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三) 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三) 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三) 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三) 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三) 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在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可见()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C.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基本成熟 D.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可知,龙山文化城址印证了历史文献记载的“有熊国”的记录,说明文献记载的内容为考古发掘提供了一定的方位帮助,B项正确;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表述不当,考古发现有助于接近历史的真相,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基本成熟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2.北宋赵孚指出:“庄宅多有争诉,皆由衷私妄写文契,说界至则全无丈尺,昧邻里则不使闻知,欺罔肆行,狱讼增益”,建议由朝廷制定统一的官契,以减少土地交易纠纷。据此可推知,宋代()A.租佃风气盛行 B.土地流转频繁 C.商品经济繁荣 D.官府控制松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庄宅多有争诉,皆由衷私妄写文契,说界至则全无丈尺,昧邻里则不使闻知,欺罔肆行,狱讼增益”可知,宋代政府对典卖文契进行了规范管理,由材料“以减少土地交易纠纷”可知,规范文契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土地交易纠纷,说明当时土地流转频繁,B项正确;“土地交易”不止包括租佃之风,还有土地买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土地交易,不是商品经济,排除C项;材料典卖文契是由朝廷制定统一的官契,体现不出官府控制松弛,排除D项。故选B项。3.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元朝大力开通这些交通线路主要是因为()A.大都是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C.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D.不同民族交往交流得到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讲述了元朝重新统一后为解决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的问题,尤其是南方财赋和粮食北运的问题,对漕运进行大胆创新,海运和内河航运并举,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变革,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如表为清朝雍正年间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的目录及内容简介。这可以用来说明()内容简介《天下沿海形势录》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东洋记》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东南洋》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和婆罗洲岛《南洋记》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巽他群岛《小西洋记》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大西洋记》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昆仑记》《南澳气记》记录中国“千里石塘,万里长沙”的南海群岛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 B.近代国人海权意识明显增强C.有识之士渐渐关注海洋地理 D.开明人士尝试探索国家出路【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等信息,可以看出在清朝雍正年间有志之士就关注外部的海洋地理状况,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部分有志之士的观点,不能代表清政府,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雍正年间,不是近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雍正年间,并不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于是,这“少数人”()A.创办了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C.开始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D.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革命高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这里的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进行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C项正确;这“少数人”创办的是洋务企业,洋务企业不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项;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排除B项;救亡图存的革命高潮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6.陈独秀撰文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旨在强调()A.共和体制不能为中国带来真正改变 B.巩固民主政体须彻底批判旧思想C.北洋军阀的混战导致政治分崩离析 D.政党政治的尝试是一场荒唐闹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在陈独秀看来,要想根本解决政治问题,首先要思想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重在强调巩固民主政体须彻底批判旧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否定共和体制,排除A项;北洋军阀的混战导致政治分崩离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陈独秀对政党政治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7.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必须以最大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群众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这一指示的贯彻()A.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准备 B.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C.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D.支援了解放区的自卫战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必须以最大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群众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指示与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相关,土地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D项正确;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1927年,排除B项;七届二中全会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8.1950年初《中苏条约》的签约动议完全由中方所提,内容也违背苏方初衷。在对朝出兵问题上,苏联一再出尔反尔,最后仅限于声援,但中国义无反顾制定了参战决策并取得战争的胜利。这表明我国()A.迎来建国后第一次建交高潮 B.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贯彻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推进对话不对抗的外交新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没有苏联支持的情况下,中国义无反顾独立地制定参战决策并取得战争的胜利,说明我国独立自主地决定中国的外交事项,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材料只是提到苏联一个国家,故体现不出第一次建交热潮,排除A项;“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C项;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和苏联并不存在严重对抗的关系,故对话不对抗的外交不是针对苏联的,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为1978—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对图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 B.工业化永远是经济增长主动力C.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世界潮流 D.我国农业生产总量持续地走低【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此时在世界上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上升,由此可见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世界潮流一致,C项正确;题干为产业机构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情况,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工业所占的比例基本稳定,甚至在某些时间段出现下降,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排除B项;题干中为比例结构,不能体现各产业总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0.按照“入世”的相关承诺,我国将逐渐开放出版业市场,据此我国全面修订了《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也制订实施了一批新的出版业规章。