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萧伯纳(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萧伯纳(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萧伯纳(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萧伯纳(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萧伯纳(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萧伯纳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在共享经济盛行的今天,精神共享也被提上了日程,于是便有了“知识共享”这一说法。有人支持知识共享,认为知识共享能让更多的人提升自我,让我们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创新与突破。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知识共享会使人的知识失去多样性,丧失探索知识的兴趣。对于知识共享,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爸爸,那是什么?”“别怕,孩子,那只是颗流星。”当导弹的尾焰划过叙利亚夜空时,一位父亲抱着慌张的孩子说道。材料二: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4月20日,中兴通讯回应了该事件:美国的禁令可能导致中兴通讯进入休克状态,要求公司上下认真反思。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材料四:萧伯纳说过,人类有两出悲剧:一出是肆意妄为,一出是万念俱灰。请结合上述两至三则材料,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萧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聪明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材料二:松柏立于山峰,当暴风卷来,松柏随疾风而弯其腰,不至于被风折断;积雪压枝,松柏顺力而曲其枝,积雪顺势而落,不至于被压断枝丫。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当代青年,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例文:知识共享,力量的源泉萧伯纳曾经有过关于思想交换,提升思想的名言,在今天,也有了“知识共享”这一说法。人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其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是智者之所为。假若对时局变迁视而不见,混混沌沌,必被时局所抛弃。如今现代化的时代正在发生,时局演变瞬息万支。所以“知识共享”也被提到日程上来。时至今日对知识发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变革很多,最重要的有知识爆炸、知识共享、即时通讯、即时查询四大演变,这是从古至今几千年中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变化,它们共同见证了现代知识学习的正在发生。知识共享的提法是一个从古至今很普遍的存在,因为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建立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回过头想一想,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从课本上学习知识,我们在生活中应用经验,不都是在共享知识吗?我们现在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什么?当然是前人所留下的知识。前人之所以能留下这样多的文化知识,是因为与公众分享,所以才有了流传的可能。我们现在使用现代化科技产品,如果没有知识的共享,现代所谓的科技社会又从何而来?事实上,古今中外所有的创新无不诞生于这些知识共享中。所以说知识共享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自然存在的力量。罗伯特·格洛斯说:“当今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获得人类所有的知识、智慧和美的遗产。这样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中是首次出现。”网络可以使全球共享的学习方式出现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科目中,“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知识共享的意义是什么。知识共享和其他物质共享相比,有着一个极为突出的本质特点。那就是对于共享的任何一方来说,他所拥有的知识不会减少,只会增多,而且这种增长会随着共享范围的扩大而迅速提高。无论和多少人共享知识,自己的知识量是不会减少的,只会增加。因为在共享过程中,在你试图将你所拥有的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自己的一些知识缺陷,并试图去完善它。知识共享能让更多的人提升自我,让我们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创新与突破,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知识共享的时代,每个人不管是主动分享,还是被动接收,都应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分享知识、共享信息,让知识流动转化成力量的源泉。【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这则材料从萧伯纳的名言“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引出“知识共享”。