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1页
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2页
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3页
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4页
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

础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80分)

1教育

2课程标准

3苏湖教法

4《富尔法案》

5苏格拉底方法

6先行组织者

7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8教育行动研究

9取样

10参与性观察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简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2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3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5简述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试述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试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3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影响。

四、材料分析(30分)

阅读下面材料,在剖析材料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你感受最深的一

个方面谈谈你的观点。

总统先生,我相信这也不是您想看到的结果,但您的教育政策确实使广

大教师感到灰心丧气。您与前任总统布什先生一样,将测试视为您教育

政策的基石。测试有它的益处,好的考试,例如药学考试,能反映出教

育的问题。但是,一场周密的阅读或算术考试能够告诉我们的不过是教

育确实存在问题,但无法确切地得出症结所在。

要了解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学生成绩不佳,对当地情况的熟识、

对专业的了解以及好的比较数据必不可少。假如我们对专业见解视而不

见,不分青红皂白地依赖测试成绩,这就好比一个医生只知道给病人测

量血压,而不问她是否刚爬过楼梯或者感到晕眩。如果一所学校无法在

测试中证明自己,也没有明显的改观,那么您的政府将关闭这所学校,

并将之归咎为教师或者管理的问题,却不想到这样的处理方式本身就是

个更糟的问题。

教育的成果及其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您的政策似乎只认定一部车唯一的

功能就是开得快,假如开不快,那一定是因为司机不好。两年前,在您

的家乡芝加哥,青少年谋杀率直线上升。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学校纷

纷关闭,学生不得不走过聚集了不少敌对帮派势力的街区去上课。有关

测试、学校的关闭或一切可能的后果,没人倾听学校的管理者、教师、

家长和学生的想法,所有的信息都无人采纳,因为评价学校表现的只有

一套狭隘的标准——测试成绩。

——摘自沃特·芬伯格(WaltorFoinberg)的《请让教育松口气儿:致奥

巴马的一封信》(《文汇报》,2011年3月18日)

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

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80分)

1教育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

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

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包括保证人类延

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

功能等。

2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指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

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

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

一,说明部分,扼要地说明本学科教学目的、任务,提出教材选编的原

则以及教学法上的建议;第二,正文部分,根据教材选编的原则、知识

本身的逻辑和学生认识的规律,系统地安排教材的主要课程、要目或章

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教学要点和教学时数,同时也列出有关

练习、实验、实习的内容与时数等。

3苏湖教法

答: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

学管理制度,又称“分斋教学法”。这种教法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歌

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重经义和时务,主张“明体达用”。他

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

基本理论,属于“明体”之学,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则以学习农

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属于“达用”之学,培养

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创立了分科教学和

学科的必修以及选修制度。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

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

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富尔法案》

答:《富尔法案》是指1968年在法国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案,又称《高等

教育方向指导法》。该法案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

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该法案打破以往学科的阻

隔及互不联系的传统,改组后的大学都有各自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在大

学内部实行民主化管理,这有利于调动大学各个方面及其成员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富尔法案》的理想是美好的,值得肯定,但在由于法国现

实与三原则相去甚远,法国长期集权化管理教育的背景下实现新的三原

则是极端困难的,因此这个法案不但没有促进法国高等教育进步,反而

使其产生了倒退现象。

5苏格拉底方法

答:苏格拉底方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

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又称产婆术。产婆术的过程可以

分成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

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

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

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

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教学法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

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6先行组织者

答: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

梁”,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理论中提出的概

念。先行组织者的特点是其抽象性、概括性、包含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

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先行组

织者分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是上位的有关材料,后者是

增加新旧经验的可辨别性的材料。

7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答:效度是指实验设计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题的程度,包含内在效度和

外在效度。教育实验研究效度标示着教育实验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普遍

性程度。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

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成

果,而非其他未加控制的因素所致。教育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涉及教育

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

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

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的程度。

8教育行动研究

答: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

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

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教育行动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研拟方案、实施尝试、反馈评价、总结等几个步骤。教师作为一个

