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3月测评文综历史试题1.图1和图2分别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和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与交流情况。据此可知()A.早期中华文化圈拓展 B.区域间文化融合加强C.华夏认同的观念形成 D.国家的初始形态具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5000-前3000年和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与交流情况”可知,从材料两幅图的图例和信息看,图1到图2最主要的变化是中原地区兼收并蓄周边其他文化因素,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地位,说明区域间文化融合逐步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内聚而非拓展,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战国时期,而材料中的时间大约在夏朝成立之前,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国家初始形态具备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汉武帝以后发展为“德主刑辅”,到唐代最终确立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该学者意在说明()A.法家地位逐渐衰微 B.儒学思想与时俱进C.德法共治由来已久 D.历代治国理念趋同【答案】C【解析】汉唐时期重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说明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由来已久,C项正确;法家理论直到战国时期才形成,排除A项;汉唐统治者重视德刑结合的做法,体现的并非儒学思想与时俱进,排除B项;历代治国理念受时代等因素影响并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图为清末盗掘现世的版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描绘了汉代的赵飞燕、王昭君、班昭和晋代的绿珠四位美人。据考证,它出自金元时期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刻坊,画上盖有“平阳姬家雕印”的店铺字样。作为史料,该版画可以用来()A.反映商业活动的繁盛 B.再现城市社会的风貌C.佐证民族文化的交融 D.说明民间出版的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出自金元时期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刻坊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描绘了汉代的赵飞燕、王昭君、班昭和晋代的绿珠四位美人”可知平阳在金元时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汉族文化在当时少数民族地区交融,C项正确;文物描绘的是四位美人,没有涉及商业活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的是四位美人,无法再现城市繁荣,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平阳姬家雕印”的店铺,不能代表所有民间出版业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4.《乾隆会典》规定:百岁老民赐银30两,建坊里门题以“升平人瑞”四字,若是老妇人,则题“贞寿之门”四字,逾百岁者加赏银10两内府币;一百有十岁者,倍之;百二十岁以上者,请旌加赏不拘成例,此举旨在A缓和满汉矛盾 B.增进政权认同 C.重塑理学地位 D.延续敬老传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百岁老民赐银30两,建坊里门题以‘升平人瑞’四字,若是老妇人,则题‘贞寿之门’四字,逾百岁者加赏银10两内府币;一百有十岁者,倍之;百二十岁以上者,请旌加赏不拘成例”可知,材料中体现乾隆帝对老人生活的关注,这是弘扬孝文化的体现,对于满清,其目的在于增进政权认同,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满汉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理学自南宋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未涉及重塑,排除C项;延续敬老传统是表现,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5.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却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采取的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据此可知,马克思意在()A.说明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性 B.指出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C.主张通过协商解决中英冲突 D.质疑英国发动战争的理由【答案】A【解析】据材料“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却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采取的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857年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危及中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说明中国的反抗是维护主权的正当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人的借口站不住脚,未涉及“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解决中英冲突的方式,排除C项;材料中马克思是站在正义的角度揭示英国侵略中国,而不是“质疑”,排除D项。故选A项。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江西专门做过十几次系统调查,其中以“调查”命名的著作就有《寻乌调查》《调查工作》(《反对本本主义》)《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多次强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的上述做法旨在()A.深入了解中国国情 B.发动群众参加起义C.策应红军战略转移 D.巩固工农革命联盟【答案】A【解析】材料指出毛泽东系统地调查江西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形成各种著作,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调查与发动群众有关,排除B项;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与材料中的调查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团结和发动农民,看不出巩固工农革命联盟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7.20世纪30年代,国内知识界开始关注东北的经济地位,出版发行了一批史论著述,如《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外人在华投资之过去与现在》《最近之东北经济与日本》《东北路矿森林问题》等。这些著作()A.揭示了国民政府的外强中干 B.彰显了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C.适应了争取外援的舆论宣传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材料中“国内知识界开始关注东北的经济地位”,这表现出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避免中日军事对抗,积极寻求国联斡旋,呈现出低姿态的外交诉求,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争取外援需要游说国外政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而非研究本国历史,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包括政局、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本等,与史地著作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要适当调整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中央向地方适当放权等,但没有涉及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大核心问题。对此理解准确的是,当时中国()A.充分吸取苏联工业化教训 B.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C.全面调整工业化建设指标 D.