对于“知识共享”,有人支持,认为知识共享能让更多的人提升自我,让我们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创新与突破。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知识共享会使人的知识失去多样性,丧失探索知识的兴趣。学生以这个任务为指导,明确观点,阐发议论,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审题:学生评论时可以支持知识共享,进而阐述知识共享的优越之处和价值所在,知识共享能让更多的人提升自我,让我们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创新与突破;也可以反对知识共享,阐释它的弊端,知识共享会使人的知识失去多样性,丧失探索知识的兴趣。在行文明确观点时,应该就事论事,阐发观点时可以延伸到现代社会中相类似的事件进行议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解决方案。立意:(1)支持知识共享,阐述知识共享的价值和意义,知识共享能让更多的人提升自我,让我们能更快地实现知识的创新与突破,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反对知识共享,阐释它的弊端,知识共享会使人的知识变得单一,不丰富,失去多样性,而丧失探索知识的兴趣。相关素材:(1)知识共享,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知识共享的提法很时尚,但事实上它是一个从古至今很普遍的存在,因为我们社会的进步就是建立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回过头想一想,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从课本上学习知识,我们在生活中应用经验,不都是在共享知识吗?我们现在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什么?当然是前人所留下的知识。前人之所以能留下这样多的文化知识,是因为与公众分享,所以才有了流传的可能。我们现在使用现代化科技产品,如果没有知识的共享,现代所谓的科技社会又从何而来?事实上,古今中外所有的创新无不诞生于这些知识共享中。所以说知识共享并不神秘,它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自然存在的力量。(2)知识共享,须在知识专利前绕行。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带徒弟、教徒弟这是一种传承的必然,也可以说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方式,但作为师傅必须要“留一手”。这“一手”,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专利。没有专利,就会受制于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任何打着知识共享的旗号,要求他人公开自己的专利的要求,都是一种无理的要求。中兴通讯因为没有核心的芯片技术,被美国制裁;中国作为油笔的生产大国,因为没有生产笔芯的核心技术,而被日本拿走绝大部分的利润,但我们能够因此要求对方公开他们的专利技术吗?当然不能。同样,我们也不会公开自己的核心技术给他国。知识共享固然存在,但必然要有前提,在专利面前还须绕行。(3)知识共享,不等于能力共享。知识共享,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快速、高效地掌握文化与知识、科学与经验,但不是所有共享到知识的人都具有相应的能力,否则也不会有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说法。人类所有的智慧成果以及进步都来自实践,只强调知识共享,不重视实践活动,那么,所谓的知识共享就是一种违背科学原理的空想,是一种对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反动力。知识只是一种静态,能力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比较而言,能力更为重要。但所有人都应该知道,在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过程中,还有实践这一条路要走。否则,共享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4)“让人类大脑一秒进行知识共享”的设想,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有可能,但知识共享并不是窃取专利的遮羞布,专利保护也不会因为知识共享的发展趋势而被取代或撤销。专利保护与知识共享并行不悖、同步发展,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5)在古代,不仅知识总量少,且珍贵至极,甚至某些朝代还禁止民间私藏书籍。自古以来,知识都被严重地垄断。正像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所说,古代的医生往往拥有着一般人很难获得的医学知识,因而有着无尚的权威。可是今天,只要你考上医学院,你就有机会当上医生,只要你阅览医学网站,你就能学习到医学知识。行文结构:文章开篇引用材料结合现实社会提出观点。文章主体部分联系社会现实阐述知识共享的发展,论述知识共享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自然存在的力量。引用罗伯特·格洛斯的名言,引出使用网络实现知识共享,从而阐发知识共享的意义。结尾紧扣观点,升华中心。【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2.例文:天下为公,牵手大同“别怕,孩子,那只是颗流星。”导弹的尾焰划过叙利亚夜空,一位父亲却这样说;习总书记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总有问题值得深思。生活很大,你却脆弱似芦苇,一阵雷火,灰飞湮灭;生活很小,你则倔强如野草,孜孜匍匐,野蛮成长。唯有天下为公,才是阳光遍地,才是星辰大海,唯有牵手大同才是岁月静好,才是命运征程。