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考察报告_第1页
建筑考察报告_第2页
建筑考察报告_第3页
建筑考察报告_第4页
建筑考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考察报告房屋建筑土木工程1013赵耀东2010118506328苏群辉2010118506327马彩叶2010128506356昆明是历史的名词,但历史的佐证却在渐渐消失…..国庆期间,我们找寻着昆明的历史痕迹,参观了位于昆明翠湖畔的“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旧址。这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旧式军事学堂,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经历了辛亥革命、大革命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培育了一代代杰出的军事将领,对历史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风景名胜区翠湖畔,可以看见一座走马转角楼式的两层砖木建筑,建筑的样式和墙面的颜色,很容易把游人带回到过去。这便是成立于1909年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学校里穿着军装的学员和他们训练时嘹亮的呼号声,但是依然时不时有几个游人会到这里拜访。大概不是为了风光吧,应为与它相临的就是美丽的翠湖公园。但无论是出于敬仰还是好奇,这所昔日的学堂都会给人们展现其别具一格的风采。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后者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正因为如此,曾经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现存的讲武堂只是其核心建筑,但它依然是一个保存最完整的旧式军事学堂。穿过其高大的校门,迎面就是昔日的训练场。学堂并不大,整个建筑呈四合院样式,以训练场为中心四周是教室和学员宿舍。在操场上,还存留着一百多年来学员训练磨圆了的沙粒,不禁让人眼前浮现出当年的青年学子为国为民发愤图强,挥汗如雨的场景。当时,晚清编练新军,计划在全国编三十六镇(师),其中第十九镇建于云南。新军编练亟需新型军官,清政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统一的规定:“各省应于省垣设立讲武堂一处,为现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校址设在昆明原明朝沐国公练兵处,占地7万余平方米。1909年(宣统元年)8月15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学,高尔登为首任总办(校长)。学堂开办之初,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科,设甲、乙、丙三班。课程仿照日本士官学校加以调整而成,分为学科、术科两项。讲武堂聘用了一批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日本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时,讲武堂已为云南新军输送中下级军官600余名。云南陆军讲武堂于1988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当地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是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今天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0米、宽10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武堂这个巨大的米黄色四合院,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保存下来的主要部分,它是1907动工兴建的,大门是哥特式的门楼,属于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寓意着海纳百川,广泛吸收东西方军事思想。讲武堂的屋顶是中式人字坡覆以黑瓦,门窗则加以西式圆拱纹饰,姜黄色的正门外体是法式风格的。可以说既有法式建筑风格的影子,又脱不了中国传统心理。法式风格建筑元素——屋顶多采用孟莎式,坡度有转折;屋顶上多有精致的老虎窗,且或圆或尖,造型各异;外墙多用石材或仿古石材装饰;细节处理上运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线条,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整个建筑多采用对称造型,气势恢宏。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讲武学校;30年代末,改为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50年代初,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今主体建筑整修一新,被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当我们再次聆听了有关它的讲述,了解这座百年老房子本身的建筑价值,才深深感到讲武堂之所以仍被人称道,不仅仅它是自洋务运动以来目前国内保留得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军事院校,培养了朱德、叶剑英等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而且它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依然有着许许多多可供从事现代建筑的人学习和借鉴。它的创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新的思想已经产生,封建思想依然顽固,新式学堂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其建筑也反映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影子。四合院式的布局、西式的大门、传统的瓦片屋顶、西方教堂式的窗户、中式的大石狮子…这些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潮的巨变。陆军讲武堂,据考证,是中国现今最大的一座四合院,又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壁式的建筑。至于这座老建筑究竟有多少房间,比如教室有多少间,宿舍有多少间,由于年代太久,多次改造,变化太大,如今的人谁也无法按照当时的状况一一细数细说。但二楼上那条贯通东、西、南、北楼全长480米、毫无阻隔的长廊,称得上是中国最长的楼中通廊,特别是这座建筑四边转角处竟无一点伸缩缝,更加体现了它完美精湛的建筑艺术。用专家们的话说,这不仅在90多年前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就是在现代建筑中,要用此种手法建造这么一座如此之大的楼房也十分不易。可惜的是:讲武堂的建筑档案早已荡然无存,它的很多特点和奇迹,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百年之秘”,而也正是这样的一些“百年之秘”,冲动着我们去追寻它那叱咤风云的历史。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建筑里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