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推广瓶颈和优化建议探析12000字(论文)】_第1页
【东北地区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推广瓶颈和优化建议探析12000字(论文)】_第2页
【东北地区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推广瓶颈和优化建议探析12000字(论文)】_第3页
【东北地区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推广瓶颈和优化建议探析12000字(论文)】_第4页
【东北地区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推广瓶颈和优化建议探析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地区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推广瓶颈和完善对策研究目录TOC\o"1-3"\h\u157351前言 5294082研究对象与方法 5289232.1研究对象 5215892.2研究方法 6100342.2.1文献资料法 6138382.2.2访谈法 6144812.2.3问卷调查 649782.2.4数理统计法 7195922.2.5逻辑分析法 7126173讨论与分析 8193073.1东北三省普通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8313623.1.1龙舟运动硬件设施情况 8138153.1.2龙舟课程设置情况 9130723.1.3龙舟教学情况 9101393.1.4龙舟课程师资情况 1052413.1.5龙舟运动队建设情况 12177373.2东北三省普通高校推广龙舟运动的瓶颈 1357963.2.1高校管理层面 13253793.2.2经费来源层面 14143703.2.3场地器材层面 15217913.2.4气候影响因素层面 1620213.3东北三省普通高校推广龙舟运动的对策 16310523.3.1东三省高校高校龙舟运动推广路径构建的主旨 16212773.3.2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发展路径的内容 1766683.3.3政府引领龙舟运动发展 18278523.3.4建立政校企三元联动的赛事组织运营机制 18204413.3.5建立龙舟人才培养与引进长效机制 20243153.3.6制定科学的训练方式以增强运动员比赛技巧 20271744结论 2115004参考文献 211前言龙舟运动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传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逐渐兴起的民间体育活动,“龙舟竞渡”是在急鼓声中划行“状如蛟龙”的长舟做竞渡游戏,体现了我袂侠中华民族努力拼搏、团结一致的精神。2010年,被列为亚运会和东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几千年来,龙舟运动没有被历史发展的洪流所掩埋,反而越来越表现出他的优越性和崇高价值。它本身所具有的民族色彩和运动魅力使其发展的更加兴旺,龙舟运动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勇争先的精神影响深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的进步,龙舟运动由原来的功利型、纪念型发展到现在的竞技型,突出了龙舟运动的发展形态的变化。竞技龙舟随着我国体育水平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高,已经开始走向海外。吸引了很多国家逐渐加入到龙舟运动来,他们以龙舟为桥梁,在促进龙舟竞技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在中国,龙舟运动进入高校的时间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龙舟运动才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并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上这项运动。高校龙舟运动在天津龙舟协会的成立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龙舟会的孕育下发展起来,各大高校不断组建龙舟队,有的学校甚至与学校的精神相结合,在高校体育选修课中开设龙舟课,为校龙舟队培养人才。龙舟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国内外竞技舞台上广泛传播,赋予了这一传统的民族娱乐活动更多的现代竞技体育与健身的内涵。本课题将通过对东北三省高校龙舟运动的课程与教学、师资、管理、训练与竞赛、资金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从整体上准确地把握当前东北三省高校龙舟运动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龙舟运动的发展特色和我国高校体育的特点,提出今后东北三省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本研究对于促进东北三省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高校打造成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播基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以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东三省高校开展校园龙舟运动状况初期走访中选取其中具有代表8所学校,这些学校是东北石油大学、东北电力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哈尔滨气动院、北华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对此,本研究以这8所高校龙舟运动队教练和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对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状况做进一步深入调查与研究。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和baidu搜索引擎、中国高校体育网、中国龙舟协会及大学生龙舟协会网站搜索和查阅近10年来相关的法规性文件、文献资料和最新的龙舟运动发展动态及赛事信息,并对其予以分类。