尊个性而张精神”,立“有精神自觉”的人。(立具有独立人格、批判思维、思想自由的人,类似解析也给分。)
②提出目的上:孔子是为了说明仁道,教导子贡实践“仁”要能近取譬,推己及人;鲁迅是为了改造社会现实,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让国民能够真正地认识自身文化和性格的劣根性”“追赶世界新潮流”“建立现代国家”,类似解析也给分。)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他的批评不涉及抽象的概念理论”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提到鲁迅的批判“不囿于”“不喜欢”“不仰仗”“不追求”哲学概念理论,并不表示鲁迅批判“不涉及”概念理论。
C.“回归理性境界”错误,偷换概念。奴性、悟性、理性属于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材料三是说“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非“回归理性境界”。
D.“这是因为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常招致误解”强加因果,“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说明鲁迅认识深刻,“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说明有误解和攻击,也有推崇和纪念。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鲁迅对民族人性的内审与反省,深刻改变了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说明鲁迅考察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为了明确中国的“现代文明”错误,材料三“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是就所有民族和人类发展而言,并没有指向鲁迅,“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只是说明鲁迅致力于此。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三则材料,“劣根性”指的是国民“精神”“人心”“思维方式”上的痼弊。
A.“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批判人“既为主,又为奴”的自我身份的二重性。
B.表述了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激发了面对敌人的刀丛剑树而进行殊死搏斗的战斗豪情,又表现了在“长夜”气氛下的愤慨之情。不属于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
C.揭露反对派的无耻行径。
D.“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涉及国民的自欺欺人与“精神胜利法”。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整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层层推进。
材料一共有6段。第1段,“‘批判’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指……”,提出“批判”的概念,引出话题;
第2段,“鲁迅的‘批判’也具有独特的哲思魅力,但并不囿于哲学和理论”“他的批判并不仰仗也并不追求高深玄妙的概念理论的架构,乃是整个生命(活泼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全然投入。表现出来,更偏重于苏珊·朗格所谓‘情感的形式’,也就是文学”指出鲁迅的“批判”是一种文学的批判;
第3段过渡,指出“鲁迅遗产也可以说就是批判的文学或文学的批判”;
第4段,“这具体就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其核心,就是‘批判国民劣根性’”指出鲁迅的“批判”的核心是“批判国民劣根性”;
第5段,“为什么‘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对‘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坏根性’的批判?”提出问题;
第6段“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人’,‘人’的关键在‘精神’,即通常所谓‘人心’”“他的真正目标仍然是坚定不移地‘直指本心’:‘批判国民劣根性’”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批判国民劣根性”。
1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己欲立而立人”是说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从概念内涵的角度看,这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是其“忠恕之道”中的“忠”道,强调要尽责坚守,要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从“‘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可知,鲁迅的“立人”是指人的彻底解放,即“尊个性而张精神”,立“有精神自觉”的人。
“己欲立而立人”,从提出目的角度看,想要帮助人的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都站不稳,看到别人摔倒,你又怎么扶他呢?孔子是为了说明仁道,教导子贡实践“仁”要推己及人;从“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可知,鲁迅是为了改造社会现实,使中国实现“现代化”。
14.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15.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刘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刘和珍的英勇无畏。16.鲁迅的话表述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的话表述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17.BD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和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可根据文中对刘和珍的一些描写性、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概括作答。例如,“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可概括为英雄、革命的首领;以此类推,再从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的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本题,由题干“在的眼中”便可知道分析其人物形象时,应从描述性和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中概括作答。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题干提示,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在文中写到自己时使用了以下语句,“烛光照看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可见,把自己定位于渺小,这和刘和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抓住关键词,结合着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从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是因为刘和珍的被害而出离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此文中要表述的是对刘和珍牺牲后的悲哀,因此此处的“沉默”是刘和珍的牺牲给带来最深的悲哀。答题时,只要能符合原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1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从选项考查的考点来看,既有内容上的,也有语言上的,还有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上的。思考时,要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区别。A项,“文章从追悼会……气氛烘托到极致”错,实际情况是这里的描写只是抒发情感的引子,并非写作的高潮。C项,文中“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从下文来看,既有愚昧的民众,更有残暴的反动政府的帮凶。E项,“蕴涵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错误,因为从全文来看寄托的首先是哀思,再就是对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如“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句即可证明。故选BD。
18.C19.C20.①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的选材内容特点不同:纪实作品的选材是真实的,虚构作品的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房产过户离婚协议书及婚后财产分割争议调解合同3篇
- 2024年度水产销售购销合同法规
- 2024年标准化教育咨询服务合同范本版
- 2024年互联网安全实习生就业合同附安全技能培训协议2篇
- 2024年新型水电工程施工承揽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智慧交通设施分包合同补充协议3篇
- 2024年商业秘密保护与许可合同
- 2024年猎头与招聘服务协议
- 2024年化工设备检修与技术改进合同6篇
- 2024年度城市综合体户外广告资源合作开发协议3篇
- J.P. 摩根-全球电气设备行业-自动化产业:摩根大通系统集成商调查-2021.5.20-58正式版
- GB/T 28035-2011软件系统验收规范
- 介绍北京英文
- 医生、护士工作服技术参数要求
- GB 29518-2013柴油发动机氮氧化物还原剂尿素水溶液(AUS 32)
- 《经济学基础》试题库(附答案)
- 中学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课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 双氧水工艺培训课件
- 医师临床三基训练综合试卷
- 激光雷达测风技术完整版课件
- 2023年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