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1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第2节创新型人才培养第3节创新型国家建设本节重点结合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对毛泽东的科技观、邓小平的科技观、江泽民的科技观和胡锦涛的科技观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进行系统阐述。重点内容: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向科学进军〞的运动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江泽民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及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提出的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相关概念主要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概念,如今正式使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应该是比较新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共七大的重要文献中,用以指代“毛泽东思想〞,此后在我党开展的各个阶段使用开来,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开展观理论,这个概念用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可以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也可以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来理解,作为一种活动来理解,从五四运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作为一种结果,那么指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具体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是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开展观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具体使用上是不同的,但有其相同之处:“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含义上是等同的。如果说以前我们一直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开展观理论看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直接说,这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的重要组成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而又独具特色的科技思想,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开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展。在科技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认真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并加以继承与创新,对于增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借鉴作用。一、毛泽东的科技观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在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观。毛泽东科技观的提出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自然科学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认识,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向自然界争取自由的武装〞,即科学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三大革命运动〞之一,即科学实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动力和源泉。1955年3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他指出,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即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现代化的国防建设,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就更加彰显了。他一再号召全党,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还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即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毛泽东指出,旧中国是一个科学技术水平特别低下的社会,要改变中国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到达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毛泽东十分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把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队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毛泽东和党中央在1956年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在1960年领导了全国规模的“技术革命〞运动毛泽东科技观的内容之一:毛泽东非常认同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认为不搞科技革命,生产力无法提高。他十分重视用先进的大机器、机械化劳开工具代替落后的手工工具。他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他把赶超世界先进技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手段,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开展的关键环节。毛泽东科技观的内容之二:毛泽东在领导科技工作中,始终把培养和尊重科技人才放在首位。他主张:要开展中国的科技事业,首先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知识,尽快成为搞科学技术的内行。强调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这是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另外,毛泽东也十分关注科学技术在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过程中的突出作用,重视科技开展战略的制定,并且把它纳入国家的总体战略之中,作为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局部。二、邓小平的科技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构成了邓小平科技观的核心思想。这既是对现代科技开展与生产力开展历史的一个高度概括,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与开展。邓小平科技观的提出在1978年3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他大胆拨乱反正,为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从科学技术同作为生产力根本因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他认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当我们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泼的因素时,所讲的人正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88年9月,邓小平总结了二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开展的新经验和新趋势,即现代科技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已成为成为决定生产力开展的第一要素,明确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观的内容之一: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开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人作为生产力中主导因素是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了科技对于社会劳动生产力诸要素强烈的渗透和辐射作用。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传统的生产力定义并不矛盾。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它已经而且还会更大地使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和劳动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变革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邓小平科技观的内容之二:邓小平还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关键,是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早在1977年5月,邓小平就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同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邓小平科技观的内容之三:同步改革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促使科技经济一体化。作为开展生产力的整体,科技与经济本应当密不可分,但在方案经济体制束缚下,我国的科技与经济成为“两张皮〞。因此,必须深化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面对开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的时代背景,邓小平还明确提出开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高科技成果迅速地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号召。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为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国先后实施了科技攻关方案、星火方案、火炬方案等,使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效劳。邓小平科技观的内容之四: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成果,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对外开放,“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三、江泽民的科技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开展和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科技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江泽民在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根底上,结合我国科技开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科技开展理念,形成了自己的科技观,并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局部。江泽民科技观的提出江泽民认为,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科学技术上落后,就会被动挨打。他要求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江泽民也正是从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的高度,提出了加强科技开展和技术创新的紧迫性。江泽民科技观的内容之一: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达和主要标志。江泽民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开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丰富和开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江泽民科技观的内容之二:江泽民提出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他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它的提出创造性地解决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开展的地位、作用以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江泽民科技观的内容之三:江泽民提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到了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开展的主导力量。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科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江泽民始终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开展高技术,要始终突出自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对此江泽民指出,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开展的新形势,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创新的高潮,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这是关系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大事。江泽民科技观的内容之四:江泽民非常重视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机制建设。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他还就如何形成这种有效的机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科技体制。按照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目标,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等手段,打破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发挥各自的优势,扩大协作,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气,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一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积竭力量;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广阔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科研机构和大学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学术气氛,鼓励探索和创新大力加强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全民科普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在加强根底研究的根底上,向高端科技开展.