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了解到我国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2.2.2访谈法针对研究的内容,对大学生龙舟协会部分负责人、高校体育部的领导及高水平龙舟运动队的教练员进行访谈;访谈的方式采用了当面访谈和电话访谈。(访谈提纲见附录1)2.2.3问卷调查(1)问卷设计在对东三省高校龙舟开展情况进行预调研基础上,依据本研究需要,分别设计了《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现状调查问卷》教练员问卷(见附件)和运动员问卷(见附件)。(2)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1)问卷的效度检验为了确保问卷的科学有效性,请教多位专家对问卷初稿进行了指导和分析,并对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对问卷反复修改。最后用专家评定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定。如表1所示,本问卷的效度比较合理符合本研究的要求。表2.1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结果(N=6)非常合理合理一般不太合理不合理教练员问卷内容效度14100结构效度14100运动员问卷内容效度04200结构效度042002)问卷的信度检验本研究的问卷采用了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将最终确定的调查问卷先发放给东北石油大学的部分龙舟运动员和东北电力大学的部分运动员共90名,东三省高校龙舟教练员20名,三周后对同一批次的龙舟运动员、教练员进行第二次发放并回收。回收后用SPSS系统的重测信度计算两次测验结果的相关系数。结果得出的运动员、教练员先后两次测验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99,0.931都大于0.8,p<0.01,相关极其显著,表明这两次测验结果的重测信度很高,符合本研究的要求。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2021年11月1日—2021年11月22日,在导师帮助之下,由本人到各高校龙舟队现场亲自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其中运动员调查问卷共发放315份、回收307份(见表2),问卷回收率为97.46%,有效问卷297份,有效率为96.74%;其中教练员调查问卷共发放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有效率为100%;因而,本论文学校调查样本数为N=8,教练员调查样本数n=20,以此予以区别。表2.2运动员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回收率(%)有效问卷有效率(%)东北石油大学2020100.0020100.00东北电力大学9090100.0090100.00辽宁石油化工大学151173.3311100.00哈尔滨气动院555498.185398.14北华大学151386.6713100.00哈尔滨师范大学4040100.0040100.00吉林大学504998.004897.96延边大学3030100.0030100.00总结31530797.4629796.742.2.4数理统计法对所调查的所获得有效数据利用Exce1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2.2.5逻辑分析法本文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类比等逻辑方法结合社会学、发展学、体育理论等学科理论,对本论文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汇总与分析,并通过龙舟整体发展趋势,对当前东三省龙舟运动项目带来的新变化及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策略进行合理的分析。3讨论与分析3.1东北三省普通高校龙舟运动开展的现状分析3.1.1龙舟运动硬件设施情况表3.1教练员、运动员对训练场地、设施装备满意度调查类别基本情况教练员运动员频数百分比频数百分比场地、设施满意3152583%基本满意6306220.8%不满意115521370.9%龙舟运动是一项在大片水域中进行的活动,对训练场地有着特殊的要求。水训练对龙舟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训练场地、设施及装备是顺利开展的运动训练活动的必要条件,如果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训练活动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而在大部分高校中,由于校园面积,学校经费等原因无法开设专门的龙舟训练场地,但是我们从开展龙舟运动较好学校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些高校周围大都会有河流湖泊经过,为部分学校学生的训练提供了方便。据表3.1统计显示,有55%的教练员和70.9%的运动员,反映普通高校开展龙舟运动训练的物质基础性条件较差。从走访中了解到,所调查的高校中有2所高校有专门的训练基地,但其训练基地并不是在校园内,需到校外进行训练,其余高校均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只能利用临近校园的河流进行训练,校外训练势必要增加学校及运动员的负担。同时露天训练,风吹日晒,很多学生因为怕吃苦而不愿意进行训练,或训练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训练效果不佳。龙舟训练不但要有一定的训练水域,还需要各种型号的标准龙舟,桨叶要及时补给和更新换代,这些都是龙舟运动最基本的设施。但就目前高校龙舟运动现状看来很多高校保障不了这些基础设施,更不用说用于龙舟训练的专业测功仪或帮助运动员放松和损伤恢复的仪器了。高校龙舟运动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其发展的速度和发展水平。3.1.2龙舟课程设置情况自199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来,全国高校都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其中一些新的运动项目也融入在教育课程学习当中,高校龙舟运动也成为新增加的课程内容之一。高校龙舟运动课程的开设,是普及龙舟运动的重要前提,对推动高校龙舟运动队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表3.2龙舟课程开设情况调查(%)课程开设龙舟课程开设的高校龙舟课程未开设的高校频数317%3862从表3可以看出,在调查的8所高校中,开设龙舟普修课与选修课的高校有3所,占被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一。