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流转减贫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2070(一)国外研究动态 114944(二)国内研究动态 2132451湖南省农地流转的情况: 2131752.湖南省贫困的情况及原因 231239(一)湖南省贫困的情况 231117(二)湖南省贫困的原因 3215163.湖南省农地流转对缓解农民贫困问题的影响 33324.湖南省农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4111415.关于农地流转减贫的机理分析 577696.关于农地流转减贫的测度指标的研究 66931(三)文献述评 726681参考文献 8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动态Morris在1979年就提出了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其中涉及到人类的多方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着对收入水平[]。1987年,Hagenaars从收入和闲暇两个方面对贫困进行了两维度评价,丰富了贫困的测量内容[]。但真正引起学术界从多维角度关注贫困的则是阿玛蒂亚·森(1999)的多维贫困理论,他首次将能力贫困纳入贫困研究范围,认为贫困不仅局限于收入水平的低下和物质的匮乏,还表现在发展机会的缺失上。他打破了原有的以收入为核心衡量标准的贫困衡量体系,建立了以能力为核心概念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他将综合了多方面的这种能力称为能够使贫困人口实现自身发展的本质上的自由基于此种理念不同的机构和学者先后推出了具体衡量以多维度指标为测量单位、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包括HDIIndex、HPIIndex、MPIIndex等等[]。在贫困地区的人大部分身体状况差、文化程度低、就业能力弱、抗灾害风险能力弱、自我发展能力匮乏,这些特点是致贫因素,因为创造收入乏力,所以这些特点也是贫困的结果,这就形成了一个贫困的恶性循环。在此基础上联合国计划署(1990)创建了人类发展指数和人类贫困指数,从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三个维度衡量人类发展。2010年联合国计划署与牛津大学又联合推出了多维贫困指数,依然从三个维度测量贫困,但对贫困的测量内容进行了拓展,也更加符合人类发展要求。会松青、KlausDeininger(2004)和DeiningerandJin(2005)基于贵州、湖南西部以及云南的数据研究发现,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对土地流转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前中国农村耕地资源配置不当,那些生产效率更高的农户并没有能够拥有与其生产效率相称的土地经营规模,这将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有助于农户依据自身情况调整农业生产,是进一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通常,贫困地区农民生产效率低下,获得的农业收入较少,因此土地流转能够使贫困农户和土地都获得最大的效益。国内研究动态1湖南省农地流转的情况:根据湖南省农村统计年鉴,截止2010年全省土地流转面积980.96万亩,到2012年湖南省耕地流转面积已达1798.9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6%;涉及农户295.7万户,占承包农户总数的20.9%。省已有68个县(市、区)建立了土地流转有形市场,1048个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设立土地流转信息员或服务站点的达到80%以上,普遍建立起土地流转的申报制度、程序制度、资料归档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王慧青,尹少华(2013)指出从湖南各区域看,农村土地流转以城镇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流转形式发生改变,城区附近的农村土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土地流转以入股的形式比较受农民的欢迎[]。李昌玉、丁德胜(2009)提出湖南省的农地流转态势较好,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项目多样化;土地流转机制市场化;流转范围不断拓展化。也指出了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思想认识混乱,缺乏流转动力;农村土地流转缺少必要的法律规范;土地流转不规范;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渠道不畅通;土地流转难成规模[]。2.湖南省贫困的情况及原因(一)湖南省贫困的情况截止2017年1月份,湖南还有20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数量依旧庞大,贫困情况还很严峻,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二)湖南省贫困的原因郭熙保、周强(2016)提出影响家庭长期多维贫困的宏观制度因素是户籍制度。高帅、毕洁颖(2016)也认为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现有户籍制度隐藏了一系列的排斥性政策,制约着城乡的人口流动。从而导致户籍所在地和非户籍所在地之间的福利差异较大,增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这种收入和福利的不平衡也是致贫的因素之一。侯亚景、周云波(2017)指出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335万,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多发、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山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和水库移民区等特殊类型地区[]。沙玛建峰、刁怀山、任文才(2012)提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对土地深深的依赖,我国贫困山区农民重复着代际的贫困恶性循环[]。湖南贫困地区集中在湘西、湘西以南地区以及周边的山区,是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山地的过渡地带,区内山峦重叠、岭谷交错、山多地少、耕地零散、土地贫瘠、土地贫瘠、植被破坏严重、水旱灾害频繁、水土严重流失,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这些地区人口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中心城市,并且交通不方便,因此在这获得资金、技术、人才、商品等发展经济的要素方面受到限制,从而导致贫困地区处于一种孤立、隔绝的贫困封闭状态,经济受到了极大限制,资源优势转换不成经济优势。3.湖南省农地流转对缓解农民贫困问题的影响张玲(2007)指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容易造成土地的细碎化经营,农业增长缓慢,不适应我国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城乡差距拉大。这些都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传统土地制度创新带来的报酬递增效应已经消失,这种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迫在眉睫。而土地流转正是对原有土地制度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张永丽,卢晓(2016)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农户生存依赖着土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制的缓解和劳动力流动,农户的收入对土地的依赖不再强烈[]。因此,农户可以通过农地流转创造受益而不使土地抛荒,尤其是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农地流转增加收入。孙书侠(2010)认为农民弃田离乡的目的是要通过进城务工,提高收入,改变贫穷面貌,然而在允许土地流转之前,许多进城打工的农民由于家庭承包地的缘故,只能农闲打工,农忙返乡,心系两头,不仅耽误了打工的时间,减少了收入,增加了路途花销[]。推进土地流转不仅彻底消除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而且更能增加农民收入。谷素华(2011)认为只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才能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农民的收入[]。