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三明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分,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西洋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摘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材料二:

古代的婚姻只是为了延续家族和祭祀祖先,完全以家族为中心,不是个人的,也不是社会的。延续家族与祭祀祖先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就重要性而言,祖先祭祀更重于家族延续,即为了使家族延续不辍,祖先崇拜可以说是第一目的。因此,缔结婚姻成为子孙后代对祖先的义务。独身及无嗣被认为是不孝的行为,即孟子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古代的婚姻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因此婚姻关系对于家族关系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个人。通过上文所述,在缔结婚姻时,男性的直系尊亲属拥有绝对的主婚权,子女没有婚姻自主权,也不难理解婚姻对于家族维系的重要作用,因此主婚权必定牢牢掌握在父权手中。他的意志可以命令子女与任何人结婚,社会与法律都承认他在此方面的权威并予以强有力的支持。

而这样的婚姻关系,导致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夫尊妻卑。在家庭关系中,夫拥有绝对权威,妻依附于夫而存在,又由于婚姻缔结的实质目的更多是为传宗接代。这种差等反映在夫妻分工上表现为男主外、女主内,妻主要负责育子、做饭、洗衣等工作,其中包括妻对夫的服侍。反映在法律上表现为夫与妻适用法律的差等。例如,法律严格限制财产权,妻在财产方面只有行使权,并无自由处分权及所有权。以告诉罪为例,妻告夫则治妻干名犯义罪,诬告则处绞刑,即使妻告夫与人通奸也不例外,夫告妻则不成立干名犯义之罪。又如殴打罪,在夫妻相殴的事件中,法律完全根据尊卑相犯原则来处理,对妻采取“加重主义”,对夫则采取“减刑主义"。此外,无论是否有理由,无论情况有多么危急,妻都不能进行自卫。凡此种种,都是男尊女卑、夫尊妻卑原则在法律实践中的体现。

此外,在女子出嫁后,便是加入夫家,参加夫家的宗教活动和经济活动,而对其父母和其他亲属降服。尽管她在形式上仍与母家的亲属保持固有的关系,但实际上亲疏关系已发生很大变化。她对父母及其他亲属降服(女子未嫁与男子同服,出嫁则为本宗降服,除祖父母及曾祖父母不降外,为其他亲属皆降服一等。本宗为出嫁之女亦降服一等),她的家属对她也降服。这种变化使得她与原本家族的亲属关系由亲而疏,同时亲属的范围亦趋于缩小。

大体说来,婚姻制度作为延续家族、祭祀祖先的手段,完全服务于家族,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含义。

(摘选自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乡土社会自给自足、无需与外界交流或发生人口流动,所以人与人之间大多相熟。

B.由于乡土社会中所应对的外界环境没有变,所以通用经验可以通过代际传承延续下来。

C.材料中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族的机体在大小和结构方面是固定的。

D.古代的婚姻只是为了延续家族和祭祀祖先,因此独身及无后被认为是不孝的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具备氏族长期性的特点。

B.费孝通在文中解释了使用“小家族”这一概念的原因,“小家族"更能准确地描述中国乡土社会基层社群的结构性质。

C.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D.女子出嫁后,便是加入夫家的家族,与母家的亲属基本没有再保持形式上固有的关系,亲属的范围也在缩小。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男女本人的爱情及共同生活不是宗法婚姻的目的。婚姻的订立及成立,不待本人的同意。婚姻是由支配男女的族长或家长主持的。

B.“七出”之条,多为由于妻子的行为而影响夫家的伦常秩序及一般生活秩序,集中体现了夫妻地位的不平等,是男尊女卑在婚姻法律关系上的反映。

C.传统的主流社会表彰的多是孝女、贤妻与良母,女性只能把自我价值依附于家中男性,尤其是丈夫与儿子身上,祈望妻以夫荣或母以子贵。

D.因为婚姻关系对于家族关系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个人,所以婚姻是以传宗接代为目的,主婚权牢牢掌握在父权手中。