而其它17所高校有龙舟队,还没有开设课程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可见,多数高校是为了应对比赛而组队,这些高校龙舟运动员只是简单的划龙舟,对龙舟运动的知识技能理解不深。在开课的3所高校中,均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课程,学生凭兴趣与爱好参与活动,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增加学分而为之,对龙舟运动的本质特征与文件特性知之甚少,而且没有统编教材,仅仅满足学生运动技术学习的需要。值得欣慰的是像东北电力大学经常举办校内院系间、班级间的对抗赛,还有吉林北华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两所高校经常举办龙舟友谊赛,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增进了校际之间文化交流,为龙舟运动在高校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故从高校龙舟课程建设处于初创阶段,还没有成功的可借鉴经验,开设选修课也是高校龙舟事业发展的策略之一。3.1.3龙舟教学情况(1)高校龙舟训练的主要方式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员担负学习和训练双重任务,两者是一对矛盾,是制约高校竞技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故高校龙舟训练无论强度、量、时间保障,皆有别于专业运动员。高校龙舟训练存在三种方式,即按年度训练、按比赛周期进行训练、随机训练三种方式。当然,全年度训练效果最佳,但要兼顾文化学习,执行起来难度较大。按比赛周期开展集中训练是可行的,它很好地处理好了训练与学习的关系。随机训练效果较差,是无计划的随机训练,不利于项目的普及与提高。可见,系统训练对高校龙舟事业的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表3.3训练方式调查(%)训练周期按年度按比赛周期随机频数251%25%62.512.5%从表9可以看出,目前,东三省高校龙舟队员进行全年训练的只有2所学校,占25%,这6所高校是开展龙舟项目较早的学校,己形成传统与特色,在国内起着引领发展的责任。有5所高校采用按比赛周期进行训练的方式,占调查总数的60%,一般安排在周末以及节假日进行,有利于高校龙舟队的集中管理。有1所学校高校运动队采用的是随机训练的方式,由于时间不够长,很难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只是为了参加比赛而组织训练。(2)训练时间与比赛频率制约高校龙舟竞技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训练的系统性问题,而训练次数与训练时间保障,是系统训练的前提与保障,它直接影响到训练的质量与效果。表3.4周训练次数调查(%)训练次数3次以内3-5次5次以上频数521%62.52512.5从表3.4可以看出,5所高校龙舟队每周训练次数不足3次,占调查总数的62.5%,2所高校龙舟队每周训练次数为3—5次,占调查总数的25%,只有1所高校龙舟队每周训练5次以上,占调查总数12.5%,因此,每周训练次数保证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提高,所以高校龙舟队伍训练次数不能达到系统与完善,难以保证最佳的训练效果。3.1.4龙舟课程师资情况教练员是竞技体育的关键因素。教练员是运动动”练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教练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高低。(1)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表3.5教练员年龄(N=20)类别年龄段人数百分比24岁以下52525-34岁735年龄结构35-44岁62545-54岁1555岁以上15表3.6教练员职称((N=20)类别职称级别人数百分比助教210讲师1260职称副教授420教授210年龄结构是反映某个群体各个年龄段的比例,年龄结构的是否合理,将决定着人才梯队的建设。职称是教练员学术水平的体现,职称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练的体育理论水平造诣深。从表3.5和表3.6中调查得知,我国高校龙舟项目的教练员的年龄在35岁以下教练员有12位,占60%,是年富力强的青年教练员,具有旺盛的体力和精力,正是教学、训练以及科研水平的上升时期,这些教练员为今后高校龙舟运动队更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职称结构中,具有讲师职称12人,占到总人数60%;非因果因素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教练员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在年龄结构上,在35岁以上教练员占40%。其职称结构比例较高,副教授以上占到30%。这部分教练员大多经过多年的运动训练实践,并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可以给年轻教练员更好的指导和帮助。(2)执教年限和学历教练员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龙舟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学历是反映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执教年限是指教练员从事该项运动的执教时间。年限越长经验和阅历越丰富。表3.7教练员执教年限((N=20)类别年限段人数百分比4年以下5255-8年840执教年限9-10年52510年以上210表3.8教练员学历((N=20)类别职称级别人数百分比研究生735本科1050学历专科315专科以下00从表3.7和表3.8调查显示:我国高校龙舟队的教练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7人,占35%,本科及以下学历13人,占65%。执教年限均在4年以下,这部分教练虽然学历高,但在龙舟训练和大赛指挥上缺少一定经验。其中执教年限9-10年的5人;执教年限在5-8年的8人。他们有着丰富的训练比赛经验,他们大多运动员出身,学历相对较低,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其知识结构己不能满足现代训练与比赛的需要,所以提高业务能力和完善知识结构的任务对于龙舟队的教练员来说迫在眉睫。