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背景下,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稳定公有制,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发挥地方自主性,努力改善国计民生等做法,反映出党和国家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苏联工业化教训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体现工业化建设指标的“全面”调整,排除C项;直到改革开放即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才逐渐开辟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9.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创作了《掷铁饼者》(见下图),塑造的人物从骨盆连接处的髋关节到胫骨、腓骨,再到脚踝,完美支撑了自己的形体。他的手腕、脚踝关节部分都表达了解剖级的精准结构。该雕塑()A.蕴含着人文精神 B.得益于科技作用 C.彰显了民主优势 D.抒发了浪漫情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塑造人物从骨盆连接处的髋关节到胫骨、腓骨,再到脚踝,完美支撑了自己的形体。他的手腕、脚踝关节部分都表达了解剖级的精准结构”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掷铁饼者》凸显出了人的形体的健美和蕴含的力量以及运动竞技的精神力量等,传达着人文精神,A项正确;解剖学的历史确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只根据该材料和图片,只能得出外在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健美、力量、自信,也就是人文精神,不能得出创作者是基于常识,还是经验,还是科技作用等制作完成的该作品,排除B项;材料中不涉及古希腊国内外或古今对比,无法得出民主优势,排除C项;浪漫主义作品凸显的才是浪漫情怀,浪漫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
10.有拉美学者指出,拉美国家曾经殖民宗主国的富裕,并非因为其制度和道路有何内在优越性,而是凭借强大的暴力,汲取了额外的财富,从而改变了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这一观点意在()A.揭示殖民侵略的本质 B.解释拉美落后的原因C.表达民族独立的追求 D.抨击欧洲制度先进论【答案】A【解析】题干中拉美学者指出欧洲在近代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其对亚非拉地区野蛮暴力的殖民侵略,攫取了大量资源和财富,得以获得优先发展的重要机遇。题干中的关联词“并非……而是……”是解题的关键,转折性关联词表明这一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而是”后面的内容,即指出欧洲所谓先进的背后是殖民侵略及其实质,A项正确;题干中拉美学者强调欧洲富裕的重要原因是殖民掠夺,也即说明欧洲富裕的原因和揭露殖民主义罪恶,排除B项;根据材料“拉美国家曾经的殖民宗主国”可知,材料中拉美学者表达观点时拉美国家已经获得独立,排除C项;欧洲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确实一定程度上处于先进地位,材料观点不是否认西方制度的先进性,而是反对对西方文明的过度美化和对殖民主义罪恶的掩盖,排除D项。故选A项。11.社会学家罗伯特·林德夫妇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田野调查显示:1920年每千人离婚人数为4.7人,1928年达到顶峰,为5.4人,1929年的下降到4.3人,1933年达到最低点3.1人。据此推知,离婚率的下降主要源于()A.自由主义观念的颠覆 B.国家福利政策的完善C.家庭成员收入的上升 D.传统家庭观念的强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危机期间离婚率大幅度下降,这是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更节约金钱等资源,婚姻的传统价值得到了彰显,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得到强化,D项正确;自由主义是西方的传统,不可能被颠覆,排除A项;材料中不涉及福利政策问题,排除B项;随着经济危机加剧,家庭收入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
12.1974年的英国大选中,保守党赢得多数普选票,但两党实际获得的议席席位都未过半,议会出现了悬滞状态:保守党与第三党的结盟谈判又陷入僵局、女王最终选择了工党组建少数派内阁。这表明当时英国()A.议会选举程序存在漏洞 B.政党分权阻碍民主政治C.国王扮演重要政治角色 D.君主立宪制度仍需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18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英国君主立宪制传统,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但题干中1974年英国大选时两党都没有获得多数席位,这意味着没有选举出多数党,难以自动产生首相人选,而最终由女王选择了普选相对少数的工党组阁,表明国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议会选举程序存在漏洞,排除A项;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党分权,而两党竞选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阻碍民主政治”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国王在英国议会选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长期实践的产物,并非不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口、耕地数额、人均耕地数和年均毁林面积示意图——据陈业新《中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及其原因初探》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兴修农林水利、救济灾荒与生产自救、厉行节约运动,为此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初步经验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注重山河修复整治、开展绿化祖国和爱国卫生运动、探索环境保护规律和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等环境保护与发展格局的观念与举措,推动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探索生态建设与持续发展结合道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时代,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方略,为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不同于西方资本主导绿色转型路径的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摘编自包庆德、宁琳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使命》(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变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探索生态建设的意义。(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答案】(1)特征:毁林面积与人口增长呈正比关系;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成因: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的过度开垦;森林的极度破坏;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为世界贡献了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3)坚持党全面统一领导;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传承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使命。【解析】【小问1详解】特征:根据材料一“人口、耕地数额、人均耕地数和年均毁林面积示意图”可知年均毁林面积与人口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与人口增长呈正比关系;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人口逐渐增多,但耕地数量的增速与人口增速差异较悬殊,故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年均毁林面积呈增速,可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不同时期的人口、耕地数额、人均耕地数和年均毁林发展趋势不同,可推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成因:结合所学可知,人地矛盾突出因为人口的急剧增长;且新航路开辟后,高产作物的传入,垦荒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即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年均毁林面积呈增速因为土地的过度开垦;森林的极度破坏。