4.费孝通认为,中国夫妻一般不流露两性间的感情,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家庭社群所引起的结果,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唐代诗人张籍在《离妇》一诗中写道:“为人莫作女,作女实难为!"结合材料二阐述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哀体现在哪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夺枪

张一弓

一九三八年那个遥远的夏季,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堂舅告诉我,在他摇着芭蕉扇的时候,他和大舅已经盯住了国民党一个排的溃兵,准确地说,是盯住了溃兵的四十多条“捷克式"步枪,再加上两挺特别诱人的重机枪。这群溃兵从徐州战场上惶惶地跑过来,到了杞地就把一个村庄里的祠堂当成了老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土匪头子大老李给这群溃兵的麻排长捎话,让他把渍兵拉过去,许给他一个副司令。麻排长正跟大老李讨价还价,眼看就要随大老李落草了。

晚上,齐楚与我大舅相对而坐,芭蕉扇“噼啪”作响。我三姥爷来了,问他:“小殿章,你的扇子扇得急,你是有事瞒着我了!"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大舅说:“愁的是没有那么大的荷叶,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

次日下午,大舅和齐楚陪着麻排长和一个排的士兵来到了客房院。兵们用枪托赶来了一头一蹿一跳的黄牛,枪刺上挂着鸡,山羊一声不吭地拴在那棵拴过骆驼的牲口槽上。大舅脸色阴沉,齐楚却忽闪着芭蕉扇,向麻排长赔着笑脸。

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但我想不起三姥爷身上有高等法政学堂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记得他长得像杞地农民一样墩实健壮,一张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两鬓霜雪而红光满面,只是他那双圆环眼里的内容与农民不同,有黑沉沉的智慧,也有闪亮的锋芒。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

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辛苦了,麻排长!"兵们轰然大笑,说:“我们排长脸皮麻姓氏不麻,他姓孙,是孙排长。”孙排长骂骂咧咧说:“这里的野百姓耍贫嘴,张口闭口叫我麻排长,把我的军威也叫跑了!"三姥爷说:“对不起,误会了,请孙排长原谅!听说孙排长要带着弟兄参加游击队,留在杞地抗日,这是杞地的幸事!请贵部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为弟兄们接风洗尘。”麻排长说:“那好,弟兄们的给养就全靠你老庄主了!"三姥爷说:“一言为定,只要你们留下来抗日,给养我包了。”

那一天,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

院子里也摆了几桌酒席,兵们把枪支架在树下,等不及当差的倒酒,已经在自斟自酌,猜拳行令。客房窗口里,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

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

三姥爷感叹说:“这个土匪也懂得民族大义!”

堂舅说:“他还说,他不敢忘了,他小时候吃过三老师的‘舍饭’"。

三姥爷说:“算我没糟蹋粮食!”

堂舅盯着客厅说:“爹,动手吧!"

三姥爷又叹了一口气,说:“叫他们再说会儿话,不能不教而诛。”

天色渐暗,士兵们都已喝得嘴歪眼斜,却还在划拳行令。堂舅又从屋后的暗道里走过来,说:“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掀开竹帘,站在廊檐下拍了三下巴掌。墙头、屋脊上,客房窗口里,忽拉一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浑然不觉,只是醉眼惺松地看着三姥爷。三姥爷大声问:“弟兄们吃好喝足了吗?”孙排长从窗口里探出脑袋说:“庄主,你是撵我们走哇?"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

三姥爷话没落地,孙排长就倏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三姥爷纹丝未动,孙排长却一头栽倒在窗台上。

“真格的!”杞地农民说,“三老师伸手接住一颗热呼呼的子弹,吹了口气,叫它在手掌上翻了个跟头,那子弹就‘日’地飞回去,麻排长胸脯上就‘噗’地冒出一朵血红的大花。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齐楚望着孙排长的尸首说:“可惜了,可惜了,怪你不愿意死在抗日战场上。”

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大家正在院子里高举枪支,欢呼胜利。一群农民向缩成一团的士兵们吐着唾沫,领走了鸡和牛羊。

