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届高三最后一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2023届高三最后一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2023届高三最后一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2023届高三最后一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2023届高三最后一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2023届高三最后一考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画策》“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赏刑》“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 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根据材料“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可知,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致使秦国“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不打胜仗不许返回,而且人们听说要战争都相互庆贺,起居饮食的习惯也与战争相关,说明商鞅变法的政策已深入社会,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对秦国人们的影响,没有体现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和军队战斗力的信息,排除A项和B项;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普遍拥护”一词说法有所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2.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作物名称类别原产地胡瓜蔬菜印度西北部胡豆蔬菜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欧洲南部和中亚胡萎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亚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区葡萄水果欧洲、西亚和北非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引进的作物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引进了新作物,但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D项。故选C项。3.曹魏政权制定的《新律》将《周礼》规定的“八辟”原则修订为“八议”制度;西晋编订的《泰始律》规定了“峻礼教之防,准五服(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以制罪”的刑法适用原则。这些变化体现()A.立法的人性化 B.执法的规范化 C.乡约的世俗化 D.律令的儒家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曹魏政权把周礼的原则写入法律之中,西晋法律规定了凡是违反礼教的从严处罚,根据血缘关系亲疏来量刑,这些都体现了法律逐渐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即律令儒家化,D项正确;材料中按照血缘关系亲疏量刑,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不是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量刑判决的原则,没有涉及执法规范性,排除B项;材料是法律的变化而不是乡约,排除C项。故选D项。4.下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唐、北宋、南宋家训内容(单位:篇数)内容唐北宋南宋总计1处己(修身、励志)51918422勉学、治学31415323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368174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61410305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51610316从政11116287治国24068女诫52079教子原则2428A.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 B.理学主导地位确立C.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 D.社会矛盾渐趋缓和〖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唐至南宋的家训内容中,以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且日趋丰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理观”指的是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所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C项正确;唐至南宋,在文化心态上由开拓外向转为内敛精致,反映在家训中,唐代的家训就更加注重处世、从政等内容,宋代的家训则注重处己、治学,排除A项;南宋后期,理学主导地位才逐渐确立,排除B项;唐至南宋,社会矛盾不是渐趋缓和,而是有的时期缓和,有的时期尖锐,比如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发生就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故选C项。5.清中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繁荣,《双林镇志》曾记载:“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而衣帛食鲜,茶馆食肆中醉酒呼号者亦复不少矣”。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B.小农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C.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农村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可知清代中期的双林镇附近农民以丝织业为主业,而不再进行农业生产,这反映了该地区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雇佣经营的现象,因而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排除A项;清代中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并没有严重受阻,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6.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由此可知,孙中山这一主张()A.超过同时期康梁维新思想水平 B.具有成熟的民主主义思想C.没有跳出维新改良主义的范围 D.根本上认识到中西间差异〖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早期救国思想主张的水平,通过题干可知,孙中山早期的思想主张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及认识到人才培养及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性,C项正确;从本题材料看,孙中山此时主要主张是办近代教育、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没有涉及制度变革和思想解放,所以他当时的思想没有超过同期的康梁思想水平,排除A项;1894年,虽然兴中会(革命团体)已经建立,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未提出,更谈不上有成熟的民主主义思想,排除B项;所中国近代史知识可知,近代中西间差异最根本的是政治制度、思想解放上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7.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中论及:“倘然仍旧走欧、美、日本人的错路,前途遍地荆棘。”后又论及“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陈独秀的言论()A.表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B.体现国人对西方价值观的失望C.强调###成立的时机已然成熟 D.反映了社会主流思潮的新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中国)。据题干可知,陈独秀认为西方道路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救亡图存思想发生新变化,D项正确;五四运动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题干仅是陈独秀的个人言论,不能体现国人全体,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成立的阶级和组织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8.1944年中共中央规定:要达到工业品全部自给,仅靠公营工厂是很难完成这个巨大任务的。奖励边区内的地主商人创立工业,并欢迎边区外的工商业家来边区发展工业。为解决民营工业资金的困难,应首先采取合作社形式,政府得借予工业资金。这一规定()A.践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C.表明了民主联合政府已经建立 D.改变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为了发展边区工业,号召各阶层加强对边区工业的支持和建设,这适应了当时民族民主革命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1944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尚未建立社会主义,材料中的措施没有践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1944年,###提出改组国民党的一党政府,建立一个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但未建立,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只是经济方面发展边区工业,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不会改变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A.瑞金 B.遵义 C.延安 D.西柏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会议地点在河北省西柏坡,D项正确;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没有提出“两个务必”,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35年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10.1951年至1958年,中国举办了全国农业展览会、全国铁路展览会、全国工业展览会、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等展会,并邀请外国来华参展。