秦小星、蔡慧敏(2009)提出农村土地实现自由流转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资本进入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有利于土地资本化,获取更丰厚的土地收益;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施亚臣(2010)指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和实施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农民可以在不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的前提下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收入[]。同样的道理,在贫困地区进行土地流转,贫困农民可以在当地获得就业或者外出务工来增收,摆脱贫困。程龙(2011)在调查湖南宁乡县的土地流转情况发现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户的工作方式,与此同时增加了收入[]。4.湖南省农地流转的对策建议王雄,元建兴(2007)认为农民缺乏可靠的生活保障、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撑乏力等因素会阻碍土地流转的进程[]。所以应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护农户土地流转的合法权益和加大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门金鹏、严亚男(2009)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必要条件;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明晰土地产权是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基石;规范化的工作是促使土地流转顺利进行的保障;良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土地流转的动力[]。李昌玉、丁德胜(2009)提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几点建议:第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第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第三,完善政策,加大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第四,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第五,完善土地流转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5.关于农地流转减贫的机理分析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以及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钱忠好、黄祖辉等),而对农地流转绩效的研究较少涉及。大多数学者都从宏观层面把握农地流转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的社会和谐、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冯炳英(2004)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具有多重作用。首先,农地流转的经济绩效显著,通过农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在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的外向型发展;其次,农地流转也具有社会绩效,中国的人地矛盾长期存在,正好可以趁此机会使其得到缓和甚至解决,与此同时,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有序转移,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最后,农地流转的生态绩效可观,农地流转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绿化了农村,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董国礼(2009)为了了解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对六省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他发现农地流转绩效受不同流转模式的影响。农地流转模式主要是通过委托代耕代种、转包、转让、租赁、托管经营、股份合作制、集体或政府征地进行。他将这其中流转方式按照流转主体的不同总结为三种,即:私人流转模式的单层委托代理关系,集体或政府主导模式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和市场导向模式的循环委托代理关系。他认为不同的流转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农地流转绩效。在私人代理模式中,交易成本过高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私人代理模式的低效,并且这种低效是无法通过延长土地的租用期限来解决的。集体或政府主导的模式虽然可以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进行全局性监控和把握,但国家政策的不到位以及农地流转过程中的负面作用也会降低经济绩效,而市场导向的模式通过市场价格,可以自发调节农村土地产权的流动,从而确保了农村土地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还有一些学者从地权稳定性出发,通过分析农地流转的意愿性,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研究农地流转的绩效。林毅夫(2006)认为,如果地权不稳定,农户对农地就缺乏长期的稳定预期,这样会打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土地生产率的下降,间接影响农地流转的经济效率。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土地不仅是农民的“钱袋子”,更多的是农民的“生命线”。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农村并没有被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农民都靠着家里“一亩三分地”养老,并世代传递,因此土地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资料,更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农地不仅仅是财富更是农民的精神支柱,可以说农地的功能具有双重性。黄少安(2017)认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间接地缓解人地矛盾,直接替代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用。曹建华等调查了农户的流转意愿,并将其量化,采用计量的方法衡量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率,发现农地的流转交易在使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的同时,随着土地的供给和需求的增加,参与农地流转双方的福利也会增加,经济效率得到相应的提升。他的实证研究发现,有几个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流转,首先是农地零散化经营较为严重,由于中国农村采用按人分地的政策,在农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农地碎片化,并且由于时间的原因,这些农地也没办法连接起来,农民只能分散耕种,分散的农地必然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也就影响了农地的后期流转;其次是农村居民普遍的受教育程度偏低,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不论从数量和质量来看,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最后是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困难,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发达的信息传播通道,由于城乡发展差异,农村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利于城市就业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也有一些学者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角度研究农地流转。