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同步模拟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同步模拟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同步模拟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同步模拟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同步模拟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限时练一、单选题(共30道,60分)1.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由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主导绘制,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这说明(

)A.欧洲民族国家的意识增强 B.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建立C.人文主义在欧洲大陆传播 D.服务于帝国主义对外扩张2.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君主专制下的政教合一国家 B.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3.在中世纪的英格兰,教会用语—拉丁语,一直都是正式的文本用语,王室或政府颁布令状多用拉丁语。从1362年起,议会正式接纳英语,乔叟等作家也开始用英语写作,并在皇家法院和法学院当众吟诵,英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用语和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这表明,当时的英格兰(

)A.宗教改革有序开展 B.民族意识逐渐增强C.摆脱了教会的束缚 D.民族国家正式形成4.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反映出(

)A.欧洲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B.自由平等思想成为主流C.民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D.政府推动语言的书面化5.14、15世纪,意大利文化精英对意大利“俗语”和通行于欧洲各国的拉丁语孰优孰劣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到16世纪,意大利“俗语”的价值和尊严基本确立,这一结果(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冲击了宗教神学统治地位 D.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6.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等主张,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这反映了(

)A.制定条约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前提 B.近代国际关系法体系得以最终形成C.近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法制化趋势 D.《战争与和平法》解决了国际争端7.格劳秀斯通过他的国际法为当时的欧洲人创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的法权规则体系,这个以民族国家为构成单位的世界观念既不是古典城邦国家的分散系统,也不是中世纪的“世界社会”或帝国谱系,而是一个国家间相互争斗与合作的现代世界。关于这个“世界秩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由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②这个世界秩序的主体是主权国家③《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的签署使这一秩序成为现实④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使这一秩序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欧洲之外的许多地方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格老秀斯在1609年出版的《海洋自由论》中强调:广阔的海洋是自由的王国,在那里没有主权以及与主权相关的为主权国家统辖的独占性的所有权、航海权和贸易权,在没有主权的海洋,个人或国家的行为是自由的开放的。这一观点(

)A.确立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缓和了列强间的殖民争霸 D.维护了民族国家的国家主权9.学者巴里·布赞从国际关系学中的基准时间进行考察,并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加以批判。“威斯特伐利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欧洲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主权、不干涉及教随国定等原则都没有在和约中提及。”该学者意在强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A.确立了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B.确认了缔约国国际法准则C.只是当时既存现实的认可 D.试图制定国际法双重标准10.《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重申“教随国定”原则;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的主权等。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标志近代外交制度的普遍建立C.形成了集体一致原则 D.确立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原则1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实现 B.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C.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 D.国际安全机制的不断强化12.《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规定,"除术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而联合国安理会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这一变化(

)A.有效避免了战争和冲突 B.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C.反映出多极化趋势加强 D.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13.联合国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以五大国为核心的安全理事会。联合国宪章取消了国联盟约的一致通过原则,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这些调整(

)A.使和平解决争端更具可操作性 B.解决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C.有效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D.保障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14.《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这一规定体现了(

)A.“民族自治”原则 B.“机会均等”原则C.“全体一致”原则 D.“大国一致”原则15.左图是冷战初期苏联的一幅讽刺联合国的漫画,该漫画意在揭示(

)联合国遵循全体一致原则 B.联合国实质被美国所操控C.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 D.战后雅尔塔体系正式形成16.《联合国宪章》规定,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这说明联合国实行(

)A.大国一致原则 B.争端解决机制C.委任统治原则 D.民族自决策略17.读厦门中学生助手制作的表。由此可推知(

)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重要机构国联大会、行政院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决议原则大会和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特别规定者外,均需全体一致通过联合国大会对重要问题的决议均需经出席并参加投票的会员国以2/3多数通过;对于非程序事项的安理会决议,应由15个理事国中的9国同意,同意国中必须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A.国联更有助于实现中小国利益 B.联合国成立是美苏争霸的产物C.政府间国际组织在探索中发展 D.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已然形成18.如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这反映出()1945年12月1947年10月1949年8月1950年11月1951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关于战时保护平民之日内瓦公约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A.国际社会法制化趋势增强 B.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D.国际联盟发挥了巨大作用19.英国肖克罗斯爵士在纽伦堡审判(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法西斯战犯进行的审判)的开庭致辞中说:“……我还是要指出,该公约(《非战公约》)把在破坏公约的情况下发动的战争规定为违法的行为,而且在进行意味着有千百万人死亡和对文明的最后基础发动直接攻击的犯法活动(法西斯侵略及有组织屠杀行为)时,在违法性和犯罪性质之间并不存在区别。”这表明《非战公约》()A.是惩治战争罪行的重要法理依据B.推动了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C.改变了人类对于战争性质的评判D.规定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和方式2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这说明()A.国际司法制度亟待建立B.联合国的运作规则发生变化C.多极化趋势发生逆转D.国际法的实施存在着局限性21.国际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是为了维持国际社会的秩序,维持世界的和平稳定,满足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下列有关国际法的发展史实错误的是A.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C.《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D.《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22.“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满足了列强的野心,形成了英、俄、奥、普、法的欧洲均势。它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开始了所谓的‘欧洲协调时期’。”作者在此描述的是(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2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这个“里程碑”表述正确的是(