客房院的“鸿门宴"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并在流传中继续增添着新的细节。《地方志》上却准确无误地记载着这次难得的缴获:重机枪两挺、“捷克式”步枪四十一支、左轮手枪一支、子弹五千余发。三姥爷又卖了二百多亩地,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也作为一个爱国士绅的重大贡献载入了杞地史册。

(节选自张一弓《远去的驿站》)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了齐楚手摇扇,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三姥爷所谓的先礼后兵,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

C.面对孙排长的拔枪,三姥爷依然纹丝不动,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D.三姥爷他们“夺枪",大老李最终的“让枪”,一夺一让都彰显了民族大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兵赶着抢来的牛羊去赴宴,喝得嘴歪眼斜还在划拳行令,这些细节写出这批败兵素质低下,为双方谈崩做了铺垫。

B.孙排长拔枪,枪响,三老师接住子弹,吹口气,子弹就飞回去……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

C.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特征明显,如“安营扎寨"“接风洗尘”“不能不教而诛"等用词,表现了三姥爷的文化涵养。

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客房院内“鸿门宴”的夺枪过程,而对堂舅与大老李的沟通过程则一笔带过,主次分明。

8..“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夺枪》中叙述故事的视点是四岁孩童的“我",通过“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

二、课内必备知识(4小题,共8分)

10.下列都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

①独自怎生得黑②但为君故③老大嫁作商人妇④青冥浩荡不见底⑤赢得仓皇北顾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⑦失向来之烟霞⑧却是旧时相识⑨因为长句⑩铁骑突出刀枪鸣

A.①③⑤⑩B.①④⑥⑧

C.②③④⑩D.④⑤⑦⑨

11..下列加点字词词类活用手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榆柳荫后檐②大江东去③虎鼓瑟兮鸾回车④赢得仓皇北顾⑤尚能饭否

⑥对此欲倒东南倾⑦栗深林兮惊层巅⑧乍暖还寒时候⑨云青背兮欲雨⑩商人重利轻别离

A.①③⑤⑨/②④⑥/⑦/⑧⑩B.①③⑤/②①/⑥①/⑧⑨⑩

C.①③④⑤/②⑥⑦/⑧/⑨⑩D.①②⑥⑦/③⑥⑧/⑦/⑨⑩

12.下列各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其真不知马也___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3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A.谁主沉浮(主:主人)却坐促弦弦转急(却:表示转折)举酒属客(属:劝请)

B.浪遏飞舟(遏:阻止)峥嵘岁月稠(峥嵘:动荡)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C.相与枕藉乎舟中(枕藉:躺)怅寥廓(怅:失意低落的心绪)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长:偏义副词,消减)。

D.挥斥方遒(遒:强劲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作动词用,视……为粪土)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相信)

三、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上闻魏世祖殂,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等向高磁。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璃磁,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秋七月,张永等至璃磁,引兵围之。诸军攻高磁,治三攻道,张永当东道,济南太守申坦当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不拨。八月辛亥夜,魏人自地道潜出,烧崔训营及攻具。癸丑夜,又烧东围及攻具。寻复毀崔训攻道。张永夜撤围退军,不告诸将,士卒惊扰。魏人乘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旬余不拔。是时,青、徐不稔,军食乏。丁卯,思话命诸军皆退屯历城,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解萧思话徐州,更领冀州刺史,镇历城。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言及憎愤!可以示张永、申坦。"又与江夏王义券书曰:“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1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正确答案对应字母。(3分)

若中州A震动B黄河C以南D自当E消溃F上G意H止I存J河南K亦L不从。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元嘉"与“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中的“元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

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

C.“魏人乘之"与“乘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中的“乘"含义相同。

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不求甚解"中的“解”含义不同。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命令萧思话统领军队进攻驻守璃磁的北魏军。

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交帝的进攻路线:但二人都认为宋朝民力还未恢复,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