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四、胡锦涛的科技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开展和理论创新,继承并开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形成的科技开展理论,提出了科学开展观的思想。胡锦涛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也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新开展,对落实科学开展观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胡锦涛科技观的内容之一:自主创新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国家转型国家转型能力提升文化人才制度等文化人才制度等能力提升战略升级战略升级〔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的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开展的根本立足点。胡锦涛在2024年11月指出,一定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突破影响国家开展战略和平安战略全局的尖端科技,这样才能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开展和科技开展的战略主动权,努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24年10月,他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指出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开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同年11月他又明确表示,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二〕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开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开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开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能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胡锦涛科技观的内容之二:胡锦涛提出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科技开展的根本,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底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剧烈的当今世界,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广阔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胡锦涛科技观的内容之三:胡锦涛提出要重视科技与环境的和谐开展。人的全面开展是科学开展观的最高价值目标,科学技术的开展和应用应以人为出发点,为人类的幸福效劳。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社会开展进步的同时,其负面效应及其不合理的应用也使人类面临诸多严重后果:如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只有重视科技与环境的和谐开展,依靠科技,开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才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阔人民群众。本节小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经历了不同的开展时期,逐步表达出实践科学观、自主科学观、文化科学观、人本科学观、创新科学观等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在功能上已日趋成为较完备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贯穿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开展的一条主线。他们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开展的有力杠杆的科技观,面对新科技革命浪潮激荡澎湃的历史形势,总结了科学技术开展的新形势、新规律,并且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开展中的作用、地位和影响作出了更深刻、更全面的创造性阐述。从马克思、恩格斯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总是随着历史形势和时代潮流的推进,不断地创新和开展。这正是它永远保持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思考题:1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的内容?3谈谈你对胡锦涛提出的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的理解?参考资料:毛泽东: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2024版
第2节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素质
二、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三、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人才培育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根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通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可以构建出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创新: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方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美国?创新杂志?一般的认为创新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创新包括两种类型:发现和创造。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和创造过去不曾存在的事物,也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作品。应该说,创新型人才,就是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人。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也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分、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一、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素质〔一〕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素〔二〕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一、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素质〔一〕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素知识性要素实践性要素创新能力要素品德要素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实施。一、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素质〔二〕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拓进取的精神〕;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冒险精神〕;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二〕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以上特征实际上表达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二、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一〕什么是知识结构〔二〕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特点〔三〕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模型二、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一〕什么是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开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二、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二〕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特点1、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创造离不开概念组合,概念越明确,相互联系越紧密,新观念越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越容易展开。2、具有双重知识结构包括按照逻辑关系建立的微观结构和在此根底上建立起来的以主题为中心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宏观结构,因联系加强而便于再创造。3、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知识功能单位指一组在内容上有必然逻辑联系的信息。知识功能单位容量越大,思维的跨度越大,跳跃性越强,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4、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陈述性知识可见,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创造力也就越高。二、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三〕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模型1、蛛网式结构2、宝塔式结构3、帷幕式结构1、蛛网式结构: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网络的中心,把与专业相近并直接作用于专业的应用理论知识作为网络所谓扭结;将与专业较远并间接影响专业的根底知识理论作为网络的外围;构成从中心想周围放射的形如蛛网的形状。主要特点: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核心地位,强调发挥专业知识的决定作用,使人才在较大范围内吸取多需要的营养,充分发挥潜在的才能。2、宝塔式结构:它是在目标确定前提下,有四类不同知识构成,即一般根底知识、专业根底知识、专业知识和主要专业知识四个层次构成由下往上的宝塔形状。主要特点:侧重与根底知识的宽厚性,专业知识的精深性,主攻目标的明确性。〔三〕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模型3、帷幕式结构:强调个体知识结构与群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表达了人才群体结构中各层次人员的知识分布情况。主要特点:表达了个体知识结构与群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统一性,表达了不同人才知识结构的相互区别性。〔三〕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模型三种模型的共同特点:具有宽厚坚实的根底理论科学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宽泛多样的知识面。三、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核心要素有两个:一是创新精神,即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二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技术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技术的能力。具体包括很多内容:比方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等。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创造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三、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三〕创新人格能力的培养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更显得重要,其途径在于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联想思维的能力、克服习惯思维对新构思的抗拒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加强讨论,经常进行思想碰撞。敏锐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一是勇于提问。就是要勇于向权威挑战,不要屈服于外来的压力。二是善于提问。就是要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能钻牛角尖,不能犯幼稚病。三是乐于提问,锐意进取。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根底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感逻辑和数学逻辑〕、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相关方面的科技开展状况的前沿知识和学习策略知识。〔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第一,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第二,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第三,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根底上创新创造、推陈出新。第四,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三〕创新人格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就要表现为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1、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三〕创新人格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就要表现为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4、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疑心、理性批判的精神。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疑心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5、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积极吸纳今人、前人、国人、洋人以及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防止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缺乏所造成的局限性。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第3节创新型国家建设