这表明,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A.出版业管理日趋规范 B.得以参与制定国际规则C.传统出版业日益繁荣 D.法制建设发生根本变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按照‘入世’的相关承诺,我国将逐渐开放出版业市场,据此我国全面修订了《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也制订实施了一批新的出版业规章。”可知,体现了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出版业市场规章的影响,有利于我国出版业的规范发展,A项正确;得以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出版业日益繁荣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法制建设发生根本变革,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11.仔细观察如图,时空不同,文化各异。下列选项中,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查士丁尼法典》—崇尚理性和思辨B.②—《吉尔伽美什》—赞美苏美尔英雄史诗C.③—《摩诃婆罗多》—遵循种姓等级制度D.④—《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反映阿拉伯民族历史【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②是西亚,根据所学知识,《吉尔伽美什》是西亚文明,赞美苏美尔英雄史诗,B项正确;《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法,①是古埃及,排除A项;《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文化,应该对应④,排除C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创作的历史著作,反映希腊历史,④是印度,排除D项。故选B项。12.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分成四个大行政区,每区叫作一个苏约,每个苏约下分若干省,每省再分成若干艾卢。在中央允许之下,各地方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地方长官每隔一定时期被召集到中央汇报工作。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由此可见,印加帝国()A.出现民主政治的雏形 B.国君独揽国家行政大权C.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D.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较完整【答案】D【解析】根据“印加帝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国君常往全国各地巡视,了解情况并检查工作。”可得出印加帝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有一套管理体系,不能说明效率高,排除C项。故选D项。13.如表为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对如表理解正确的是()年份14001500160017001750欧洲456989115140亚洲224254292402508非洲7482909090美洲304115910世界总计373446486671749A.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众劳动人口 B.全球航路开辟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C.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D.贸易重心转移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答案】B【解析】根据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大肆屠杀美洲印第安人,并且进行黑奴贸易,影响了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变化,B项正确;奴隶贸易主要是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增加了美洲劳动人口,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亚洲人口增长是由于新航空开辟后,美洲大量高产作物的传入,排除D项。故选B项。14.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据此可知,当时苏联()A.经济体制亟需进行改革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C.农业改革有了明显成效 D.农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即赫鲁晓夫改革前夕,苏联个体农民生产效率远高于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表明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经济体制亟需进行改革,A项正确;1950年代初,材料体现是农民只在自留地上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苏联经济体制亟需进行改革,未体现农业改革的效果,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苏联的农业技术取得了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表是学者们对文化多样性的不同认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文明冲突论”世界上的许多冲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文化自觉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A.前者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B.前者承认文明多元化下共同发展C.后者是对文化差异性的纠偏 D.后者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存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文化自觉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得出其承认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存性,D项正确;世界上的许多冲突是由不同的文明所造成的,强势文化必然战胜弱势文化,并非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排除A项;“文明冲突论”并不承认文明多元化下共同发展,排除B项;“文化自觉论”关注文化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6.它“第一次以多边条约的法律形式提供了一套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并且对缔约各国的权利和义务做了具体规定”,“是国际贸易法历史上一项极其重要的多边协定”。它是()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C世界贸易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第一次以多边条约的法律形式提供了一套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的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协定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但并不是第一次以多边条约的法律形式提供了一套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排除C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中,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美洲组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朝科举考试数量表朝代录取数据状元人数(据载)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材料二西方职业文官都要经过竞争考试,如1870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文官职务。许多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西方将文官分为若干门类和等级,编制出各类职位的名称标准和级别,并以此为准绳,来处理文官的任用、工资、升职、转调范围、培训以及退休等问题。文官只对法律和法定的职权负责,对国家、对民众、对上司、对下属都是一种法定的关系,其在行使职权和执行国家公务时,都须有法律的依据,若违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摘编自宋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2)据材料二,归纳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相似的作用。【答案】(1)表现:南方士人科举考试成绩逐渐提升;宋代科举考试规模更大,录取人数更多。原因: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2)基本特征:坚持考试录用原则;文官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对文官进行分类管理;依法履职。(3)相似之处: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大量的人才;推动社会走向公正公平;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解析】【小问1详解】表现:根据材料“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可分析出南方士人科举考试成绩逐渐提升;根据材料“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可分析出宋代科举考试规模更大,录取人数更多。原因:结合经济重心的转移可分析出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南移;结合南宋的史实可分析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小问2详解】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文官职务”可分析出坚持考试录用原则;根据材料“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可分析出文官政治中立;根据材料“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可分析出职务常任;根据材料“西方将文官分为若干门类和等级,编制出各类职位的名称标准和级别,并以此为准绳,来处理文官的任用、工资、升职、转调范围、培训以及退休等问题”可分析出对文官进行分类管理;根据材料“文官只对法律和法定的职权负责,对国家、对民众、对上司、对下属都是一种法定的关系,其在行使职权和执行国家公务时,都须有法律的依据,若违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可分析出依法履职。