【小问2详解】意义:根据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兴修农林水利、救济灾荒与生产自救、厉行节约运动,为此后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初步经验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注重山河修复整治、开展绿化祖国和爱国卫生运动、探索环境保护规律和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等环境保护与发展格局的观念与举措,推动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并结合所学可推出,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根据材料二“进入新时代,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方略,为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不同于西方资本主导绿色转型路径的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并结合所学可推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为世界贡献了中国行动和中国智慧。【小问3详解】经验: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注重山河修复整治、开展绿化祖国和爱国卫生运动、探索环境保护规律和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等环境保护与发展格局的观念与举措,推动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可推出坚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根据材料二“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结合所学可推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形成注重山河修复整治、开展绿化祖国和爱国卫生运动、探索环境保护规律和维护国家发展权益等环境保护与发展格局的观念与举措,推动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可推出传承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使命。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太平洋贸易示意图16-19世纪的跨太平洋贸易和环太平洋贸易被赋予多种称呼:“丝瓷之路”“丝银之路”“香料之路”“苦力贸易之路”,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太平洋贸易之路的不同理解。——摘编自吴杰伟《太平洋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新思考——基于档案整理和知识传播的启示》围绕历史上的太平洋贸易之路,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苦力贸易之路论述:工业革命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成为国际新兴工业资本主义党争的天地。19世纪初,为了弥补奴隶制废除之后美洲各国劳动力的缺口,中国的劳工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拉丁美洲,成为矿山、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生产面向欧洲和北美的产品。19世纪中期以后,大量华工被运往古巴、秘鲁、英属圭亚那以及美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下,大肆掠卖所谓“契约华工”,把“丝绸之路”变成了“苦力贸易之路”。总结:“苦力贸易之路”与和平友好的“丝绸贸易”之路形成鲜明对照,扭曲了人类文明的正常交往,在中拉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阴暗的一页。示例二论题:丝银之路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据学者统计,16-18世纪,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长期顺差,每年约有15吨白银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用马尼拉大帆船直接运到马尼拉,用于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因此,西班牙,葡萄牙等从拉美掠夺的白银有三分之一以上流入中国,区域性的太平洋贸易之路演变为跨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之路。总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白银逐渐成为官方货币。白银货币化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根据材料中罗列的“丝瓷之路”“丝银之路”“香料之路”“苦力贸易之路”任选一个,然后结合具体史实回答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如示例一论题:苦力贸易之路论述:工业革命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成为国际新兴工业资本主义党争的天地。19世纪初,为了弥补奴隶制废除之后美洲各国劳动力的缺口,中国的劳工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拉丁美洲,成为矿山、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生产面向欧洲和北美的产品。19世纪中期以后,大量华工被运往古巴、秘鲁、英属圭亚那以及美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自由贸易”的旗号下,大肆掠卖所谓“契约华工”,把“丝绸之路”变成了“苦力贸易之路”。总结:“苦力贸易之路”与和平友好的“丝绸贸易”之路形成鲜明对照,扭曲了人类文明的正常交往,在中拉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阴暗的一页。示例二论题:丝银之路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据学者统计,16-18世纪,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长期顺差,每年约有15吨白银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用马尼拉大帆船直接运到马尼拉,用于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因此,西班牙,葡萄牙等从拉美掠夺的白银有三分之一以上流入中国,区域性的太平洋贸易之路演变为跨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之路。总结: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白银逐渐成为官方货币。白银货币化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治维新初期,暮藩体制下“‘国’即意味着各个‘藩’”的观念十分浓厚,出身长州藩等地的士族长期把持国政。鉴于此,19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在修身、唱歌、历史等课程中强烈灌输国家观念,统一国语,组织师生拜读《教育救语》,“将法理上天皇的绝对权力灌输到国民精补的各个角落”。1872年,政府在《征兵告谕》中晓谕全国所有“皇国一般之民”都有精忠报国之义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员工作计划安排(30篇)
- 小学生国旗感恩演讲稿(3篇)
- 销售跟单工作计划(5篇)
- 新生军训心得体会1000字(30篇)
- 校园武术活动总结
- 初中英语培训心得体会15篇
- 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学生版)-2025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学案(新高考)
-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
- 编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二)(含答案)
- 1-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物理试题
- 正常心脏听诊检查说课稿-课件
- 喜茶运营管理手册和员工操作管理手册
- 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要求
- 五年级家长会数学老师发言稿
- 工期及费用索赔与反索赔操作指引
- FDS火灾模拟技术
- 新版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制度样本
- 小学国防教育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获奖课件
-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 2023-2023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