本章要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不断增长的现实,其建设的依据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我国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解决上层建筑的不完善局部和经济根底的矛盾,通过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措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之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指通过国家社会职能的转变和发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创新型国家的内涵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创新型国家创新精神表现为探索精神、效劳精神、参与精神、学习精神、协调精神、合作精神等。我国通过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是:通过明确保证科技研发经费在国家财政投入中的地位,统筹工程、人才、基地的安排,强化科技根底条件平台建设等措施加大创新投入;通过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促进优势产业开展,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增加创新产出;通过发挥产业界作用、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等措施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依据(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使国家通过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打造和维护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环境。其一,实行有效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需求。在所有制方面,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实行有效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授予知识产权有限的排他权利来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同时要求创新者公开技术,使创新成果得到充分利用。其二,打造和维护新的创新合作环境的需求。由于创新活动中新的协作关系的出现,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打造和维护一个有利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动的创新合作环境,使创新型劳动者协调工作,发挥创新团队效应,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其三,实行“以知为本〞分配模式的需求。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需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实行通过股权和职权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以知为本〞分配模式,让科技开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防止两极分化。〔二〕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在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新情况下,创新活动和现代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结合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活动日益成为需要受到国家关注和表达国家意志的活动,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调控职能,对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提出了强大需求。表现在:第一,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打造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根底。我国目前劳动生产率低,与兴旺国家劳动生产率相差约6—22倍。从能源消耗来看,中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建设变人口压力为智能资源,实现工人阶级的知识化,加快创新劳动者队伍形成。第二,解决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的新矛盾。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产生了新的矛盾,表现在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调控职能不够,对创新环境的培育不够,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够,对自主创新支持的力度不够,对创新体系的扶植不够等。只有坚持走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发挥国家对创新活动的调控职能。
二、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是指通过国家社会职能的转变和发挥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国家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在科学开展观的统领下,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和统一,从而使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开展得以实现。〔二〕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创新型国家表达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开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1.创新精神创新型国家的建立的根底是全社会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其特征的创新精神表现为探索精神、效劳精神、参与精神、学习精神、协调精神、合作精神等。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包括创新精神,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意识形态对经济根底的作用,创新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既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归,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体的塑造。
2.创新投入创新投入指的是社会对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主要内包括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反映创新投入最重要的指标是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指的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创新工作者队伍,创新劳动者成为创新的人格化代表,能够使科学知识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创新人才反映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打造新型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视。
4.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造;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根底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自主创新反映能量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需要通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掌握创新活动的主动权,形成和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有效解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5、创新产出创新产出包括获得的专利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科技进步奉献率等。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情况下,创新型国家特征包括创新产出反映了创新型国家的目的。创新型国家通过对创新活动的有效调控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智力,完善劳开工具和生产工艺,扩大劳动对象和提高其利用率,从而大大开展了社会生产力,因而科技劳动的成果通过劳动力、劳开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形成了科学技术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三、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径〔一〕通过过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和有效路径,其作法是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1.加大创新投入我国今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必须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创新投入,把对科技事业开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引导和发动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而保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持续高速增长。1〕.创新投入的目标选择。科技投入从目前的缺乏2%提高到2%一3%之间,R&D投人应从0.5%上升到1%一2%。必须使把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从占销售额的1%提高到3%,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资金结构应从目前的1:0.1调整到5:5,进而调整到1:10,即从简单的技术引进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
2〕.明确保证科技研发经费在国家财政投入中的地位。确保国家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部将严格执行?科学技术进步法?,在年初预算编制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超收分配,都要表达法定增长的要求;大力增加财政资金对科技支出的投入,争取到2024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到达8%,研发投入占到GDP的2%以上。2.增加创新产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创新产出,为此要:1〕.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用于鼓励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使企业完成由生产主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使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等。2〕促进优势产业开展要促进优势产业开展,有效增加创新产出要在我国有优势的技术领域集中必要资源,有重大创新产出;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技术集成,有重要创新产出,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活泼、投资规模较小的领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3〕继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为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今后我国要十分注意出台加强创新孵化器的建设政策,给予企业从资金到技术推广的全力支持,使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能够实现“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开展〞的良性循环。3.加强自主创新1〕.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导权自主创新的实质是掌握创新主导权,形成以创新为根底的新的比较优势,增强产业创新能力,能否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创新主导权,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2〕.注重发挥产业界作用国外创新型国家在制定国家创新战略和科技政策时,总是积极吸纳吸收产业界人士参与大政方针的制定。[1]如美国始建于1990年的美国总统科技参谋委员会就是这样的一个机构。日本重视吸收一些资深企业家进入政府最高科技决策机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今后在我国政府在制定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的过程中能充分听取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重大创新战略出台以前充分咨询产业界的意见和建议。
3〕.推动企业成为是技术创新主体我国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主要有:首先对企业的研发提供财政资助。其次要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企业研发。规定企业一旦增加研发经费,那么该公司或机构即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1]最后要为企业创造和利用知识产权提供效劳,确保中小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4.通过产学研联合推动自主创新今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我国要大力通过产学研联合推动自主创新。注重建立利用大学强大的科研队伍和企业的经济实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机制。
〔二〕、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经济根底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是依靠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的保护,不断调整和完善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根底,因此要通过不断完善创新经济根底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做法通过采取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加强创新合作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1.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复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学校塑胶台阶合同范例
- 房屋搭建改造合同范例
- 山西创新企业策划合同范例
- 工程建筑外架合同范例
- 司机劳动合同范例
- 买卖凶宅合同范例
- 床品采购合同模板
- 2024年潍坊客运从业资格证试题答案
- 2024年湛江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基础工程施工月进度计划表
- 《诫子书》《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2019年云南昆明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与翻译)
- 高压交流电动机试验报告
- 楼地面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阿尔卡特数字程控交换机Omnipcx4400说明
- 10000中国普通人名大全
- 铣削深搅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 宁德时代股权激励计划
- 仓库租赁合同电子版
-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 全
- 《学前教育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