)A.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B.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确立C.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 D.它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24.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可谓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这主要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长期的矛盾和冲突C.决定了此后100多年国际关系体系的总体框架 D.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25.近代以来,国际法观念被引入中国。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陈炽意识到: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维护国家的权利,就必须认真研究公法。另一代表人物薛福成认为,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公法确实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准绳,起到了维持国际和平和秩序的作用。材料中两位思想家()A.暗讽了清政府外交观念的滞后 B.一味依赖国际法捍卫主权C.呼吁清政府官员抛弃华夷观念 D.肯定了国际法的积极价值26.常驻外交使节制度最初在13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各城市国家。15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对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派遣常驻代表,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特别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这一制度(

)A.使欧洲形成均势局面 B.有利于稳定国际秩序C.消弭了国家间的冲突 D.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7.经历复杂谈判而形成的维也纳体系,使消失近20年的荷兰共和国复活为君主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王室也恢复各自统治。据此可知,维也纳体系A.开创以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B.确立了集体制裁的原则C.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D.致力于恢复欧洲旧秩序28.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1919年巴黎和会、1945年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可谓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这主要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A.承认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 B.消除了欧洲国家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冲突C.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D.提供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29.一般认为最早互派常驻外交使节的是十五世纪意大利各城市国家。到十七世纪后半期,欧洲各国已相当普遍地互派常驻外交使节。常驻外交使节制度的建立()A.有利于稳定国家间关系 B.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C.说明欧洲均势体制形成 D.消除了国家间的争端30.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反映了()A.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际法是调整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包括国际主体之间缔结的条约和公约,对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一

从13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下半叶,西欧民族国家如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形成并得到巩固,政治权力逐渐集中到国王手中。在王权盛行的17世纪,国王利用手中的绝对权力不断发动战争。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被誉为“国际法之父”的格老秀斯强调国家主权,主张对战争行为进行限制。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交战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赋予所有主权国家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标志近代国际法的产生。——摘编自刘少博、陶伟伟《试论西欧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与特点》等材料二