同时也参与了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莫斯科工农展览会、巴黎国际博览会等。展览与博览会体现了我国()A.经济发展的突出成就 B.逐渐调整的外交策略C.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 D.贯彻工业优先的战略〖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展会内容丰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说明经济发展成就突出,A项正确;题干中未有涉及外交调整的情况,排除B项;1951—1958年我国不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排除C项;题干中仅涉及到展览与博览会情况,并没有涉及工业发展战略等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1.古代雅典的法庭诉讼中,诉讼人经常会避开案件本身,着重陈述自己或其先辈曾承担过的城邦捐助,并以此胜诉。例如,某位被告宣称自己支付了许多战争税,还履行了其他各种社会捐助,陪审团因此判其胜诉。这可以说明古代雅典()A.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B.公民的参政热情日趋高涨C.法律注重维护贵族阶层权益 D.司法审判体现其民主运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的诉讼人倾向于用个人对城邦的贡献,来打动陪审员,进而胜诉,这表明雅典的司法审判依据的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制,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在强调个人利益与城邦利益的冲突,而是说明有人以对城邦的贡献来为个人利益服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司法审判的弊端,而不是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排除B项;材料强调雅典的诉讼人以自己的贡献来打动陪审员,但不能推断出诉讼人的身份,因此不能得出法律注重维护贵族阶层的权益,排除C项。故选D项。12.中世纪早期,西欧领主的过度剥削招致农民诉讼。800年,法国对西部勒芒地区发布法令,明确规定劳役种类和数量,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一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这反映了当时西欧()A.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B.农奴政治权利扩大C.庄园秩序得到维护 D.生产关系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习惯是一种调整领主和农民关系及农业生产关系的法律。其中材料“如每人自带牲畜在自营地上犁地一天,领主不能强迫其在本周内再承担手工业劳役”反映的是法国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当时封君封臣制度正在形成之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奴的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与维护庄园秩序无关,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13.亚当·斯密指出,重商主义者倡导的限制输入和奖励输出的方法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自由竞争适合经济的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通过自由竞争,可以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和谐。由此可知,该主张()A.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B.符合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C.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张本质 D.借自由之名实为贸易保护〖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重商主义者倡导的限制输入和奖励输出的方法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自由竞争适合经济的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通过自由竞争,可以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和谐”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符合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而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资本主义扩张本质是追求财富和寻求原料、市场,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材料未体现贸易保护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4.1748年《论法的精神》出版,其中关于三权分立的分析并没有受到公众的重视,反倒是“论法律与气候和土壤的关系”这一节在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的探讨。这主要是由于A.研究角度的创新 B.政治安全的需要C.自然科学的影响 D.唯物史观的传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748年《论法精神》出版,其中关于三权分立的分析并没有受到公众的重视,反倒是‘论法律与气候和土壤的关系’这一节在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的探讨。”可知,气候和土壤属于自然地理领域,启蒙思想家们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遵循某种规律,因此从自然科学人手分析社会问题是当时的一种风尚,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学,从材料中无法确定这一做法是否具有创新性,A项说法不严谨,排除A项;政治压力并未吓阻思想家们讨论启蒙思想,政治安全并非是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排除B项;唯物史观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排除D项。故选C项。15.19世纪末,德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妇女为争取自身权益进行了大规模的抗争;但在20世纪初期,德国的妇女运动退守到非常传统的层面,女权主义者更多的在强调妇女应对家庭、国家负有责任。这一转变源于当时()A.经济发展消解妇女政治诉求 B.德国对妇女权益的保护C.国际局势紧张推动矛盾转移 D.民族主义情绪有所缓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欧洲局势紧张,列强间矛盾激化,而德国国内的妇女运动容易削弱本国实力,因此20世纪妇女运动退到了很传统的层面,C项正确;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发展并不会消解妇女政治诉求,排除A项;德国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不是女性强调对国家责任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情绪显著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16.1952年,苏联政府发布《关于再次降低粮食制品国家零售价格》文件,决定将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这反映当时的苏联()A.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 B.改革注入某些市场因素C.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 D.农业与轻工业仍然滞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价后民生日用物资(面包、肉食品、奶油、糖)消失了,说明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生产滞后;“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说明生产不足导致供不应求;故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消费品等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与“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等不符,排除A项;1952年的苏联尚未开始改革,排除B项;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明朝前期的“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与建文帝进行政治军事斗争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明实录是明朝最重要的官修史籍。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实录,诸如《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等。其中建文朝无实录,《太宗实录》前九卷为《奉天靖难记》,不书建文年号,只写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记建文四年(1402)秋七月燕王朱棣夺位后之事,时未改元永乐,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明朝官方史料《奉天靖难记》《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建文帝逃亡的说法。康熙年间,修撰明史的史官分为两派,一派参照实录主张“崩死宫中”,另一派则主张“逊国出亡”。“自焚说”与“逊国说”两派相持不下,主持者王鸿绪最终采用“自焚说”。但是《明史》成书后,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下文中又作补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据《明史》等资料(1)分析有关建文帝“自焚说”与“逊国说”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利用古代官修史书开展历史研究。〖答案〗(1)原因:一方面,朱棣夺得皇权后,需要《太宗实录》来书写夺取皇权的合法性;宣告朱允炆“自焚”死亡,有利于打击南京原有的政治势力;另一方面,朱允炆原有政治势力和民间相信皇帝仍然存世,对其重新崛起抱有希望;清朝修史无需再考虑明朝政局,可以相对客观。(2)研究:①定位官修史书所载内容时代;②判断史书修撰的政治目的与态度;③孤证不立,综合参考同时代、同事件的不同文献;④结合考古成果等一手资料开展研究。