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教案数学设计
《劝学》一直被认为是激励青年人进步、努力学习的历史名篇,也是语
文课的典范之作,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都有体现。如何设计这篇课文的教
学教案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1:《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L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
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糅(燥)、知(智)”等通假
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
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
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
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
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
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
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
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
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
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
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
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
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
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
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
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
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
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
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
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
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
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
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
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
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
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
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⑴糅ru通煤有yu通又知zh是〃智〃的古字暴p是''曝"的古字(通假
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ng砺1参can省xing跋q臾y螯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⑴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
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
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
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
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
的。
(2)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
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
索。〃糅〃和''为〃是两个动词,〃糅“通〃煤〃,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
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
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
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
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
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
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
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
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
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
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
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
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
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
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
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
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
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
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
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
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
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⑴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
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
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
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
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
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
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
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
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
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
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
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
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
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
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
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
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
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
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
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
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
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
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
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涌(污水),君子
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
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
之根渐之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
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板书设计:
提高自己青出于蓝
中学习的重要性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糅木为轮金就砺则利
论学习的作用:弥补自登高博见
点己不足(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假舟揖
学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不积度步不积小流
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坚持不懈骐骥弩马
以(正反对照设喻)朽木金石
已要专一蚓一一用心一(积的保证缺一不可)
蟹----用心躁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
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
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
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
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后
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
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
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
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
“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
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
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
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
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
〃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
世影响最深。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
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
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一生”
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
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
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
第Ms一篇。
二、《劝学》原文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
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
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
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漪,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
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
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
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
蜗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惜惜之
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
不能两听而聪。媵蛇无足而飞,融鼠五技而穷。《诗》日:"尸鸠在桑,其
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三、补充注释
[君子]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
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后文的〃君子",如〃君子博
学而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则是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已〃,废止,停止。
[揉]一作〃煤”,用火烤,使竹、木弯曲。
[日参省乎己]〃参“,也解作〃叁“,读si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
三”,泛指多次。
四、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
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
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
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
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
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
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
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
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
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
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
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
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酉,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
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
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鳍的洞穴就
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篇2:《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
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
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
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
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
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
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
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
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
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
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
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
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
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
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
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
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
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
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
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
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
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但也有些瑕毗,例如某个字音不准,
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
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u槁gfio砺1跤q舆y蛟jiao度kul骐q
骥j弩n锲qi镂lu鳍shn生xng臾y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糅/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
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
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
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
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
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
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
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
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
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
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糅以为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跋而望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对比
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
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
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
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
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
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
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
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
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附录
1、荀子的思想
荀子在本文中所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论〃说是分不开
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教育学习,〃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学习,
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
O
可见,荀子虽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学习教育可以改变人恶
的本性,更可以弥补人本身的不足,提高人的能力。
2、劝学(节选)1战国)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
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
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
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
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
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却不如学习片刻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
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
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唤,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很清
楚。驾车骑马的人,并非腿脚特别强健,却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船艇的
人,并非都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资质与一般人差异不大,
可是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善于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螭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
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
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
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
天,也能走得很遥远,它的成功是因为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丢下,即
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
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
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
和黄鳍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寄居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的缘故。】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LC(〃以为''为两个单音节词)
2.A(通假字依次为:畔、僻;亡、寤;生、陈)
3.C4.D(横渡)5.A6,A
7.a.学不可以已b.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8.a.第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
三,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第四,金就砺
则利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b.第一,跋而望,不如登高之
博见;第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第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而闻者彰;第四,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第五,假舟楫者,非能水,
而绝江河
1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口(。读源1,跃读yu,舍读shm)
12.A(一、四句是〃托付〃义,三、四句分别为“寄居〃〃传送”之义;B.〃兴“
依次为〃发生“〃使昌盛〃“兴办〃"起床"之义;C.〃步〃依次为〃举足两次““古
长度单位〃''行走〃〃使行走”之义;D.〃饮"依次为‘'喝使喝(读yn)〃〃射入“
喝的东西〃之义)
13.D
14.C(A.兼词未译出,应加上〃从这里”;B.〃积善〃与〃成德〃的承接关系未
体现;D."圣“非专指)
15.B(其中第⑤个比喻是从反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第⑧个比喻应是正
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
16.①专心致志②积少成多③锲而不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课堂练习(略)
《劝学》课堂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粗词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木直中绳,以为轮D.学不可以已
2.下列每组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与徐公孰美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口干舌揶,然而不听
C.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主人乃寤而请之
D,君子生非异也既陈而后击之
3.选出对下面句中"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骐骥一跃②用心一也③不能十步④驾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然抚尺一下,君响毕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常。
5.下面〃者"字用法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是()
A.非蛇蠕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陈胜者,阳城人也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妻之美我者②非能水也③晋军函陵④填然鼓之⑤树之以桑⑥既来
之,则安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⑧登泰山而小天下⑨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二)、阅读部分(3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8分,每空2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课文标题是〃劝学〃,文章开篇即揭示出了中心论点
a.它是:ob.意思是说:o
8.本文的特色是运用一系列比喻(即喻证)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a.本文段所用的比喻共有四个,它们是:o
b.由喻证所形成的结论是。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6分,每空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为了〃劝学〃,作者在本文段中采用了直接论证,接着又甩开笔墨,作
了一系列喻证。
a.本段的直接论证是(限16字):o
b.喻证是:
10.由直接论证和喻证推出了著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限12
字)o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力行业年度策略报告:安徽省电力供需分析与展望
- 2024年湖南鸿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0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2.3《网上资源检索》教学设计
-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学设计)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部编版)
- 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 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同步教学设计(苏教版)
- 教师职业道德与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教案 10. 第三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 柑橘交易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柑橘产业规模扩张交易需求日益旺盛
- Theme A Learning to Love Challenge Yourself A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重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 Unit5 What day is it today?(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广州)英语四年级下册
- 法院生活费申请书
- 2025年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用气体施工方案
- 2024 年陕西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B 类)
- 【课件】学校后勤管理工作
- 2025-2030年中国聚丙烯酰胺(PAM)市场发展状况及未来投资战略决策报告新版
- 幼儿园师德师风培训内容
- 课题申报书:产教融合背景下护理专业技能人才“岗课赛证”融通路径研究
- 住宅小区消防设施检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