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过程220年曹丕建魏。2.刘备建蜀汉,孙权建吴。3.263年,司马昭灭蜀。4.266年,司马炎代魏建西晋。5.280年,西晋统一全国。6.316年,匈奴灭西晋。7.317年,司马睿建东晋8.420年,刘裕建宋,南朝开始。9.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朝开始。二: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2.背景察举制已经不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3.内容(1)中央委任中正官,将各地人才评为九等依次授官。(2)选官标淮从依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到主要看家世。4.影响(1)初期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2)后期产生门阀士族专权。三、北民南迁1.时间:西晋末年起。2.原因北方战乱。3.影响1)给南方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充实了劳动力资源。3)促进了南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4)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5)促进了民族融合。四、北魏孝文帝改革1.时间:484年开始。2内容1)迁都洛阳。2)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上族通婚。4)均田制。3.影响1)顺应了民族融合历史趋势。2)缓解了民族矛盾。3)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社会繁荣。4)为北方统一全国和隋唐盛世打下基础五、文化1.思想1)东汉末年道教兴盛。2)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南北朝时期盛行。3)范缜抨击佛教,宣扬无神论。4)北魏、北周灭佛。5)魏晋玄学用老庄解释儒家经典。2.文学(1)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3)南朝骈文。(4)南北朝民歌。3.书法(1)书法在东汉成为艺术(2)东晋王義之世称“书圣”4.绘画与雕刻【1】东晋顾恺之。(1)以形写神。(2)《女史箴图》《洛神赋图》。【2】佛教石窟。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5.科技(1)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拓展: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于220年废汉建魏,历史进入三国时期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城市是南京,不是西安或洛阳。西安和洛阳被称为“十三朝古都”。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但此时经济重心并未南移,只是为此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仅是迁都和汉化,还包括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整顿吏治、颁行俸禄制等均田制只是政府将社会上的无主荒地收归国有,然后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有主土地依旧归原有地主所有,地主利益并未受到触动。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重定北魏王朝的五德(金、木、水、火、土)历运,是孝文帝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孝文帝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北魏接续西晋,自为水德。孝文帝的这一举措(
)A.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间的矛盾 B.意在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使北魏开始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D.体现北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2.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①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
②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③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④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他采用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严明军纪,不许烧杀欺辱当地少数民族。诸葛亮和夷族酋帅孟获作战,七擒七纵,直到孟获心服口服地说“南人不复反矣”。局面平定后,“皆即其渠帅(首领)而用之”,不留兵不置官。以下对诸葛亮处理民族问题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取得了对于孙吴的军事优势
②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③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④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北魏都城洛阳的营建在汉代的基础上做了一定改变,城市布局呈长方形,在城北或城中心有很大的宫殿区,有网格状的街道以及不同的区划。城市分成两部分,包括仅限官员活动的政治区域和由政府管理的市场与居民区。结合图文材料,可以看出北魏(
)①城市营建开始形成制度
②统治者深受汉文化影响③确立了城市的市坊制度
④佛教发展影响都城规划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西晋诗人左思出身寒微,他的《咏史》诗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对其诗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不满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②文人寒士希望从军立功③寒门士人的高傲和自尊
④下层民众抨击统治阶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后汉书》曾记载:“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这一史料可以用来说明东汉(
)A.北方豪强土地兼并 B.东汉官府赋税苛重C.南方开发程度较低 D.江淮地区战事频繁7.如图反映了自东汉至西晋末年,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情况。唐刘知几《史通·邑里》记载:“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衣冠南渡”的原因是(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①气候恶劣,北方少数民族难以生存②北方战乱,中原地区多数家园被毁③北人南迁,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④衣冠南渡,保存中原儒家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8.北魏前期,百官没有俸禄,对于地方官,朝廷只问其能否上交一定数量的租调而不管他们对地方的搜刮。太和八年(485年)朝廷“始班俸禄”,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百匹者死”。实行均田制之后,官员可以得到一定职分田上的收入,但“卖(职分田)者坐如律”。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俸禄制的实行杜绝了官员贪赃枉法
②改革措施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潮流③金属货币成为官府的主要支付手段
④官员们没有取得职分田的所有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9.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下列选项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征的是(
)①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②数百年分裂局面是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③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④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南朝时期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4倍以上,而赣江特别是湘江流域的人地关系与东汉中期差别不大。官方记录的水旱灾害主要发生在扬州地区,而湘赣流域甚少。这说明(
)A.政局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B.南方得到开发和发展C.人口增长影响生态环境 D.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11.魏晋时期,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该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统一北方 B.反映出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消除了区域间的差异 D.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12.下表是东汉永和五年与南朝宋末南方部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B.地区局势动荡不安C.生产技术革新缓慢 D.南北经济差距缩小13.观察下图,图中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用来评估(
)