3.1.5龙舟运动队建设情况从表3.9可以看出,调查的8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是近4年内组建的队伍,占到总数的24%;有8所高校建队在4—7年之间,占32%,有11所高校男队建队超过7年,占44%。一般办队历史与水平相辅相成,只要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终将迎来事业发展高峰。近几年,我国高校龙舟事业发展迅速,部分高校男子龙舟竞技水平己进入国内职业比赛一线行列。尽管龙舟队的建设水平与国内职业俱乐部存在差距,但伴随着高校频繁参加国内顶级职业比赛,其发展速度与模式创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表3.9建队年限调查(%)组队年限4年以内4-7年7年以上频数134%243244表3.10龙舟队员的来源调查(%)来源体育专业学生高水平运动员普通大学生频数421%443222从表7可以看出,高校运动员大部分为普通体育专业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44%,结合近两年北华大学参加“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华龙舟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事实看,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因其生源充足,可能将在国内高校独领风骚。此外,体育专业学生原来从事的专项丰富,适用数量多,可以节省选拔的时间。另外,运动队一般由体育院(系)兼管,便于集中管理,并对其完成学业有政策保障,学生可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和比赛。3.2东北三省普通高校推广龙舟运动的瓶颈3.2.1高校管理层面目前,部分高校参加国内职业比赛均取得较较好运动成绩,但高校龙舟运动也面临着普通程度不高、成才周期短、升学与就业压力重等现实问题。相当数量高校领导对龙舟精神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充分,对龙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高校龙舟队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1龙舟队受重视程度调查发现,目前只有部分高校领导非常重视龙舟事业的发展,这些高校己有7年以上的办队历史,部分学校开设了龙舟公共选修课,并定期参加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及地方政府举办的比赛活动,形成了较好的运动氛围,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建设。像东北电力大学等个别高校投资兴建了荡桨池,解决了冬季训练难题,提高了训练的系统性。像北华大学在南方建立了训练基地,掌握了核心划桨技术,对项目制胜规律进行了探索,并积极参加中国职业联赛,使我国高校龙舟竞技水平迅速提高,缩短了与职业强队的成绩差距,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绝大多数高校建队时间短,没有对龙舟运动进行规划设计,盲目性强,经费及时间投入不足,难以形成百花齐放、合力进取的局面,影响和制约着高校龙舟事业的发展。2龙舟精神与文化建设龙舟划桨技术具有周期性特征,是团队协力完成的运动项目。只有动作一致、协调统一、听从指挥,才能形成合力,才能获得良好的划船效果。比赛中,每名划手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而鼓手又是队伍的“灵魂”,所有划手皆在鼓手的指挥下,控制划桨节奏,完成既定战术。而舵手是保证船只合理运动的最关键人物,他掌控器材的运动方向与轨迹,好的舵手可以确保龙舟按最佳效率运行。只有舵手、鼓手(锣手)、桨手的“三(四)手”步调一致,才能实现人舟合一、频率一致、动作统一,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恰恰龙舟运动具有以上特性,才不断激励队员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经过不断发展与进步,各高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运动风格,凝炼出独特的龙舟文化。诸如北华大学结合校训和多年龙舟训练与比赛的经历,提炼形成了“齐心协办、敢为人先、同舟共济、奋发有为”的龙舟精神与“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不怕困难、激流勇进”的龙舟文化。正是这种精神与文化传承,不断激励历届北华人顽强拼搏、团结奋进,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头羊,在萃萃学子中产生强烈共鸣,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的楷模。像东北电力大学龙舟精神等,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在文化建设与传承上,它远远领先于各职业俱乐部的发展,是高校龙舟事业发展的鲜明特征。3.2.2经费来源层面高校男子龙舟运动是一项投入较高的体育运动项目。只有办出自身的特色,在各个等级的比赛中才可以获得好成绩,才能提升本学校的知名度,振奋师生的精神,弘扬龙舟文化。目前,一支职业龙舟队伍,每年的运动装备投入、生活费、比赛经费、人员薪金的费用在300万元以上。高投入对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都有相当大的难度,高校只能根据学校特点、学生特点,保障基本投入,以维护队伍的良性发展。表3.11高校龙舟队的训练经费来源(%)经费来源校拨经费社会赞助校拨经费与社会赞助结合,校拨经费提供为主校拨经费与社会赞助结合,社会赞助为主频数4022%4402828所谓校拨经费是指校财务拨发给高水平龙舟运动队的专项资金,社会赞助是指社会企业冠名资助的资金。从表3.11可以看出,我国高校龙舟队的经费来源中,有4所高校来源于校拨经费提供,占调查总数的44%;仅仅靠社会赞助提供经费的高校还没有,故高校龙舟运动的市场化水平几乎为零,它与高校在职业比赛中表现形成巨大反差。校拨经费与社会赞助结合,校拨经费提供为主高校有2所,占总数的28%,校拨经费与社会赞助结合,社会赞助为主要有2所高校,占28%。可见,高校龙舟训练经费的来源绝大多数为校拨专项,依靠社会赞助提供经费的占很小一部分,这也说明我国高校龙舟运动经费的投入还存在相当大的潜力,随着高校债务化解水平的提升,高校将逐渐增加投入,将对高校龙舟事业的开展产生助动作用。表3.12高校龙舟队投入经费数额(%)经费数额10万以内10-20万20-30万30万以上频数4112%44131330从表3.12可以看出,投入经费数额在10万元以内的高校有4所,占总数的44%,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高校龙舟经费紧张,只能维持其基本运行。