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_第1页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_第2页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_第3页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_第4页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2知识目标:明确诗歌中虚写和实写的概念;掌握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力目标:运用虚实结合相关知识,精准鉴赏,规范答题。情感目标:体悟诗歌抒情委婉含蓄的特点。3教学重、难点:运用虚实结合相关知识,精准鉴赏,规范答题。4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5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5、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虚)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虚)(实)(虚)(实)(虚)“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

同一样的情感。是古诗词中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6一.明辨概念1.当前为实 过去为虚诗歌中,诗人在描写当前景况时,常插入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当前景象为实,已逝景象为虚。7二.具体表现“春风十里”是虚景,写昔日扬州城的繁荣景象;而“尽荠麦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8“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10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11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122.当前为实 将来为虚13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以它来对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来抒发心中的情怀,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本是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偏想象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这种写法比单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来得委婉,但却达到情感双面交代的效果。因而感情更加深沉,更加真挚动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14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诗人自己望月思念亲人,却说妻子望月独自思念自己,小儿女不懂得思念自己。153.己方为实 对方为虚16在一些抒情诗中,作者常常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想像将对方的言行摄入诗中,增强诗词的情趣,扩大诗词的意境,将所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因这种设想着眼于对方,故有人称之为“对写法”。严格地说,写过去、写未来、写对方都是主观之景,这里为了阐释的方便,我们用“主观之景”来特指诗词中所描绘的梦境、仙境、誓愿等等。(想象)174.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1.梦境为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的《江城子》 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上下片各分为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是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是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是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结合,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凄切动人,感人至深。182.仙境为虚19“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详细描写了天界的神秘与美丽,衬托出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

恶,表达了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的不屈志节,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典型表现。3.愿望为虚20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诗《上邪》诗人设想了五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景象并以此为誓言,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突出表现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用虚写的手法有力的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诗词中虚实结合具体表现当前为实,过去为虚。当前为实,将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主观(梦境、仙境、愿望等)为虚。21小结:虚实结合的作用1、虚实结合能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2、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诗人情感(感慨)。(如《越中览古》)3、虚景和实景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人情感的。(如《雨霖铃》)22“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金圣叹评《水浒》“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清代唐彪《读书作文谱》231.命题方式:①

请从“虚与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②

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简要分析。③

请指出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24三.高考解题指导(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2.答题步骤:①亮出虚实结合手法;的诗人的情感。明手法②分析虚写、实写内容,简要描述;(诗中实写…或…是实写)阐运用(诗中虚写…或…是虚写)③点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及所表现析效果(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25下面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何种手法?请简要分析。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明手法:虚实结合阐运用:虚写凯旋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实写王城故址鹧鸪乱飞的眼前之景。析效果:(虚景实景相反相成)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263.鉴赏示例(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

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274.小试牛刀①(2005年全国卷Ⅱ)(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答题要点】28明手法: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阐运用:诗的前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而三四两句 “家中夜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析效果: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②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鉴赏下面这首诗。29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宋)饶节《偶成》【答题要点】①前三句实写:松阴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②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③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30四.布置作业2013年天津卷(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答题示例1】31“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环境和被送者的衣着;“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答题示例2】“又携书剑路茫茫”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春花只待一日繁(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张)-导学课件(示范)(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张)-导学课件(示范)32二.掌握常见形式当前为实 过去为虚当前为实 将来为虚己方为实 对方为虚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借助修辞化实为虚诗词中当一些抽象的内容难以表达的时候,诗人常常不是空洞地抒情,而是借助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法化虚为实,使表达的情感易于捕捉。(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3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

煜“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

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愁?”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王抽实象甫的感情。然而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却把这“愁”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让愁有了数量、有了重量、有了长度,让我们可感、可见、可闻。(经典教学PPT)《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课件(共3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