江南地区的开发A.唐后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B.两宋时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C.魏晋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状况 D.元代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14.西晋初年,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设置辖区广大的都督区,由同姓王担任都督,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A.阻碍郡县制的推行 B.有利于民族的交融C.造成了剧烈的战乱 D.维系了西晋的统治15.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16.公元6世纪初期,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A.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B.黄河流域的长期持续分裂C.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 D.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改革17.史籍记载: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每号令军士……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而凌之?’其语华人(汉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佃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汝何为疾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 B.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C.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 D.统治者努力缓和民族矛盾18.魏晋时期,江南涌现出一批“千金之家”,他们“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新开垦的田地),田池布千里。”唐朝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水田推广使用,提高了犁地的速度;同一时期,“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B.江南开发促进经济较快发展C.南方文化进步带动经济发展 D.江南商业发展居于全国首位19.魏晋时期,曹魏政权在北方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东吴、西晋、东晋等政权也在南方开凿了运河。这些运河的开凿A.加剧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B.推动了纳庸代役的赋税改革C.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 D.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20.南北朝后期,北朝显示了蓬勃活力,使北朝的继任者最终得以统一南方。北朝的强盛绝不仅仅来自部族的骑射传统和强大武力,还有①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南北统一
②北方民族交融孕育勃勃生机③北方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北方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21.民族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基本上是分族聚居的格局,即汉族(华夏族)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别集中分布在周边各个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各族的分布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由游牧而定居,多数从事农耕业。而自东晋南朝以来,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从山谷中迁出,在与汉族杂居的过程中,经济、文化和生活风俗上的差异逐渐消失。同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中原汉族在生活习惯和习俗文化方面也在悄然变化。魏晋以来,中原地区汉族为避战乱大批迁往辽东、河西等边疆地区和江南地区,不仅使当地的劳动人手大大增加,而且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对于开发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编自伍晓晴《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等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方向,并阐述其影响。(7分)22.“宾阳中洞”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10分)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接续中原王朝西晋的五德历运,即以西晋的继任者自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在塑造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错在“开始”的表述上,排除A项;孝文帝的这一改革有利于促进北魏的封建化,但不能说“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西晋十六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维护其自身统治,故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北方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①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丝路贸易,推断不出榷场贸易的影响,④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3.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诸葛亮南征,严明军纪,不许烧杀欺辱当地少数民族,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民族政策,②符合题意;诸葛亮的措施有利于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③符合题意;诸葛亮和夷族酋帅孟获作战,七擒七纵,直到孟获心服口服,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征伐和融合,无法判定是否取得了对于孙吴的军事优势,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4.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有网格状的街道以及不同的区划”及地图信息可知,北魏都城分割成了不同的区域,且在城中有洛阳大市、洛阳小市等专门进行商业贸易的地方,体现了城市坊市制的确立,③符合题意,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在北魏都城中有永兴寺等寺院的佛教寺庙,体现了佛教的发展对都城规划的影响,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都城营建就有相应的制度规定,①错误,排除AB项;虽然北魏都城是在汉代基础上营建,但据材料地图信息,没办法体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晋(中国)。据材料“西晋诗人左思出身寒微”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作者对世家大族累世公卿的局面不满,①符合题意,“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体现了作者虽然出身寒微,但仍旧有强烈的自尊,反映了寒门士人的高傲和自尊,③符合题意,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文人寒士对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不满,但没有涉及希望“从军”,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材料诗歌抨击的是世家大族,并非统治阶级,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可知,江淮地区的猛兽就像北方有驯养的家禽、家畜一样普遍,体现了南方开放程度较低,C项正确;据材料“北土之有鸡豚”不能得出北方的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南方和北方经济的对比,不能体现赋税的情况,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南方地区开发程度较低,不能体现江淮地区战事的情况,且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江淮地区并没有频繁的战事,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东汉至西晋末年。根据材料“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结合所学可知,西北边陲地区位于内陆高纬度地区,气候恶劣,北方少数民族难以生存;根据材料“洛阳荡覆”,可归纳为北方战乱,中原地区多数家园被毁,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北人南迁,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和“‘衣冠南渡’,保存中原儒家传统文化”属于“衣冠南渡”的影响,而非原因,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8.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古代中国。