投入经费数额在10-20万内的高校有4所,占总数的13%,训练比赛经费比较充足,可以参加全国公开赛和地方政府组织的比赛。投入经费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1所,占总数的13%。投入经费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有2所高校,占总数的30%。高校优秀龙舟队伍是在参赛中锻炼成长的,所以要想提高龙舟运动水平,需要加大经费数额的投入,参加更多的比赛。3.2.3场地器材层面由于龙舟项目属于一项依托于自然水域进行开展的一项运动,所以对于场地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目前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设施方面,是很难满足于龙舟运动在训练以及竞赛方面的要求的,实际上龙舟运动属于一项高投入的运动项目,其有很多的训练资源是独立的,是很难和其他运动项目进行共享,这是需要给予专门经费资金方面支持的。在对东三省高校教师进行访谈可以了解到,现今学校中龙舟在用于训练以及比赛方面的经费投入是非常少的,正是由于在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使得龙舟运动员、教练员待遇非常差,影响了训练的效果。东三省高校举办龙舟运动主要是在室外进行开展的,也有在室内开展的情况,如针对龙舟训练的基本训练、要领展开基础训练。由于龙舟运动针对水域面积上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室内开展是比较狭窄的。龙舟运动在开展过程中,是需要上舟、划桨、舵浆、鼓等整套器材,器材在价格方面是比较贵的,所以在器材方面是比较少的,在训练的场地方面也主要是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水上训练基地中进行。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保障就是具有优越的训练条件,然而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训练条件是较差的,在学校中没有专门龙舟训练水域,以及缺少专业训练设施。在训练条件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训练设施的不足,最终影响到了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技术水平方面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的广泛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龙舟文化传承、保护上受到了限制。因此,东三省高校的领导可以申请当地的政府组织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对高校龙舟文化和龙舟运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品牌赞助,从根本上解决龙舟运动的经费问题。3.2.4气候影响因素层面龙舟运动是水上项目,东三省省虽然拥有大量的河流、湖泊,水域辽阔,但由于我省所处的纬度较高,冰封期较长,约持续半年左右,每年10月次年5月户外温度低,达零下20-30度,无法进行水上训练,龙舟运动员在结束了冬季力量训练后不能与夏季水上训练相衔接,导致运动员上舟后技术动作无法固定成型,更谈不上运动员之间的配合度了。水上训练时间不足限制了龙舟队伍的比赛成绩,也间接影响了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3.3东北三省普通高校推广龙舟运动的对策3.3.1东三省高校高校龙舟运动推广路径构建的主旨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龙舟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提升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训练和竞赛水平,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龙舟运动改革和发展,以深化竞赛体制改革为核心,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总体设计,进一步加强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的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推动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再上新台阶。本文基于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对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发展路径的主旨、内容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创设了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路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积极配合的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系统化发展道路,并具体论述了的政府引领龙舟运动发展、政校企三元联动赛事组织运营机制、龙舟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四个视角的具体问题。3.3.2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发展路径的内容政府主导路径,即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引领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发展正确方向、健全龙舟政策机制和加大基础资源投入包括龙舟专项训练水域和龙舟专项资金投入,形成东三省高校龙舟协会。高校配合推进路径,即组建高校龙舟队伍、利用高校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先进的仪器,不断深入研究,制定出科学有效、因地制宜的训练方法,联合各高校形成高校龙舟竞赛联盟。企业积极参与保障路径,即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企业龙舟队伍,丰富龙舟运动多元性推广途径,各企业间形成企业龙舟竞赛联盟。