研究者,能够进入到研究状态,以研究的态度、行为对待教育教学工

作,其意义在于: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

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

尊严感;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9取样

答: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

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进行取样的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

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

究作出结论。在一个总体中只抽取样本进行研究是由于教育研究对象的

特点和取样本身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10参与性观察

答:参与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

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

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

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

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简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

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

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种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

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教师还要了

解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

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学生是

责权主体;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等。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

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尊

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

益,尤其避免师生之间的对立。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教师要保持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教师还

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

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等。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

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

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

2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答: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

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其基本内容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包括三

方面的内容:

①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

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②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生活决定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原

则和方法等。

③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它会对生活起

巨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即学校”

①“社会即学校”是指“以社会为学校”。主张必须改造传统学校,改造的

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

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

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②“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

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

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

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

是学生,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合

一”包含以下要点:

①“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③“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教有学”;

④“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生活教育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

法。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启示,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树

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空间等。

3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答: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

立面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其基本思想如下: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

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学校教

育应把这些要素列入教学计划,同时他们还强调必须按逻辑系统来编写

教材和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真正的教育

就是智慧的训练,一切教育的目标都应该是发展人的智慧力量。此外,

还要特别注重“天才”的发掘和培养。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要素主义教育家指出,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使学生

刻苦和专心地学习,不能像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那样只强调儿童个

人的兴趣和自由。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要素主义教育家反对“儿童中心主义”,认为应该把教师放在整个教育体

系的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地位的作用,树立教师的权威。

总之,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的教育理

论和策略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对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影响。但由于

其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受到社会和教育界一

些人士的抨击。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功能固着、

反应定势和酝酿效应。

(1)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

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制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

其他用途。这种功能固着使我们倾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从而妨

碍以新的方式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2)反应定势

反应定势也称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虽然定势有

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有时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会妨

碍问题的解决。

(3)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

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当思路的定势,

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除此之外,个人因素的知识背景、智慧水平、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

和综合各种观念的能力以及动机和气质等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5简述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答:课题论证是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进行课题论证的目

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进行课题论证,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必

须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

课题的主张。通过课题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

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

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等,进而说明该课题研究将在哪方面有所创

新和突破。

(4)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

(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及能否取得实质

性进展。

(5)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在系统的分析综合基础上写出简洁、明确、具体、概括的论证报告,一

般约五六百字。课题论证报告不仅用于申报研究项目,而且也应用于发

表论文的开篇,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对于重大课题,常常必须写出开

题报告,并经过同行专家的审议。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课题名称;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预计有哪些突破;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

科研手段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试述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共同活动过程,是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素

质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

突出、最基本的特点。

②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

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

点: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a.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

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b.引导性,需要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c.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教学过程只有既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

才能科学而有成效地组织和进行。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认识活动,而是社会群体性的、有目的、有组

织的认识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离不开人

们的共同生活。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来往、交际、沟通、交流

等。其实交往即为社会交往,实为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

①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

个体的学习与认识活动都是通过交往进行的,有目的地进行的教学也必

须以交往为背景,并通过社会交往与联系社会生活来帮助和检验学生的

学习效果,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与社会价值。教学在任何时候亦不

应脱离社会交往与共同生活。

②教学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运用交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进行认知,而且运用

交往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感染与培养。教学中,应当注意师生

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情趣的坦诚沟通,以便激起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上

的共鸣,智慧与志趣的共享,从而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培养和形成教育

者所期望的品质。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

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殖目标的过程。其中,引导学生通过

掌握知识、进行认识和交往的活动是教学的基本与基础的活动;而促进

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则是在这个认识及交往活动过程中

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对价值目标的追寻活动,并

不只是与教学过程相联系,还与其他教育活动甚至学生的全部生活过程

相联系。只有抓好教学特有而主要的活动,注重将教学中的知识通过交

往与认识活动,才能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智能、情感和品德,才能把学

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2试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蔡元培对中外古今的文化教育思想成果,采取了择善而从,重在消

化、取其精华、锐意创新的科学态度,把各国文化教育思想精粹吸收融

会,演变成他的教育学说并将之付诸实践。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包

含着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极为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