〖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中的“明实录是明朝最重要的官修史籍”、“明朝官方史料《奉天靖难记》《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明成祖为了给自己夺取皇位的合法性进行辩护、故而否认建文帝的正统性、并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并且宣告朱允炆“自焚”死亡,有利于打击南京原有的政治势力;根据材料二中的“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建文帝逃亡的说法”并结合题干中“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与建文帝进行政治军事斗争的重大事件”可以得出,朱允炆原有政治势力和民间相信皇帝仍然存世,对其重新崛起抱有希望;根据材料二中的“康熙年间,修撰明史的史官分为两派”、“两派相持不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清帝为了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纲常名教、追谥建文帝、斥责包括“靖难之役”在内的历代叛乱等,可见,清朝修史无需再考虑明朝政局,可以相对客观。【小问2详析】开展研究:综合所学知识,首先要根据官修史书定位其记载内容所处的时代;第二,要判断史书修撰的政治目的与态度;第三,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综合参考同时代、同事件的不同文献,无证不信;第四,还可以结合新的考古成果等一手资料开展更广泛地研究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在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下,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勋、译述。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摘要、评论等,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这些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问,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材料二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深感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必须“访夷情,译西书”,开近代翻译先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传教士傅雅兰口述,徐寿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群体。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马建忠、严复等。他们都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如翻译《天演论》中介绍过达尔文的《物种原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翻译《论法的精神》中对旧思想批判尤为突出,倡导“(立宪之国)主人非他,民权是已”的主张。严复的翻译可以说不独是理论学说的介绍,而且是一种“批判的武器”。——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翻译活动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认识。〖答案〗(1)特点:官方组织主导:翻译内容来源广泛,涉及科学、哲学等多方面;翻译过程中注意融合创新。背景:帝国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重视文化发展;帝国经济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帝国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处。(2)变化:翻译的内容由西方军事、自然科学为主转向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文化;翻译主体由官方的翻译机构到民间个体学者:翻译的水平提高,由文字转述到结合国情时代的翻译阐述,体现翻译者的学术思想主张。影响:有利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发展;促进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社会救亡变革运动的发展。(3)认识:翻译活动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有利于文明的互鉴发展;应该以开放平等的心态,积极推动文明的交流。〖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综合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特点:根据材料“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可知官方组织主导;根据材料“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可知翻译内容来源广泛,涉及科学、哲学等多方面;根据材料“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可以得出翻译过程中注意融合创新。背景: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处;根据材料“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可知帝国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重视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小问2详析】本题是综合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根据所学可知,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及后来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下,甲午战前翻译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制船造炮等近代工业有关的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翻译重点转向社会科学,特别是西方的政治制度、社会学说、经济法律等方面;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可知,翻译主体由官方的翻译机构到民间个体学者;根据材料“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批判的武器”可知翻译的水平提高,由文字转述到结合国情时代的翻译阐述,体现翻译者的学术思想主张。影响:从学习器物到学习思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中国近代的翻译史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是将中国与西方联系起来的工具。结合所学可知,近代翻译活动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发展;促进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社会救亡变革运动的发展。【小问3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翻译活动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有利于文明的互鉴发展;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应该以开放平等的心态,积极推动文明的交流。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料改变了人类历史。香料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让食物更加可口、更容易保存;香料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出美丽、优雅与浪漫;更重要的是,香料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之一,直接促成了跨国贸易、远洋航海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为了香料的原因,财富聚了又散,帝国建了又毁,以致一个新世界由之发现。”——据赵薇《香料:从历史传奇到今日繁荣》材料二(18世纪)普瓦夫尔移植香料实验成功后,香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不再稀缺。自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各地物品涌入欧洲,人们饮食有了更多的选择。时代和欧洲人口味的变化,使香料渐渐归于平淡,失去了以往在医学、社会和宗教上的魅力,变成了一种异域的、颓废的、不相容的物质。没有了丰厚的利润,香料群岛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景象。一切的一切表明,香料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摘编自传奇翰墨编委会《香料之路:海上霸权》(1)根据材料一,指出“香料如何改变了人类历史”?(2)简述材料二中“香料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的原因。〖答案〗(1)改变人类饮食习惯,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香料贸易的激烈竞争造成大国的兴衰更替;香料贸易加速资本积累,推动人类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2)香料移植成功,种植范围扩大;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频繁;人们口味的变化;香料贸易的利润下降。〖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香料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让食物更加可口、更容易保存”“香料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可知改变人类饮食习惯,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香料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之一,直接促成了跨国贸易、远洋航海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可知推动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根据材料“为了香料的原因,财富聚了又散,帝国建了又毁,以致一个新世界由之发现”可知香料贸易的激烈竞争造成大国的兴衰更替;结合所学近代贸易的影响可知香料贸易加速资本积累,推动人类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普瓦夫尔移植香料实验成功后,香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不再稀缺”可知香料移植成功,种植范围扩大;根据材料“自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各地物品涌入欧洲,人们饮食有了更多的选择”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