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一、单选题1.《魏书》载:“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
)A.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借助宗法观念整顿社会风俗C.清除了封建政治统治祸根 D.参照门阀制度吸取政治经验2.东汉末年出现“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的局面;东晋时期则是“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国典人殊,朝纲家异,编户之命,竭于豪门”这表明(
)A.察举制被破坏殆尽 B.士族豪强争相割据混战C.专制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D.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出现3.九品中正制在运行过程中最初设置的是郡中正,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自治色彩浓厚。而魏朝末期设立了州中正,州有着浓厚的中央驻外机构色彩。这一变化反映了(
)A.郡县制下地方难以掌控 B.中正官权力在日益扩大C.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 D.选官权逐渐向中央集中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消除了阶级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江南开发5.下表为两部文献中关于江南地区人物传中部分内容摘录,这些内容反映了(
)出处内容《吴书•孙权传》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晋书•孔愉传》句章县(今宁波南)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A.东晋时期吏治清明 B.南方水利设施完备C.江南得到一定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6.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
)A.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庞大 B.士族是魏晋特有的阶层C.魏晋士族具有地域特征 D.魏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7.南朝刘宋时期,统治者认为前朝土地法令太过严苛,于是规定凡是已经开垦的山泽“听不追夺”,以官品高卑各占山1~3顷,百姓与九品官员同样,均占1顷。该法令()A.刺激了小农经济的恢复 B.局部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促成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D.保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8.北魏孝文帝十分重视孝道,他指出:“孝顺之道,天地之经”,并多次下诏,要州郡地方访查“力田孝悌”“孝友德义”者“具以名闻”。此外,他还在诏书中指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北魏孝文帝的这一举措(
)A.意在整合文化以维护统治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旨在维护儒学正统的地位 D.改变了鲜卑族的社会习俗9.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10.如表为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江西境内受封食邑成员简表(部分)。此表可用来研究南朝刘宋时期(
)时间食邑人封位(食邑地)受封原因食邑户数永初元年(420年)刘穆之南康郡公肇基王迹,勋造大业三千户永初元年(420年)刘义真庐陵王帝子三千户元嘉九年(432年)沈庆之南昌县公伐逆定乱三千户孝建元年(454年)颜竣建城县侯勤政二千户泰始元年(465年)刘动鄱阳县侯平股琰叛乱千户泰始五年(469年)刘淮安成王帝子三千户A.宗法制对政治的影响 B.区域性商业发展状况C.江西在南方政权的地位 D.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11.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它们大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当时北方(
)A.少数民族已完成封建化 B.开始出现民族交融趋势C.北方社会动荡经济凋敝 D.汉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12.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西晋灭亡,王室东迁。十六国中最早建立政权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以“汉”为国号。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分别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四个国家。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可以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 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C.民族之间斗争激烈征战频繁 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13.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89年北魏在洛阳建立孔庙,首次在孔子故里以外设庙祭孔,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
)A.推动民族的交流融合 B.强化北魏政权正统性C.有效控制笼络士人阶层 D.将国家祭祀制度规范化14.大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椭圆形平面、穹隆顶的窟形应是云冈创造的新模式,表达了将象征皇帝的佛像供奉进鲜卑族游牧生活的传统居室——穹庐中。随后,云冈石窟的窟形经历了从“穹庐”到“殿堂”(如下图示意)的转变。主导其变更的是(
)A.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B.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C.北方民居长期演变 D.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15.东晋时,粤东北有位著名胡南来中原人,曰程旻。他生于晋,好读书,“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程旻所作所为,深得邦人称羡。这些邦人是与程旻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中原人。此又不失为东晋已有客家先民在粤东的佐证。这反映出(
)A.中原文明及士庶大规模南迁 B.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C.中原地域特点影响较大 D.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16.东晋在长江南北设置了许多“侨置郡县”,安置流亡人口。他们只在这种侨立的地方机构登记,称为侨民,不算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他们虽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基于此,东晋及南朝历代都实行土断,即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取消一些流寓郡县。这一政策(
