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教师用书试题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教师用书试题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教师用书试题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教师用书试题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教师用书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本考点考生要做到能独立完成对以下几个知识点的考查。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考情把脉]考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范围史传类、散文类、小说类文言文。要点①120个实词的含义;②18个虚词的词性及意义;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和用法(词类活用);④文言语句翻译及断句;⑤分析综合(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选择题,翻译题。[真题体验][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要对所给语段进行语法分析。语段中“入贡”“过”“调”“治”“言”“索”“谓”“同”等可为谓语,“高丽”“使者”“宰相”等为专有名词,同时要注意文句意思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根据这些内容,便可以准确判断各句间的层次。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答案D解析封建时代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儿子”则不能称为“太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答案C解析“杀二宦者……误伤太子之人”错误,文中是说杀了两个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死囚,献上首级,说这十几个人是误伤太子之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解析(1)句,“唯”“帝”“苟”“死”为关键词,其中“帝”是名词作动词,“称帝”;“死”是为动用法,“为……而死”。(2)句中,“不吾索”“酋”“庶或”“济”为关键词,其中“不吾索”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成“没有点名要我”,“庶”是副词,“可能”“希望”,“或”译为“或许”。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担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赶快做些更改,否则一定会失败。蔡翛没有听从。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前来进贡,使者所经过之处,调发民夫备办舟船,引起骚动,费用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对于中国却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的相同,上奏贬他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议论只是偶然与苏轼的相同,也没有其他意思,依据职责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免职。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孙傅,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时的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时的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的人认为是名言。十一月,孙傅担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冒着箭石督战。金兵分别从四面鼓噪而攻,孙傅的军队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就攻进城里。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去,安排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孙傅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天还没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请求放回钦宗。等到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太子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死囚,拿着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之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来献上其首级。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老师,应当随他去死。”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定。学案一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学习目标:①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③熟知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自主学习“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考查特点:1.从考查方式看:(1)基本上都是单独设题考查,(2)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而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2.从考查来源看,基本上都来自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3.从命题内容看,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而且在翻译时,这些往往都是直接得分点。考向一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既指出了考查范围,即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实词,又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且做且思QIEZUOQIESI例1[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御史梁晳次先生传[清]王士禛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取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坐终日 晏:平静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结合语境分析推断。D项原文“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得知议论的是传主文学著作形式或体制,所以不能理解为“气度”,可以推测“矩度”应该译为“规矩法度”。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孟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节选自《北齐书·循吏传》)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清河王岳拜司州牧 拜:拜见B.闻业(孟业)行 行:出行C.业形貌短小 形:形体D.后寻业断决之处 寻:寻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掌握推断的方法。C项“形貌短小”根据文意可知,“貌”是外貌,“形”应该是身材的意思。A项,拜:授官。B项,行:有品行;D项,寻:找到。技法探究JIFATANJIU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句式杂糅,应删掉。2.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的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思劳苦”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3.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③信义著于四海。④怀信侘傺。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以上四句中加点实词,皆可在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试题选项实词课文例句解释课文篇目A拔拔石城攻取《廉颇蔺相如列传》B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归附《论积贮疏》C乘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涉江》D北追亡逐北,流血漂橹败逃者《过秦论》(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5.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戴”与“腰”相对,“戴”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6.借助字形推断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①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②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结发:扎结头发,古代指男子20岁束发而冠,表示成年。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4题。人兽之间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通“冀”)也。(节选自《列子·黄帝》)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外形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儿童C.戴发含齿 戴:顶着,(头上)长着D.未可几也 几:希望答案B解析B项中,“童”通“同”,相同。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 遗:丢开,丢下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近:亲近C.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疏远D.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E.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答案E解析E项,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或高才大智。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做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牙齿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做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高才大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瓯喻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人有置瓯道旁沛公则置车骑……道芷阳间行B.其人方去之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C.适有持瓯者过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D.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答案C解析A项,前句是“放(在)”的意思,后句是“丢下、扔下”的意思。B项,前句是“刚要”的意思,后句是“矩形、方形”的意思。C项,都是“恰逢、正赶上”的意思。D项,前句是“假使、假若”的意思,后句是“刚才、先前”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倾侧坠地,瓯已败 侧:侧面,一侧B.其人亟拘执之 执:捉住,抓住C.尔何故败我瓯 败:打破,毁坏D.市人多右先败瓯者 右:通“佑”,袒护,偏向E.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失:失去答案A解析A项,侧:歪倒。参考译文:有个人把瓦罐放在路旁,不小心歪倒在地上,摔碎了。