有人曾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在二十一世纪的风起云涌中,此言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无论是叙利亚硝烟弥漫的夜空,抑或中美贸易战下的人心惶惶,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隔阂正将世界分离成一个个孤独的岛屿,和平与共享的呼声又让它们挣扎靠近,一言以蔽之:天下为公,方能牵手大同!天下为公,牵手大同,愿倡导睦邻、命运与共,将持久和平永驻人间。导弹成为流星的美丽谎言终究敌不过国破家亡的人眼里噙满的泪水,尔虞我诈的大国博弈亦使无辜百姓成为强权的牺牲品。叙利亚的灾难绝非个案,从南联盟的空袭轰炸,到海湾战争的伤痕累累,再到巴以冲突的没完没l整个政坛波谲云诡,谁会成为下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谁又是下一次霸权横行的祭品?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何而来?它惯看的是无数生灵在大战阴影里的泪水涟涟,它呼唤的是和平鸽翱翔、橄榄枝盛开的乐土?国际与地区冲突不断,战败者龟缩一隅,元气大伤;战胜者折翼损爪,胜利亦有代价,无辜的是广大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人类共同命运,应是和平的注脚。天下为公,牵手大同,愿包容大德、共享大智的理念,将共同繁荣圆梦五洲。(分论点二)近日甚嚣尘上的是对中美贸易战的热议。乐观者以为:这是民族品牌愤而后启、趁机崛起的时机;悲观者以为:中兴的前途堪忧。然而为何不想,是怎样的利益冲突让美国率先打响贸易战?在制裁的背后,是两国经济的伤筋动骨;在经济的背后,是就业饭碗的破碎和失业人群的骤增。俄罗斯遭受的制裁不可谓不严厉,但它的反扑又让谁得了好处?为何国与国之间一定要针锋相对,而不能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何国与国之间一定要紧追不舍,而不能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为何国与国之间总要比拼高下,而不能相互促进,一起变强?——也许唯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和平才不是空想,叙利亚的孩子才能真正看到划过夜空的流星。宽容乃大德,共享乃大智!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义还远不止此,它应着眼于世界。气候变化的利剑高悬,核爆危机阴魂不散,大国霸权和恐怖主义的怪胎竞相疯长,而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又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挑战?(联系现实)纵目当下,没有一个国家能退回孤岛,自理人类的这些困难。更进一步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态链的一环,在雾霾、食品安全的阴影下又有谁能独善其身?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天下为公,方能共享大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有个体间的互联,有国家间的互助,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便悠悠可期,也是我辈青年心之所向了!张晓风说,“山在。树在。我在。大地在。岁月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说,“战火不在。天下为公。痛苦不在。和平在。我就牵手最好的大同世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三则新闻加一则名人警句,目的是引导考生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社会问题、时代风云,时代感强烈,不同于以往多则材料作文,需立足当下。考生可以从两至三则材料中找到契合点,确定写作方向,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材料一反映的是战争,由此可以引发对和平的祈盼;材料二反映的是国际竞争中的互损行为,由此引发对合作共赢的思考;材料三反映的是对合作共赢,关注人类共生的愿望;材料四以萧伯纳的话指出人类的两大悲剧,“肆意妄为”“万念俱灰”。考生可以找到材料中的有机的关联,然后合并立意。如一、三、四则材料结合,可写“关于未来的断想”,只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再大的困难也阻遏不了社会的发展。二、三则材料结合,可写“关于和平的断想”,警惕“泛和平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危害,克制不等于自信,和平与美好也是斗争出来的。材料在文体上没有明确要求,考生可以确定立意,然后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如写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立意角度:结合①③——共创和平,命运共同结合①④——慎为顾他人,存善为自己结合②③——封闭与开放;主导与被动;对立与对话;互损与共赢;反对逆全球化结合②④——妄为作恶,自省成善结合①②③——弃战争,不妄作;存希望,共担当【点睛】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3.例文:1.找寻生命的无限帕斯卡尔对人有这样一种认识:人既伟大又悲惨。人认识到了自己所能取得的有限,不会诸事顺遂己愿,却仍渴望着无限,因生命中未得的残缺而不断追求。正因如此,未得的悲伤被巧妙地转化为追寻的快乐,这一份对无限的渴望使人清醒地定位自己,付出无悔的努力。遥想当年《法国大革命史》这部巨著的形成过程,是著者卡莱尔在失去原稿,不复可得的悲惨遭遇中,重新鼓起勇气,再次完成,并更为精益求精的第二部成书。这部书是卡莱尔的梦想,是在一直渴望取得的顶峰。倘若就因一次失去的悲惨,认定此生无法企及,那卡莱尔何尝能在找寻未得,找寻无限的过程中重拾作为一个史学家的欣慰和喜悦呢?所以,对生命无限的渴望,对未知的那种期盼,恰是人们创作的不竭源泉。纪伯伦曾指出:“一个人不在于他成就了什么,而在于他企求成就的东西。”