以下几个方面:

(1)蔡元培的基本思想

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分别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

和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五育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其中,公民道

德教育为中坚,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是完成道德教育的手段,而军国

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则必以道德为根本。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

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都是以现世人类幸福、培养健全人格

为目的的,而世界观教育则是培养人超乎现世之观念的,他认为只有站

在超于现象世界之高度,才能判定现象世界的价值,也才能处理现象世

界的问题。

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a.蔡元培的教育本质论在办教育、发展学术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

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并以此指导了北京大学的改

革。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指蔡元培在大学内,允许各种学派自由发

展,只要这些思想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到自然淘汰之命运,即

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③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政党

与教会的影响,原因如下:

a.教育是发展人的能力,完整其人格,不是将他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给抱有别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应超然于政党和宗教之外。

b.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政党不能长握政权,往往不出数

年,便要更迭,若把教育权交给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

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

c.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而教会是保守的,故教

育要超然于各派教会。教育独立的内容应该包括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

立、教育思想独立和教育内容独立,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

业。

④“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

a.蔡元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得到

自由发展。他对旧教育进行批判,主张新教育应该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

规律,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发挥儿童个性,

要学生自动、自学、自助。教师的责任只是在学生感到困难时,去帮助

他们。

b.按照尚自然、展开性原则的要求,他特别提倡要研究教育科学,尤

其是要研究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同时还介绍了一些

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情况,如托尔斯泰的自由学校,蒙台梭利的儿童室

等。

(2)蔡元培思想的现实意义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教育实践,还给后世以巨大的教育

启示,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产生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

的主张正深刻体现了这一思想,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借鉴。

②开创了新的学术研究风气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论开创了新的学术风气。这一理论打破

了传统学术研究的门户之见,活跃了学术气氛,有利于各种不同思想、

观点的碰撞,有利于新的先进思想的成长壮大。

③推动了教育管理体制的进步

蔡元培力主教育要按自身的发展规律办事,努力想摆脱封建军阀和帝国

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强调教育的独立地位。这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为后世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借鉴。

3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影响。

答:认知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皮亚杰认为,

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

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从出生到青年的认知发展

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

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每个阶段出现的

新的认知能力表明个体发展出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①感知运算阶段(出生~1.5、2岁)

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儿童的认知

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其中,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②前运算阶段(2~6、7岁)

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和角度看待

事物。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思维的集中性。他们

的判断仍受直觉调节的限制,思维具有不可逆转性,尚未获得守恒概

念。

③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

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但其思维还具有局

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以后)

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

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的儿

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

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也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寻求可能性中的

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2)对教育的影响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创设合理情境

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教师应该为

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

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

②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儿童的认知发

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

会。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

合,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做出判断。

③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确

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

匹配。

四、材料分析(30分)

阅读下面材料,在剖析材料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就你感受最深的一

个方面谈谈你的观点。

总统先生,我相信这也不是您想看到的结果,但您的教育政策确实使广

大教师感到灰心丧气。您与前任总统布什先生一样,将测试视为您教育

政策的基石。测试有它的益处,好的考试,例如药学考试,能反映出教

育的问题。但是,一场周密的阅读或算术考试能够告诉我们的不过是教

育确实存在问题,但无法确切地得出症结所在。

要了解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学生成绩不佳,对当地情况的熟识、

对专业的了解以及好的比较数据必不可少。假如我们对专业见解视而不

见,不分青红皂白地依赖测试成绩,这就好比一个医生只知道给病人测

量血压,而不问她是否刚爬过楼梯或者感到晕眩。如果一所学校无法在

测试中证明自己,也没有明显的改观,那么您的政府将关闭这所学校,

并将之归咎为教师或者管理的问题,却不想到这样的处理方式本身就是

个更糟的问题。

教育的成果及其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您的政策似乎只认定一部车唯一的

功能就是开得快,假如开不快,那一定是因为司机不好。两年前,在您

的家乡芝加哥,青少年谋杀率直线上升。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学校纷

纷关闭,学生不得不走过聚集了不少敌对帮派势力的街区去上课。有关

测试、学校的关闭或一切可能的后果,没人倾听学校的管理者、教师、

家长和学生的想法,所有的信息都无人采纳,因为评价学校表现的只有

一套狭隘的标准——测试成绩。

——摘自沃特·芬伯格(WaltorFoinberg)的《请让教育松口气儿:致奥

巴马的一封信》(《文汇报》,2011年3月18日)