那个人刚要离开,恰巧有个提瓦罐的人走过,那个人便急忙捉住他,说:“你为什么打破我的瓦罐!”便抢走他的瓦罐,把破瓦罐给了他。集市上过路的人大多袒护那个先打破瓦罐的人,提瓦罐的人竟在无法申辩是非曲直的情况下离开了。噫!打破瓦罐的人假若不见到提瓦罐的便会走开的。提瓦罐的人不幸遇到了他,竟然被迫用自己的好瓦罐换了那个人的破瓦罐。事情的变化竟然如此不合情理!而那些集市上的人也失去了他们想维护公道的本意了。考向二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考试大纲》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考查的范围,备考时应熟悉这18个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如“与”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做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同样作代词时,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所谓“理解用法”就是要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等。且做且思QIEZUOQIESI例3(原文见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晳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C[解析]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平时要记忆经典的例句。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2)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以就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就是连词;(3)与固定短语有关。A项第一句为代词;第二句是语气词,译为“还是”。B项第一句副词,就;第二句表假设,如果。C项都为介词,译为“替、给”。D项第一句所字结构;第二句表被动。例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答案]D[解析]A项,表转折,却/表修饰;B项,那,那个/一定,表祈使语气;C项,哪里/什么;D项,拿。技法探究JIFATANJIU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六种技巧1.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以“焉”作例子来说明。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文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那里兴起”。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作者所写的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2.语法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主语是“相如”,“持璧却立”作谓语,由此可见,句中“因”应该是连词,作“于是、就”解。3.标志识别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4.词语替代法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如“过于荆,至江上”和“苛政猛于虎”,后一句源自课本,我们比较熟悉,“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用“比”代替句中的“于”,句子通顺,语义不变;但将“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如果是选相同的项,该项即可排除。5.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揣测语气)。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其(语气副词,可要,当)无忘乃父之志”。6.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阅读下文,完成1~2题。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1.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B.其重之也如此C.其词有“瑰伟之文……”D.乐其林泉之胜答案D解析A项,代词,他的,指黄庭坚的;B项,代词,代苏轼;C项,代词,他的,指苏轼的;D项,指示代词,那,与例句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学甫而不为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eq\b\lc\{\rc\(\a\vs4\al\co1(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C.eq\b\lc\{\rc\(\a\vs4\al\co1(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D.eq\b\lc\{\rc\(\a\vs4\al\co1(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答案D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句中语气停顿。参考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当初,黄庭坚游潛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那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2题。晋平公射平公射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见平公。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节选自《国语》)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使竖襄搏之,失 失:失去了时机B.今君嗣吾先君唐叔 嗣:继承C.是扬吾君之耻者也 扬:宣扬D.勿令远闻 远:远方的人E.君忸怩,乃趣赦之 趣:通“促”,赶快答案A解析A项,读“yì”,通“佚”,逃跑、飞走。参考译文:晋平公射,受伤没死,便派竖襄去捕捉这只受了伤的,飞走了。晋平公很生气,叫人把竖襄拘禁起来准备杀掉。大夫叔向得知此事,连夜赶去朝见晋平公。晋平公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叔向。叔向说:“您一定要杀掉这个人!以往,我国的先祖唐叔在徒林那个地方猎取犀牛,一箭就射死了,剥掉犀牛皮做成一副大铠甲,正由于他老人家射术高超,得以受封于晋。您现在继承先祖唐叔的王位,一只没射死,叫他捉又没捉到,这简直是在宣扬你不光彩的行为。你务必赶紧杀掉这个人,别让这事张扬开去。”晋君听了,显得很难为情的样子,便叫人快去赦免了竖襄。人有卖骏马者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节选自《战国策》)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比三旦立市()A.比较B.等到C.接连D.并列②还而视之()A.通“环”,绕着 B.回来C.归还 D.还要③去而顾之()A.到……去 B.追赶C.除掉 D.离开答案①C②A③D参考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一连三个早上让马站在集市上,却没有人能识别出它是一匹好马。于是这个人便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好马,想卖掉它,一连三个早上让马站在集市上,都没人过问,劳驾您去绕着我那匹马转转瞅瞅,走开时再回过头看看,我愿按一个早上相马的费用酬谢您。”伯乐于是到市集上绕着那匹马看,离开时又回头看看。没多久,那马的价格涨了十倍。二、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3~6题。镜喻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助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五官莫明于目,朝廷之臣莫不畏王))B.eq\b\lc\{\rc\(\a\vs4\al\co1(假于镜而见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eq\b\lc\{\rc\(\a\vs4\al\co1(客有任目而恶镜者,从流飘荡,任意东西))D.eq\b\lc\{\rc\(\a\vs4\al\co1(泰然谓美莫己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答案C解析C项,前句中的“任”是“相信、信任”的意思;后句中的“任”是“随意、自由”的意思。A项,两句中的“莫”均是不定代词,解释为“没有谁(哪一个)”;B项,两句中的“假”均是“凭借、借助”的意思;D项,两句中的“莫己若”都是“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而目转求助于镜 求:求助B.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明:明察C.鲜当意者 当:相称D.左右匿笑 匿:暗中;偷偷地答案C解析C项,当:使……满意,合乎(心意)。参考译文:在五官中没有能像眼睛那样明察事物的,但脸上有黑点子,而眼睛却不能察觉,它的明察又在哪儿呢?自己的眼睛能看见别的东西,而看不见自己的脸,要借助镜子才能见到。镜子的贵重,比不上眼睛;镜子不求助于眼睛,而眼睛却反过来求助于镜子。可是世人不曾认为镜子帮助了眼睛,而责备眼睛的失于明察,镜子对于眼睛有什么对不起的地方啊!有个相信眼睛而憎恶镜子的人,他说:“这使我好难受,我自己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他看世上所称道的美人,很少有符合自己心意的,而他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点子,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左右的人都暗中发笑,那个人却始终不醒悟,可悲啊!丁一士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及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应声耸身过。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虑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下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求睹其技 睹:观看B.不虑岸已将圮 虑:料想C.但从波心踊起数尺 踊:跃起D.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蹈:用脚踢答案D解析D项,蹈,“踏,践行”的意思,引申为“冒”。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兼习技击、超距之术 习:练习,学习B.素不习水 习:习惯C.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 跃:跳起D.友曰:“能越此乎?” 越:跨过答案B解析B项,“习”应解作“通晓,熟悉”。参考译文:乡里有个叫丁一士的人,强壮敏捷很有力气,兼会格斗、轻功的武艺。两三丈的高度,可以轻松地跃上;两三丈宽的距离,也可以轻松越过。我小时候,还见过他,曾请求看看他的本领。他让我站在过道里,我面向前门,他先站到前门外面对着我;等我转过身子面向后门时,他已经站到后门外面对着我了。像这样反复了七、八次,原来(在我转身的时候),他一跳就飞过屋顶了。后来,他路过杜林镇,遇到一位朋友,请他到桥旁酒店中喝酒。酒喝足了,他们站在河边眺望。朋友对他说:“你能跳过这条河吗?”丁一士应声一耸身就跃过去了。朋友招呼他回来,他又应声跳过来。可是,脚刚刚到岸边,不料河岸已经快崩毁了,靠近水的陡直地方断开了一条裂纹。丁一士没有看到,不小心踏在它上面,河岸崩裂了二尺多,于是他随着崩倒的河岸掉到河里,顺流冲走了。他素来不熟悉水性,只能从波涛中间窜起几尺高,只会直上直下窜动而不能游向岸边,仍旧掉到河中。如此跳跃多次,力气用完了,终于淹死在河里。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有所依仗再大的了。依仗财物的终因财物而失败,依仗势力的终因势力而失败,依仗才智的终因才智而失败,依仗力量的终因力量而失败。这是因为有所依仗,就敢于冒险的缘故。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8题。晋平公与群臣饮,饱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节选自《韩非子》7.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A.遂而则 B.乃而故C.乃以则 D.遂以故答案B解析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8.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①惟其言而莫之违②援琴撞之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④左右请除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即:“莫违之”。句③是助词“的”。参考译文: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为?”