)A.体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B.有利于增加政府租税赋役C.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成熟 D.刺激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平城时代是北魏势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随着北魏帝国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宜作为都城。493年秋,孝文帝放弃平城,迁往洛阳。洛阳素有“王里”之称,却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号为荒土”。孝文帝“营洛务求壮丽”,“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城中有“户十万九千余”,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而后世王夫之则认为:迁洛“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部落心离,浮华气长”,是北魏速亡的原因。——摘编自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活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和连绵不断的战乱,引发了一股股气势磅礴的移民运动。西晋末年,逃生的中原人民大多迁到江左定居,与当地人民同耕共织。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涌向中原地区。淝水之战以后,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推行一系列仿效汉族封建制度的政策。平城成为吸附与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与文化的大熔炉,一直传续到孝文帝统治时期。孝文帝改革使融汇于平城的文明潮流随之涌向洛阳。在江左的东晋、宋、齐各朝发扬的典章制度与学术文化,也随着南北士人的交往而互传,从而形成南北文化不断地交流融汇的生动态势。——摘编自李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运动与中华文明的整体升华》(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运动的路径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运动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曹操借鉴了汉代西域屯田的成功经验,于公元196年实行《置屯田令》。屯田采用军事化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民屯的劳动力主要来自流民,军屯的劳动力自然为军人。曹魏的屯田制主要目的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生产充足的军粮,保证战争的需求。早期屯田是曹操应付北方地区统一战争的事业的一部分。司马氏掌握政权后,出于对屯田兵的担忧,最终废弃屯田。北魏太和年间,中国北方地区已经统一,但社会重新基本安定以后,流民返回故里时却发现土地已被别人占据。同时,在长时间的战乱里形成的坞堡(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组织遍布北方地区,不仅占有大量耕地,而且隐匿户口,侵夺税利,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北魏实行均田制,一是为了将流动人口与荒芜土地对应起来,二是为了限制、消解战争中逐渐壮大起来的坞堡经济。——摘编自宋文杰《北魏均田制与曹魏屯田制关系探讨》材料二均田制的分配原则是按人口均等分配土地,农民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自由耕种,过着典型的小农经济生活。农民以向国家交付租调,体现着他们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以后,均田制度相继为东西魏、北齐、北周及隋唐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采用,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实施,均田制才退出历史舞台。均田制播扬海外,日本的班田、朝鲜的丁田,无不受其影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在拓跋族入主中原后出现的,它必然与拓跋族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也与当时北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密切相联。——摘编自薛振《论北魏均田制产生的社会原因》(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魏屯田制与北魏均田制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目的以及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历时将近400年。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几点:①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②南北经济:此消彼长。③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④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⑤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⑥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根据所学,结合上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②③民族关系特征任选一个题目,并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历史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一同四姓”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参照中原的门阀制度,建立起了自己的门阀政治制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学习汉族的门阀政治,没有涉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且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平息了”各民族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借鉴了汉族的门阀制度,没有涉及宗法观念,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皇权不振;根据材料“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国典人殊,朝纲家异,编户之命,竭于豪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发展壮大,垄断官场,从而削弱皇权,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受到削弱,综合意识可知,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专制集权遭到严重削弱,C项正确;“察举制被破坏殆尽”在东汉末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魏晋时期皇权的削弱”,“士族豪强争相割据混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出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的设置由郡向州转变,其中州有着浓厚的中央驻外机构色彩,说明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与中正官的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权力向中央集中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推行穿汉服、改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北魏统一北方而非统一全国,且北魏统一北方是在孝文帝改革之前,排除A项;“消除了阶级矛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从西晋末年起,大批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开发,排除D项。故选C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可知,从三国时期到晋朝时期,南方的城市和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说明江南得到一定开发,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的发展,和吏治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南方水利设施的完备,而是主要体现了南方城市和经济的一定发展,排除B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以及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在政治领域有较大权力,甚至威胁皇权,进而反映出魏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D项正确;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庞大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A项;士族并非魏晋时期特有的阶层,排除B项;士族具有地域性的表述以偏概全,不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南朝刘宋时期。