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程标准】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一)渔猎采集——远古时期1.生产方式: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生活;木、骨、石等材料制成;采集、渔猎;地区内迁徙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2.生活方式: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提供大部分食物(母系氏族);群居生活

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多数时间是以采集、渔猎为生,这种智慧利用现成的天然产品的经济活动被称“攫取经济”。——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如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C4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东亚西亚中美洲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小亚细亚半岛南部小麦、大麦原产地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玉米、甘薯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1万年前1、表现(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人口增长。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2、影响:材料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2)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夏小正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概况: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共同特征: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和灌溉系统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①食物生产:②社会生活: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在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已经说到了耕犁和耕牛等役畜。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很发达。——董恺忱《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述略——兼论东西方农业的特点(上)》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农业生产小农经济国家政策水利工程生产分布2、古代中国①食物生产:②社会生活: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铁农具都江堰3、古希腊(1)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地区特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或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2)社会生产:城邦公民拥有土地,普遍使用奴隶劳动。西西里、埃及和黑海地区的谷物,爱琴海北岸的木材,中欧的金属,都流向希腊本土,希腊本土的陶器、葡萄酒和橄榄油等,则输往埃及、西西里和意大利等地。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的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雅典人收货橄榄的情景4.古罗马(1)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核葡萄(2)社会生活: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浙破产。5.美洲:(1)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2)社会生活:土地有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印第安人的农耕图农耕畜牧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生产力剩余产品部落首领把集体财物据为己有私有制贫富分化剩余产品掠夺战争奴隶阶级国家生产关系的变化变化的原因私有制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阶级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三、生产关系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学思之窗: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答案】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阶级的出现。课堂总结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农耕畜牧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1.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A2.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500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在5000年左右。这一发现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

B.有力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

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B3.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A4.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D5.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制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世界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