钱不听。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原文有删改)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何急急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B.eq\b\lc\{\rc\(\a\vs4\al\co1(以力战相勖,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eq\b\lc\{\rc\(\a\vs4\al\co1(弹丸咸集于西炮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D.eq\b\lc\{\rc\(\a\vs4\al\co1(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案D解析D项,前一个“焉”是疑问代词,哪里;后一个“焉”是语气助词,啊。A项,两个“为”都是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到。10.下列各句中与“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中的“而”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答案C解析C项中的“而”和例句中的“而”一样,都是连词,表示转折,却。A项,“而”是连词,表示承接。B项,“而”是连词,表示并列。D项,“而”通“尔”,代词,你。参考译文:钱金玉担任松江县千总的官职,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家探亲,听到消息,(他)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戚朋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钱金玉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等到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督促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谢绝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一会儿,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不停地大喊着“卖国贼害了国家”。

eq\a\vs4\al(学案一·相关知识储备)一常见120个文言实词例释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愿意为他效力。②喜爱,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爱护他的孩子,选择良师教他们。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敌人,就如同向他们投降。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①安身,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②安置距离山十里地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④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两年来,感到坦然安心。(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3被,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②遭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通“披”,p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将军您身穿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②披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4倍,bèi(1)动词①背向,背着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即“背山面水”)②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希望您详细地(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③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即使加倍赏赐,屡次地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2)数词,一倍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4)副词,更加,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希望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②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如果您要实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③本业,常代指农业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现在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④书本,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现在还保存着那底稿,舍不得丢掉。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2)动词,推究本源,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由于人为的呢?(3)量词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4)副词,本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越过别的国家把它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很困难。②轻视,瞧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7兵,bīnɡ名词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收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②士兵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③军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想要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④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故上兵伐谋。(《孙子·谋攻》)——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8病,bìnɡ(1)名词①重病君之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在肠胃之中。②弊病,缺点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通达,我不认为是毛病。(2)动词①生病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今后我如果再次生病,让我从哪里去叫你呢?②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③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古人把俭朴当作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④损害,祸害祸国病民。——祸害国家和人民。(3)形容词①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②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9察,chá(1)动词①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②看得清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③详审,考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想要贻误您的。④明察,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察并推荐我为孝廉。(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10朝,cháo(1)动词,朝见,朝拜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2)名词①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拜见威王。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朝,zhāo名词,早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11曾,cénɡ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曾,zēnɡ(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治平篇》)——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出来。(2)动词,通“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12乘,chénɡ(1)动词①驾,坐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陡峭的岩壁之下。②升,登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登上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③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2)介词,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乘,shènɡ(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2)量词,辆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3)数词,四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崤之战》)——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13诚,chénɡ(1)名词,诚心诚意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天帝被他真诚的心意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达成,汉室就可以中兴了。14除,chú(1)名词,台阶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跟随皇帝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2)动词①去掉,除去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您)应当在天下纵横驰骋,替汉朝除去奸佞贼臣。②修治,清理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③拜官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15辞,cí(1)名词①诉讼的供词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过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②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③托辞,借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④一种文体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2)动词①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②推辞,不接受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想为公子出力,就是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③计较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16从,cónɡ(1)动词①跟随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②使……跟随,率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第二天沛公带着百余名人马来拜见项王。