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奉新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奉新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奉新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奉新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1.“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2.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教会势力的压制上述观点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A.萌发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B.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C.创立心学,强化纲常伦理道德,维系专制统治D.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理学思想4.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这表明他()A.推崇儒家仁义学说B.抨击清代考据学派C.批判理学空谈误国D.首倡经世致用思想5.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A.认为古代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主张为天下人立法C.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D.蕴含近代民主法制的基本精神6.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这观点应是()A.水是万物的本原B.理念是万物的本原C.人是万物的尺度D.知识即美德7.“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A.违背传统宗教观念B。导致社会奢侈成风C。危胁封建君主统治D。倡导民主自由思想8.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的维新派则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A.抨击封建专制制度B.弘扬传统文化C.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服务D.推进政治变革11.《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因有()①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②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④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12.对“情”“趣”的提倡成为明代后期诗文理论突出的现象之一.汤显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袁宏道说“世人难得者唯趣”“入理愈深,然去趣愈远矣”,因此提倡“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不包括()A。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和传入 B.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C.出现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 D。程朱理学日益僵化13.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下列古代绘画作品中,属于文人画的是()A.《墨梅》B.敦煌壁画《胡旋舞》C.《清明上河图》D.《天王送子图》1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日益衰落B.城市经济不断发展C.资产阶级不断壮大D。封建文学逐渐繁荣15.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16.下列二幅图片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A.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D.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17.爱因斯坦说“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达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由此可见西方近代科学的特点之一是()A.重视经验积累B.重视定量分析C.重视科学实验D.直接服务生活18.“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A.神创论与进化论B.经典力学与相对论C.经典力学与量子论D.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19.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20。“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严复)这一言论()A.是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B.是对守旧派冥顽不化的抨击C.是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正面交锋D.动摇“中体西用”的理论根据21.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载,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书籍。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赴日留学生的增多及中日文化交流频繁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D.维新思想家利用日本学术思想反击顽固派22.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下列各项,较早提出政治现代化主张的是()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B.早期维新派的思想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3.《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24.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A.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2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指出:“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按照此观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26.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①③②④27.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A.“打倒孔家店”B.“变者古今之公理"C.“祖宗之法不可变”D.“中体西用”28.“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符的是()A.说明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B.孙中山的思想发生转化,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C.孙中山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D.孙中山有了与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29.某同学选择的研究主题是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他可以查阅的历史资料是()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义论》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0.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C.推动工作重心向经济转移 D.冲破了思想樊篱二、材料题(共两题,40分。第31题19分,第32题21分)31.(19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1)列举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4分)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个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2)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2分)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2分)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2分)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