在找寻生命的无限中,人们练就了坚持不懈的品格,他们品尝了人世的悲欢,终于在找寻无限,追求未得中暂且放下了不圆满的缺憾,努力形成别具一格的伟大。的确,就算人在知、情、意方面总会有个限度,可这也提供了一个未得的契机,使自己突破已往的极限。正如当年的培根,为了润色自己的随笔与人生箴言,时刻将笔记本放在身边,不断修改。或许在旁人眼中,那已经是足够完善的作品了,但培根认为他的文字还远未达到满意的标准。这也就激发他去不断超越自我,近于完美。而今,当人们读着《培根随笔》时,是否品味出了那因“未得”而更上一层的语言?又是否体会到找寻未得,渴望无限所给予的活力和热忱?它确实融进了人的生命,让他们的议论文章都有了热度,让他们的智慧汇聚为文明的长河。从中,我们可以知悉人的伟大和悲惨了。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是有可悲之处,那是人终将走往的限度。可当我们知晓了无限,进而追求和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方显出生命的本色,达到更高的境界。其实,生命的意义也便是这样。从二律背反中清醒过来的人们,在得和未得间感慨不已,弱者安于所得,但强者找寻生命的无限,让卑微的生命铸成一座永恒的雕像。点评:这篇文章延续了小作者一贯的风格,语言优雅而有哲理意蕴,厚积方能薄发,这与她扎实的阅读功底密切相关。整体思路架构清晰,各部分有序有效展开,材料能够有效支撑观点,思维思想是作文的灵魂,小作者平时的思维训练是有效的。2.多一度热爱纪德有言:“我愿为一切美好的事物燃烧自己的灵魂。”这美好的事物就是我们的理想与追求;这燃烧,便源于热爱。有了这样的爱的追求,人生就没有悲剧。热爱一项事业,在前进的路上我们走得无悔而多姿;在达到终点后也未曾放弃执着。为了这度热爱我们在追求。科比有对篮球的热爱,35岁“高龄”脚踝重伤也不言退役只为一个篮球梦;著名考古学斯坦因,终身未娶,在被截去脚趾后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还能远行么?”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心中有追求,于是踏着荆棘也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凄凉。对事业的热爱,给予了他们走下去的信念与勇气。斯坦因一个人开创了“敦煌学,”冒着各种危险驰骋于世界。这份快乐,比待在家中悠哉地喝咖啡豪迈得多。若缺少热爱,就若缺少了领略这份快乐的资格。因为真正热爱这份事业,即使得到了心爱的东西,也仍会细细品味和体验。杨绛对文学的热爱使她历经百年仍旧风华如初,品读她的文字,能感受着她内心的执着。我热爱着我所执着的事业,这份爱源于内心。得到了它,我便站在山顶,对这份快乐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只是这种热爱已不多了,现实中满眼可见的是得到你喜爱的东西后的“悲剧”。高学历的研究生在实验中摇晃着仪器,因为要证书要荣誉。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恐怕仅是因为要“吃饭”,要文凭找工作,一旦荣誉证书到手,他们的脑海中的光环便黯然褪色,最终沦为平庸一族。缺少真正的热爱的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沦为肖伯纳所说的悲剧。我们多的是像于丹那样不热爱灵魂只热爱名声金钱的人,这份爱太肤浅。只顾眼前的浮华与喧嚣,少了一份对事业的执着。他们的人生才是肖伯纳所言的悲剧。圣埃克苏佩里说过“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换取无限的价值。”这创造,来自热爱。因为有了热爱,我们收获了追梦的信心。《逆光飞翔》中的黄裕翔是快乐的,即便盲了,但他有对钢琴的热爱支撑着他;文学家桑坦格是幸福的,他愿意为了文学而写作,虽然可以逍遥度日,但热爱拒绝了悠闲。我们若想要快乐,必须热爱一项事业,方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也只有热爱,才不会让你收获果实时为失去方向而迷茫,才会让你“人生有两大快乐”。每一段热爱都会成为不朽。历史作证。星河作证。生命作证。点评:本文论点明确突出,对两则材料均有一个辩证的分析。结构清晰,利用几个分论点彰显主论点。思想具有一定深度,关注生活,在很常见的事情上挖掘并论证。语言不死板,能引用名句,增加文章内蕴。同时联系了当今现状提出反思具有时代气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详解】试题分析:审题立意时,可以从肖伯纳或者周国平的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从肖伯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这是用悲剧(消极)的眼光看人生,是从占有欲或者从满足或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的,体现了悲剧的人生观。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双重悲剧。这两种悲剧的根源都关乎欲望,没有实现欲望就痛苦,实现了欲望就无聊、空虚。这样看来,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与叔本华的悲剧观是一样的。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大的,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是相对的。这两种的矛盾很难调和,因此,人很难得到永恒的快乐,总在痛苦与无聊、空虚之中摇摆。可以从欲望与痛苦的角度深入思考。从周国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是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为得到而寻求、创造的过程以及得到后品味、体验的过程,都是同样幸福的事情。周国平的话强调人不应当从功利的角度去审视生活,而应从审美(非功利)的角度去打量人生,从而可以提出:创造(或者体验)的过程就是快乐、幸福;立足于创造,收获快乐人生;艺术的、审美的去看待人生也是快乐和充满激情的。整体上把握材料,可以从浅层和深层角度来立意。从浅层次看,肖伯纳和周国平因视角、心态的不同,带来了认识、观念的不同。由此,可提出:不同的心态、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