③依顺,听从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④参与,参加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⑤追赶佯北勿从。(《孙子·军争》)——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⑥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2)介词,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从,zòng名词①指堂房亲属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堂兄弟及侄子们得到。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争着割地贿赂秦国。17殆,dài(1)形容词①危险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我如果不是来到了您的门前,就危险了。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副词①表揣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一样。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18当,dānɡ(1)动词①两者相抵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招募能捕到这种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代替他应缴的租税。②抵御,抵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③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④主持,执掌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元军邀请(宋朝)主持国政的人前去相见。⑤判决,判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就会被判处杀头的罪。⑥应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有相同的后果)。(2)介词①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面对窗户梳理头发,对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②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3)副词①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过不了多久我一定回来,回来之后一定去迎娶你。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对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当,dànɡ(1)动词①符合惴惴恐不当意。(《促织》)——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②当作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每天晚些吃饭,(粗茶淡饭)也可以像吃肉那么香;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2)形容词,适宜,恰当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当,通“倘”,tǎnɡ,如果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19道,dào(1)名词①道路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间,像人一样直立着嗥叫。②途径,方法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子·谋攻》)——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③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④思想,学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⑤道理,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我所注重的是(事物间的)规律。⑥好的政治措施或局面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将军您身穿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2)动词①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从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②走路,赶路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就日夜加速赶路。③说,讲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哪里讲得完呢!④通“导”,引导,疏导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20得,dé(1)名词,心得,收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2)动词①取得,获得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②具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积累善行,成为美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③能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④完成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⑤通“德”,感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是为了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3)形容词①融洽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记王忠肃公翱事》)——这个太监也很守法,和王公相处得很融洽。②对,正确此言得之。(《六国论》)——这句话说对了。③得意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4)副词,必须,应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21度,dù(1)名词①计量长短的标准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②限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生产是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③制度,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对内设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④气度,常态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2)量词,次,回,个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3)动词①谱写,创制(歌曲)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②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春风吹不过玉门关。度,duó动词①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②推测,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22非,fēi(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错了。(2)动词①讥讽,责难,认为不对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③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3)副词,除了,除非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23复,fù(1)动词①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②恢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③回答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④报复(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伍员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⑤通“覆”,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2)形容词①夹层的,双层的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②繁复,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山水一重一重地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地又看到一个村庄。(3)副词,再,又,还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有相同的后果)。24负,fù(1)动词①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道路上行走了。②担负,担当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衡量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③仗恃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国贪心,倚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④辜负,对不起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⑤背弃,违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实行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⑥覆盖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青苍色的山峰上覆盖着白雪,像明亮的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名词,失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25盖,ɡài(1)名词①车盖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现在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②器物的盖子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盖子高高地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2)动词①遮盖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②胜过,压倒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何况刘备是汉朝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3)副词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惑敌人啊。②表推测性判断,大概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不久,敌兵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盖,通“盍”,hé,疑问代词,何,怎么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26故,ɡù(1)名词①缘故,原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打胜了这一仗后,庄公问这次取胜的原因。②事故,变故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丈书》)——家乡多有变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担忧。③旧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2)形容词①旧有的,原来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②衰老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时光一天一天流逝,我的容颜也衰老了。(3)副词①故意,特意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