最后形成东三省高校龙舟竞赛联盟,负责营造龙舟运动气氛,加大宣传龙舟运动,提升龙舟运动文化氛围;完善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制度机制,形成专业的管理体系和赛事体系。如图3.1所示:3.3.3政府引领龙舟运动发展在龙舟运动发展历程中来看,东三省高校缺少政策性文件对龙舟运动的支持,对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将龙舟运动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相结合,集中调配我省龙舟资源,同时丰富龙舟运动的文化内涵,加大对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东三省高校虽然组织过多次龙舟赛事,但是一般的承办单位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我省龙舟需要“顶层设计”的系统把握,全面的、系统的审视开展龙舟运动过程中各个方面,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东三省高校龙舟运动协调发展。为了使我省龙舟运动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更好地发展,省市级行政部门应该带领企业和高校对龙舟运动做一个长期规划,可借助企业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如财力、人力等制定发展战略,然后交由各个龙舟队伍实施。由此从上而下形成规范统一的训练标准,使我省龙舟运动迅速摆脱基础薄弱的现状。3.3.4建立政校企三元联动的赛事组织运营机制龙舟运动在东三省高校起步较晚,还没有建立稳定、常态、专业化的龙舟赛事组织运营机构。龙舟运动良好的开展必须走多元化的形式,可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积极配合的“政校企”三元联动模式。政府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能,充当协调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确保校企可以进行良好的合作。在组建龙舟队伍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大多数高校无法提供足够资金,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整合利用社会所有资源,将部分资金投入高校龙舟运动发展中去,其中企业的赞助必不可少,有了企业的赞助,高校龙舟队伍便可以顺利开展,不断提高成绩。随着龙舟队的人气和名气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也会不断扩大。目前东三省高校龙舟比赛都是依赖于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多为被动型的赛事,没能形成自己参与组织的比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训练量与强度和训练周期设置的安排。因此需要东三省高校内各龙舟俱乐部形成龙舟竞赛的联盟,由东三省高校政府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能,充当推动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主导龙舟协会、企业龙舟队和高校龙舟队,共同组成省内的竞赛联盟,并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如图3.2所示:图4-2东三省龙舟运动竞赛联盟结构图3.3.5建立龙舟人才培养与引进长效机制专业的教练员是一个队伍的指挥官,掌握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高低,教练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龙舟队伍的竞争力。根据对东三省龙舟教练员的调查中发现,高校的教练员大多是体育教师,虽然具备教学经验,但是其龙舟专业知识严重缺乏,主要靠自己钻研。东三省龙舟队伍通过多年的比赛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大部分的运动员也很热爱龙舟这项运动,但由于没有被合适的安置等原因,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东三省如果能够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吸引到一批专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留住本省的一些龙舟人才,这也是龙舟运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东三省龙舟运动通过多年的发展,龙舟人才环境不断优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人员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龙舟人才资源与东三省龙舟运动发展还不相匹配。想要建立龙舟人才培养与引进长效机制,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龙舟人才的引进制度,放宽人才引进的条件,招聘职业龙舟教练员、现役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担任教练员并提高待遇,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为其工作提供良好便利的条件;二是加强和完善龙舟人才的培养体系,制定并实施培养计划,让教练员学习一些先进的龙舟技术和训练方法;三是建立省内龙舟教练员和运动员相互交流的平台,主动帮助一些龙舟条件基础较差的组织,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构建龙舟人才队伍的长效机制,才能为东三省龙舟运动提供人才支持和人才保障。3.3.6制定科学的训练方式以增强运动员比赛技巧东三省纬度较高,冰封期较长,所以水上训练时间只有5月中下旬到l0月短短五个多月的时间,龙舟运动的训练具有鲜明的特点,因为龙舟运动既需要运动员个人的力量、协调、耐力等素质,更需要运动员相互之间的整体配合,水上训练时间较短,运动员之间无法更好的交流和磨合,所以相互配合较南方高水平龙舟队要差很多,也无法长时间保持划桨的感觉。此外,在寒冷的冬季没有专业龙舟训练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游泳馆等地方来练习队员们划桨的技术和感觉。与东三省同属于高纬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