答:(1)材料中涉及的教育问题

①教育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

②教育者的劳动特点具有教育成果的延迟性,教育效果并不是从近期的

一次测试中能够看出来的,而是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够显

现出来。

③教育评价的问题,评价对象单一化、评价方式单一化、片面化的现

象。

(2)对教育评价的观点

材料中的突出问题在于教育评价的问题,国家和政府只是注重学生测试

的结果而不注重其学习过程,只因为测试结果的不理想就关闭学校而不

去考究其中的原因。这种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单一的、片面的,存在诸多

弊端,不仅无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阻碍学生的发展,使学

校、教师、学生成为评价的“奴隶”。因为评价片面强调知识的价值,忽

视学生的主体价值,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教育评价应该进行如下改

革:

①评价的指导思想应该从筛选转向多样化

评价是不应该是“让儿童适应教育”而应该是“选择和创造适合于儿童的

教育”。应该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平等与民

主,以及终身教育的需要,教育评价的目的应该在于全面地最大可能地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帮助教育者发现、选择和形成一切可能的有

效的教育方式,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形成一种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

②评价的对象和范围应突破学习结果评定的单一范畴,扩大到整个教育

领域

材料中的教育评价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定上。事实上,教育的效

果并不是由一次测试的结果就能体现出来的。教育评价应该突破课堂,

突破成绩,扩展到教育的全领域。评价对象不仅有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

成就,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校长的领导水平,还有学校的管理与办学

水平、课程教材、教育计划、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科研成果,此外还应

该有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的功能和作用也应该得

到开拓与发展,它不仅仅是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也应是改进教学

和学习方法、调整教学思路的手段,更应该是判断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

是否合理的重要途径。

③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评价不能只把被评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是应该把他们看

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强

调被评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

进行,而且,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参与和交流,主动地客观检查和评价自

己的工作和成就,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进一

步完善自我。

④重视对教育评价的再评价

教育评价本身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它本身也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

题,在进行教育评价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评价活动是否科学、是否可靠、

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产生了较大的效益,以及如何改进和完善评

价等问题。再评价有助于各种评价方案和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助

于提高评价的质量水平和价值。

⑤改进学生评价的方式

就学生评价而言,应该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强调测

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更重要的是要重视

思维过程的评价,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测评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

过程的,也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应该综合评定学生各方面的发

展。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

础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80分)

1批判教育学

2综合课程

3教学

4道尔顿制

5《学记》

6生活体验研究

7准实验设计

8最近发展区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什么是教育叙事及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特点?

2如何进行质性资料分析?

3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4简述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举措。

三、论述题(每小题35分,共105分)

1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

(1995年))

请你谈谈对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解。

2杜威的教育本质论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并做简要评价。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35分,共35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在第十二章“推

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提出要“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请就如何理解学生课业负担及如何解决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提出具体的设

想。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

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80分)

1批判教育学

答: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

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

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

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现象不是

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此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

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仅仅依靠收集、整理、统计一些数据来进行,

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

之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意识的层面。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

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

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

识“解放”的目的。

2综合课程

答: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

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

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

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

观点,其倡导者认为,科学是一个统一体,尽管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

探究过程的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是相同

的。目前,综合课程不仅是科学发展、学习方法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未

来就业的需要。

3教学

答: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

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

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

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在教师引导

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

的的基本途径。

4道尔顿制

答: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

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

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②将各教室改为

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

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③用“表格法”来了解

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又可以使学生管理简单

化。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强调给儿童以自由和师生

合作。要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道尔顿

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实行中易形成放任自流。

5《学记》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

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它对先

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

育目的和教育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也谈到了师生关系。其教育教学原则主要包括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