20世纪重要国际条约及部分内容表成立时间国际条约部分内容1919年《凡尔赛和约》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规定了民族自决的原则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实行“委任统治”;形成决议需“全体一致”1921年《九国公约》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1945年《联合国宪章》会员国主权平等;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摘编自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国际法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第12课限时练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材料“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欧洲民族国家的意识增强,A项正确;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基础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强调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往来,明显跟材料中测绘地图没有关系,排除B项;人文主义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价值、尊严和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外扩张,且帝国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中的17世纪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B项正确;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是“新君主国”的形式,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指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C项;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指的是教皇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格兰从中世纪使用教会用语—拉丁语,到14世纪英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用语和大多数人的第一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表明当时的英格兰民族意识逐渐增强,B项正确;英格兰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语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未体现“摆脱了教会的束缚”,排除C项;英格兰民族国家在15世纪晚期伴随王权的加强而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依据材料“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可以看出民族语言的形成,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正式形成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自由平等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语言形成对民族认同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意大利“俗语”是指意大利的民族语言,最终战胜通行于欧洲各国的拉丁语,这一结果有利于推动意大利人对其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意大利民族的形成,与经济发展、文化事业进步无关,排除A、D两项;宗教改革冲击了宗教神学统治地位,排除C项。故选B项。6.C【详解】《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近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法制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反映国际法是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A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故选C项。7.D【详解】依据材料“格劳秀斯通过他的国际法为当时的欧洲人创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的法权规则体系……”,结合所学可知,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世界秩序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的签署使这一秩序成为现实,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使这一秩序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欧洲之外的许多地方,①②③④D项正确;其余三项表述均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8.B【详解】材料“在没有主权的海洋,个人或国家的行为是自由的开放的”体现的是该规定适应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需要,B项正确;《战争与和平法》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为主权国家,排除A项;缓和了各国在殖民扩张中的冲突、维护了民族国家的国家主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9.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是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批判,该和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欧洲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依然强调“西方世界”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C项正确;该学者意在强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只是当时既存现实的认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欧洲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主权、不干涉及教随国定等原则都没有在和约中提及”,AB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BD项。故选C项。10.D【详解】从材料“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的主权等”可以看出该和约强调了国家主权和独立,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联形成决议的集体一致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可知,一战后,规定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废弃战争权,1945年的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说明对于战争的爆发的遏制,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国际安全机制不断强化,D项正确;国际关系民主化已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在材料中说明的信息不足,排除B项;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2.D【详解】根据材料“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较于国联.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强调大国协调作用,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排除B项;C项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宪章取消了国联盟约的一致通过原则,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可以看出,联合国对威胁世界和平的行动有较大的处置能力,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使和平解决争端更具可操作性,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联合国这一调整有利于解决争端,但不能表明有效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排除C项;联合国维护的是世界和平,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D【详解】依据材料“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可以看出安全理事会的决议需要九个理事国投票表决才能生效,这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D项正确;A项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强调各国都有相等的机会,这一原则体现在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中,排除;C项强调决议需由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员否决则决议无效,这是国际联盟的原则,排除。故选D项。15.B【详解】由图片可知,在联合国中,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实质上操控了西方盟友,让其沦为表决机器,B项正确;联合国遵循的是大国一致原则,排除A项;C项不是主旨,排除C项;材料与雅尔塔体系正式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权制裁侵略的联合国安理会,在决策时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说明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安理会制裁侵略的决策方式而非争端解决机制,排除B项;委任统治原则与“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不符,排除C项;民族自决策略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7.C【详解】由材料可知,国联决议需要成员国全体通过才能生效,实行全体一致原则,而联合国则是多数通过,实行大国一致原则,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更能有效制止战争,因此材料体现了政府间国际组织在探索中发展,寻求制约战争的更好方法,C项正确;国联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制止战争,因此不利于中小国家利益的实现,排除A项;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产物,而且B项和材料无关,排除B项;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8.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国际社会签订的协定公约具有法律效力,材料中社会各领域的公约协定的出现,反映出当时国际社会法制化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材料中不仅建立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同时还制定了保护平民和难民权益的国际公约,而这些并不能体现出发达国家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排除B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没有形成,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国际联盟解散于1946年,而且材料未体现国际联盟发挥巨大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9.A【详解】依据“该公约(《非战公约》)把在破坏公约的情况下发动的战争规定为违法的行为,而且在进行意味着有千百万人死亡和对文明的最后基础发动直接攻击的犯法活动(法西斯侵略及有组织屠杀行为)时,在违法性和犯罪性质之间并不存在区别。”和所学知识,《非战公约》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成为二战后惩治西斯战争罪行的重要法律依据,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非战公约》与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的关联,排除B项;《非战公约》的一大局限在于没有区分侵略战争和自卫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非战公约》把在破坏公约的情况下发动的战争规定为违法的行为,没有体现规定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和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20.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一些大国无视国际条约,不承认联合国的权威,拒不遵守国际法,说明国际法的实施存在着局限性,D项正确;早在1946年即二战结束不久,海牙国际法庭的建立,说明世界司法制度已有所发展,排除A项;“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的行为,不能说明联合国的运作规则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加强的趋势发生了逆转,排除C项。故选D项。21.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维也纳会议开创了用国际会议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会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B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说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22.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体系具有欧洲均势、多极格局以及大国协调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维也纳体系的特征,即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法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建立的新均势体系,B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包括英俄等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如英法美日等,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确立的是美苏两国两分天下的国际格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3.D【详解】该合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家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D项正确;该合约并未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排除A项;该合约与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体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近代外交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4.D【详解】题干中所述会议都是战争或者冲突后的国际会议,它们都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说明这次会议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排除;“解决了”说法错误,因为此后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是很尖锐,排除B项;此后还有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等,排除C项。故选D项。25.D【详解】陈炽认为公法对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维护国家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薛福成认为公法“起到了维持国际和平和秩序的作用”,两位思想家都肯定了国际法的积极价值,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暗讽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也无法体现一味依赖国际法捍卫主权,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26.B【详解】根据材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可知,常驻外交使节常驻在对方国家,从而可以较快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稳定关系,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欧洲没有形成均势局面,排除A项;C选项中“消弭”一词太绝对,排除C项;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2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致力于恢复欧洲旧秩序,D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以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排除A项;BC项也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内容,排除BC项。故选D项。2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符合材料“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召开是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的说法,D项正确;A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受制于国家利益的影响,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B项。故选D项。29.A【详解】常驻外交使节常驻在对方国家,从而可以较快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稳定关系,A符合题意;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