C.高磁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后来萧思话亲自出马,增加兵力猛力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

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

(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18.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是以将帅莫敢自决";一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不念大局”。请结合本文,简要陈述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课:阅读。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20..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20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螃蟹虽然有锋利而坚硬的“跪"和“螯”,却“",这是因为“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两句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出场作了铺垫。

(3)《诗经·郑风》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被曹操借用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一句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一句,都借助了修辞来赞颂古时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6)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两句,不但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如此深广,而且表现出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

(7)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8)《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

(9)“以声摹声"是白居易《琵琶行》的一大特色,文中以珠玉之声形容清脆的乐声的一句是“”,以鸟啼表现乐声婉转流畅的一句是“"。

(10)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

“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因由。

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即使是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内容和渠道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文化的“高大上"飞到寻常百姓家。

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

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的枝叶舒展,绽放新芽。

22.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氧气”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A.《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即“有物有序”,指的是既要有内容,又要有条有理。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五、写作(60分,其中书写分5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曾说过:“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2023年6月29日,我国两架搭载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首飞当天,航空工业官方微博账号就引用了上面的话。歼-20的发动机以2011年的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国产发动机,历经了12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三明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1..C2..D3..D

4..同意作者观点。①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中国的家除生育功能外,还具备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结构原则上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②婚姻只是为了延续家族和祭祀祖先,完全以家族为中心,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含义。不以个人的情感为主。因此,中国人一般不流露两性间的感情。

5.①婚前没有婚姻自主权,主婚权牢牢掌握在父权手中。②婚后在家庭关系中,丈夫拥有绝对权威,妻子依附于丈夫而存在。③法律上处于弱势,表现为夫与妻适用法律的差等。④在女子出嫁后,便是加入夫家,参加夫家的宗教活动和经济活动,而对其父母和其他亲属降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家族的机体在大小和结构方面是固定的"错误。依据“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可知,家族的机体在大小上是不固定的,而结构原则是一贯、单系的不等于“结构方面是固定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D.“与母家的亲属基本没有再保持形式上固有的关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尽管她在形式上仍与母家的亲属保持固有的关系……",可见应是“仍与母家的亲属保持固有的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观点的能力。

D.“因为……所以……"错误,因果倒置。依据“古代的婚姻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因此婚姻关系对于家族关系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个人。通过上文所述,在缔结婚姻时,男性的直系尊亲属拥有绝对的主婚权,子女没有婚姻自主权,也不难理解婚姻对于家族维系的重要作用,因此主婚权必定牢牢掌握在父权手中”可知,“婚姻是以传宗接代为目的"是原因,“婚姻关系对于家族关系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个人”“主婚权牢牢掌握在父权手中"是结果。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首先明确同意作者观点。

结合材料一“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可知,中国的家也是一个事业组织。中国的家除生育功能外,还具备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结构原则上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依据材料二“古代的婚姻只是为了延续家族和祭祀祖先,完全以家族为中心,不是个人的,也不是社会的”“古代的婚姻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因此婚姻关系对于家族关系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个人"“大体说来,婚姻制度作为延续家族、祭祀祖先的手段,完全服务于家族,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含义”可知,古代的婚姻只是为了延续家族和祭祀祖先,完全以家族为中心,不是个人的,所以婚姻是不以个人的情感为主的,失去了婚姻原本应有的含义。因此,中国人一般不流露两性间的感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依据“在缔结婚姻时,男性的直系尊亲属拥有绝对的主婚权,子女没有婚姻自主权,也不难理解婚姻对于家族维系的重要作用,因此主婚权必定牢牢掌握在父权手中。他的意志可以命令子女与任何人结婚,社会与法律都承认他在此方面的权威并予以强有力的支持"可概括为:婚前没有婚姻自主权,主婚权牢牢掌握在父权手中。

依据“而这样的婚姻关系,导致封建社会长期存在夫尊妻卑。在家庭关系中,夫拥有绝对权威,妻依附于夫而存在”可概括为:婚后在家庭关系中,丈夫拥有绝对权威,妻子依附于丈夫而存在。