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和长善救失。

6生活体验研究

答:生活体验研究是现象学—解释学方法论的典型实践,是“做”现象学

的基本方式。生活体验研究的基本特征包括:①立足于体验,研究起始

于生活世界,以自然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世界,这种态度就是原始的、

前反思性的、前理论性的态度;②独特性,本研究所提供的方法是直接

指向生活世界的,要求我们尽量以无偏见的方式对待经验;③理解事件

的意义,现象学关注生活世界中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始终是日常生

活中的对话关系的主题,永远不会终结。

7准实验设计

答: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

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与真实验研究相比,准实验研

究的特点包括: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在

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

8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由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

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

人或他人的启发和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

近发展区。他主张教学应当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

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

面,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

而带动儿童的发展。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什么是教育叙事及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1)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通过描述和分析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

教学实践经验来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

思想或理念,从中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特点。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

述者,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

行;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

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

(2)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①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

质性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强调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

收集资料。叙事研究综合运用多种具体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访

谈、实物收集、分析定性资料等。

②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

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仅是讲故事和写故事,而在于重述和重写那些能导致

觉醒和变迁的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

③教育实践者成为研究主体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叙述者的亲身经历,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

化为人的事件。第一叙事者是教育实践者,即身处教育现实场景中的教

师和学生(若由教师自己开展研究,教师则成为主要叙事者)。

④形成认识时采用归纳的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

即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2如何进行质性资料分析?

答:质性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

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

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

动。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初步分析资料

①阅读原始资料。

②资料登录。即将搜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

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

③寻找“本土概念”。本土概念即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自己的观

念。

④编码和归档。

(2)归类和深入分析

归类和深入分析包括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两种分析方法。

①类属分析就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用来解释它们的概

念、术语的过程,包括类属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等。类属分析

的基础是比较,包括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等。设

置类属的标准是按照当事人自己对事物的分析设定。

②情境分析就是将资料置身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中,按照事件发

生的时间顺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其具体步骤包括:通

过认真阅读资料,发现资料中的核心叙事、故事的发展线索以及组成故

事的主要内容;按照编号系统为资料进行编码;对资料进行归类。

(3)分析资料的手段

①画图、列表。

②写反思笔记:描述、分析、方法反思、理论建构、综合。

③运用直觉和想象、比喻、类推等。

④阐释循环:在部分与整体之间不断对比,建立联系。

3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答: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

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赫尔巴特

把兴趣活动划分为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四个阶段,并指出儿童在学

习活动中的专心与审思两种思维状态,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

阶段理论。他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经历以下

四个阶段:

(1)明了。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

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合。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又尚未出现

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

法。

(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

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

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总之,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世界许多

国家和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

一些缺陷,如具有机械论倾向,忽略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教学的

特殊性等。

4简述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举措。

答: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学制

①壬寅学制

1902年8月15日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被称为“壬寅学制”,这是中

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但并未实行。

②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被称为“癸卯学制”。这是中

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

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

(2)废科举、兴学堂

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

额;完全废止科举。科举废除,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

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兴

办新学的热潮。

(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①改革教育行政体制

a.1905年底,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

教育行政机构。

b.1906年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

司,统辖全省学务。

c.1906年,学部奏定,在各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

设视学一人,由省提学使委派曾出洋留学或曾习师范者担任,地方官监

督办理学务。自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

②厘定教育宗旨

1906年3月,根据学部的建议,清帝下谕,正式确定以“忠君,尊孔,尚

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体现了“中体西用”精神。这是中国近代

第一个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

(4)兴起留学教育

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这首先

表现在1906年前后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美国实

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

三、论述题(每小题35分,共105分)

1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

(1995年))

请你谈谈对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解。

答: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

是由国家规定的,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我国

的教育方针既是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应达到的目的,其基本精神如

下: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方针的这一表述,明确了

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

要也受社会制约。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说明我国的教育要做到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也是教学的一项原