贺振华(2003)通过分析农地流转利益的剩余分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劳动力剩余、农地对农民的重要性程度,他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只是增加了单个农民的耕种面积,农业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农村生产要素的质量也没有得到没有改变,农地流转并没有突破传统农业生产的桎梏。车裕斌(2004)认为农地流转的驱动力来自于农村工业发展驱动、城镇吸力、劳动梯度转移、生存环境的竞争、农业与非农收入的比较收益。具体来说,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力可以从收入、预期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入手考察。何国俊等(2007)以农民自身出发,着重从经济角度研究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亩均粮食产量对农地流转意愿的直接影响,从社会角度研究了农村居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农民工外出工作的难易对农地流转意愿的间接影响,而且他认为在当前社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体系的全面覆盖能够提高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意愿,并对当前的农地流转产生最优效果。6.关于农地流转减贫的测度指标的研究农村土地流转的绩效评价值得深入研究,而当展开研究时,首先就牵涉到了绩效指标的设定和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众多学者(林毅夫、郑新立、温铁军等)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出发,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农地流转绩效指标进行了有关阐述,有的学者进行了归纳整理。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为丰富,李立清(2005)采用AHP方法,根据中共中央的相关文件,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把握乡村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五个角度,设定了50个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何琳(2006)发现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存在一些问题,她着重考虑时代的发展要求,增加了信息化水平,分别测定了农村社会统筹发展、农民经济利益提高、农村生存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基层民主组织建立、农业信息化普及共六个方面的各个指标值,并将它们统一起来构建了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周亚莉(2006)则注重评价模型的应用,采用李立清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综合评价模型。还有很多其他学者也对新农村建设的指标设计进行了研究,比如过建春、李忠富等。刘莉君(2010)首先将农地流转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分开,分别构建各个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从主观和可观两个方面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最后综合起来评判农地流转的绩效,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绩效评价依据。对比之后发现,不同学者都是以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核心,然后有所侧重的提出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仔细查阅文献后,发现有两种评价指标最为科学合理。第一种是王颜齐(2009)经过专家筛选、统计方法筛选、指标鉴别等过程将评价指标精简为24个,使用的筛选方法比较科学,并经过实证分析,能够客观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第二种是从乡村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五个方面共29个指标来对农村建设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三)文献述评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可以总结出这些研究的主要特点如下:综合国内外研究来看,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土地从农户手中集中到农业龙头公司或合作社中,实行集约化经营。同时组织失地群众到基地务工,贫困农户既得到了租地收入,又得到了工资性收入,依托土地流转带动贫困农户就业是一条扶贫的好路径。但是,在流转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政府在农地流转过程中要规范农地流转、加大财政支持为贫困农户争取真正的利益。参考文献[1]MorrisD.MeasuringtheConditionoftheWorld'sPoor:ThePhysicalQualityofLifeIndex[M].NewYork:PergamanPress,1979.[2]HagenaarsA.AClassofPovertyIndices[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28(3)1987.[3]SenAK.CommoditiesandCapabilities[M].Amsterdam:NorthHolland,1985.[4]会松青、KlausDeininger.《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其在土地使用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含义》,经济学,2004年,第4期[5]王慧青、尹少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2011年5月,188[6]李昌玉、丁德胜.湖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长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7]郭熙保、周强.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J].经济研究,2016,第6期:143-156[8]侯亚景,周云波.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视角下中国农村家庭致贫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7,第39卷第2期:116-128[9]沙玛建峰、刁怀山、任文才.让贫困山区的土地“动”起来[J].国土资源通讯,2012,第14期:46-48[10]张玲.浅谈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B].安徽农学通报,2007,第13卷:9-10[11]张永丽,卢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42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强化训练含解析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一等值线专练含解析
- 小学2025年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资料清单
- 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 二零二五年股份制企业股东垫资及利润分成协议3篇
- 小动物三年级作文300字
- 2024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芯轴粗车一序作业指导书.文档
- 第3章电阻式传感器讲解学习
- 2025年月度工作日历含农历节假日电子表格版
- 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2024年市场运营部职责样本(3篇)
- 2024体育活动区铺沙子(合同)协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人科目一考试题库》
- 2024年VB程序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 2024年故宫文化展览计划:课件创意与呈现
- 公共交通乘客投诉管理制度
- 不锈钢伸缩缝安装施工合同
- 水土保持监理总结报告
- Android移动开发基础案例教程(第2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