依据“反映在法律上表现为夫与妻适用法律的差等。例如,法律严格限制财产权,妻在财产方面只有行使权,并无自由处分权及所有权"可概括为:法律上处于弱势,表现为夫与妻适用法律的差等。

依据“在女子出嫁后,便是加入夫家,参加夫家的宗教活动和经济活动,而对其父母和其他亲属降服”可概括为:在女子出嫁后,便是加入夫家,参加夫家的宗教活动和经济活动,而对其父母和其他亲属降服。

6.D7.B

8..①暗示齐楚他将要去为夺枪做准备;②示意齐楚留在客厅周旋麻排长;③为下文三姥爷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作铺垫。

9.①以孩子的视角来夺枪前的准备,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②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突显文章的主题。③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我"从周奶的老伴的口中听说夺枪的具体过程,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错误。“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也提到了齐楚摇扇的情节,但此处的情节只为虎子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这一情节作了铺垫,并没有体现齐楚的心理状态。

B.“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错误。由原文“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可知,请溃兵赴宴喝酒的同时,三姥爷是让堂舅给土匪大老李带话,让他帮忙夺枪;再结合“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几处可知,他们的先礼后兵是先采用劝说麻排长归顺游击队不成,才夺枪的。

C.“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错误。由原文“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可知,三姥爷是不希望因为夺枪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再由后文“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可知,三姥爷和齐楚早已经为夺枪做好了准备,三姥爷是因为胜券在握才纹丝不动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错误。由“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可知,真实的夺枪过程是齐楚和虎子一起配合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再结合原文“杞地农民说"“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等句子可知,是当地农民把三姥爷个“神化"了。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的能力。

由文章“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可以看出,齐楚和三姥爷事先已经对夺枪这件事达成了共识。而“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便是夺枪过程中的一个行为。

在三姥爷使眼色之前,他在客厅里面向士兵们敬酒,“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而此时的齐楚正在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的眼神示意,有告知齐楚自己将要离开,让齐楚留在客厅继续周旋之意。

那三姥爷出客厅干嘛呢?——他和齐楚的目的是夺枪,齐楚留下周旋孙排长,那三姥爷自然是去安排夺枪的事宜了。同时,下文提到“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从堂舅带回的话中,不难分析,堂舅是替三姥爷去向大老李沟通枪支去向问题了。那么,三姥爷眼神暗示齐楚自己出客厅,显然在情节安排上是为其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作铺垫的。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能力。

首先,题干要求考生分析“通过四岁孩童‘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的效果。“我”在文中是一个四岁孩童,属于儿童视角,儿童是纯真的代表,表现了真实,不撒谎。同时,“我"在文章中又是部分事情的见证者。“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以“我"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

再者,孩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之间是有所差别的。孩童更关注的是肉眼所见的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例如“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在四岁孩子的眼中,或许夺枪的记忆已经久远到难以记起,只能通过别人的转述回忆了,但是齐楚摇扇子的画面却始终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而齐楚在文中每次摇扇子,都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但作为孩子的“我”,更关注的仍是齐楚的扇子,而成人视角里,大人们更关注的是夺枪这件事。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体现儿童的天真,突显文章的主题。

最后,小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又或者是担心夺枪过程中会造成伤亡,是需要提前被保护起来的。所以“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也正是因为周奶把“我”抱走了,导致“我"并没有看到具体的夺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周奶的老班告诉我的——“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将高潮内容用转述的方法进行安排,四岁的孩童更多地会沉浸在故事的精彩当中,而不会关注具体的细节,因此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

10.B解析:②只是③年龄大了⑤落得,剩得⑦先前⑨于是创作⑩突然出击

11..A①③⑤⑨名词作动词②④⑥名词作状语⑦使动用法⑧⑩形容词用作动词

12.【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A.第一个“则",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第二个“则”,连词,表承接,那么;句意: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B.。第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句意: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第二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句意:两只狼还想原来一样并肩跑着。