则,即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

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贯彻理论联系

实际原则要做到: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学生运用

知识;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

材。

(3)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

求。一是明确了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等方面,将其

作为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二是明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即

在注重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形成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其

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德、智、体、美四方面。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

使命。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与

之相适应。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是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教育目的所体现的基本要求。“各级各类人才”与以往教育目的中

所说的“劳动者”并不是矛盾的。因为这里所说的“人才”不是狭义的,而

是广义的。从实际来看各级各类人才都是劳动者,就每个岗位来说,每

一岗位的劳动者,也都是这一岗位需要的人才。

2杜威的教育本质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对现代教育思想做出了巨大

贡献。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

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其中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是杜威教育

本质的核心。

(1)教育本质论

①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

(儿童)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

一种形式。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

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

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教育即生长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他

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

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

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符合儿童兴

趣和需要。这里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

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③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a.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

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运用智慧的

过程、理性的过程。

b.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它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

非理性的因素,是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长的载体。在经验过程中,儿童

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儿童

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c.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

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

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同时要注意改善外部条件,以使儿童的经验更具教育价值。

d.经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终极目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

育就是个人经验的不断生长。

(2)现实意义

①积极意义

a.杜威教育本质论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即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

与儿童的脱离和理论和实践的脱离。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在实践中指导实

践并使自身受到检验和发展等观点至今依然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b.他的教育本质论所反映的教育要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要培养一

种新型的人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要求将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结合

起来,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②消极意义

杜威教育本质论也体现出他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他对教育抱有过高的

期望,企图通过教育、通过改变每个人的心智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

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改良主义性质十分明显。这也导致了他的一些教

育理论不能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一些问题解决方案存在不切实

际的弊端。

3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并做简要评价。

答: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理论,在60年代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他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

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1)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①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道德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

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

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因为恐惧惩罚而避免违反道德,认为免受处罚的行

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行为的好坏按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确定,得赏者是正确的,受罚者

是错误的,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是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

是不好。

②习俗的水平

该水平的道德出现在小学中年级以上,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

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分

为两个阶段:

a.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别人的赞许。如“偷”不

对,“互助”是对的。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要尊重法律权威,这时判断是非已有了法制

观念,如他“偷”药是不对的。

③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

配)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

段:

a.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订的,不适于社会

时理应修正。

b.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

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2)评价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

的、不可颠倒的,因此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随时了解儿童所达到

的发展阶段,从而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促进他们的发展。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生活

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

展。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

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依据,而且被试主要以男

性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35分,共35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在第十二章“推

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提出“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请就如何理解学生课业负担及如何解决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提出具体的设

想。

答:(1)对学生课业负担的理解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全社会普遍关注而又始终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

题。课业的负担已经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

的全面实施,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①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

a.在校时间过长,日课时总量较大。

b.家庭作业布置超量。

c.参加社会辅导班现象普遍。

d.课外活动单调,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时间极少。

e.考试频繁,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大。

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

我国学生课业负担有多方面的原因,总结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

a.现行的招生制度

高考制度是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重大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

来越多的人希望接受好的现代教育,人们希望进入重点中学、名牌大学

等学习。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学校的发展还不平衡,并非人人

都能进入重点中学或名校,加剧了师与师、校与校、地与地之间的升学

竞争。这种升学的竞争使得学校和家庭不得不延长上课时间,超量布置

家庭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b.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不合理

在应试教育下的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好坏评价以及对教学质量的评定往

往只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把注意力转向了学习成

绩,这使得学生也更加重视学习成绩而加重自己的学业负担。

c.社会家庭方面的原因

素质教育未能在社会中形成共识,人们的观念、意识、思维方法是难以

改变的。家长对学校、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都寄

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这给学生的身心施加了巨大

的压力。

(2)解决课业负担的设想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育环

境,一个优质、高效的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

必须充分认识学生过重负担的危害性,全面理解减负的重要意义,积极

探索减负增效的途径和方法:

①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社会和家庭都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不要给孩子施加心理上

的压力。要采取坚决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学校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