【小问3详解】相似之处:根据材料“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可分析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大量的人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社会走向公正公平;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卫生防疫政策变迁过程阶段代表性政策政策背景政策场所政策目标第一阶段1955—1977年《传染病管理办法》(1955)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第二阶段1978—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78)市场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财政部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第三阶段2003—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公益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卫健委)财政部、民政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为主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健康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卫健委、政协、财政部、民政部、外交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和传统病常规防治并重——据武永超《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防疫政策变迁审视》提取材料中有关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变迁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答案】论点论述要点(任意五点)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和民众参与防疫的意识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国家治理能力日益提高,对居民健康服务的重视以及资金投入日益增多。非典、新冠等重大疫情影响。人民对健康安全的需求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和民众在防疫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有利于进一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观点1: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卫生防疫政策不断完善。观点2: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和民众参与防疫的意识不断提升(在防疫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观点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防疫政策目标从“降低生命威胁”到向“了人民健康”转变卫生防疫被纳入健康中国战略。(从常规防治为主发展为常规防治与应急防治并重)【解析】根据表格中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变迁等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防疫政策不断完善。因此,可拟定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和民众参与防疫的意识不断提升。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予以论述,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国家治理能力日益提高,对居民健康服务的重视以及资金投入日益增多;非典、新冠等重大疫情的影响;人民对健康安全的需求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等。最后得出结论,可知我国社会和民众在防疫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有利于进一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等等。也可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卫生防疫政策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和民众参与防疫的意识不断提升(在防疫政策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防疫政策目标从“降低生命威胁”到向“为了人民健康”转变卫生防疫被纳入健康中国战略。(从常规防治为主发展为常规防治与应急防治并重)”等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交子大致经历了私人发行和官交子两个时期。宋代四川是铁钱流通的区域,铁钱流通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仍有许多缺点。据记载:“川界用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而蜀地买罗一匹,需要20贯。发行交子的商家是由政府批准的,他们“连保作交子”,每年要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在由16家大的富商主办时,交子就“用同一色纸币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有铺户印记“押字”和“密押”,“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记”。任何交子的持有者,都可拿到发行的商号兑换铁钱。官交子制度起初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大量增发,成为政府搜刮财富的手段,以致大幅贬值,趋于崩溃。——摘编自孙健《中国最早的纸币的产生及其流通》材料二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政府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止,因此在流通领域仍然是“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交子产生和流通的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货币体系演变主要趋势及其形成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货币发行政策的认识。【答案】(1)背景: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笨重、使用不便;政府的支持和监管;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发行的商家重视自己的社会信用。(2)趋势:白银货币化(或逐渐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形成原因:政府滥发纸钞导致信用下降;铜钱币材缺乏不能满足流通需要;海外贸易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一条鞭法”等税制改革的推动;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3)认识:货币发行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时合理调整)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货币发行政策事关政府信用,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货币发行政策影响国计民生、社会稳定。(任答两点)【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宋代四川是铁钱流通的区域,铁钱流通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仍有许多缺点。”可知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川界用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可知铁钱笨重、使用不便;根据材料“发行交子的商家是由政府批准的”可知政府的支持和监管;结合所学知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根据材料“任何交子的持有者,都可拿到发行的商号兑换铁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行的商家重视自己的社会信用。(2)趋势:由材料“政府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可知,白银货币化(或逐渐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形成原因:根据材料“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可分析出政府滥发纸钞导致信用下降、铜钱币材缺乏不能满足流通需要;由材料“明朝中期,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可知海外贸易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一条鞭法”等税制改革的推动、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3)认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货币发行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时合理调整)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货币发行政策事关政府信用,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货币发行政策影响国计民生、社会稳定。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1和图2为世界近代史上两个历史时期的世界贸易局部路线示意(1650—1750和1900年前后)。分别指出图1和图2代表的历史时期,并提取图片信息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说明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图1为1900年前后。(写在说明前后均可)说明:铁路已经出现在各大洲;英国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各大洲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得到改进并广泛应用,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列强的扩张,铁路在美洲、欧洲大陆、亚洲、非洲等地出现。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支配地位。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