根据材料“统治者认为前朝土地法令太过严苛,于是规定凡是已经开垦的山泽‘听不追夺’”可知,刘宋政权的统治者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对封建地主原有的土地占有情况不予争夺,仍然维持现状,由此可见,该法令具有保护豪强地主既得利益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被破坏的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该法令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状况,排除B项;“土地的平均分配”表述有误,与题干信息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对儒家倡导的孝道十分重视,说明其将儒家思想融入治理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这体现了其整合文化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一些列措施虽然推动了民族交融,但没有“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儒学在北魏并非正统思想,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提倡并没有“改变了”鲜卑族的社会习俗,这夸大了学习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融合发展的趋势,是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改革措施全面易行”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是促进改革成功的个人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刘宋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南朝刘宋时期江西境内受封食邑成员中,刘姓成员的封位和食邑户数都要多于外姓的颜竣,说明血缘关系对政治存在一定的影响,由此体现了宗法制对政治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不是封建庄园经济的内容,排除B项;根据在江西境内受封食邑的状况,无法体现江西在南方政权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主要表现南朝在江西境内的受封食邑成员,没有表现江西地区“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的现状,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它们大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可知,虽然十六国政权大部分是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但他们大都学习汉族的文化,反映了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体现了汉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D项正确;过好、年号和汉族的典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但据此不能得知封建化已经完成,排除A项;西晋之前,中国就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排除B项;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与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十六国中最早建立政权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与“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分别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四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均强调自身的正统地位,说明的是当时华夏认同范围浓厚,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排除A项;当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间的征战,排除C项。故选D项。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并将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体现了对汉文化的认同,其主要目的是彰显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B项正确;该举措旨在强化北魏政权正统性,未涉及民族的交流融合,排除A项;该举措的根本目的是强化北魏政权正统性,不能体现是否有效控制笼络士人阶层,排除C项;该举措的根本目的是强化北魏政权正统性,“将国家祭祀制度规范化”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穹隆”式属于鲜卑族(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从“穹庐”到“殿堂”的转变意味着“汉化”,其转变是民族融合的结果,B项正确;佛教中国化完成于唐朝,排除A项;北方民居长期演变属于直接因素,排除C项;材料未直接涉及国家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此又不失为东晋已有客家先民在粤东的佐证。”及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出现了大量士族南迁的历史现象,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治国方针,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原人南迁的历史信息,无法直接得出中原地域特点影响较大的结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这一时期国家仍处于分裂状态,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6.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东晋及南朝历代都实行土断,即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取消一些流寓郡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政府将南下的北方流民,编入政府的户籍之中,这扩大政府控制的“户籍”数量,有利于增加政府租税赋役,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北民南下”,而“民族大融合趋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户籍制度的成熟”不在魏晋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因为北方的战乱,而不是“土断”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7.(1)特点: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规划整齐);耗费巨大;重视礼乐;深受中原文化影响。(2)评价:积极作用:使洛阳重现生机;为后世都城建设提供借鉴;有利于改革进一步展开;有利于民族融合。消极作用:耗费财富和民力,增加民众负担,激化社会矛盾;重建洛阳崇尚奢侈,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速了北魏的灭亡。【详解】(1)特点:据材料“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可知规模宏大;据材料“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可知布局严谨(规划整齐),重视礼乐,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据材料“糜天下于无实之文”可知耗费巨大。(2)评价:积极作用:据材料“洛阳……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及所学知识可知使洛阳重现生机;据材料“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可知为后世都城建设提供借鉴;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营建洛阳有利于改革进一步展开;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量鲜卑贵族来到洛阳,有利于民族融合。