质教育转变。对于学生的评价采取综合、全面的办法,取消以单一的评

价方式。

②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路人,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事半

功倍,是减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应该改变填鸭

式的课堂教育,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兴趣,引

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③加强教学研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教学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有机结合学校的校本教研,组织研究关于

德育、心理素质、减负等工作方面的研究。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

习环境,好的学习心境是高效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学校应以活动

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能

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校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演讲等活

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④大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的精神健康,设置心理课,配备心理咨询师,注重培养学生的

心理健康,融洽学生人际关系。青少年时代是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与

发展阶段,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这样才不失为成

功的教育,使学生在健康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

总之,减负工作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在实处的具体任务。在现行

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必须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身

心健康发展,真正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

础综合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7题,共70分)

1文化教育学

2教育信息化

3活动课程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5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6稷下学官

7《巴特勒教育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4题,共80分)

1简述韩愈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和师道的主要主张。

2简述改造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3简述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4试描述教育实验研究中的九种设计模式,并用符号表述出来。

三、论述题(每小题35分,共3题,共105分)

1阐述并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2论述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并加以评述。

3谈谈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观点的理解。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45分,共1题,共45分)

2014年10月29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对各区县教委、各有关单位发布了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

通知》,对北京市小学的语文、英语与科学类学科教学的改进提出了一

些指导性意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强调依据课程开展教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鼓励运用

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关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等,现摘录其中第五条如下:

(五)关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强调构造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要求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学业评

价,防止进行不正确的评价引导教学超课标“抢跑”。小学阶段禁止统

考、统测,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生

成长情况。初中阶段开始完整记录学业成绩,开展学生学业评价。物

理、化学学科将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中考

考试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发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薄

弱环节,推动教与学改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请对此条款所陈述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就“教育教学评价与教育

发展的关系”这一问题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774教育学基

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7题,共70分)

1文化教育学

答: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

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

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等。

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

种文化的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

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

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

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

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⑤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

冶”与“唤醒”;⑥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的

对话的师生关系。

评价:①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

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

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

方面都能给人以许多启发;②文化教育学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

息很浓,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就决定它在解决

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它

在实践中的应用;③另外,它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

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使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

2教育信息化

答: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刻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

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即

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

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

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

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

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

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3活动课程

答: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

程”和“随机课程”等。它是针对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

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等缺点提出来的一种

课程。其主要观点有:①从目的上讲,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

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②从编排方式上讲,

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③从教学方式上

讲,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④在评价

方面,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

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重要的领域。说它是最为复杂的教

育领域,是因为教育目的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且总是与社会各方面和

人的各种问题联系在一起。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

同,有不同的社会感受和生活感受,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实践经验、认

识水平、政治倾向、社会理想,有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念,因此,教育

目的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极为复杂的理论领域。说它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

要的领域,是因为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

上规范着教育活动的目的,引导着教育活动目的的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问题。

5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答:教学设计是指用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

验和修改以评定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

决策的过程,其基本程序包括:①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

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②确定

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

等;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

的态度与行为习惯;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

习指导;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⑥考虑如何

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6稷下学宫

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的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

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高等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

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

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即士人一般不

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

动)、自由辩论(稷下学宫招纳各国名流,汇集百家学说,注重教学与

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兼容并包各学派的办学方针,提倡百家争

鸣的教风学风)、学无常师(即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

自由的方针,随时请求加入,随时告退,不受任何限制)等。此外,在

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即《弟子职》,

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

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

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知识分子阶层作为整体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但是,稷下学宫也给后人留下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思

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能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

7《巴特勒教育法》

答:《巴特勒教育法》是指1994年英国政府通过的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

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又称《1944年教育法》。法案的基本内

容如下: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废除1899年设立的只具有督

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同时,设立

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②加强地方教育

行政管理权限,设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初等教育分为三

个阶段:幼儿园、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小学毕业后根据11岁考试结

果,按成绩能力和兴趣进入三类中等学校: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

中学。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实行董事会制;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

育。父母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保证在册生正常上学的职责,地方

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此外,法案

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巴特勒法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