俸禄制只能缓解官员的贪腐行为,不能杜绝,①错误;北魏的俸禄制是鲜卑人学习汉族政权制度的产物,反映了民族的交流交融,②正确;从“赃满一百匹者死”可知当时政府支付的主要手段并不是金属货币,③错误;由材料“卖(职分田)者坐如律”可知职分田禁止官员买卖,所以所有权不属于官员,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C项;①③错误,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9.C【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上,政局动荡。经济上,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文化领域也有不少成果。文化上,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典型特征,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长江流域与湘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说明南方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强调南方的区域差异,与政局稳定的作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南方的差异,南方得到开发和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方的经济差异,没有体现人口增长影响生态环境,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土地得到开发,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北民南迁的结果,北民南迁,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工具,促进江南的开发,D项正确;魏晋时期并未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排除A项;魏晋时期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2.B【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东汉永和五年与南朝宋末南方部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江州、湘州变化很大,这一时期由于战争,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人口变化差异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庄园,另外庄园只存在于东汉时期,排除A项;生产技术并不能决定人口变化,排除C项;扬州、江州、湘州军事南方城市,并不能反映南北经济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据图中“民族迁移方向、建康”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北民南迁,大量向南方的扬州、荆州、益州(今成都)等地转移,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开发,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南京的通称以“金陵”最为常用,唐代正式建制为“升州”,也常称“白下”、“上元”、“江宁”等,与材料“建康”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而材料主旨“人口迁移”促进南方开发,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而不是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西晋大量分封同姓王,同姓王担当政治、军事、地方等重要的官位,带来的后果是剧烈的战乱,比如西晋的“八王之乱”,C项正确;当时郡县制并没有结束,暂时的分封并没有阻碍郡县制的推行,排除A项;这种做法只是体现宗室内部的关系,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这种做法不利于西晋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均将实现统一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都认为自己代表中国,提出要完成统一,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排除A项;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16.D【详解】依据所学,公元6世纪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此时黄河流域处于北魏的统治之下。公元5世纪末,北魏推行封建化政治改革并迁都洛阳,引发了人口关中地区的转移,D项正确;河北、山西一带的封建生产方式已经确立,排除A项;此时黄河流域已经实现局部统一,排除B项;由山西平城到河南洛阳,是政治中心的西移,排除C项。故选D项。17.D【详解】材料“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而凌之?’”“其语华人(汉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佃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汝何为疾之?’”是高欢为团结鲜卑族和汉族所采取的策略,表明统治者努力缓和民族矛盾,D项正确;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不是高欢的最终目的,排除A项;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8.B【详解】根据材料“江南涌现出一批‘千金之家’,他们‘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新开垦的田地),田池布千里’”“唐朝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水田推广使用,提高了犁地的速度”“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可知,从魏晋到唐朝时期,南方农业和商业发展状况良好,体现了江南开发促进经济较快发展,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南方文化进步带动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江南商业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得出“江南商业发展居于全国首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9.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修建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东吴、西晋、东晋开凿的运河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所以这些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南北方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征收赋税的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此时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南宋才完成南移的任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0.C【详解】孝文帝没有实现南北统一,①错误;北方民族交融孕育的勃勃生机和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是北朝能够统一南方的因素,②③正确;北方农耕文明并没有取代游牧文明,④错误,故选C,排除ABD。21.方向: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徙;中原汉族向南方和边疆地区迁徙;南方少数民族由山区向平原地区迁徙。影响:经过民族迁徙,各民族杂居,改变了民族布局;各民族之间在生产、生活方面相互学习和交流,减少了民族间的差异;中原地区汉族向南方和边疆地区迁徙,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分别阐释)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 12710-2024焦化安全规范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的折射、透镜》章末测试卷带答案
- 多功能会议室系统建议方案
- 主要领导在2025新年工作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 第十四章光的干涉作业
- 高一化学第二单元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讲离子反应练习题
- 2024届河南省非凡吉创联盟高考化学押题试卷含解析
- 2024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的地球中4地球的结构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 2024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书愤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024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 第二章 运营管理战略
- 《三本白皮书》全文内容及应知应会知识点
- 专题14 思想方法专题:线段与角计算中的思想方法压轴题四种模型全攻略(解析版)
- 医院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管理制度(4篇)
- 港口与港口工程概论
- 《念珠菌感染的治疗》课件
- 门店装修设计手册
- 考研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408)研究生考试试卷与参考答案(2025年)
- 2024护理个人年终总结
- 海南省申论真题2020年(县级及以上)
-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山东财经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财经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