消极作用:据材料“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可知耗费财富和民力,增加民众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据材料“强宗大族,以侈相尚”可知重建洛阳崇尚奢侈,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速了北魏的灭亡。18.(1)路径:中原人民由北向南迁徙;周边的少数民族由边疆地区迁往中原地区。原因:中原地区政局动荡,战乱不休;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并建立政权;南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潜力大。(2)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有利于南北文化不断地交流融汇;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详解】(1)路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晋末年,逃生的中原人民大多迁到江左定居,与当地人民同耕共织。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涌向中原地区”可知,中原人民由北向南迁徙;周边的少数民族由边疆地区迁往中原地区。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和连绵不断的战乱,引发了一股股气势磅礴的移民运动”可知,中原地区政局动荡,战乱不休;根据材料“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涌向中原地区。淝水之战以后,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推行一系列仿效汉族封建制度的政策。平城成为吸附与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与文化的大熔炉,一直传续到孝文帝统治时期”可知,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并建立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潜力大。(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晋末年,逃生的中原人民大多迁到江左定居,与当地人民同耕共织。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涌向中原地区”可知,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淝水之战以后,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推行一系列仿效汉族封建制度的政策。平城成为吸附与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民族与文化的大熔炉,一直传续到孝文帝统治时期”可知,有利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根据材料“在江左的东晋、宋、齐各朝发扬的典章制度与学术文化,也随着南北士人的交往而互传,从而形成南北文化不断地交流融汇的生动态势”可知,有利于南北文化不断地交流融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19.(1)不同:曹魏屯田制在北方地区尚未统一的背景下开展的,北魏均田制在北方地区基本统一的情况下实施的;曹魏屯田制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北魏均田制侧重于解决经济问题;曹魏屯田制实施的时间较短,北魏均田制实施的时间较长;曹魏屯田制的影响相对较小,北魏均田制的影响较大。(答出两点即可)(2)目的:增加国家税收,充实国家财政;解决流民问题,稳定社会秩序;限制坞堡经济,打击贵族势力。(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转型;有利于北魏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北魏的国力;对后世以及日本、朝鲜的赋税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不同:根据材料“曹操借鉴了汉代西域屯田的成功经验,于公元196年实行《置屯田令》。”“均田制的分配原则是按人口均等分配土地,农民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自由耕种,过着典型的小农经济生活。农民以向国家交付租调,体现着他们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可知,曹魏屯田制在北方地区尚未统一的背景下开展的,北魏均田制在北方地区基本统一的情况下实施的;根据材料“屯田采用军事化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主要目的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生产充足的军粮,保证战争的需求。”“农民以向国家交付租调,体现着他们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可知,曹魏屯田制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北魏均田制侧重于解决经济问题;根据材料“早期屯田是曹操应付北方地区统一战争的事业的一部分。司马氏掌握政权后,出于对屯田兵的担忧,最终废弃屯田。”“均田制度相继为东西魏、北齐、北周及隋唐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采用,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实施”可知,曹魏屯田制实施的时间较短,北魏均田制实施的时间较长;根据材料“早期屯田是曹操应付北方地区统一战争的事业的一部分。”“均田制播扬海外,日本的班田、朝鲜的丁田,无不受其影响。”可知,曹魏屯田制的影响相对较小,北魏均田制的影响较大。(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目的:根据材料“均田制的分配原则是按人口均等分配土地,农民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自由耕种,过着典型的小农经济生活。农民以向国家交付租调,体现着他们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国家税收,充实国家财政,同时也解决流民问题,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北魏实行均田制,一是为了将流动人口与荒芜土地对应起来,二是为了限制、消解战争中逐渐壮大起来的坞堡经济。”可知,限制坞堡经济,打击贵族势力。影响:根据材料“均田制的分配原则是按人口均等分配土地,农民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自由耕种,过着典型的小农经济生活。农民以向国家交付租调,体现着他们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可知,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转型,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4年中考数学二模考试试卷含答案
- 晋中信息学院《数字娱乐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艺术投融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软件项目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工控网络与通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美术欣赏与创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取证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多金属选矿生产线和尾矿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备案拿地
- 空压机工作原理及结构图解析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企业经营沙盘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4500道)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Lesson103-104笔记(语法点+配套练习+答案)
- (正式版)JBT 3300-2024 平衡重式叉车 整机试验方法
- 产业园区活动方案策划
- mil-std-1916抽样标准(中文版)
-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单位车辆变更名称的委托书
- 粉尘外协单位清理协议书
- 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面向应届生招考聘用笔试近6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军队文职岗位述职报告
- 小学数学六年级解方程练习300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