C.第一个表原因,介词可以被翻译为“因为、由于"等;第二个是已,停。

D.第一个“其”,副词,表示猜测时,“其"可以翻译为“大概、或许”等;第二个“其",代词,他;句意: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13.【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A却:退回;C.“怅:失意低落的心绪”错,“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枕藉:枕着垫着;消长:消减和增长D.信:确实、实在;

14.BFK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黄河以南……”是一个完整的句意,故“黄河"前应断开;“上意止存河南”中“止"意为“只”,“存"意为动词“保存、保有”,后面需要有宾语,故与“河南"之间不能断开。

15..C解析: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能力。“魏人乘之”的“乘"为“趁机”,“乘风破浪"的“乘”为“借着",“就着”,词义不同。

1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刘兴祖并未提及“宋朝"的民力不足。他的建议是改变进攻路线“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来保证能从沿途获得粮食补给。

1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是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攻克的。(“无所掠”“旬月"”拔"各1分,句意1分)

(2)略

18.①体现第一个原因的史实是;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碉嗷,遵奉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②体现第二个原因的史实是张永没有通知其他将领,率领本队人马乘夜后撤,士卒大为惊慌,造成兵败。(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参考译文:

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想要攻占中原地区。彭城太守王玄谟贡献计策来取悦君王。宋文帝对身边的侍从说“看了玄谟所陈的奏章,让人不禁有了封狼居胥的想法啊。”二十九年春,宋文帝听说魏世祖去世,又想着谋划北伐的战争。太子中庶子何偃认为:"淮、泗等州经历过战争的重创,民力还没有恢复,不应该轻易发动战事。”宋文帝不听。夏五月丙申日,文帝派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统领冀州刺史张永等奔赴高磁。青州刺史刘兴祖上疏洗“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是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攻克的。我认为应该直入中山,先占领这一险要关卡。冀州以北,老百姓的生活尚且比较富裕,加上这时正是麦子已经成熟的季节,借敌人的物资供应我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倘若中原震动起来,黄河以南的魏国势力自然而然就会土崩瓦解。"宋文帝的意图只是想保有黄河以南地区(无意深入北方),也没有听从。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高磁,遵奉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秋七月,张永等到达稿嗷,领其围城。各路大军进攻高磁,其分三路:张永等从城东进攻,济南太守申坦从城西进攻,扬武司马崔训则从城南进攻。攻打几十天也没能攻下。八月辛亥这天夜里,北魏军从地道里偷偷出来,烧毁了崔训的军营及他们进攻所使用的武器。癸丑夜晚,北魏军又烧毁了围攻东城的宋其营和攻城嚣械。不久,又摧毁了崔训攻城的地道。张永率领军队乘夜后撤,没有通知其他将领,士卒大为惊慌。北魏军趁机(进攻),刘宋军死伤者遍地都是。萧思话亲自前往,增兵猛攻城池十几天,仍未攻克。这时,又赶上青州、徐州庄稼收成不好,军内缺少粮食。丁卯日,萧思话下令各路大军全都撤退到历城驻扎,斩了崔训,逮捕了张永、申坦,(将他们)送进监狱。己丑日,宋文帝下令解除萧思话徐州刺史的职务,改任箕州刺史,镇守历城。文帝认为将领们屡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就下诏给萧思话说:“胡虏已经乘机取得了优势,而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如果他们胆敢前来送死,那么我们父子兄弟自会共同抵挡他们。说到这里,更增加我的愤怒之情!可以把此诏让张永和申坦听听。"然后,(宋文帝)又给江夏王刘义恭写信说:“早知道各位将领们如此(怯懦无能),我真恨自己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督成。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不久,刘义恭奏请免除萧思话的官职,文帝批准了。

【答案】19.C20.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如陆游读书的本意就是为老百姓。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④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如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捶胸顿足"错,“堪笑处”是指可笑之处,“摩腹"指揉着肚子大笑。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陆诗第一句“归老宁无五亩园”意思是: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

陆诗第三四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意思是: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得到读书方面的启示: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

(2)陆诗第二句“读书本意在元元”的意思是: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据此可知: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

(3)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第二句写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得到启示为:当自己是非不分时,要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

(4)辛诗第三句“掩卷古人堪笑处"意思是:我合上书想古人可笑之处不正是今人的可笑之处。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由此得到启示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

21.(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樯橹灰飞烟灭气吞万里如虎

(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7)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8)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9)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10)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案】22..C

23.①“即使……还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即使"改为“不管”;②“互联网‘联姻’"介词残缺,在“互联网”前面加上“与";③“内容和渠道”调整语序,改为“渠道和内容";④“文化的‘高大上’”定语位置错误,改为“‘高大上’的文化"。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氧气”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正心诚意",表示引用;

B.“有物有序”,表示特定称谓;

C.“招牌",表示特殊含义;

D.“聪明人”,表示反语讽刺。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

一、搭配不当,要把“即使……还是……"改成“不管……还是……”;

二、成分残缺,缺少介词,要在“互联网‘联姻’"前面加上“与”;

三、语序不当,“内容和渠道"与前面“联姻”“创意"不对应该,要改为“渠道和内容”;

四、语序不当,“文化的‘高大上’"要改为“‘高大上’的文化”。

24.写作:【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双材料式的作文题目。

第一段材料引用冯梦龙《警世通言》的两句话:“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前两句话的意思是:早成熟的人不一定有成就,晚通达的人不一定不显达;不可因年纪小而懈怠轻慢,不可因为年纪大而自暴自弃。早熟的人可能会在早期阶段表现出色,但他们的成功并不一定可持续或者能够持续到成年期;晚熟的人可能在早期阶段表现平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成功。这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根据一个人的早期表现来下定论,也不要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过于武断。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节奏和路径,而这些路径不应该被简单地标签化或者过早地定义。

第二段材料写的是我国国产战斗机歼-20搭载以2011年的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国产发动机,历经了12年,最终完成自主开发研制的事例。这个材料拓展了写作空间,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力量。

写作要求是从以上材料写出引发的联想与思考,启迪学生应结合自身与社会,谈成功的启示。谁说年龄是人生的分野?一个人真正衰老的标志,从来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丧失了对自我的要求。别跟生活认输,别向岁月低头。这世上最好的保养品,是你的自律和不将就。无论个人或国家,不应妄自菲薄,而是认清方向,矢志不渝,直至成功。

【参考立意】

①成事不在早晚,贵在持之以恒。

②早成而不努力,最终“未必有成"。

③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保持正确心态,才可以成就事业。

④每个人或者集体都有自己的节奏,要认清自己,保持定力,才能成功。

【优秀范文】

1、成事不关早与晚,笃行不怠稳致远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是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中的名句。成事不在早晚,只要持之以恒。不要自矜于“早成",不能自弃于晚不达。早成而不努力,蹉跎岁月,最终“未必有成”,而年岁虽晚却锲而不舍,钻研进取,也“未必不达"。正所谓:成事不关早与晚,笃行不怠稳致远。当代青年应有矢志不渝的勇毅与定力,在追逐中国梦的征途上赢取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熬得住万丈孤独,藏得住星辰大海。”耐得住寂寞,才能迎得来繁华。

“古来圣贤皆寂寞"。耐得住寒冬,才等得到花开;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这话用来形容姜子牙,再贴切不过了。自朝歌受挫之后,姜子牙便隐退渭水之畔,直至八十岁受聘于文王出山,这中间至少有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世人眼中的姜子牙垂垂老矣,就是一介无名老翁,且看起来不太聪明,要不,他怎会用直钩钓鱼呢?任谁也想不到,这一垂垂老朽实则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而在这期间,寂寞的姜子牙可没闲着,而是不停给自己“充电”,这才有了出山之后的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有句话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是有人选择了安逸。姜子牙告诉我们:耐得住寂寞,才能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